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记忆,是一脉温情,是心灵的归宿和依托,更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广袤土地:造物神奇,民俗绚烂,种植着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生长着每一个凡人不同的梦想和各自的生活。
乡土其实没有分明的疆界,它踏在每个人脚下,也缠绕在每个人心里;乡土没有时间节点,它埋藏在深远的过去,呼吸在纷繁的当下,也存在于绵长的未来——我们因此而凝结为一个民族,根植大地生出力量:生命因此得以丰盈厚重,根系深远而有迹可循。乡土中国赋予我们共同的命运,这使我们的态度必须庄重、平等并真诚,这一理解是《读者<乡土人文版>精选集(8)》作为一本刊物的精神与灵魂。
本书由读者乡土人文版编辑部编。
《读者·乡土人文版》是一本综合性文摘杂志,创刊于2000年,是《读者》旗下的第一份系列刊。刊物力求从不同侧面和多个角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自然细腻的笔触,描绘游子刻骨铭心的故园之思,抒写国人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刻画华夏大地神奇瑰丽的民俗与造物之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温厚、庄重的内涵,融乡情、亲情、感悟、旅食、民居、地理、地方人文及文化遗产于一体,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美丽、传奇、质朴的家园。这本由读者乡土人文版编辑部编的《读者<乡土人文版>精选集(8)》荟萃《读者·乡土人文版》近年选编文章之精华,集结成册,以飨读者。
流动的青春
燎原
终于到站了。长途汽车站里,年轻的人们拖着行李箱,朝工厂涌动。这种大迁徙,过去30多年来,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过去,纵然再辛劳,贫瘠的土地上,也无法长出更多的粮食。迫于生计,父辈们背着蛇皮袋,开始了一场场嵌人城市的谋生运动。当下,同样来自农村,但蛇皮袋换成了行李箱,拥进城的人,更多是出于发展的需要。对财富的渴求,使青春的持续流动成了这个时代发展的底色。
从未想过在城市扎根的,是他们的父辈。养家糊口,用平房取代破旧的瓦房,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期望。几经努力,梦想成真。此后,下雨天,孩子忙碌着找脸盆、水桶,以接住屋顶漏雨的场景逐渐消失。随同消逝的,还有那雨滴敲打脸盆的“叮当”声。
在愿望达成后,他们遗憾地发现,为子女精心构筑的这一切,根本无法留住他们。
走出去,仍是年轻人最大的愿望,而且走出去的年轻人,压根儿就没想回来。随着上一辈人逐渐老去,农田里已难觅年轻人的身影,良田荒芜几成定局。
父辈可以在村里建起一栋栋和城市一样漂亮的房子,却无法构建出一种城市化的生活状态。而年轻人需要的,正是这种生活状态。所以,他们宁肯蜗居在城市,也不愿回来。
但高企的房价,还有那始终不见“松口”的户籍制度,让一代代年轻人的梦想成了奢望。他们有的失望了,选择了回归,凭着在城市所学的技术或累积的资本,在家乡开小店、做修理或跑运输。
与规范的城市商业相比,小店显得杂乱,但在经营者身上,仍能看出“夹生”的城市印迹——修理店的修理工,穿着西装衬衫,一脸专注;在城里做过销售、跑过业务的人,回乡还习惯扎着领带;年轻的泥水工,不急于脱掉身上的脏衣服,先到电脑前上上网。
业兴而家旺。当农村个体逐渐富裕时,乡村却日趋萧条。新生代的农民工进城打拼多年后,也猛然发现——结果还是和父辈一样,致富能改变的,最多只是个体的命运。而乡村的整个社会秩序、生活状态的改变,仍需国家层面的配套政策跟进。 否则,他们的下一代,会和他们一样,带着无处盛放的焦虑青春,持续游走在城市边缘。游走的,是实体,更是灵魂。
一碗面温暖一座城
林津
42岁的李刚原本在河南省郑州市经营一家小面馆,一家人全靠这个小面馆养活。虽然店面不大,但生意还算过得去,一家3口倒也其乐融融。不幸的是,小面馆开业刚两个月,李刚就被查出患上了骨肉瘤,需要马上手术,手术费和后期化疗的费用,需要20多万元。对这个家庭而言,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李刚被病痛折磨着,更让他心痛的是,自己一旦倒下,老婆和3岁的女儿怎么办?无奈中,李刚在网上发了“一位父亲的卑微请求”的帖子:“最近我被查出得了骨肉瘤,现在要用钱,可不可以来我家的餐馆吃饭,我在这里拜谢了!”帖子一发出来,一天时间就被转发了数千次。让李刚夫妇始料不及的是,第二天,来店里吃面的人竟然排起了长队,连面馆门外搭起的饭桌旁也坐满了顾客。
很显然,大家都对李刚的境遇感同身受,唯有用自己的一点点行动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一些帮助,哪怕仅仅是来店里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付上区区10元钱。有的顾客看到主人忙不过来,就自食其力,能自己动手解决的就自己解决,有的还主动当起了服务员为他人提供服务。人们自发去小面馆吃面,有的人一次性“预购”100碗面,有的人直接在吃完面的碗下面压上几百元,然后默默离开。热气腾腾的面馆里,充盈着一种超越世俗的温情和润泽心灵的温馨。每个人的心灵都被触动、洗礼、净化。
一碗面的香味飘向全城,温暖的却是一座城,被传递的是博爱与真情的正能量。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