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询问的华为高级副总裁丁少华回答:“我们从来没有,以后也不会对客户的网络带来伤害,那将是公司的自杀行为。”
“那这不是意味着你要进监狱吗?”该议员继续追问。
“公司怎么会把我们送进监狱呢?”丁少华说。
这便是美国国会对中国华为和中兴历时近一年调查中发生的一幕。而在持续的约三个小时听证会上,大部分时间内营收规模更大的华为吸引了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成员更多的注意。
听证会余温未消,2012年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就发表了长达52页的调查报告,认定华为、中兴两家中国通信设备公司在美投资,涉嫌侵犯“美国国家安全”,上演了本节开头的那一幕。
事实上,在占全球电信市场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公司一直饱受指责,如“偷窃美国公司机密” “对美国网络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风险”等等。而美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更是先后历时一年之久。
随着此份报告的公开,各方迅速反应,全球舆论和媒体更是争相报道,看热闹者有之,乐见其成者有之。当然,也有为中国公司愤愤不平的声音。
一阵喧嚣过后,接下来,各方都开始伸长了脑袋,等待着来自中国、有着神秘色彩的华为公司及其缔造者任正非,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事实上,任正非的反应很平淡,他并不曾对此事有过多的评价,只是表示“美国的障碍很正常……”
不过,千万不要把任正非的这种反应当作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华为方面发布了官方消息称,美国的这份调查报告既没有考虑华为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良好的网络安全记录,同时对于华为所提供的大量事实信息也无动于衷,而是固执地将华为列为被怀疑的对象。
“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样一个报告的唯一目的,就是阻碍竞争,阻碍来自中国的ICT公司进入美国市场。”
在对美国公布的所谓调查报告进行正式回应的同时,华为公司甚至建议,中国也应该要重新审视一下对美国企业的开放态度。显然,华为这一表态有着清晰的理由——相对于美国企业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市场开拓之路要显得“分外曲折蜿蜒”。
此时的任正非已年近古稀,但有着“闯王”之名的他,依然充满着斗争的潋隋。他甚至不曾将那一纸报告放在眼里,在他看来,美国所谓的调查报告只能暂时阻碍华为前进的步伐,却无力改变华为触角继续向全球伸展的战略方向。
于是,在华为内部会议上,任正非再次给他的团队指点江山:“今天美国政府把华为逼到这地步,也只好奋起竞争,除了超越,华为还有什么路可以走?”
其实,任正非内心知道,退让绝对不是华为的选择。
事实也的确如此。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一位代表就曾表示,他们对华为的调查还远未结束,调查小组会根据新的线索继续调查。这表明,美国人的目标意在彻底关闭华为进军美国市场的大门。
如此情境,华为公司在“闯王”任正非的掌舵之下,决定正面迎战,遂而拉开了与美国相关势力短兵相接的大幕。
这里不妨先简要梳理一下华为向美国进军的大致过程。
1997年底,在任正非的率领下,华为当时的管理团队来到了美国的通信技术中心——硅谷,并与美国的相关技术企业领导人进行了会面。来此之前,鉴于华为获得了高速成长,任正非在内心里便产生了走向全球的战略构想,而美国的企业便是华为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任正非希望追赶的目标。P2-3
当华为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处在创业初期时,任总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反应快慢为其不同于常人的判断和行为。
——万科企业董事长王石
华为在创业初期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采用激励制度创新等办法吸引了大量人才,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开发投入。经过20年的奋斗,终于摆脱了单纯依靠低劳动成本竞争的被动处境,自立于世界电信业强手之林。华为等一大批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方面为我国企业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挡的攻击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为任正非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尊重。事实上在此之前,为人低调、从不走向幕前的任正非,已经被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神秘“教父”。
——《世界经理人》杂志
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1998年6月25日,全球舆论流传着这样的戏言——“整个白宫都跑到了中国”。原来,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率领下,1200余人的豪华代表团来到了中国。与这支代表团一同来到中国的,自然是不甘落后的全球各路媒体。
在庞大的国际媒体队伍之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表现得与众不同,它不失先见之明的发文告诫美国人——千万别忘了,中国本土企业正在成长,比如华为,也许是下一个诺基亚。
这或许就是华为公司第一次在国际舆论间被这样提到。
12年后的2010年10月22日,同是《经济学人》杂志宣布,将享有盛誉的“2010年度公司创新大奖”授予了中国华为,并称“华为彻底改变了世界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只能模仿、不会创造的传统观念”。
2012年8月4日,还是《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谁在害怕华为”一文。其中写道:“华为刚取代瑞典的爱立信,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尽管很多外国人还不会发该公司名称的音,但华为正在成为影响力日益扩大的全球性厂商,已经有能力与这个竞争激烈市场上最好的公司竞争。”
不知是否巧合,2012年10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也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宣称:“无法确信华为和中兴不受中国影响,这种影响带来了对美国和美国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
一时间,全球政商界舆论广泛热议。世界电信业巨头爱立信掌门人即公开表示——“它是我们最尊敬的敌人。”而思科执行长面对《华尔街日报》时亦坦言——“25年前我就知道我们最强的对手一定来自中国。”
2014年5月,依然是《经济学人》杂志,选取了当下成长表现最好的跨国公司LOGO作为战旗印在自己的封面之上。其中,华为便与腾讯、阿里巴巴、联想、海尔等中国企业一起,被摆在了最为突出的中心位置。
与华为公司高调驰骋国际有所不同,它的缔造者一直低调面对公众,甚至长期婉拒媒体采访。尤其是近年来,全球舆论在高密度关注华为整体表现的同时,给其缔造者也冠予了“中国最神秘商人”的头衔。
这个所谓的“最神秘商人”,便是有着“闯王”之名的任正非。
如果说华为在国际上早已习惯了高声而歌,那么,任正非则选择了“默不作声”。
自创业伊始,任正非几乎没有接受过中外媒体的采访,也从没跟从过流行于中国商界的舆论秀。即使面对企业经营者们趋之若鹜的“代表”“委员”之名分,他也都一一婉拒。如此的低调并非任正非不善言辞,也不是他顾忌舆论心有所惧。相反,正是任正非一篇篇睿智而又激情的演讲,在鼓舞着数万华为人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下无数的国人。 而那篇余音未了的《华为的冬天》一文,更是在数年前就震撼了整个中国产经界,时至今日仍被尊崇为中国企业冬天的代名词。
只是,任正非的这种“默不作声”,不仅没能减少国际舆论对他个人追根究底的热情,反而成为舆论者们随意解读的最好借口,甚至于被贴上种种神秘色彩的标签。
所以,关于任正非和华为的热议不仅从未停止,近来还甚嚣尘上;虽然极少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却无法阻止人们阅读任正非文字的热情;而在无数中外关注者的眼里,任正非就像一座多面之山,角度不同解读结果也自然不同。
近两年来,关于华为接班人的话题越炒越热。尤其是2012年至2013年间,此一话题更是高度发酵,屡屡出现任正非子女即将接班的说法,引得国内外舆论广泛猜测之声。
此时的任正非,尽管仍竭力保持着低调,却被迫多次亲自出面澄清——“华为从创立那一天起,确立的路线就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 2013年5月,被国际舆论称为“中国最神秘商人”的任正非,破例在新西兰接受了一次媒体集体采访。在多个涉及自己和华为的敏感话题中,任正非谈及最多、被舆论解读最多的,还是“中国第一民企”接班人的话题。
这一话题既在舆论意料之外,也在国人意料之中。
因为就是在2013年的5月,“粉迷第一”的马云用高歌一曲卸任阿里巴巴CEO,引来中外舆论惊呼;同为舆情颇高的另一创业大佬——史玉柱更是紧随其后,瞬间便将中国民企接班人的话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这其中,享有“中国第一民企”的华为自然躲不开舆论的中心。
笔者曾因此撰文:任正非和华为已然是当下一道独特而又难得的中国式风景,且这道风景仍在不断闪耀出新的繁华;而在所谓的种种神秘之下,国人更寄予了这道风景种种特殊的感情,故华为之事已经不再是华为人自己的事了。
一个尚未上市的民营企业,为何能牵动国人如此心扉?又何以能搅动世界政经格局……
这一切,都在后文的还原与解读中!
他,43岁才开始创业,不惑之年始见春;
他,一手把“山寨公司”变成了震惊世界的科技王国;
他,创立了开中国企业先河的企业治理大法;
他,在企业繁华似锦时,却说寒冬;
他,长期深受全球瞩目,私下却坦言“人生很寂寞”;
……
他,就是华为商业帝国缔造者——任正非。
魏昕、饶威祥编写的《任正非的真实世界(中国第一民企华为成长内幕)》运用纪实的写作手法,采写、借用大量一手资料,在力图再现任正非沉浮人生轨迹的同时,精密解构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当代商业英雄,重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任正非经营思想秘籍。
全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通俗,是首次完整系统解读任正非和华为之谜的实力之作。
魏昕、饶威祥编写的《任正非的真实世界(中国第一民企华为成长内幕)》运用纪实的写作手法,采写、借用大量一手资料,在力图再现任正非沉浮人生轨迹的同时,精密解构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当代商业英雄,重现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任正非经营思想秘籍。
全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通俗,是首次完整系统解读任正非和华为之谜的实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