中国古代经典诗篇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的境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些作品是联接所有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无论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优秀的诗歌对读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本书选析了一百多篇古诗文,以使读者了解古典诗词,体味其韵律之美。所选作品都是历史诗苑中的名仲奇葩,情高意真,风格多样,反复吟颂,能受到浓郁的艺术熏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近刘禹锡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书明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经典诗篇把汉语升华到至美至纯的境界,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这些作品是联接所有炎黄子孙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无论身在国内,还是身在海外,优秀的诗歌对读者的感召力都是相通的。本书选析了一百多篇古诗文,以使读者了解古典诗词,体味其韵律之美。所选作品都是历史诗苑中的名仲奇葩,情高意真,风格多样,反复吟颂,能受到浓郁的艺术熏陶。 内容推荐 本书选析了一百多篇古诗文,为便于人们阅读,对易读错的字注了音,对生僻的词作了解释,对不易理解的句子作了翻译,为了扩大读者,主要是中学生读者的知识面,在分析诗文时我有意介绍了些文史常识。上述种种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可能是多余的,请给谅解。为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结合诗文赏析我还插进了有关故事。旨在让这个小册子成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物。 目录 前言 生平篇 名字由来 匈奴后裔 水乡少年 家住荥阳 舅家中牟 咏山言志 连登三科 受聘杜佑 永贞革新 受诬遭贬 两次丧偶 声援元稹 保护端士 德高望重 临终之战 四首挽歌 文启后学 思想篇 人定胜天 主张和谐 梅语明志 芳林新叶 求真务实 至理名言 兴废由人 连州赞歌 三教一身 盛赞韩、白 水獭祭天 群相之友 笔下小丑 静水覆舟 与民同乐 适可而止 同情苦女 薄命红颜 精神篇 百折不挠 心存国家 效法阮籍 为民请命 闲官不闲 垂范千古 医道贵广 秋歌咏志 忠孝楷模 千古至情 晚霞满天 永不满足 五福无富 师蜂自励 诗文篇 诗豪国手 探骊得珠 诗中有画 史称五言 率先填词 诗苑宝塔 学习民歌 教子格言 洞庭秋月 大浪淘沙 诗评刘备 枸杞礼赞 云端奇观 再塑壮士 瑶家风情 牡丹国色 酬唱佳作 点铁成金 韩笔刘论 引水上山 郑州贡梨 白璧微瑕 轶事篇 宾客嘉话 司空见惯 政敌丑形 陋室存异 附 刘禹锡年表 刘禹锡年表 试读章节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中唐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唐王朝最得民心的一次改革。刘禹锡是这次革新的重要成员。 永贞革新前,唐王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贪官肆虐,宫廷人员扰民害民。藩镇又称方镇,是镇守一方的军事机构,其首领是节度使。所以《新唐书》说:“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节度使掌管几州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集军政、行政、财政于一身,形成军阀割据。当时宦官常任节度使的监军,所以宦官和藩镇关系密切,相互勾结,干预朝政。顺宗李诵当太子时受到侍读王叔文、侍书王伾革新思想的影响,决心登基后刷新朝政。公元805年正月德宗下世,李诵称帝,改元“永贞”,称顺宗。李诵称帝仅有7个多月,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的辅佐下,对朝政进行了很多改革,后人称之为“永贞革新”。刘禹锡是历史上对这次革新介绍最系统、评价最公正的人。他在临终前写的《子刘子自传》中,几乎用了一半篇幅介绍这次革新。《子刘子自传》中说王叔文是个“寒俊”,出身贫寒,才华出众。因善于下棋而得以供奉内廷,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太子很是赏识,登基后就把王叔文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成为贴身重臣。后来顺宗又让王叔文充任翰林学士,参与掌管命令、宰臣任免等事,以帮助自己实现刷新朝政的理想。 经济是国家的基础,田赋、盐铁税收是封建王朝的主要经济来源,各个朝代对税赋官吏的人选都特别重视。在唐朝抓财政的最高官称“度(duo)支使”,“度支”的原意是量人为出。韩愈在《顺宗实录》里详尽介绍了王叔文在安置这一职位时的良苦用心。其中讲到王叔文与其党谋曰:“判度支,则国赋在手,可以厚结诸用事人,取兵士之心,以固其权。”但他又怕革新人员骤然担任这一要职,人心不服,就让德高望重的丞相杜佑“主其名”,王叔文本人“为副以专之”,具体工作则由刘禹锡来抓。这在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中也有记述:“愚前已为杜丞相奏署崇陵判官(负责德宗陵墓的修建、管理等),居月余日,至是改屯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也就是让刘禹锡在抓农业的同时兼管度支、盐铁方面的公事。除这一公开职务外,刘禹锡还负责革新的出谋划策。《顺宗实录》排列了7名革新集团的主谋,刘禹锡居首位。刘禹锡在永贞革新中,还起着主导指挥作用,这可从御史窦群在王叔文秉政不久弹劾刘禹锡“挟邪乱政”看出。挟,即挟持操纵,含有暗中指挥的意思。 柳宗元在永贞革新期间任礼部员外郎,因这一职务在隋朝时称仪曹郎,所以当时有人称他柳仪曹。柳宗元和刘禹锡本来就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时又一起参与革新,自然配合默契,劲头十足。因为刘禹锡、柳宗元是王叔文、王伾革新集团最主要的成员,所以当时人们都简称革新集团为“二王、刘、柳”。革新集团中负责军事的是韩泰,他任京西行营司马。 永贞革新的政治措施,《顺宗实录》和《资治通鉴》记有五点:一、免除百姓所欠各种赋税。二、罢黜大贪污犯李实的京兆尹(同现在的京城市长),贬为通州长史。刘禹锡、柳宗元原来都是李实的部下,李实对他们也很器重,可李实为讨好皇上把灾年当丰年,盘剥百姓,向皇帝进献,民愤极大。刘、柳在处理李实上坚持原则,不以私害公,深为后人称赏。三、停止盐铁使每月对皇宫的进献(实际是行贿),必须把盐铁税收全部交到国库。四、罢除“宫市”和五坊小儿。即不准皇宫人员到集市或民间像欺负“卖炭翁”那样的强取豪夺。五、放归九百名宫女和伎女与家人团聚,这既减少了朝廷开支,也使她们享受到了常人的天伦之乐。这些措施实施后,连站在保守立场上的《顺宗实录》也说“人情大悦”,“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在永贞革新中,刘禹锡身兼数职,负责的又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他格外繁忙,当时就有人传,为粘封刘禹锡处理的公函,一天需用一斗面的糨糊。至于为公为私找他办事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顺宗实录》就说其家门“昼夜如市”。刘禹锡虽都给予接待,但对不合理的要求决不答应。这可从柳宗元的《寄许京兆孟容书》中看出:“射利求进者,填门排户,百不一得。”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也说:“争先利途……希和贵意”,即争先夺利过程中,很少符合权贵心意。 对王叔文在革新中的表现,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中是这样说的:“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意为王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治国的道理,能以口说服他人,得到重用后,自春至秋,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人都认为无可非议。刘禹锡这话绝不是为证明自己的正确而对上司的粉饰,连韩愈受命于朝廷写的《顺宗实录》,对几项革新措施也没半点非议。那么为什么后来革新者会遭到贬谪杀害呢?主要是革新者夺了宦官的军政大权,激起了宦官的恼怒。《顺宗实录》说:“宦者俱文珍,恶其专权,削去(叔文)翰林之职”。“中人(宦官)始悟兵权为叔文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使者告诸将:‘无以兵属人’”。通知各地将领不要把兵权交给革新者。由于宦官和藩镇内外勾结,使革新者失去了政权和军权。“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夺回军政大权后,宦官俱文珍等人又借顺宗中风失语,逼其退位,拥立太子李纯称帝,彻底清除了革新者的靠山。实际顺宗一年前就中风不能说话,可脑子清醒,还可听政。对于俱文珍等人废帝立帝的丑恶行径,刘禹锡在自传中是这样说的:“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宫掖,指宫廷;事秘,事情诡秘;建桓立顺,拥立桓、顺当皇帝。桓、顺是东汉宦官拥立的两个十多岁的小皇帝;贵臣,指宦官。刘禹锡的话告诉人们顺宗的让位、宪宗的登基及顺宗3个月后的死,都是宦官一手炮制的。本朝官员直接揭露本朝王室的肮脏内幕,其勇敢实为史书所罕见。 永贞元年八月顺宗退位,太子李纯登基,称为宪宗,第二天就下令,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又把他杀掉。刘禹锡、柳宗元、韩晔和韩泰先被贬为远州刺史,接着又与韦执谊、陈谏、凌准、程异一起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为把革新者打人十八层地狱,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在宦官指使下,宪宗竞又下了一道“逢恩不原”令,说即使今后再遇大赦,他们这些人也不在原谅之列,也就是永远不给赦免。永贞革新就这样告终。 P16-18 序言 听到荥阳市人民政府决定以刘禹锡墓为依托,建一个文化公园时,作为刘禹锡诗文爱好者,我非常兴奋,就根据刘禹锡的思想和精神,私下为公园拟了一些亭阁。如表现他“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唯物主义思想的“交胜亭”;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印证新陈代谢规律的“让波亭”;积极参与永贞革新,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永贞亭”;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鼓励老人发挥余热的“晚霞亭”;以弹琴调瑟作比,主张构建和谐社会的“调瑟亭”;积极向民歌学习的“踏歌亭”等,并一一作了介绍。我想让人们通过这些亭阁走近刘禹锡,对刘禹锡有个较全面、较具体的了解。因我所拟的亭阁是在公园动工后才提出的马后炮,自然不会被采用。事后,随着对刘禹锡学习的深入,我想让人们了解刘禹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我感到刘禹锡的一些思想和精神与我国现行方针政策太合拍了、太可贵了。像他提出的“人能胜天者,法也”,如此强调法制的人是前所未有的;他在湘西帮少数民族修改祭歌中鄙陋的歌词,先教巫祝,再由他们教给百姓,这样重视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人,史书上更为少见;他提出“夷夏殊法,牵乎俗也”,这样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人,在历代士大夫中也为数不多;为发展教育,他上书丞相削减每年的祭孔次数和祭品,把破费的资金用于建校助学上,这种求真务实精神,早为史家所肯定;他以“释疴蠲疠,岂独隔于外区”,请求皇上把中国的医书赠给他国使节,所表现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更值得称颂。我想人们了解刘禹锡这些可贵思想后,会进一步感到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会更加热爱祖国,崇敬先贤,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感情变为行动,促进各个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于是我把自己对刘禹锡的了解,用近似古诗文赏析的方法表达了出来,成了今天这个小册子。 本书选析了一百多篇古诗文,为便于人们阅读,对易读错的字注了音,对生僻的词作了解释,对不易理解的句子作了翻译,为了扩大读者,主要是中学生读者的知识面,在分析诗文时我有意介绍了些文史常识。上述种种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可能是多余的,请给谅解。为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兴趣,结合诗文赏析我还插进了有关故事。总之,我想让这个小册子成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物。 在写这个册子前,为还历史以真实面貌,我还写了一篇《刘禹锡应是荥阳人》的考据文章,当时就得到了荥阳市委书记丁福浩同志的赞许。在写亭阁设想时,他又写信给以鼓励,使我这年逾古稀的人增强了力量和信心,得以不停的写下去。在此成书之际,我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我介绍亭阁开始到册子定型,郑州师专教授安焕章同志,不但给了精神鼓励,还提供了不少资料。荥阳市政协文教主任陈万卿同志和荥阳市委丁波同志也为本书出版做了大量文字工作。在此,一并向他们深表谢意。 张书明 2009年9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