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昨日楼台(老建筑的文学追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力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白马寺

汴洛多佛迹。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可算天字第一号。我已另有文记过,故无妨在这里略去。离寺,过少室、太室两山间的辍辕关,奔往西北的白马寺。古关不存,漫漫山道上,大禹理水的传说还常常被人说起。忽然想到家里挂着的《老子出关》那幅画。若骑在青牛背上在嵩亡B陵谷间缓行,流览沿路风物,何等悠闲!朱自清说“悠闲也是人生的一面”,诗意正该不浅呢。

此际崖上是迎着艳阳而泛出新碧了,在气象上表露着蓬勃与跃动。覆在山上的那层灰黯渐渐褪去。清明刚过,距谷雨也不远了,豫中的春天,应该是这种颜色,岂可流于毫无点缀的枯淡?我就记起那年四月里来游少林的情形了。山景和庙貌不见变化,老去的只是我的容颜。

行至洛阳城东的郊野。张恨水说管鲍分金的典故就出在此处,寺西数里尚有名为“分金沟”的车站。中原古地、黄河岸边,随意指去,就可讲出一段故事,正好供我掇拾。站在午后的天底下把四外一望,村舍横斜于廓落的田垄里。邙山洛水之间,哪里去寻一点周汉魏晋的残迹呢?昨日走中牟,看人遥指平野述说官渡之战,千年烽烟都逝,谁能道尽兴亡旧事?

中国的僧刹,差不多是固守同一法式来建的。白马寺并无例外,挑出它的特殊之点倒不容易。我只能说些比较的话。看过嵩山之麓的中岳庙,白马寺便显出格局的稍逊。殿廊的高矮、院舍的深浅在中国的梵宇里应算普通,同少林寺来比,略无相差。大雄殿供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陪伴左右,华严三圣虽近在眼前,犹如远踞神秘的彼岸。那种平和安详的表情仿佛在建寺初年就凝定了,永无改变。十八罗汉静守在两厢的暗影里,神温和而貌清秀,不似一些地方的罗汉胖大。护法的伽蓝菩萨执一杆戟,有天王的眉目而猛气胜过手握金刚杵的韦驮。看众神,我有点无动于衷,盖因都是非人间的。能牵我情的,是引白马负经籍远来中土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是在寺中永眠了,又仿佛在深墓里做着各自的清梦。觉苑的风晨雨夕,和他们的精神融在一起。圆大的坟茔分立于山门内的东西,古德的灵魂远离冢中枯骨而翩然飞升。我绕墓一走,可说高山仰止。碑勒僧像,算是投在石上的最后一点影子。无缘睹其真面,看看线刻小像,亦聊可慰情。镌诗,唐太宗李世民题。“青牛漫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一联尤妙。有他的抒咏在,天竺之僧的名气更非寻常.考寺史,可谓触到中土佛教的源头。((理惑论》里写着的聊备一说,是

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入,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滋。另有类近撰录于寺碑上,云:

汉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四月八日,帝寝南宫,夜梦金人,上因君臣之对,遂使人至西域求佛道,乃得摩腾竺法兰,帝大悦,至十四年辛未,敕于西雍门外,建白马寺以居之。

我只是觉得这些记在书里、刻于碑上的字,出处虽是两样,却足可说明这座古寺的来历,才不惮烦地选抄。

腾、兰二僧将释典引进,在儒道之外添入新的文化精神。中土素无宗教的历史就此一变。洛邑清梵含吐,天花乱坠。张中行讲过,佛陀之教一来,民众就有了“睁眼似可见,闭眼似可得,力大到绝对可靠”的精神依凭。此种信仰,比“道家设想的逍遥,宋儒设想的孔颜乐处之类”更能亲近日常生活。跨入释门的善男信女,在心灵的润化中暂时忘却了俗世的悲苦,释迦的影响也就超出孔聃。清人“孔丘老教所到处,无不有佛教。佛教所到处,孔教或不到”,表明的大约是同样意思。

寺的前后立了那样多的佛、菩萨,所谓“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的气象盛矣。踏过松影晃动的砖阶,转到接引殿后面的清凉台。供在台上配殿里的,是腾、兰二人的塑像。竺法兰较摄摩腾的面相稍老,不知道是照着什么画像造出来的。我看佛塑,总难感味人间情趣,仿佛一经装点,生命也就僵死了。殿前分植的千年圆柏仍颇畅茂,看那苍绿的枝叶,我宛如见着两位尊师未朽的筋骨。

佛法在中土初兴,译经是大举。毗卢阁的后壁嵌着历代石刻,腾、兰二位高僧共译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在其中,为首部汉译佛经。倚墙的经橱甚高大,漆色黯旧,里面尽存佛理教义吧。层台芳树间,久印着他俩苦译佛典的劬劳之影。东汉以降,敷畅译经,亦多在这座汉魏都城。《洛阳伽蓝记》里有“永宁寺”一节,杨街之“绣柱金铺……宝铎和鸣”的话,摹绘出耸峙于赫赫释藏后的浮图壮概。岁月久远了,光景还能依稀浮想得出。梵呗咏歌,敷弘释学,洛阳成了一座佛都!曾聚九朝京师的王气,也淡若轻烟·缕。

法宝阁、藏经阁占了寺后很大一片地方,殿堂的里外全是新葺的。到上面一看,浮艳炫目,同旧有的清凉台一比,反失颜色。

寺中松荫下,安坐一位穿黄色僧袍的和尚,喝着茶,细眯双眼,似在淡品众香国的深味。对我讲起汉明帝永平求法的遗事,如叙家常。执掌东汉朝政的刘庄,在他口上仿佛一个熟友。P2-5

目录

自序

辑一 古庙

 白马寺

 少林寺

 法王寺

 相国寺

 嵩阳书院

 中岳庙

 赤山法华院

 灵岩寺

 汇宗寺

 开元寺

 承天寺

 南华寺

 云门寺

 皇泽寺

 宝华寺

 宝光寺·升庵祠

 南普陀

 娲皇宫

 黄粱梦

 草庵

 布达拉宫

 大昭寺

 哲蚌寺

 扎什伦布寺

 白居寺

 塔尔寺

辑二 古墓

 大禹陵

 茂陵

 乾陵

 宋陵

 德陵

 西夏王陵

 关林

 洛阳古墓

 方以智墓

 廉颇墓

 春申君墓

 鲁肃墓

 小乔墓

 海瑞墓

 五人墓

 黄公望墓

 郑成功陵墓

 靖江王陵墓

 阿斯塔那古墓

 昭君墓

辑三 古关

 山海关

 居庸关

 剑门关

 娄山关

 阳关

辑四 古城

 昭化

 长汀

 佗城

 凤凰

 沅陵

 芷江

 通道

 道县

 富阳

 鸡鸣驿

 平遥

 安阳

 广府古城

 高昌故城

 交河故城

辑五 古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

 榆林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大足石窟

 响堂山石窟

辑六 古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披云楼

 浔阳楼

 樊楼

 花戏楼

 赤嵌楼

辑七 古台

 丛台

 越王台

 严子陵钓台

 观星台

 郁孤台

辑八 古亭

 兰亭

 烟水亭

 三醉亭

 仙梅亭

 沧浪亭

 燕喜亭

辑九 古阁

 天心阁

 滕王阁

 蓬莱阁

辑十 古矶

 采石矶

 东坡赤壁

 周郎赤壁

辑十一 古宅

 王羲之故居

 李贽故居

 李鸿章故居

 翁同龢故居

 康有为故居

 黄遵宪故居

 曾朴故居

 胡适故居

 青藤书屋

 三味书屋

 百草园

 青云谱

 关西新围

 留余堂

 会老堂

 陋室

 华祖庵

 卢宅

 尚书第

 承启楼

 蔡氏家宅

辑十二 古园

 沈园

 介寿堂

 清华园

 香花墩

辑十三 古镇

 周庄

 同里

 盛泽

 锦溪

 木渎

 南浔

 枫泾

 磁器口

 三河镇

 暖泉

辑十四 古桥

 洛阳桥

 五里桥

 学步桥

 弘济桥

辑十五 古塔

 慈氏塔

 崇禧塔

 苏公塔

 银山塔林

辑十六 古坊

 棠樾牌坊

 许国石坊

序言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建筑上面的。亭台楼阁虽不缺少实用的功能,主要的似乎还在它的观赏性,放在山水间,借着风景的衬托,就更入眼。一个中国文人,写了一辈子,他的作品里,总会有一些关于建筑的文字。

我在伦敦,望着泰晤士河畔的中古时期的城堡,觉得它是沉重的。我的目光喜欢落在轻缓流着的河水上。我想起了湿漉漉的江南,粉墙乌瓦的老屋,同清浅的泉溪融成了画,看多久,心头也是舒朗的。

中国的古人创造出多种建筑形式。飞檐、鸱尾、雀替、歇山、额枋、藻井,在西方建筑中看不到,这是中国式的建筑美。走进青山翠谷,望见绿丛中忽然闪出一片僧寺暗红的墙影,不待钟鼓响起,心就醉入诗境。“远磬秋山里,清猿古木中”、“小院无人雨长苔,满庭修竹间疏槐”,唐人的吟咏,都由四时景物触发。建筑物在风景里扎了根。

中国的古迹连着历史,承载的文化遗产受了千年风雨而不灭。苏州园林的出名,在营造的工巧之外,拙政园、沧浪亭主人寄托的襟抱、情致和趣味,暗含在堂榭亭馆、竹荷溪石间了。梵宇琳宫深藏名山,佛道气象又是人间的大观。高壁阔院的格局分明远借皇宫帝阙的建造手段。宗教的力量岂止限于一角山林?繁多的石窟、陵寝、祠堂、庙塔、摩崖,成了常睹之物。至于额上檐下的木雕石刻,留着无名工匠的技艺,品赏,能够微感着先人的指温。假定把它们滤去,目光所触的一切就单薄了,无味了。

我在旅途中写下的文字,记着这些由砖瓦木石组构的文化符号。

我的办公室北边,有一条赵堂子胡同。三号院里住过的朱启钤,是享大名的古建筑学家,单士元先生对我讲起他,很佩服。因为钦敬,我常常流连其门阶前,也进到里面看过。已经成了一个大杂院,轻抚着回廊和垂花门,我尽力浮想着旧日光景。中国营造学社曾设在前院,现今也是故迹难觅了。

我前些年为旅游而忙,神州之域的风景也还没有完全看罢,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因为实在是太多了,希求“芥子纳须弥”就成为至难,甚而近于痴人说梦。近日脚板是慢慢地歇下了,由户外的游转为室内的写。文字似乎比砖木之筑更能耐久。

山西悬空寺的栈道上立着四个字:公输天巧。我的文字虽够不上“天巧”,辑为一册,却不负我半生的行走。

内容推荐

中国古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证明木石之筑基本的使用功能。

宫殿、楼台、寺观、石窟……闪烁着历代营造智慧的光芒,承载着华夏民族的记忆。

色彩、线条、造型、轮廓,渗透着古人的生存态度、哲学意识和审美观念。

建筑映像直接进入作者的游历过程。《昨日楼台(老建筑的文学追忆)》在描述物质外象的同时,着意阐释这些留往大地上的视觉符号的文化意蕴,悠然的叙述笔调加深了记史的怀念情昧。作者(马力)试图利用显现着实物质感的文字,穿过建筑的门径,回到遥远的过去,触摸先代工匠依稀的指痕。

编辑推荐

马力编著的《昨日楼台(老建筑的文学追忆)》以中国古代建筑景观作为主要书写对象,在观览过程的叙述中,描绘这些历史建筑所负载的人文印迹。书中所涉猎的中国古建筑,被作者细分为16大景观,除人们耳熟能详的亭台楼阁,还有庙窟塔桥、城镇宅园及他人极少涉足的墓关矶坊,几乎涵括了中国古建筑的各类景观。虽景别大而广,但聚焦则不同。全书文200篇,追求精致凝炼,表他人未表之意,达自己独特之境。加之每篇配以精选的景观图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