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现代领导艺术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李全庆//何会锁//刘智利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笔者李全庆、何会锁、刘智利将领导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某种原因,占据了领导的职位上,实际上并无领导者的心胸与能力,我们将其称为伪领导;第二类是想成就事业且有能力成就一番事业的真领导。《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现代领导艺术》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后者的领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全书共分五篇,内容涉及用人艺术、管理艺术、治心艺术、成事艺术、竞争艺术。

内容推荐

李全庆、何会锁、刘智利编写这本《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现代领导艺术》的目的,是为找到兵法与领导艺术合宜的结合点,因此,在选取领导艺术内容上有自己的特点。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为用人艺术,主要讨论领导者如何创造性地识人、用人。第二篇为管理艺术,主要讨论如何管理才能保证组织正常运转,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第三篇为治心艺术(激励的艺术),主要讨论领导者如何让下级心服口服,鼓舞士气,上下一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第四篇为成事艺术,主要讨论领导如何成事,如何成大事。第五篇为竞争艺术,主要讨论在竞争中,领导者如何带领团队战胜对手,赢得胜利。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用人艺术

 一、首重赞勃

 二、识人为基

 三、善用为本

 四、正名顺言

 五、用人不掣

第二篇 管理艺术

 一、顺天而为

 二、制必先定

 三、文武兼备

 四、慎持二柄

 五、威在上立

第三篇 治心艺术

 一、真客共治

 二、因形用权

 三、威下相济

 四、以身先人

 五、誉赏毁罚

第四篇 成事艺术

 一、同天下利

 二、淡功薄名

 三、寓智于愚

 四、先胜后战

 五、内修外治

 六、禁祥去疑

 七、通权达变

 八、非利不动

 九、当断必断

 十、借势成事

第五篇 竞争艺术

 一、慎战为基

 二、全胜为本

 三、料民选锋

 四、致人为先

 五、兵争贵专

 六、庙算立谋

 七、象情而生

 八、出奇制胜

 九、分合为变

 十、战胜修功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长”与“短”仅仅是人们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得出的结论,随着条件与视角的变化,“长”“短”的属性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川口寅三在《发明学》一书中提出了“善用缺点”的主张,并强调说:“人类能取得多大的成就与能否巧用缺点有关。”因此,事业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不仅要善于容人之长、用人之长,更要善于容人之短、用人之短。善用人者无废人,善用物者无弃物。

《寓林折枝·西邻五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皆不患衣食焉。”按常理说,五子三残疾,西邻公可谓不幸。可西邻有方,因材“择业”:让朴实的务农、聪敏的经商、瞎眼的算命、驼背的搓麻、跛脚的纺纱。如此,大家各展其长,各有所成,各得其所,倒也其乐融融。“西邻五子”启示人们:善用人的短处,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是识人用人的王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匠无弃材”。正如孙子所云:“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长”“短”都是客观存在的,“长处”是优势和特长,固然可以发挥作用,但是“短处”也并非一无是处,在相对的条件和特定的环境下,同样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时“短处”的特质反而可以转化为无法替代的某种优势,关键是如何看待和使用。如若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提供最佳的工作岗位,使其拥有理想的表演舞台,从而可以挖掘出每一个人的最大潜力,实现人与事的最佳组合。

3.见其长,知其短

兵法有云:“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战争中,将帅们不仅要料敌如此,在现代领导工作中,领导者了解下属也要如此。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的特长或长处,在另一种条件下,则可能变为短处。领导者要善于分析并利用这些由长处转变而来的短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深谙以短驭人之道。刘备的大将关羽被后代人称为武圣,以忠义闻名于世,这种正常情况下的长处,在战争中可能变为致命的短处,而诸葛亮则巧妙地利用了关羽这一短处,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在东吴与刘备联合以火烧赤壁之法大破曹军之后,曹操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再对刘备构成威胁;而获胜的另一方——东吴却在赤壁之战中发了横财,不仅得到了数不清的军用物资,正得到了许多他们梦寐以求的城池与民众,实力空前强大,对刘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刘备一方虽然乘胜取得了一些地盘与军用物资,但在战略上的劣势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敌友换位:原来的盟友——东吴变成了威胁巨大的潜在敌人,而原来的强敌——曹操却成为可以牵制东吴的帮手。在处理一些政治上的事情时,因为要考虑到巨大的负面影响,可以去做,但不能明说。诸葛亮在设伏兵截杀曹军时,就系统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在经过几次截击后,曹军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将关羽派往最后的隘口华容道截击曹操。以仁义著称的关羽曾受曹操大恩,在关键时刻感情战胜了理智,将曹操放走。关羽放走曹操是诸葛亮的一石二鸟之计。一是保留曹操,曹军就不会因曹操死亡而树倒猢狲散,对东吴仍然构成威胁,孙权因此不敢放手攻击刘备;二是关羽由于违反军令,按罪当斩,诸葛亮法外开恩,让关羽戴罪效力,使诸葛亮手中又多了一个对其进行控制的筹码。

用人之短,首先要识人之短,不能为其长所惑。南北朝时期,陈武帝陈霸先即是一位能够用人之长,又掌握人之短的能手。我国当代通史专家吕思勉为其写下了“从来人君得国者,无如陈武帝之正者”的赞词。陈武帝一次宴饮各位将领,他的三位得力大将杜僧明、周文育、侯安都在座,人人夸耀各自的战功。而陈武帝说:“你们这些人都是良将,但各有不足之处。杜公志大才疏,对下属过于亲近,对上级骄横无礼,炫耀功劳而不知退让。周侯交友不择对象,同谁相交都推心置腹,处危险之境,却毫无防人之心。侯郎傲慢、荒诞而不庄重,举止轻佻、放肆而不检点。这些都不是保全自身之道。”陈武帝的一番话使三位大将傲气顿失,再也不敢在武帝面前炫功争宠,保持了朝堂的稳定。后来三人确实都在陈武帝所指出的方面吃了大亏。其中,在公元559年讨伐余公飚、余孝劢的战争中,豫章内史熊昙朗因为作战失利怕受到处罚,趁周文育给他看信的时机杀死了周文育。公元563年,侯安都密谋叛乱。陈文帝设计,将侯安都召进嘉德殿,隔离其部属,当场逮捕侯安都,宣布罪状,次日赐死。

在领导工作中,识人之短并不难,关键是要认真对待人的短处。一般来讲,人的短处,往往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人的长处相对的另一面便是短处。如一个人的特点是注重细节,则缺点可能是全局观念较弱等。二是人的优点都是相对的,当其优点过分突出时则会成为缺点。孙子在论述将领的素质时说:“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将帅有五种性格上的弱点,只知拼命死战的心理,会被杀死;有贪生怕死的心理,会被俘虏;性情急躁的,会因为经不起刺激,从而失去理智;爱好廉洁的名声,会不能忍受羞辱;爱护民众,并且竭尽全力保护民众的,会导致过多的烦扰。所以这五种心理弱点,是将领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没,将领牺牲,必定是由这五种危险引起的,是不能不仔细慎重的。实际上,当人们谈到勇敢、谨慎、勇气、惜名、爱兵等都是将领们的优点,而如果过分则会成为用兵之灾的五危: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这也是孔子所讲的“过犹不及”。

P34-36

序言

(一)中国古代兵家与兵法

历史上,对“兵家”一词的解释有许多种。例如:古代将军事家或用兵者通称兵家;将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称为兵家;将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也称为兵家,等等。本书所谓的兵家,主要指古代战功卓著且有著名军事理论流传于世的军事家,这些军事家亦是古代兵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主要有春秋末期的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期的孙膑、吴起、尉缭等,秦汉时期的张良、韩信,三国时的诸葛亮等;隋唐时期的李靖、李勋等;宋朝时期的岳飞、韩世忠等;元明时期的刘基、戚继光等。

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道、法、兵各家学说对中国古代社会意识的成熟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从不同侧面对人们的社会实践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虽然诸家思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过激烈的交锋与碰撞,甚至一些学派的交锋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由于其具有共同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最终使它们走向了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道路,这为兵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中国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统治者(管理者)们大都按内法外儒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中也掺杂着许多道家思想的成分,一些著名军事家的思想也在其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以说,各种学派同根同源,在分支发展过程中又经过了不断交叉融合,享誉中外的中国古代兵家思想,即是各种学派思想融合的杰作。兵家不像其他诸家有明确严格的门派、师徒传承关系,发展途径相对较为宽泛、自由,儒、道、法、墨等诸家思想在每个军事家的思想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唐朝以后的军事著作中,甚至还可以寻到释家的痕迹。各兵家学说虽有异同,但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以军事思想为核心的兵家智慧不仅创造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奇迹,也深刻影响着民族发展史;同时,以军事著作一一兵书的形式,留给我国以及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古代兵书战策,可谓恰如其分。据民国年问陆达汇编的《历代兵书目录》统计,共注录兵书1304部、6831卷,存世的288部、2106卷。按1988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兵书知见录》的统计,中国兵书共有3380部、23503卷,其中存世的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余的为存目兵书。最具代表性的有北宋时期钦定的《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吴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司马法》),以及《武经总要》《将苑》《虎钤经》《草庐经略》《兵经百篇》《何博士备论》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兵家智慧的结晶。大量流传几百年甚至千余年的中国古代兵书,就说明了中国古代兵家智慧的先进性、实用价值和生命力。

中国古代兵法不仅仅为人们呈献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场景和充满阴谋诡诈的作战之法,还更深层次地诠释了各级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将与士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战争胜负的规律、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个人成败的规律等,这些思想认识的正确性不断为战争实践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所证实。中国古代兵法中所存在的重战、慎战、备战、善战的战争观,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注重人的作用、文武兼施、赏罚并用的管理思想,已成为横跨时空的人类文化瑰宝。

(二)以孙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家智慧的现实应用

虽然遗留至今的兵书很多,思想水平也令人高山仰止,但由于受历史中某些复杂因素的影响,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却都在军事思想史上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巨大作用。兵家智慧的集大成者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但并非他个人独有的思想,而是春秋及之前华夏军事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孙武则是对这些智慧进行系统综合、发展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他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明朝军事理论家茅元仪说的“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即是对他贡献的高度评价,同时也说明我国古代各时期的兵法都具有继承性的特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军事著作,从中外各界对《孙子兵法》的评价即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兵家智慧的巨大影响力。  毛泽东在汲取中华民族军事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体系。他高度评价孙子是中国古代的大军事家,在许多著作中多次引用《孙子兵法》的名言警句,并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我军的许多高级将领借鉴《孙子兵法》的思想原则运用于战争指导,对赢得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刘伯承元帅就曾被誉为“当代孙武子”,在任军事学院院长期间,他还亲自主持研究《孙子兵法》的教学。

《孙子兵法》不仅对中国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国际军事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孙子兵法》在国外的传播以日本为最早。唐朝武则天时期,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便把《孙子兵法》等兵书带回国内,使早期的日本人都学汉文兵书。《孙子兵法》西传,以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于公元1772年在巴黎把《孙子兵法》翻译为法文的《中国军事艺术》为最早,以后又相继出现了英、德、俄等译本。至今,《孙子兵法》的译文已达24种语言,译文版本已超过700种。

……

领导者要应用兵法,必须学习兵法。如何学习兵法呢?第一,发现兵法中的内容和现在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要知道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致,须变通运用。比如,《孙子兵法》中有火攻篇,不能因为火攻之术在现代战争中不再使用就认为这个理论已经失去了价值。孙子是告诉用兵者要充分借助现时环境所提供自然资源(如草、木、风等)所产生的力量来帮助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第二,对没有根据的言论,要能知道错在哪里。比如,一些阴阳兵家的迷信观点等。第三,对不完备的论述,要知道缺什么内容。第四,对肤浅俚俗的,要予以深化。第五,对说得很玄奥的,要探索它的实质。第六,对那些迂腐僵化的成规和俗套,务必要摆脱。第七,对于古人禁忌的事,有时要敢于实践;古人认为不能做的,在某种条件下我们可以做。如,《孙子兵法》有云“战胜不复”,意思是说,对于打胜仗的方法不要重复使用,而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元帅在山西省平定县七亘村同一地点连续两次设伏,重创日军,成为著名的战例。第八,审察粗疏的言论,使之趋向周密,纠正片面的观点,使之更为全面。第九,在具体实践中,还要善于违反常规去探索出奇制胜的谋略,变抱守原则为灵活用兵。第十,别人拘泥于书本兵法,我却创造新的兵法;别人只知道遵循前人的经验,我却能发现新的法则。这也是《兵经百篇》给我们的启示。

艺术是有个性、有创造性的活动。领导者欲将兵法应用于领导艺术的创造之中,必须深刻领会兵法的精神实质,掌握其内在规律,并内化于个人的知识体系之中,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加以改造使用。戚继光所云“当于经籍中采其精华,师以意而不泥实事;造其知识,衡于己而通变”,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诗经》中所说“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的境界。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现代管理学界对于领导艺术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并无统一的认识。从领导的主要职能角度区分,包括用人艺术、决策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等;从领导工作的角度区分,还有管理艺术、讲话艺术、用时艺术等;从其他角度区分还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艺术。笔者认为,只要有助于领导者创造性地完成领导工作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领导艺术。

上面所讲的各类艺术,仅是领导艺术的不同侧面,某一侧面或几个侧面做得到,并不代表具备了领导艺术品质。实际上,艺术是每个侧面的综合体、系统化,只有各个方面都做得好,并且各个侧面都配合得当才能称为领导艺术,并且这种艺术没有止境。

本书写作的目的,是为找到兵法与领导艺术合宜的结合点,因此,在选取领导艺术内容上有自己的特点。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共分为五篇。第一篇为用人艺术,主要讨论领导者如何创造性地识人、用人。第二篇为管理艺术,主要讨论如何管理才能保证组织正常运转,提高完成任务的能力。第三篇为治心艺术(激励的艺术),主要讨论领导者如何让下级心服口服,鼓舞士气,上下一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第四篇为成事艺术,主要讨论领导如何成事,如何成大事。第五篇为竞争艺术,主要讨论在竞争中,领导者如何带领团队战胜对手,赢得胜利。

由于我们知识水平所限,对中国古代兵法的理解还不全面,甚至存在偏颇;同时,对领导工作方面的认知水平也存在差距,本书必然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但我们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借此书树立一个靶牌,在大家的讨论与批评之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提高现代领导艺术水平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后记

中国古代兵书战策浩如烟海,一大批不朽的经典之作,犹如璀璨的明珠,在战争指导和国防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凝聚着古代兵家超人的智慧,充满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深刻的战争哲理,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不乏鲜活的生命力和超前的指导力。中国古代兵家的智慧不仅在军事领域大放异彩,而且在其他社会活动领域也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对现代化条件下各种组织的领导者领导艺术的培养亦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通过大量研读我国古代兵学经典著作,如《孙子兵法》《吴子》《六韬》《三略》《尉缭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司马法》《武经总要》《将苑》《虎钤经》《草庐经略》《兵经百篇》《何博士备论》等,我们对古代兵家在识人、用人、选将、管理、治心、成事、竞争等方面的智慧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现代化条件下领导工作的新特点和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共设立了五个研究专题进行研究,分别是: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用人艺术、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管理艺术、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治心艺术、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成事艺术、中国古代兵家智慧与竞争艺术等。相应地,本书分为五篇:用人艺术、管理艺术、治心艺术、成事艺术、竞争艺术等。其中,导言部分由李全庆撰写;第一篇用人艺术、第二篇管理艺术由刘智利撰写;第三篇治心艺术由李全庆、刘智利撰写;第四篇成事艺术由李全庆撰写;第五篇竞争艺术由何会锁撰写。全书由李全庆负责统稿。

本书在撰写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武警学院警卫系王树友主任、谢民福政委、丁成副主任的大力支持、关心和帮助。王树友主任在百忙之中亲自审阅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丁成副主任也为本书的撰写及修改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祁正新为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提供了大力帮助,河北省河间市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任夫恒同志也为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国内大量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而使本书的研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和较开阔的视阈,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中国古代兵家智慧博大精深,我们在理解和把握时难免有不够精准之处,甚至可能会有偏颇的认识;对现代领导艺术的认识亦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书中难免有疏漏,甚至错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5月于武警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