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分类
作者 李红延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

作为一位老师,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化青色为浓郁,真诚分享只有老师才知道的小学教育的关键点,我们相信,在科学有效的家校配合下,每个孩子都能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作者李红延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

内容推荐

《走对小学的每一步》作者李红延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老师。她理解天下父母的拳拳之心,更懂得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的重要性——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光靠精彩的理论是不够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孩子提早上学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怎么辅导考前复习、做作业“磨洋工”治不治得好……针对这些令家长头疼的学习问题,作者总结十余年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广大家长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辅导困境。

目录

第一章 让孩子慢慢成长,做他自己

 1.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2.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3.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4.知识不是书本上才有

 5.梦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第二章 上学不必太焦虑

 1.提早上学要早做准备

 2.做好心理准备,培养行为习惯

 3.入学后的两次生病高峰

 4.转学是新的开始

第三章 学会交往是件大事

 1.同学关系处不好,老是受欺负

 2.手机里的暧昧短信

 3.爱告状,专挑别人的错

 4.友情变化无常

第四章 会学习,才能爱学习

 1.上学后好像变笨了

 2.没完成作业的孩子

 3.在家会≠在学校会

 4.努力却得不到好成绩

 5.该请家庭教师吗

第五章 辅导学习是家长的必修课

 1.考前复习要有针对性

 2.冷静对待孩子的试卷

 3.写好作文,积累和技巧两手抓

 4.光看书是写不好作文的

 5.辅导作业有高招

第六章 四个好习惯保证学习效果

 1.好习惯一:不马虎

 2.好习惯二:会倾听

 3.好习惯三:能质疑

 4.好习惯四:做后查

第七章 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

 1.教育不能"抢修"

 2.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3.要教,不要吓

 4.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标杆

 5.培养自信心要做到10个字

 6.单亲不单爱

 7.惩戒是必要的,但不等于打骂

第八章 小毛病会导致大问题

 1.拖拉:吃饭吃到凉,作业"磨洋工"

 2.丢三落四:今天丢了笔,明天落了本

 3.顶嘴:"你凭什么管我"

 4.嫉妒:"看到他们得100分,我就生气"

 5.撒谎:"今天没有作业"

 6.情绪抵触:"你越这么说,我越那么做"

第九章 会"说"才会"教"

 1.要经常和孩子谈话

 2.唠叨的"独角戏"不管用

 3.有效谈话的四个原则

 4.用赏识代替命令

 5.表扬也要讲究方法

第十章 家校合作,走稳求学第一步

 1.当孩子挨批评时

 2.该不该当班干部

 3.为什么总是"我们老师说……"

 4.不帮倒忙不添乱

后记 孩子也教会了老师很多

试读章节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一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围着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第一个提问的是罗佳的妈妈:“老师,我们罗佳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成天不知愁,大大咧咧,您看她同桌王小娟多好,又稳当又听话,我老让她跟王小娟学,可就是比不上人家,怎么办呀?”

等老师接待完罗佳的妈妈,一直在教室后面看墙报的王小娟的妈妈走了过来。显然,她没有听到刚才罗佳妈妈的话,她对老师说:“您看,我们家小娟就是太老实了,不爱说不爱笑,您瞧她的同桌罗佳多招人喜欢,又活泼又开朗,我们小娟能有人家一半儿,我就知足了。”

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两个孩子都不错,但在自己妈妈的眼里总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一截,而妈妈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的“缺点”正是别的家长羡慕的“优点”呢!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罗佳变成了王小娟,王小娟变成了罗佳,她们的妈妈会满意吗?当然不会,也许她们还会觉得以前的那个孩子更可爱。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比较高,都希望孩子好上加好,但如果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有的孩子在婴儿期就表现出很难看护,对不良刺激反应强烈,爱哭闹;而有的孩子则容易看护,饮食、睡眠有规律,不爱哭闹。这两种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很难选择,但是家长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孩子的性格中,哪些是积极的,应该鼓励的;哪些是消极的,应该克服的。我们以罗佳和王小娟为例进行分析:罗佳是个外向的孩子,她思维灵活,开朗活跃,喜欢和别人交往,但做事没有毅力,兴趣爱好一大堆,却没有一项能坚持到底的;王小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她做事稳重、踏实,作业本永远是干净整洁的,但胆子很小,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间也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书。

作为家长,对待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标准,尽可能地发挥孩子性格中的优势。比如对罗佳,就得要求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充分发挥头脑灵活、表达能力强的优势;而对王小娟,就得要求她作业质量高,充分发挥踏实认真的优势。

在引导孩子发挥性格优势的同时,还要帮助他克服消极方面。比如经常教育罗佳做事要善始善终、稳健有序;鼓励王小娟要多和同学交往,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的家长能认识到孩子的性格差异,可是又担心:不同性格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吗?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诗人普希金是一个热情、直率的人;作家果戈理却孤僻沉静、多愁善感;而另一位寓言家克雷洛夫则是个典型的慢性子。虽然性格差异很大,但是他们在文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性格不存在好坏,关键在于教育培养。有一个孩子胆子非常小,都十岁了,一遇到生人还躲到爸爸妈妈的身后。在学校,老师也反映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一起玩的时候,他总是躲在一旁。后来,家长经过反思,找到了造成孩子胆小性格的原因:一方面,孩子从小体弱多病,与人接触少,所以常常显得羞怯;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较高,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都会严惩,这就使孩子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家长开始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活动,一到节假日就带孩子去郊游、参观,开拓他的眼界。这样,孩子的见识越来越广,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丰富,自信心也增强了。由于家长调整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从以前的批评训斥变成了现在的表扬鼓励,渐渐地,这个孩子消除了恐惧感和约束感,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告别简单粗暴的“家长制”

现在的家长常常感觉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现在有个性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换个角度说,是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培养。比如在上一代,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可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变成自立、自主。这种变化是一种社会趋势,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改变,这种改变也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壮壮爸爸认识到:现在要对孩子下命令,必须讲清楚原因,否则要么被否决,要么招来一连串的问题。让壮壮爸爸感触最深的是“带水事件”。壮壮刚上学的时候,每天给他准备的是白开水,过了几天,壮壮就提出要带饮料,还振振有词地说班上很多同学都带饮料,什么果汁啦、可乐啦、豆奶啦……壮壮爸爸不耐烦地说:“让你带什么就带什么,别提那么多条件。”没想到没过多久,班主任就告诉壮壮爸爸,壮壮经常向同学要水喝,有一次同学没给他,他就悄悄地在别人的塑料瓶上扎眼儿。P5-8

序言

哪有什么“全能冠军”

我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那孩子才七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带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拿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演奏了一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电脑,汉字输入的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

听完了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那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这位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分在了我的班。”我不禁替这位老师捏了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和其他孩子一样教,难度该有多大啊!

过了一学期,当再遇到这位老师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她:“你那个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回答:“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

老师说:“那孩子确实聪明,主要是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到这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想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只要孩子参加学习的科目,就得是优秀,而且要拿第一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竞争都稳操胜券,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严要求是科学的。”

“孩子受得了吗?”我有些担心地问。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像其他孩子那样的朝气。”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学校办事的时候,恰好见到了这个“全能冠军”——他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旁边,眼里噙着泪水。原来,这孩子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所以撒谎说肚子痛,躲在厕所里不去上课,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啊!这孩子的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责怪,所以只好撒谎了。”

俗话说,十个手指各有长短。我们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正确的,但也要讲实际。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长的做法却不科学。曾听过一位妈妈责备女儿:“你弹琴总比不过薇薇。”小姑娘理直气壮地反驳:“我画画比她强。”这就是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实际情况的差异。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让他做什么,他不会正面抵抗,但如果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他就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比如像前面讲到的躲在厕所里逃课,这个方法在大人看来很可笑,但却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所以,不要再去要求孩子当什么“全能冠军”了,与其设定一个家长想要的目标,不如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实际的努力方向。人都是在不断学习中成长的,有些事情孩子现在做不到,以后通过努力可以做到;也有些事情,或许努力一辈子仍旧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谁的成长过程不是这样?

后记

家长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老师都是教育专家,有关孩子的事情都能搞定。但我想告诉家长们,尽管老师受过专业训练,有很多经验,但面对孩子时,依然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我更想告诉大家,不要小看孩子,他们的情感比大人更接近本真,比大人更有勇气,更有创造力。从孩子身上,老师也学到了很多。

一天中午,班上几个孩子到我的办公室告状,说高年级的同学朝他们扔沙子。我赶去看时,只见一群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教室边的沙坑里玩,我们班的窗台上、玻璃上已是一片狼藉。我连忙喝住了那些学生,并把事情告诉了他们的班主任。到了下午快上课的时候,那几个扔沙子的高年级学生被罚擦玻璃。当他们挥舞着抹布干活时,我发现班上的孩子都睁着好奇的眼睛,专心地看着。

过了几天,我已经淡忘了这件事。谁知有一天下午,我提前进教室,看到教室外的沙坑里全是我们班上的孩子,有的在兴致勃勃地挖地道:有的两个人共抬一把大铁锹i还有的正在朝窗户上扔沙子,并大声叫嚷着看谁扔得准。

看到这种景象,我真的很生气:他们明明知道扔沙子不对,为什么还要模仿那些高年级学生呢?简直是黑白不分!我喝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回答都是“好玩”。于是我板起面孔:“既然你们把玻璃弄脏了,就罚你们去擦干净。”话还没说完,我就看见孩子们的表情已经转忧为喜了。

这些孩子两人一组,欢呼雀跃地擦起玻璃来,大呼小叫,蹦上蹦下。几个没轮上擦玻璃的孩子站在一旁,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这时我才意识到,在这群六七岁孩子的眼里,擦玻璃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呀!因为在家里,父母不让他们干,在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一般也只有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才能干,所以在他们心里,擦玻璃哪里是惩罚呀,简直就是奖赏!

受到孩子们的情绪感染,我也不像刚才那么生气了。最后,我们大家站在一起,欣赏着那一扇扇被擦得乱七八糟的玻璃。我心想:今天的惩罚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

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巨大的

有一天下课,我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孩子们不像以往那样打打闹闹的,而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蹲在地上,不知在捣鼓什么。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发现每个孩子手里都拿着一块吸铁石,在土里反复滚着。我明白了,他们是在吸土里的铁屑。我们学校的跑道上铺了一层红色的火山岩,可能因为土质的原因,含铁的成分比较高。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突发奇想:不如让孩子们根据这个游戏做一个小实验,测测土里的含铁量。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孩子们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响应。正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实验方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举起手说:“老师,我们没有秤,怎么称重量啊?”我一下被问住了,但灵机一动说:“这也是实验的一部分,你们都把测量过程写出来,看看谁的方法最聪明。”

第二天,我收到了孩子们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从这些报告中,我看到了他们极大的热情。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孩子们使用的测量方法。有一个孩子画了一幅连环画,画的内容是:先把可乐瓶放在盛满水的玻璃杯中,再把铁屑倒进瓶盖里,然后用尺子量瓶盖下沉了多少,最后得出结论。在画的下面还有一行字:我用这个方法做了,可没有成功。我把这个孩子叫到跟前,和他一起找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铁屑太少了,瓶盖下沉得不明显,所以测不出结果。

无论如何,我从心里赞叹这些孩子的探索精神,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实验竟然激发了他们如此大的创造力。我兴奋地问孩子们,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孩子们都说:“结论是不同的土里含铁量是不同的。”我点头表示赞同。

没想到第三天,班里一个平时很不爱说话的孩子来找我,说:“老师,我觉得您昨天说得不对,不是所有土里都含铁,我找的一种土里就几乎没有铁屑。昨天,我去问邻居一位工程师爷爷,他说有些土里的铁不是本来就有的,是人们不小心弄进去的,所以咱们用吸铁石测量土里的含铁量是不太正确的。”

“真的?”我惊奇地问。这时,我心里有的不是尴尬,而是对这个孩子的由衷赞赏,他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教学相长”。

大人不能小瞧了孩子,他们蕴藏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如果说孩子们开始时闪现的只是灵感的火花,那么把这些火花留住,它们就会燃烧成创造的火焰。

拿出勇气信任孩子

六年级刚开学的一天中午,班里的两个孩子来找我,说音乐老师请他俩帮另外四个孩子“补课”,教会他们吹竹笛,时间是每天中午的午休时间,地点是音乐教室。由于吹竹笛是我们学校的规定课程,那四个孩子的水平也确实差,再加上两位“小老师”似乎对这件事很有热情,我就同意了。

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又有五个男生来找我,说他们也想中午去练习吹竹笛。我一看这五个男生都是班里最不老实的,心想他们肯定有别的企图,比如逃避中午的作业,或者想扎堆到一块儿玩,吹笛子只是个借口。我本打算拒绝,但一想这些孩子都大了,如果断然拒绝,他们肯定会觉得老师不信任自己,那么不如顺水推舟,看看这十一个孩子中午凑到一起会干出什么事情来,等真出了问题再教育也不迟。

我想了想,严肃地说:“我同意可以,但咱们得定一个契约——男子汉的契约:第一,要学吹笛子就好好学,每个人至少能独立演奏一首曲子;第二,专时专用,中午不能干其他的事情;第三,有困难自己克服,有矛盾自己解决,不要找老师,如果能坚持下来,老师愿意听你们自豪地讲述克服困难的经过;第四,既然有‘小老师’教,你们就要服从他们的管理:第五,以上四条有一条做不到就解散回班!你们都是班里的男子汉,说话要算话。”几个孩子很痛快地答应了,欢呼着跑出教室。

本来,我料想他们坚持不了几天,可一个半月过去了,没有人向我告状,也没有人抱怨想退出。我一直想去看看他们练习的情况,但又1、白他们觉得老师不信任他们,所以就派了一个女生悄打探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孩子们练习得很认真,两位“小老师”也十分称职,为每个学生量身制订了学习计划。尤其是其中一位“小老师”,还坚持写训练日记。后来我从他的日记中得知,这些孩子也闹过矛盾,起过j中突,最激烈的一次还发生了肢体j中撞,眼看就要出大事了,这些孩子都想起了和我定下的契约,谁都不想解散,就相互体谅,自行和解了。

见孩子们的练习成果不错,我把他们集合起来,鼓励他们成立笛子乐队,并许诺要让他们在真正的舞台上演出。这一年的平安夜,笛子乐队的成员神气地走上了学校小礼堂的舞台,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奏,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们激情飞扬的表演,在场的很多老师都被感动了,纷纷说:“太帅了,这才是男子汉!”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基于当前我国小学校园真实生活情状而写作的教育类书籍。李红延老师身在校园,每天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小学生的言行和心理状态有着切身的感受,对家长们的期盼与忧心、困惑与惶恐有着深刻的认识。阅读这本书,你会觉得自己是在与一位知心朋友拉家常,更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教育家讨论如何帮孩子们构建美好未来。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博士生导师 郎伟

第一次见李老师是她到我家家访,那时她刚调到清华附小做我女儿的班主任。然后,我就看到她跟女儿的同学们结下了亦师、亦母、亦友的关系,十多年感情一直浓厚。书中写的那些故事,正是李老师用心做老师的结晶,许多就是我女儿经历且受益的,相信更多的家庭会从中学习,更好地培养孩子!

——家庭教育专家、“陪伴教育”系列图书作者 刘称莲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顺其自然的、遵循孩子自身生命节律的,正如书中所提“化青色为浓郁”,顺势而教,依材而育,才是家庭教育该走的道路。

——《父母必读》杂志执行主编 段冬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