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宝,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国际建筑师协会两届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在建筑学界有“南杨北梁”之称,曾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副省长。杨士莪,杨廷宝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声工程学家,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声学会副理事长。
陈泓、苏克勤编著的《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主要讲述了杨氏父子两院士、满门科教才成长的的事迹,探索了这个文化家族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做法,揭示了中国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泓//苏克勤 |
出版社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廷宝,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世界著名的建筑学家、国际建筑师协会两届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在建筑学界有“南杨北梁”之称,曾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副省长。杨士莪,杨廷宝之子,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声工程学家,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曾任哈尔滨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水声学会副理事长。 陈泓、苏克勤编著的《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主要讲述了杨氏父子两院士、满门科教才成长的的事迹,探索了这个文化家族培养人才的理念和做法,揭示了中国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内容推荐 杨氏家族中,杨鹤汀长子杨廷宝,为一代建筑宗师、中科院院士。杨廷宝长子杨士莪,为中国水声学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鹤汀、杨廷宝、杨士莪,百年跨度里,形成了一个系列传奇,这是风云流荡的大家气象,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流年盛宴。 陈泓、苏克勤编著的《院士世家——杨廷宝·杨士莪》是以拥有两个院士的科学世家为宣传对象的科普读物。主要讲述了杨氏父子杨廷宝、杨士莪两院士、满门科教才成长的的事迹。 目录 引子 南阳杨家 建筑大师——杨廷宝 第一章 坎坷少年 1.名门之后 2.爱上书画 3.逃难途中 4.宛城拜师 第二章 预备留学 1.读书汴梁 2.水木清华 3.选学建筑 4.结缘法青 第三章 负笈美国 1.留学宾大 2.连获殊荣 3.恩师克芮 4.圣迹之旅 第四章 扬名华夏 1.新婚燕尔 2.初出茅庐 3.崭露头角 4.规划清华 5.移师南京 6.修缮国宝 第五章 战时流离 1.举家逃难 2.初登杏坛 3.广厦万间 4.迎接解放 第六章 执教南工 1.奉献和平 2.言传身教 3.规划校园 4.学部委员 5.建筑四杰 6.人民会堂 第七章 建筑外交 1.海牙风波 2.荣膺巴黎 3.平息纷争 4.功留建协 第八章 风雨旅程 1.运动尖口 2.鹤飞九皋 3.以民为本 4.三宝随身 5.大局为重 第九章 夕阳青山 1.重新上马 2.规划美景 3.心系山河 4.老骥伏枥 5.风范永存 水声先驱——杨士莪 1.菁菁者莪 2.报国之志 3.开辟鸿蒙 4.海上亮剑 5.帅老小伙 6.诗书传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3.选学建筑 少年时代的杨廷宝,对绘画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但后来他却走上了建筑之路。他是如何爱上建筑的呢? 杨廷宝进入清华园时,他的美籍教师斯达尔女士见他对绘画如此迷恋,又画得十分出色,希望这位弟子将来能到美国去学习绘画,杨廷宝的好友闻一多,也劝他到美国后两人共同攻读绘画。但是,杨廷宝后来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建筑学这个专业。 打杨廷宝记事开始,父亲杨鹤汀就一直以维新思想教育他,希望他从小立志,长大成材,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虽然杨廷宝童年、少年时期在书法、绘画上都有长足的进步,父亲对此感到十分欣慰,但若真的选择书法或者绘画,作为未来的专业以及以后谋生的职业,父亲却未必同意。杨鹤汀痛感于家族中一些子弟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而败家,常常告诫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要志在四方,守在家赌吃坐穿最没出息!”所以,他真切希望自己的几个子女长大后都能学到真本领,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在杨鹤汀看来,书法、绘画这些所谓的艺术只不过是些雕虫小技,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既不能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甚至连个饭碗也端不上。当时,杨家家境日渐没落,杨廷宝的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也都开始读书,所用开销是个大数目,能供给杨廷宝的仅仅是普通的穿着,上学的费用有时还要向亲友筹借,所读的书也多是接受别人使用过的,河南省每年给每个学生的津贴只有15块大洋,如以后学习美术,日常开销肯定很大,令人忧虑。 而且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入学前的辛亥革命、入学后的五四运动的影响,包括杨廷宝在内的大多数学生都受知识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大多希望自己将来能掌握一技之长,对国家和家庭有所帮助。 因此,杨廷宝在清华学校毕业前夕,一直在考虑自己的未来。但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既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又能报效祖国的道路呢?这的确是杨廷宝心中的一件大事。 这一时期,杨廷宝先后对天文、机械、哲学、物理和美术不同程度地有过兴趣。小时候,王可亭先生曾多次对他讲过张衡的故事。张衡墓就在南阳城北三十多里处,距他继母的娘家不远,姑母的婆家也住在附近。那时,杨廷宝到外婆家或姑母家时,常常带着弟弟妹妹们去玩,觉得天上星宿实在是个奇妙的未知世界,听可亭先生讲候风仪、地动仪,他也希望自己做一个张衡这样的天文学家。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他渐渐又喜欢上了物理课,梅贻琦先生非常喜欢他,每次考试,他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梅先生鼓励他到美国后学习物理,将来成为一个物理学家。哲学让他学会思考,画画是他最喜欢的,物理将来能有所为……但到底选择什么专业,以后从事什么职业?这着实让杨廷宝纠结。 巧的是,当时正值清华校园重新规划,对校园进行扩建改造,建造包括图书馆、大礼堂、科学馆等设施,扩建改造的设计工作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Henry.K.Murphy)担任,负责监造的是刚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的庄俊。正在杨廷宝纠结的时候,他认识了庄俊。 墨菲是对中国现代建筑影响最大的一位西方专业建筑师。墨菲生于1877年,189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8年开办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14年来到中国。为给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做建筑设计,他特意从南方赶赴北京考察中国的古典建筑,尤其是皇家宫殿等建筑。清华学校正准备对清华园进行重新规划,便热情地邀请他为清华校园做设计规划。墨菲应允了,结果,他到中国的第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就是清华学校的扩建工程,并为清华学校制定了第一个校园规划,留下了清华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和体育馆。 这时,庄俊来到清华学校任教。庄俊是浙江人,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于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清华庚款留美第二批预备班,被派往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个系统接受西方教育的建筑师,1914年毕业并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工程学位和第一位取得“建筑师”职称的庄俊,归国后,被母校清华学校聘用任教,适值母校扩建,被任命为工地建筑师,协助墨菲制定清华学校总体规划和设计首批建设项目,同时担任工程的监造。当时,庄俊工作的地方就在清华学校工字厅里。 P38-39 序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可见世家是为特定的一类人立传的一种体裁。从《史记》中三十世家的具体篇目来看,绝大部分是诸侯的传记,但有一篇是孔老夫子的传记,叫《孔子世家》。考虑到《史记》撰写的时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能将孔子提到与诸侯并列的地位,把文化人抬举得这么高,这无疑反映了大史学家的卓识。至于世家的本义,研究者谓 “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后来又指门第高,世出达官显宦之家;现在也称以某种专长世代相承的家族为世家。 现代社会中,院士处在科学和技术的金字塔尖上,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肯定称得上高级文化人。我们为何不能效仿古人,用“世家”这一体裁为之立传呢?顾及“世家”的本义和衍义,我们把院士迭出之家作为立传对象。也就是说,这套书不是记载单个院士的,而是以家为单元,记载这个家诞生的两个或多个院士。此即“院士世家”名称的由来。本着立足现实、尊重历史的原则,本套丛书遴选的对象既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海峡对岸的院士。 我国从首批院士选出至今不到七十年,在这短短的六十多年里,一家竟然出现了两三个院士,有的父子(女)相继,有的叔侄接踵,有的兄弟(妹)同膺,有的夫妻俱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本套书旨在通过介绍一家数个院士的成长、成才、成功历程,来揭示高级人才成长的家庭乃至家族文化因素。 鲁迅先生有语:木匠子善弄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父子兄弟递相熏陶,便形成家庭或家族在行业习尚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独特风貌,或兽心禽行,不齿于乡里;或谋国利民成一代师表。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纵观院士家族,崇文重教,诗书传家,一心向学,厚基培优,当是共同特点。像钱穆家族宁可暂时受穷也要保留几颗读书的种子的坚定信念,冯友兰家族要求辈辈出秀才的传统,杨廷宝家族教育子女要有一技之长,要志在四方,守在家吃坐穿最没出息,这些都给人深刻印象。 一个家庭(族)是需要楷模的,推而广之,国家和社会亦需要楷模。如果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人们得以了解院士世家,认识到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神州大地,见贤思齐,岂不喜哉?尤其是在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的今天,倘使家家重视教育,人人都爱读书,形成万马奔腾、个个争先的局面,这时千里马的出现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是为出版前言,亦称编辑心语。不当之处,请大方之家予以教正。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〇一四年元月 后记 记得十五年前我还在南京大学读书,初夏的一个傍晚,与同学一起越过中山路、丹凤街和进香河路,第一次走进东南大学的校园。路上,同学向我讲述了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和南京工学院的一些历史掌故,其中我听到了曾在南京工学院任教并担任过副院长的杨廷宝先生的故事。杨廷宝先生的名字就是这样第一次印入了我的脑海。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转眼之间,十多年过去了,杨廷宝的故事至今仍记忆犹新。后来,我对南阳的杨氏家族也有所关注,并进一步了解到更多关于杨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如杨鹤汀、杨士莪等,当然还有南京大学的杨士英教授。 与南阳的冯友兰家族(老家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一样,杨氏家族在当地颇负声望。特别是自杨鹤汀之后,许多杨家子弟都致力于求知报国,从豫西南小城走向全国乃至海外,从国内的北京、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西安、成都等,到美国、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并且在各自领域业有专攻,学有所成,所作所为更是可圈可点,备受称评。 谈到南阳的杨氏家族,杨鹤汀老先生自然是不能绕过的重要人物。他自幼熟读经史,成年后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提倡革命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还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南阳知府,并将子、孙辈都培养成了国家有用之才,其长子杨廷宝、长孙杨士莪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人物。 杨鹤汀的长子杨廷宝,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和画家,与梁思成并誉为“北梁南杨”,又与梁思成、刘敦桢、童寓等并称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四杰”。在执业的近60年和执教的40年中,杨廷宝先生一方面亲自设计和参与指导规划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为我国培养了第二代、第三代优秀建筑师,甚至影响着第四代、第五代建筑师的成长,其中杰出的就有戴念慈、吴良镛、齐康、钟训正、郑孝燮、潘谷西…… 受家教影响,杨廷宝先生性情温和,待人宽厚,质朴中又透出刚健。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原人所固有的宽厚博大的胸怀。作为我国建筑学界的一代宗师,他对事业孜孜以求;作为一个教育家,他诲人不倦。熟知的人不仅对他的作品和画品称评甚高,对他的人品更是景仰备至。弟子潘谷西曾以“勤于思,慎于言,敏于行”来概括和评价他;另一位弟子齐康说:“杨先生为什么这么厉害,就是因为他曾造过一百多幢房子。” 杨廷宝的长子杨士莪,是我国著名的水声科学家,他牵头组建了我国的水声研究所,带领一批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他的敏锐性和洞察力都让人折服,是业界公认的战略科学家。此外,杨家的许多后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各自领域里也都有突出的成就。 杨鹤汀、杨廷宝、杨士莪祖孙三代,在百年跨度里成就了一个家族的理想与传奇。这样的书香世家,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薪火相传,堪称大家气象,为人典范,为世楷模。 虽然我对杨廷宝父子的研究领域所知不多,但对杨氏家族却充满了景仰之情。也许正是这个缘故,所以在出版社向我约请撰写这部书稿时,我虽有一些犹豫,但最后还是不揣浅陋地接了下来。 其实,写这部书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在写作及修改的近两年当中,虽然工作繁_亡,家务缠身,但我仍抓紧点滴时间,从材料的搜集,到构思与撰写,再到采访与修改,我都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敢稍存马虎。 在撰写过程中,我收集了大量的关于杨鹤汀、杨廷宝、杨士莪祖孙三代人的相关资料,诸如传记、作品集、画集、回忆录及论文等。每当阅读之时,我都备受感动,特别是像杨廷宝这样一位建筑宗师、学部委员、省部级干部,却始终谦虚地保持做人低调、做事认真的风格,令人钦佩。 在责编冯俊杰先生的引荐下,我同他于2013年1月下旬先后赴西安对杨士莪先生、赴郑州对杨廷寅先生进行了现场采访,并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 在采访过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杨士莪先生在百忙中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接待我们,并以一个谦逊的长者之态耐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而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丝毫没有一个大专家、大学校长的架子;已是82岁高龄的杨士莪先生,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他向我回忆了自儿时起的一些故事及趣事,并用浅显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水声学的基础知识。一个上午的采访,我们意犹未尽,获益良多。这既是一次对杨家近距离的了解,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杨夫人魏少芬阿姨更是热情地邀我们共进午餐,充分地体现出了一个书香世家的朴实与厚道。 采访当中,杨士莪先生说,他的父亲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对子女们的教育很少,他们的教育主要是由母亲负责。但一个家族的文化,一个家庭的教养,一个学者的为人处世,却在杨家子孙身上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 而在郑州的杨廷寅先生家中,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中原人所固有的质朴、热情和厚道。年近90的杨廷寅先生和二女儿杨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杨老身体很好,精神也不错,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只是他的耳朵略有些背,有些问话需要女儿杨莘重复和解释。很多事情由于年代已经久远,杨老记不确切,一时不能答出,但马上就让女儿给我们拿出他写的《八十忆往》一书,然后又翻出由他与杨家子弟整理的《杨氏家谱》,并领着我们观看家中书画和照片。 而本书另一作者苏克勤先生,也先后赴郑州对杨廷寅、赴南京对杨廷宝的长女杨士英教授进行采访,并两次到杨廷宝的故乡南阳赵营村对杨家族人进行实地采访;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我们还多次向杨士英教授咨询,得到了她极大的支持与帮助。 在我们对杨家的采访过程中,杨家上下的温和与热情,令人感动难忘。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但了解了杨氏家族成员成长的历程,同时也与杨氏家族的成员更加亲密起来。现在,每当忆及在杨家采访的点滴,仍然立刻会有一种温暖洋溢在周围。在此,谨对在百忙之中曾接受我们采访的杨廷寅老先生和他的女儿杨莘阿,姨,杨士莪院士和魏少芬阿姨,杨士英阿姨以及南阳杨氏族人杨士霖等,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草稿初成后,与出版社编辑多次沟通,交换意见,几经修改,始成此作。由于作者才疏学浅,现在呈现出来的内容,肯定还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诚望方家和其他读者不吝指正,以便今后修正。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书在撰写和出版时,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冯俊杰先生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 二〇一四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