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博学笃志(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科苑撷英
分类
作者 杨福家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科苑撷英”丛书的一本,这本笔谈涉及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也涉及此两者间的关系,恐怕杨福家教授是这个论题最合适的作者了。书中所收的五十篇文稿,是近年来杨福家教授追求卓越的思想轨道。集子所录文稿集中反映了杨福家教授“对人生、对世界、对祖国、对自己、对未来……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毫无迟疑的信念和决无虚妄的豪情”。而这种信念和豪情对当代大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对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及政府公务员,都应该有不少的启迪。

内容推荐

  杨福家教授的《博学笃志——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书为“科苑撷英”丛书的一本,这本笔谈涉及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也涉及此两者间的关系,恐怕杨福家教授是这个论题最合适的作者了。作为新中国派往西方国家的第一批学者之一,1963年杨福家教授赴丹麦哥本哈根的玻尔实验室进行研究与工作。回国后,杨福家一直在核物理学术前沿探索,成绩骄人。1991年就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他与汉密米尔顿合著(FajiaYang&J.H.Hamilton)的《现代原子与原子核物理》由美国McGrawHill出版,是该出版社50年来这个系列的第16本丛书,也是我国在此系列出版专著的第一位学者。同时,杨福家教授60年代中期自丹麦回国后,一直没有离开过高等教育领域,自1993年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六年“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业绩,为国家造就大批栋梁之材,扩大了复旦的国际声誉。难怪他离职后,立即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被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选聘为校长,成为第一位在英国名牌大学担任第一要职的中国公民。  因此,无论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从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体悟,还是从中外教育比较观点和理念出发,杨福家教授无疑是阐释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这一命题的最佳作者。  《博学笃志》所收的五十篇文稿,是近年来杨福家教授书的思想结晶,中心是“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书中把“量子百年话创新”作为开首篇,把“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进展”放在第2篇。第3篇是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的一个实例。接下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知识经济的综合文章。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型企业,如何改造旧企业,如何形成新的知识型企业,这是本书第6—12篇文章的主题。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都离不开教育。有人甚至把知识经济称为教育经济。第13篇文章提纲式地记录了在北大的演讲,把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归纳成八条。在第14篇文章开始对提纲式的八条作了尽可能详尽的阐述,从各方面说明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正面临千年未遇的挑战。

目录

量子百年话创新

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进展

质子治癌造福人类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 初见端倪——英国大学与工业的结合

“工业一大学联合体”的出现——美国迎接新挑战的措施

从摩根博士看美国现象——评“教授经商”

科技企业家的素质——再谈摩根博士

一家新的放射性药物研制公司

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

促进工业界与大学的合作——访欧12天

虚实结合——贺复旦与新黄浦的合作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跨世纪走向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加强跨世纪青年的民族气节教育

中国是我心中的世界开始的地方

武器研究与基础研究——考察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有感

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点

让自由的空气托起想象的翅膀

《中国文学史》的启示

一流城市 一流教育

21世纪需要高素质人才

喜听董建华谈教育

致格致中学全体同学公开信

严惩作弊 毫不留情

对教育的跨世纪思考

欧洲盛事——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第12届大会简况

终身受教育

哈勃尔是怎样得到学位的——美国成人教育一瞥

58岁获博士学位——美国归来话学位

火把 钢琴 大观园

在英国获学位

创新的基础在教育

惟有创新 才有出路

聆听江总书记谈科研重要课题

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

让复旦成为名人表演的舞台

校友会:大学驻外的“使领馆”——迈向国际化的又一步

融入教育国际发展的潮流

建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

应追求什么样的一流

离职演说(附件 六年一瞬间)

对“重中之重”之愚见

怎样吸引人才

从年终考核谈起

勿忘管理人才

生存权?民主权?

 ——参加美国总统早餐会随笔之一

中美之间需要加深理解

 ——参加美国总统早餐会随笔之二

品出了一点味道

 ——参加美国总统早餐会随笔之三

王沪宁  敢于做理想主义者(代后记)

试读章节

    敢于向世界说“不”

百年前发生的量子革命是激动人心的,那一段时期发生的故事可以说是百听不厌!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则是既深刻又不断发人深省。

普朗克之所以能解决“紫外灾难”,是靠了深厚而又广博的基础,他通晓物理学每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但他在当时毕竟已属老年辈了(42岁),新的量子概念与他熟知的经典物理是如此格格不入,致使他难以接受。普朗克在以后的十几年内总是想把量子概念纳入经典轨道,甚至对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他也批评为“迷失了方向”。

爱因斯坦(1905年时26岁)、玻尔(1913年时28岁),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代,他们举起了创新旗帜,带领海森堡等一批年轻人向旧世界宣战。他们都是敢于向旧世界说“不”的人!

不管普朗克愿意不愿意,他被实验事实逼上梁山,“孤注一掷”地提出,能量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深化了这个不字,而且在相对论里又说了一个不:光速是不变的;玻尔则说,在微观世界里,绕核运动的电子是不辐射的;海森堡更提出了量子力学中最关键的一个关系式——不确定关系式,以一个“不”字与基于完全确定论的经典物理彻底决裂!

不过,所有这些“不”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确凿的实验事实为依据。“科学靠两条腿走路,一是理论,一是实验,有时一条腿走在前面,有时另一条腿走在前面。但只有使用两条腿,才能前进。在实验过程中寻找新的关系,上升为理论,然后再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密立根,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演说)。

正是靠了黑体辐射实验、光电效应实验、原子光谱实验、夫兰克.赫兹实验……,一连串的“不”字才能响彻云霄。

“不”字是一个否定词。但是百年前开始的物理学革命风暴并非否定一切。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作为19世纪的伟大科学成果,仍然是当今科技世界的理论支柱,卫星上天、宇宙飞行、电气世界,都以它们为基础。只是当人们的探索范围深入到微观世界时,主宰分子、原子、粒子运动规律的才是量子力量,描述高速(接近于光速)运动物体规律的才是相对论!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只是指发生在弱相互作用范围的宇称不再守恒。创新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创新,有旧,才有新。

要创新,必须有适合新事物成长的肥沃土壤。玻尔的贡献不仅在物理学,还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他成名以后,英、美、德的邀请源源而来,但是他立志在不到500万人口的祖国大地上创建世界物理中心。丹麦原先连物理学教授都没有,在1916年才为玻尔专设了一个物理学教授的位置。在1921年,在玻尔的努力下,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它很快就成为了世界三大理论物理学的中心之一。在研究所里,既有22岁当讲师、27岁当教授、31岁获得诺贝尔奖的海森堡和作为“上帝的鞭子”、不断指出他人论文中缺陷的泡利(1945年获诺贝尔奖),又有开玩笑不讲分寸的朗道(1962年获诺贝尔奖),以及“几乎把画漫画、写打油诗作为主要职业,而把物理学变成副业”的伽莫夫(放射性衰变理论创造者之一)。

研究所很快成了“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这个圣地的中心人物当然是玻尔。他事业心极强,日以继夜地工作,但又幽默好客,不摆架子;他爱才如命,到处物色有希望的青年人来所工作;他积极提倡国际合作,以致被人誉为“科学国际化之父”。

哥本哈根的气氛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乐、无拘无束、和蔼可亲。哥本哈根精神随着量子力学的诞生而诞生,并成了物理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P5-P8

序言

本书汇集了笔者近年来发表的文章或谈话50篇,中心是“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

促使知识经济形成的关键,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而科技发展起源于科学发现和对自然界的探索。因此,我们把“量子百年话创新”作为开首篇,把“面向21世纪的高科技进展”放在第2篇。第3篇是高科技服务于人类的一个实例。接下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知识经济的综合文章。该文第一稿刊于《文汇报》1997年10月3日,是江世亮记者的采访稿。三天后,徐匡迪市长在市府工作会议上向近300位局级以上干部推荐了这篇文章,从而掀起了对知识经济学习的热潮。为此,笔者多次修改,各种修改稿曾被20余种报刊转载。第5篇文章可算是第4篇的一个补充。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型企业,如何改造旧企业,如何形成新的知识型企业,这是本书第6—12篇文章的主题。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关键是人才,都离不开教育。有人甚至把知识经济称为教育经济。第13篇文章提纲式地记录了在北大的演讲,把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归纳成八条。在第14篇文章开始对提纲式的八条作了尽可能详尽的阐述,从各方面说明知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正面临千年未遇的挑战。

确实,我们正面临百年才有的机遇:约300年前,农业经济开始被工业经济所取代,现在,又是一个经济转型期,知识经济正在取代工业经济。与此不可分的,是对教育千年未遇的挑战。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改革。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展望——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行动——抓紧时机切切实实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感谢新闻、出版界的朋友方鸿辉、刘华蓉、江世亮、吴春燕、吴国平、张蕴、阮丽珠、汪大勇、宓正明、郑宪、袁新文、曹继年、陶洪光、谢卫群、潘益大等同志富有成效的合作。书中不少文章是与他们友谊的结晶。作者还要感谢陈弘同志的帮助,没有他的帮助,书稿不可能如此迅速问世。最后,要特别感谢中路集团的支持,陈荣总裁的慷慨帮助改善了作者及其一批研究生的工作条件。

             杨福家

             2001.6.12

后记

    敢于做理想主义者

       (代后记)

      王沪宁

在欢庆复旦大学成立90周年的喜悦中,收到杨福家校长寄来的新作《追求卓越——QUEST FOR EXCELLENCE》,立即伏案开卷,一气读完,掩卷长思,不禁热血沸腾,百感交集。总的感受是:这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的自白。

作者在这本书中讨论的是办好复旦大学,但是我觉得里面包含的精神远远不止于此,而是作者对人生、对世界、对祖国、对自己、对未来……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毫无迟疑的信念和决无虚妄的豪情,这里不必赘述全书的内容,只摘取几处亮点:

·任何人的成长和事业上的成功,都是同他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让祖国在世界上发出更灿烂的光辉。

·我为生活在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而感到自豪。中国是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也是我实现人生追求的地方。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考虑有限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

·一切都要追求优质,这应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给青年人以机会,是复旦成功的秘诀之一。

·我认为在任何事业中,人的精神因素是第一位的。

·作为一个复旦人,我很为复旦骄傲。

·最喜欢的职业:当教师。

·我的“梦”还没有做完,因此还要苦苦地追求下去。我盼望与大家一起把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作出应有的贡献。

办好一所大学是不容易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学常有,优秀的大学不常有。一个国家可能有上千所大学,但是真正享誉世界的大学只有少数。因此,这就给办大学的人提出了一种艰难的挑战。办好一所大学是有多方面的困难的,物质的、环境的、人才的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目标和精神,“追求卓越”提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显示了一种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一切都要追求优质,这应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具体的,但是更应该是流动的,即在发展中不断地确立“卓越”的内涵,因为世界是发展的。不能把“卓越”理解为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攀登和更新的状态。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确立一种精神,从《追求卓越》这本书来看,人们不难看到作者的这种精神,这就是理想主义。

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人类的境况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理想主义者。人是要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人就不能自信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虽然有着无比的辉煌,有着无比的勇气,有着无比的机遇,有着无比的成就,但也有着诸多的挑战,有着诸多的疑惑,有着诸多的艰难,有着诸多的失意。在这些相反的因素的撞击下,要做一名理想主义者并非易事,而是一件需要有莫大的勇气的事情。

关于理想主义的问题,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大约17年前,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巨大变革浪潮的冲击下,理想主义开始成为不少人苦苦思考的问题,我那时刚刚进入复旦。但复旦的氛围立即让我感到了理想主义的魅力。这是复旦给予我的最宝贵的东西。当时,我的一位朋友与我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他问:“你愿意做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我说:“理想主义。”他说:“那会是很痛苦的。”我嬉戏地说:“就是喜欢这一份痛苦。”当时我做这样的回答,的确是一种“理想”,不能说坚定的,可以百折不挠、九死而无悔。今天我都不敢说这样的话。但是,事隔十多年,我逐渐懂得了,做一名理想主义者是不容易的,做一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更不容易。

然而,民族之振兴,社会之发展,人类之进步,是需要理想主义者的。人类社会上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坚韧不拔地坚持理想的结果。

同时,理想主义对个人的人品和情操,我相信也是最好的磨石。越是敢于在理想主义的磨石上砥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异彩。生命的异彩不在于哪一天突然博得了全世界的喝彩,而在于与交往的每一个普通人,都会在内心中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

尽管社会沧桑巨变,涛走云飞,我们应该时时审问:

我还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吗?我相信,大多数人原本均为理想主义者,但是在社会的磨炼中,在生命的撞击下,或者在各种所谓老道的经验教训中,逐渐不再是理想主义者,尽管社会上还有无数的理想主义者,但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敢于做一名理想主义者,就要时时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人的理想就是在一瞬间失去的,而人在失去自己的夙愿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理想无声无息地没有了。当理想失去的时候,它就真的失去了。一名理想主义者,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不失去自己的理想。作者在书中提到了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德曼教授的一封信,他所说的话是一名理想者必须具备的,“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您必须学会如何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假如您通过辛勤的劳动体会到了学术研究的全过程,并且得到了胜利的话,那么您就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我们有没有同感呢?

我敢于先做一名理想主义者吗?做理想主义者是要有勇气的,我教书十多年,认识诸多学子,畅谈起来,满腔热情,充满理想,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如同他人一般,不敢做一名理想主义者。这就需要有勇气,而且需要有先做理想主义者的勇气。因此,有的时候人际交往是一种循环,“均非理想主义者,我何必要做?”“如果和理想主义者在一起,我就能做理想主义者。”关键是在一个人际群体中,第一名理想主义者从何而来呢?或者说最后一名理想主义者从何而来呢?理想主义者不先从自己做起,就不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真正精神,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几回灵性识俗身,何时壮气振宇寰”。

我做的是一名负有社会道义和责任的理想主义者吗?一名理想主义者,我想绝对不是为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而朝思暮想的“理想”,也不是囿于自己狭隘眼界的“理想”,而是一种追求集体荣誉的理想,追求社会责任的理想,追求民族理想的理想。这样,才能信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样回肠荡气的气概。一名理想主义者的快乐,完全不在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在于坚持追求理想本身的快乐。至于这个过程所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可以置之度外的,都应该看成是一种额外报酬,因为理想是没有穷尽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理想往往是几代人的奋斗历程,甚至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奋斗历程。复旦大学追求一流的理想已经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并将继续经历更多人的艰辛,任何想在有限的生命中得到更多回报的人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任何不把自己的理想与更大的群体的奋进联系起来的人最终也都不能成为理想主义者。

我之所以谈理想主义,是因为,我们攀登科学的高峰需要理想主义者,我们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理想主义者,我们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需要理想主义者,我们迎接21世纪的到来需要理想主义者。

作者特别提到“哥本哈根精神”,我祝愿复旦也信仰这种精神,同时祝愿有一天“复旦精神”能够超越“哥本哈根精神”。

多少年前,复旦就有一句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谓笃志?我愿意做理想主义的解释:那就是坚守理想。复旦大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其实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主义者。复旦校园是或者应该是理想主义者的摇篮。杨校长的名言——追求卓越——最好地表述了理想主义的精神。在任何时候,理想主义者都不放弃这种精神,都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上追求卓越,都在自己生命的每一点消耗中追求卓越,都在历史的每一程进步中追求卓越。书的第177页上写道:“原来佛青(一种蓝色颜料)在那个时代(12世纪)同黄金一般珍贵,只用于极珍贵的手稿中。”一名理想主义者,一定能从这里面体验到一种莫大的快乐。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在本书中讨论了对人生、对世界、对祖国、对自己、对未来……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有一种吸引人的特质,这就是毫无迟疑的信念和决无虚妄的豪情。

——王沪宁

(复旦大学杰出教授)

1997年杨福家先生率先在国内引进并阐释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带来的挑战.无疑已在中国科技史及教育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杨先生语言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创新”;他最可贵的秉性是不掩饰真情,非凡的洞察力和对国家、对人民、对学生的挚爱。这种品格在本书中可寻到踪迹。

——江世亮

(《文汇报》主任编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