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记者圈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肖经栋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资深媒体人积累10年的行业经验首次披露记者群体生态圈著作。对话20余位媒体精英,讲述他们的个人曲折经历,描绘了一幅幅中国记者的典型画像。或从职务,或从区域,或从类别等角度,一一展示记者圈这一封闭性极强群体的特性。本书是了解中国记者圈潜规则的必读精品。

内容推荐

外行看记者,常会感觉这是一个比较神秘的群体;内行看自己,则认为这是一个结构极为复杂的群体,不在其间闯荡三五年,无法识其真面目。

这是一本资深媒体人积累10年的行业经验首次披露记者群体生态圈著作。对话20余位媒体精英,讲述他们的个人曲折经历,描绘了一幅幅中国记者的典型画像。或从职务,或从区域,或从类别等角度,一一展示记者圈这一封闭性极强群体的特性,对圈内行之有年的潜规则,大胆加以客观揭示,还您一幅清晰、到位的记者圈景。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记者概述

 陈峰:中国记者典型画像

 谭军波:一位传媒游侠的体制内外轮回

 记者的管理与组织

 对话 朱伟峰:解读记者

 

第二章 新闻教育与记者发展

 中国的新闻教育

 对话 张咏:密苏里新闻教育转型之争

 记者的成长路径

 记者转型

 孙军自述:离开是因为热爱

 中外记者比较

 对话 辜晓进:深入美国记者圈的中国记者

 

第三章 职业媒体人实录

 媒体管理层的设置

 媒体中坚——主任

 对话 郑良中:主任最重要的素质为判断力

 核心岗位——主编

 对话 朱德付:市场化媒体主编更要有情怀

 

第四章 区域媒体圈

 京沪穗媒体圈之沉浮录

 经典人物 “好人好报”范以锦

 省城媒体圈

 南昌:从七雄争霸到两强相争

 地县市媒体圈

 整合打天下——《佛山日报》总编辑宋卫东谈地市媒体博弈

 

第五章 类别媒体圈

 体制内记者圈

 周瑞金:改革呐喊者

 都市圈

 对话 王晖:机制创新成就都市报的崛起

 经济圈

 网络圈

 对话 陈彤:网媒编辅是全面手

 外媒圈

 白德华自述:20年执著追逐大陆新闻

 香港某资深记者自述:尴尬中谋生存

 加藤隆则自述:天命之年固守一线采写

第六章 媒体工作流程与舆论监督

 工作流程

 舆论监督

 简光洲:公众利益至上

第七章 媒体观察

 记者的社会地位

 富士康引发的企媒关系思考

 席庆:一位资深公关的媒体烦恼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道细细的红线

 胡润:记者是天使

 严介和:成败皆媒体

 山西记者乱相思索

 记者圈五大潜规则

后记

试读章节

记者圈之院校区域化

在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校友、老乡是重要的人脉资源,也是深入交往的基础,在记者圈也不例外。记者入行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是大学本科,因此,校友成为新记者初入行时的最重要的人脉资源。

记者入行之后,同事成为其新的人脉资源网络。这点和其他行业相似,如国际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离职员工有个联系网络,互通信息,也相互提供帮助,这就是典型的同事人脉网络。由于记者群体的流动率比较高,旧同事人脉关系日益显得突出和重要。

总体而言,记者群体中少有唯校友是举的现象,还是十分看中记者自身的新闻素质。但由于新闻行业为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名校生在把握机会上占尽优势,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记者的院校派系之分现象。

国内的新闻教育普遍滞后,因此在理论基础上,全国各大新闻院校的毕业生素质差距并不大。但是就实践能力看,差距十分明显。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一名新记者的成长需要通过实战才能进步。这也是知名媒体记者成长迅速的原因之一。这有点类似医生,一名新医生如果被分配到三级甲等医院工作,由于见识较广,一般比分配到低一级医院的同学成长要快。

在机会上,名校毕业生则占尽优势。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这些强势媒体集团基本上只向北大、人大、复旦、南大、武大等10多所名校招聘毕业生。国内名校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新闻事业发达,也使得毕业生有较多的选择。

新闻院校学生一般有半年的实习期,他们选择到心仪的媒体去实习,进而寻找到机会留下来工作。笔者读大学时,就有师兄想进《珠海特区报》,于是他先到那里实习半年,表现不错最终留下来了。名校学生在实习方面也占优势,既可借助校友资源联系上好的媒体,也可抓住媒体来学校招收实习生的契机。2001年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在复旦大学招聘了几个实习生,其中几个表现优秀,最终签订了劳动合同。经过七八年的打磨,他们中已经有人做上了杂志的主编或知名公司的公关总监。

在党报一统天下、媒体内部人事制度未放开之前,媒体多倾向于向当地的新闻院校招聘毕业生。即使是中央级媒体,地方驻站记者也主要招聘当地新闻院校的毕业生。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其新进记者多来自于上海本地的院校。

如此一来,媒体中的院校区域化现象十分明显。如在上海的媒体中,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占主流,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江苏全省各地的媒体,南昌大学新闻系和中文系毕业生掌控了江西大部分的媒体。

不过,广东和北京的媒体有点特殊。北京的媒体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为主,在党报体系、新华社体系中为数不少。但是,由于北京的媒体众多,人大的毕业生不够用。为此,北京的媒体一直有从京外高校招聘学生的传统,因此使得北京的媒体记者出身比较多样。但总体而言,人大的毕业生在北京的媒体中占据主流。

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媒体发达,但当地毕业生多对从事新闻工作不感兴趣,加上中山大学没有新闻系,导致广东的媒体也从外地大量招聘采编人员。但总体而言,中大、暨大、人大、复旦、北大、南大在广东的主流媒体中具备实力,一些二三流院校的毕业生在广东地市一级的媒体较多。

在新闻院校中,不能不提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前身为北京广播学院,是国内知名的专业新闻院校,为广电领域的“黄埔军校”,其毕业生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电台。浙江传媒学院在南方也有一定实力,但其毕业生主要在二、三线城市工作。

由此可见,京沪穗三地媒体竞争的背后,其实也是国内几所名校毕业生的竞争——在上海为复旦,在北京为人大,在广州为中大。电视台、电台这块则为中国传媒大学所垄断。

在记者群体中,党校出身的也不少,但主要集中在体制内媒体中。媒体作为知识密集型单位,对记者编辑的文化教育程度要求比较高。但在体制内媒体中,不少采编人员是通讯员出身,有的老记者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于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记者往往会参与党校学习,从而拿到文凭。

记者初入行时,学校的知名度和校友资源会起到重要作用。但一旦进入到媒体之后,个人的天赋和对工作的投入则决定其发展前途,院校出身的影响力作用不大。

评价记者是否优秀的标准在于其文章。为此,在一些市场化媒体中,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照样能够得到快速晋升。如《2l世纪经济报道》的编委王云帆毕业于苏州大学,凭借其出色的能力很快被晋升为编委。

不过,一旦记者成长之后,面临晋升、转型时,其学历背景则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记者群体中,同院校的毕业生往往会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媒体高层的录用,所看中的不仅是业务能力,此时校友资源的作用则会凸显。长此以往,有的国内媒体会逐步形成由某院校主导的局面。

P36-38

序言

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此乃至理名言,我最快看完的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每两周看四本,因半个月内需还给图书馆。而家中书柜里有不少书,买来四五年还顾不上翻几页。不过,根据本人的切身体验,书除了“非借不能读也”外,还有“非时不能解也”。

对于很多书,只有在经历切身体验、有过丰富阅历之后,读来方能深刻理解书之内涵。2009年年初,我重读了美国学者撰写的传播学名著——《报刊的四种理论》,终于理解其意,也对中国乃至世界新闻管理体制有豁然开朗之感。16年前,我在大学学新闻时便看过《报刊的四种理论》这本书,但印象不深,也理解不透。在经过10年的媒体实践工作,与中国港澳台地区、美日欧等各地记者多次深入交流之后,重看《报刊的四种理论》,我终领会其深意。

任何学科的最高表现形式为理论,这也是哲学为何成为人类最高学问的原因。相对于经济、法律等学科,新闻学科理论并没有如此深厚的底蕴。在美国、日本乃至欧洲国家,不少著名大学仍然认为新闻学不能登大雅之堂,拒绝设立新闻院系。

美国报业大王普利策逝世后,根据其遗嘱捐款给哈佛大学设立新闻院系,但遭到了哈佛大学的拒绝,后来哥伦比亚大学勉强接受了这笔捐款,设立了新闻学院。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开始颁发普利策奖,这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最高奖项,其在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类似电影界的奥斯卡奖。

由于常春藤大学普遍抵制设立新闻院系,所以美国的新闻教育集中在中西部的州立大学。像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它在中国的名气甚至超过其在美国本土的名气,实乃文化交流上的罕见现象。英国、日本的名牌大学更是没有设立新闻院系的传统,新记者的成长只能靠老记者手把手教和独立摸索。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重视新闻教育的国家,早在20世纪初,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便设立了新闻系。民国期间,国内32所高校中有26所设立了新闻系。有识之士纷纷借助创办报刊针砭时弊,启发民智,呼唤社会变革,进而迎来了中国报业发展的激荡时期。而今,新闻系是国内的热门专业,全国开设新闻院系的高校有七八百所,在校学生数约20万。

但是,当今的新闻教育一直为业界所诟病。新闻理论陈旧,教师业务实践生疏,学生在校所能学到的专业知识比较肤浅。为此,中国记者的专业知识仍要靠在实践中摸索。此外,国内的媒体环境极为复杂,导致记者群体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

由于新闻教育系统性理论缺失,新闻教育实践差,中国的记者群体特性以媒体类别划分为特色,而非以接受新闻教育程度为区隔。正因如此,中国记者的成长、转型和其所处的媒体类别息息相关。要想了解中国记者的特性,需先搞清楚中国的媒体类别。

外行看记者群体,往往会感觉这是一个比较神秘的群体;内行看自己的同行业者,则往往会感觉这是一个结构极为复杂的群体,没有三五年的工夫难以弄清楚行业潜规则。记者圈是个封闭性极强的群体,且有一套行之多年的行业潜规则。

记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孙志刚之死、延安黄碟事件等的报道推进了中国法制建设。但是,山西假记者猖獗、矿主打死媒体工作人员、封口费盛行等则让这个群体蒙羞,令人瞠目结舌。

网络的兴起,原则上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记者,能发布信息、表达观点。而记者这个群体在中国经过百年的发展,自有一套内生法则与自我纠正的系统。分析现在,则可预测未来。我们了解了记者这个群体的特性,则有助于深人理解新闻背后的含义。也只有熟悉,方能有效开展沟通与实践。

后记

本人踏人新闻行业纯属偶然。还记得1993年7月高考后,填志愿时,我稀里糊涂地填上了新闻系。而当时,自己最想读的其实是经济或者法律。只不过当时自己想闯荡天下,觉得当记者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因我到19岁,还从未离开过江西中部那个闭塞的小县城。

也正如此,大学期间及工作后,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经济与法律。2001年开始做财经记者,也算是实现了年少时关注经济的梦想。

1997年大学毕业后,我在《昆山日报》社开始了最初的新闻实践。那时的昆山远未有今日的知名度,到昆山工作只是为了追随爱情。感谢《昆山日报》社前总编辑马炳忠以及报社的其他同仁,在我新闻工作起步阶段提供了诸多的帮助。《昆山日报》社虽然只是中国最小一级的党报,但在那我养成了体制内媒体的严谨工作态度。

《昆山日报》社4年的记者生涯为我打下新闻行业的根基,而昆山后来声名鹊起,为我提供了诸多的新闻素材,此乃意料之外。2001年10月,我从《昆山日报》辞职,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新闻中心任记者。此后,我又先后任《中国经营报》资深记者、《每日经济新闻》产经部副主任、《胡润百富》杂志主编等职。

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是他招纳我进上海新闻中心,自此有机会成为一名财经记者。《第一财经日报》高级记者章轲、上海解放分众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锰、胡润百富机构董事长胡润等三位前同事和老板,在我面临阶段抉择时,提供了发展机会,谢谢他们三位对我的帮助和厚爱。

回顾这段经历,我觉得十分幸运,在于我遇上了中国经济媒体大爆发的大好时机。鄙人才疏学浅,能在短短4年内,从一名普遍财经记者成长为杂志主编,全凭机遇所赐。

2007年初,我辞去《胡润百富》杂志主编一职,转行在上海做公关业务。朋友初多有不解,但最终都能理解我的选择。如果从大学学新闻算起,到转行之前我和新闻有过14年的亲密接触。但自从杂志进入轨道之后,工作的重复让我倍感乏味。且自觉在记者职位上已没有上升空间,唯有转行。

转行之后,在和客户接触之中,让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从事多年的新闻行业。一年过后,我发现国内大部分的公关人员对媒体多少有所了解,但对记者这个群体却是十分的生疏,他们在和记者交往时往往无所适从。

此外,本人是新闻科班出身,深感大学的新闻教育与实践大大脱节。目前新闻专业是国内大学的热门学科,学新闻的在校学生约20万,行业后继有人,令人倍感欣慰。当今新闻方面的书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能够深度讲述国内记者这个群体的书却极少。

本人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的媒体长时间工作过,也从体制内媒体到体制外媒体,从报纸到杂志。加上大学同学多在新闻单位,以往的_T作和生活圈还是以新闻界为主。为此,面对公关人员缺乏对记者群体的了解,以及在校新闻学生少有记者群体介绍的状况,我在2008年年初萌生了写作《记者圈》这本书的念头并付诸实践。

俗话说,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虽然本人学过4年新闻,在记者圈里呆了10年,但真正写起来仍然发现很多方面并不了解。记者圈水很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为此,在书稿采写当中,一方面我将自己多年的媒体观察写出,另一方面采写记者圈内的知名人士、有特色的人士,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或者观点,来形象阐述记者群体特性。

在将近两年的时间当中,我北上京城,南下穗深,西进南吕,江浙沪自然更是重点,先后采访了60余位新闻业界资深人士。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他们的故事或观点为本书稿添色不少。缺少了他们,中国记者圈不会有那么的精彩。

本书在构思和采写当中,得到了诸多朋友的帮助。大学同学伍华、李华、阮小琴帮忙联系了部分重要采访,旧同事吴志明、刘秀丽也为联系采访出力不少。《第一财经日报》的全秋梅对书稿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此外,最要感谢我的妻子林洁,我频繁的出外采访和繁重的写作减少了与家人欢聚的时间。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本书稿的采写和出版不会如此的顺利。要感谢的人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本书不是论文,更不是小说。本人无意在书中褒贬某人或某个媒体,只想以一个圈内人士的眼光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地介绍记者群体特性。如果本书能够对您的工作或者学习有所帮助或者启发,则是对本人最大的安慰。

肖经栋

2009年11月31日于上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4: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