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说:“今天的我们,议论古人容易,设身处地,要我们去做古人所做的事,我们是否和古人想的一样?做的一样?如果不一样,差距在哪里?”
周玉柳编著的《左宗棠绝活》就是根据这一思想,来研究左宗棠怎么想、怎么做的。其意即在探究其做人之法,做事之方。因此本书堪称研究左宗棠方法论之书。在众多研究左宗棠的成果中,算是独步南境,另辟蹊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左宗棠绝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玉柳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左宗棠说:“今天的我们,议论古人容易,设身处地,要我们去做古人所做的事,我们是否和古人想的一样?做的一样?如果不一样,差距在哪里?” 周玉柳编著的《左宗棠绝活》就是根据这一思想,来研究左宗棠怎么想、怎么做的。其意即在探究其做人之法,做事之方。因此本书堪称研究左宗棠方法论之书。在众多研究左宗棠的成果中,算是独步南境,另辟蹊途。 内容推荐 左宗棠的事迹堪称古今中外一绝。他以执着热烈的爱国情怀,以超越时贤的学识力,以顽强不懈的意志力,以高超的领导力,创造了前承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他排除万难创建中国第一个近代船厂,他不畏艰险率部收复新疆,他力排众议创设新疆行省。古稀之年,披挂出关,横刀立马,捍卫祖国领土统一。 历来研究左宗棠,侧重于功过是非,周玉柳编著的《左宗棠绝活》匠心独运,独步南径,以新视角、新材料、新观点,揭示了左宗棠成长之路、成功之法,探究了他高超的领袖智慧与成就伟大事业的艺术,可以说是一本研究左宗棠做事方法的好书。 学习左宗棠,重点是学习他苦中求学的精神,学习他凡事不避艰险的毅力,学习他敢于担当的气魄,学习他与时俱进的情怀,学习他坦荡磊落的浩然之气,学习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学习他大公无私的胸怀。 本书高扬左宗棠高调做人、高调做事之旗帜,是继《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秒杀》后又一精品力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做强自己 第一章 少年伟器 第二章 寒素磨炼 第三章 超厚人脉 第二部分 独特性格 第四章 傲气生风 第五章 赤诚待人 第六章 不平则鸣 第七章 软硬之道 第三部分 卓越用人 第八章 用人态度 第九章 构建核心班底 第十章 卓越赏识 第四部分 行政执行 第十一章 执政之基 第十二章 惠政良治 第十三章 兴谋大事 第五部分 大气用兵 第十四章 运筹帷幄 第十五章 培元固本 第十六章 横扫千军 第六部分 铁腕对外 第十七章 刚柔互济 第十八章 绵里藏针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没有考上进士,对于左宗棠来说,当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书读得那么好,却考不上进士,任谁也不甘心。古人追求三种人生境界: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读书改变命运。进士考试至关重要。考上了,就有钱有名有地位,就可以光宗耀祖。考上进士,当上高官,可以一展才华,实现人生抱负,为国家、为社会、为民众谋福祉。因此,科举考试,就是读书人的梦。考上了,梦圆;考不上,梦碎。曾几何时,左宗棠亦追逐此梦,然而造化弄人,击碎了他的梦。我们以“梦破梦碎”来开启本书,就是想从历史的碎片中,找到了解他、认识他、沟通他的桥梁。这就好比人体中的任督二脉,打通了,则遍体舒泰。研究左宗棠的科举之路,有利于我们认识他早期作为非领导者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又是怎样帮助他打通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关卡。 左宗棠读书起步早,一开始就读大书。他5岁开始读儒家经典《论语》《孟子》,以及朱熹的《四书集注》。这么小读这些书,今天看来,不可想象。要知道,现在的孩子5岁还在幼儿园看童话呢!左宗棠14岁参加童子试;15岁参加府试,名列第二;20岁参加湖南省乡试,中第18名举人。他的二哥宗植高中榜首解元。兄弟二人同时中举,是左家的大好事,从这也可以嗅出左家世代书香的醉人芬芳1 1831年,是左宗棠读书的一大转折。这一年,他考入了湖南两大名校之一的长沙城南书院(另一所是岳麓书院)。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教育最发达的时期之一,王安石曾经提出每一个乡办一所学校的理念,很多学者、大官热衷于办学。张栻就是其中一个。他的最大的贡献,我认为不在他的理学思想,而在于他创办了城南书院。 张栻,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敬夫,一字乐斋,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城南书院原本是他父亲张浚的居所,位于妙高峰。山上风景如画,岳麓依依,湘水浩荡,古城繁华,书院内景色秀丽,宁静怡然,早晨朝阳如虹,黄昏彩霞如霓,春夏秋冬花开花落,草长草绿,鸟飞鸟鸣。这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地方。这所书院,就是后来的湖南第一师范。 书院有一批好老师,像张栻、朱熹、孙鼎臣、余廷灿、贺熙龄、何绍基、罗泽南、郭嵩焘等;出了一大批好学生,像左宗棠、李续宜、李续宾、王阄运、罗泽南、张百熙、黄兴等;更是出了毛泽东这样的一代伟人。出了一个左宗棠,了不起!出了一个毛泽东,更是了不起!张械泉下有知,一定捋须含笑。 清幽美景宜读书,才不辜负这大好韶光。左宗棠用功至深,校里校外、山上山下、花前月下、柳荫草上,都有左宗棠浓厚湘阴口音的读书声。刻苦再加上聪颖,左宗棠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湘水经校堂7次考试,他7次第一,因此得到奖学金。湖南巡抚吴荣光称他是“难得的人才”。 清朝科举考试,分地方与中央两级考试。地方又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三级四类考试。各县主持的考试叫县试,各府主持的考试叫府试,主要选拔童生;省里主持的考试有院试与乡试,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乡试由中央派来的主考与地方督抚主持。院试三年考两次,第一名叫“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叫“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是读书人的一个标志,是“功名”。考上秀才,身份变为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阶层,清朝有100万士大夫,享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禀生”、“增生”、“附生”三等,成绩最好的是“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不供给粮食;再次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类似于现在的省重点、市重点与县重点中学。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才可以参加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左宗棠的祖父即是国子监贡生。 左宗棠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府试,获得院试考试资格;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这时病逝。按照清朝的制度,他必须守孝,不能参加院试。1830年他父亲去世,他又要守孝;1832年,守孝期满,他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国古代以孝治国,礼制非常严格,父母去世,儿子必须守孝。清光绪三十一年,新邵坪上周姓忠厚堂四修《族谱》规定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孝子不得结婚,不得行房事,不得做其他禁止之事,不能做愉快的事情;违背就要遭到批评谴责,甚至遭到族规处罚。1868年,左宗棠之子左孝威在他母亲病情稍好后得到允许去京城参加会试,流露出高兴的样子,考完后没有立即回家看望母亲,左宗棠批评他“忍于忘亲”。左宗棠守孝期满后,花钱捐了一个监生,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P2-4 序言 左宗棠说:“今天的我们,议论古人容易,设身处地,要我们去做古人所做的事,我们是否和古人想的一样?做的一样?如果不一样,差距在哪里?” 本书就是根据这一思想,来研究左宗棠怎么想、怎么做的。其意即在探究其做人之法,做事之方。因此本书堪称研究左宗棠方法论之书。在众多研究左宗棠的成果中,算是独步南境,另辟蹊途。 方法,就是怎么做。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批评别人,头头是道;自己去做,不过如此。通常人们说学做人、学做事,讲的就是方法。做人讲方法,做事讲方法。讲究做人、做事的方法,就是怎么做。 怎么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有多宽广,事业有多高远,发展空间有多大。同一件事,这个人去做,举重若轻;那个人去做,举轻若重。同处一个时代,这些人飞黄腾达;那些人穷困潦倒。看到别人取得成就,这些人钦羡不已,那些人奋起直追;遇到困境,这些人求变思革,那些人抱残守缺;看见不平之事,这些人拔剑而起,那些人避之不及;看见不公之事,这些人心系大家,那些人想着自己。伟大与渺小,成功与失败,发达与落后,创新与守旧,大成与小成,其中的差距,不在智力和运气,而在做事方法的迥异。 左宗棠从一个乡村教师,最终成为主宰中国一段时间命运的封疆大吏,用他的努力改变了历史在一个特定时段的行进轨迹,完成了他的人生大业,其根本原因是他有一套堪称“绝活”的做人做事方法,是做人做事方法将他推到了人生辉煌的巅峰!这正是本书的特别之处,也是作者奉献给广大渴求成功、追求成功、致力于成功的读者的一份礼。 左宗棠是一个实力派人物,从小就注重培养自己的大才,浸染于经世致用,钻研魏源《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使他的知识储备远超同时代人。他喜欢结合现实思考,始终与时代、与社会、与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旦机会来临,就可担当大任。 他认为自己才、识、学天下第一。他说曾国藩才能平平。他说李鸿章不过如此。他批评郭嵩焘将他和胡、曾、李相提并论。他认为自己不能做“小”,只能做“大”;不能被人管,只能管人。他说,要当官,自然有“堂堂登进之途”。这样的自信与豪迈,依凭的是实力。 他高调做人,高调做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不畏惧任何强敌。他与李鸿章一样肩负抗侮自强重任。李鸿章常说天下精兵莫过淮军,但淮军不敌岛国。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李鸿章黯然退出政治舞台,原因之一,就是他内心深处对淮军、对中国军队缺乏信心。而左宗棠不同,他充分相信楚军,当俄罗斯以伊犁要挟中国的时候,他抬棺出关,横刀立马;当法国攻打越南、台湾时,他立即组建“恪靖军”,开赴前线。他豪迈地说,与法国之战,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一战而有谅山大捷。左宗棠有这样豪迈的心态,根本原因是他久经沙场,练就了战无不胜的本领,而李鸿章虽然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上取得胜利,但是那时上有老师曾国藩,下有曾国藩安排的战将,一旦要自己亲自对敌,尤其是对他一直心存畏惧的敌人,他就慌神,只想求和。这就是自身实力不够的表现。 左宗棠最初除了知识、才华,其他什么都没有。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借”,借用别人的东西来发展壮大自己。 借名。借贺长龄、陶澍、林则徐、胡林翼扬名。求学阶段,得识贺长龄,国士之名显。教书渌江,结识陶澍,奇才之名动三湘。林左湘江会晤,彻夜长谈,引为佳话;林临终推荐,则九霄之上,左宗棠具名。与陶、林、张、骆结识,得益于胡林翼的推介。由于他们,左宗棠美誉远播。 借台。自己没有平台怎么办?借。左宗棠之借平台,就是利用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大展其才华,做强自己。从1851年到1859年底,左宗棠任张、骆幕僚,得到充分信任,集军权、行政权于一身,发号施令,未有不行者。这一时期,是他人生重要的阶段,他的才华得到施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名声得到广泛传播,为日后独立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借权。借用别人的权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1860年春,国内形势剧变,李秀成击垮金陵大营,咸丰失去支柱,转而依赖湘军,启用曾国藩,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左宗棠则面临人生转折,因遭到官文、郑燮等势力迫害,被迫离开湘幕,向曾国藩靠拢,为曾国藩帮办军务,获得兵权。借助曾国藩和湘军这面旗帜,左宗棠成为江西、浙江方面军的最高指挥官,完成了他人生华丽的转身。从此以后,风帆高挂,青云直上,展其垂天之翼,扶摇乎九万里之上。 借威。就是借助上级的威权达成自己的目的。办大事必须有威权,没有威权,则成散沙,势难统一政令,达成共同愿景。左宗棠善于协调好清廷,得到朝廷的支持。这是他成功的重要智慧。借威,重点是事权、人权、财权。与曾国藩相比,左宗棠更加得到清廷的支持,没有清廷的支持,各省协款不会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甘肃,人才不会要谁给谁,荐谁拔谁。 借债。左宗棠不仅善于利用各省协款,而且敢于大量使用外债,向外国人借钱,向国内商人借钱。他多次大批量地借债,以解决燃眉之急。现代企业融资,其实就是借钱办事。很多人白手创业,不需几年就做大,关键因素就是善于融资,融银行之资,融市场之资。 借智。经历鸦片战争之后,国人逐渐认识到了西方近代科技的重要性,认识到西洋长处在于轮船、火器,因此有自强之要求,开明之士提出了“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左宗棠担任闽浙总督,相继平定浙江、福建后,开始了他的洋务运动,制造轮船、枪炮以及纺织业。这是创新之举、改革之举,是推动历史大变革之举。而他实现这一创新自强之举,则依赖一个“借”字,借外国人才,借外国技术。无论造船,还是织呢,抑或开矿,他都引进外国人,并且安排中国人跟着学习,同时创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制造与驾驶技术,为晚清的中兴培养了大批人才。 借力。左宗棠统帅的军队有曾经隶属于曾国藩的老湘营、楚军、豫军、皖军、蜀军,有临时组建的马队,有陕甘本地军,楚军在数量上并不多,但是他却能够将他们得心应手地用好用活用出效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之所以能够调合各种力量为己用,关键是他善于用人,公道正派,赏罚分明。 左宗棠意志超强,有着坚定的决策力与持久的执行力。做正确的事,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件。做正确的事,首要的问题是决策须正确,执行必须坚决;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决策有时很难达到正确,执行更加困难。左宗棠决策与执行之意志力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广泛听取意见。比如,收复新疆,他制定了缓进急战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制定,采纳的是湖北监利人王心柏的意见。王心柏曾经在新疆待了较长时间,对新疆情况了解,而左宗棠只有在地图与书本上对新疆有理解,因此,这一建议对他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又比如,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朝廷征求他的意见。对这方面的情况,他本人知道的也不是很多,而且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在回答朝廷提问上,就显得谨慎与稳重。他先向法国人德克碑了解法国相关情况,比如法国国王对天主教与教徒的态度,法国与德国的战争,在这个基础上再向朝廷建言。很多重大决策的出台,他往往反复与手下讨论、斟酌,像刘典、杨昌浚、刘锦棠等,直到决策最符合实际。比如,在福州船政局的创立、新疆建行省等重大问题上,左宗棠事先都做了充分的意见征求,特别是牵涉一些国际法律问题,他都反复了解,与手下仔细敲定,再行决策。新疆建省,他和刘典、刘锦棠等人多次通信,直到成熟才向朝廷提出。这种广泛听取意见的做法,使得他兼听则明,决策更加科学,且极具操作性。 二是全面了解情况。左宗棠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大量掌握材料,充分了解与熟悉情况,不轻易下结论。比如他在陕甘推行茶叶制度改革,原先朝廷在陕甘的茶叶贩卖政策是大客户制度,但由于战争等因素,很多大户倾家荡产,茶叶销售这一行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为此,左宗棠对茶叶销售行业进行了深入、广泛、细致的研究,不仅研究制度,而且对经营者,经营品种以及各地茶叶、茶商的特点,他都了如指掌。他在分析安化茶叶与新化茶叶时,甚至连当地的土语“宁要安化草,不要新化宝”与安化茶叶中含草的分量都非常清楚。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茶叶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小商贩购票经营制度。大商户资金量大,小商贩人数多。利用后者人数多的优势弥补了前者资金量大的优势,从而推进了陕甘茶叶商业的发展。对于远离他的手下,他不遥制,放权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际做出决策。这样避免了不了解情况可能导致的决策错误。 三是不轻易改变。决策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这是左宗棠领袖智慧非常好的一个品格。比如1861年底,朝廷要他支援杭州,其意是要他率众直奔杭州,深入腹地,以救岌岌可危的省城;然而他和曾国藩制定的策略是先巩固江西、皖南,再由西向东步步为营向浙江推进。这个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尽管朝廷多次催促,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没有冒险深入腹地,确保了后来的全面胜利。又比如他在陕甘禁种鸦片推广棉花,当地百姓多年来以种植鸦片为生,现在突然要他们不种鸦片而种棉花,当然不干。这一行政举措的推行,阻力很大。为此,左宗棠专门要求干部下乡亲自拔除鸦片,督促农民种棉花,并且制定了奖惩措施,对那些表现好的官员给予奖励,推荐提拔,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则给予批评教育与处罚。坚持督促了几年,陕甘禁烟卓然有成。福建船政局有一段时间差点停办,他虽然离开了闽浙之任,但是离任不离职,坚决支持朝廷继续办下去,不要中途而废,在他的力主下,该局得以保存与发展。 左宗棠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不避艰险。他出兵之时,正是湘军最艰难的时候,太平军二十多万人进攻皖南、安庆、赣东,他以六千新集之众,独当一面,六战六捷,逐次甫定赣东皖南。之后,进攻浙江,为救援之师,一步一险;之后,督办闽、粤、赣三省军务,千里追击,不避艰难;之后,受命陕甘总督,负责镇压西捻军,固守渭河,追击陕、晋、豫、冀;之后,平定陕甘回民军,最后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挥师西进,收复新疆,收回伊犁。他的每一次临危受命,都比上次更加艰险,而他从不回避。 他常常面临着缺粮、缺饷的尴尬局面,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从不避重就轻。有人告他状,说他只怕办不好西北之事,他说不是他更加能干,而是陕甘需要办事之人,自己只是尽心尽力去做而已。随着年岁的增加,他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差,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退却畏惧之心,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苟且活世。为了抗击沙俄侵占伊犁,他将近70岁时出关,抬着棺材,一路走到哈密。这样的斗志,在中国历史上,又有几人可比! 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治军纪律严格,赏罚分明;思想与时俱进,做事敢于革新;对上善于协调,对下讲究团结;为人高调,傲气生风;做事高调,鞠躬尽瘁。这些构成了左宗棠做事做人方法的重要内容。本书从各个层面、进行了阐释,相信能够给读者诸君带来一定的受益。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左宗棠一生行事并非完美无缺。对其缺点、局限性的剖析,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写作上,作者尽量做到由仰视转变为平视,由崇尚转变为尚实,从而给人以厚实之感。总之,言不尽意,意不由言,该书仅仅从其做事做人方法角度管窥左宗棠一生,期望对读者、对社会有所裨益。错谬之处,在所难免,诚邀读者批评指正。如此,是为自序。 后记 在这本书里,我谈到左宗棠的家庭、老师、朋友、领导,这是一个小环境,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小环境。我虽不敏,亦无才识,然而我的成长也离不开这样的小环境。我连续几本书的出版,得益于这个小环境的影响力。 我家是一个挖煤世家,爷爷、父亲、母亲、哥、我、几个弟弟都挖煤或者挖过煤。1932年,父亲述道公出生,三年后爷爷死于小煤窑瓦斯,不久父亲得病,没有钱治病导致左腿残疾。奶奶带着一个残疾的儿子,给人家洗衣服、做短工。父亲是一个有上进心且倔强的人。他拐着腿走路,有人笑话他,他就追着那人骂。他说那样做,目的是不受人欺。而当他幼小的孙子易模仿他走路时,他的眼里则只有慈祥的笑了。在我眼里,父亲是受人尊敬的,他只读了三个月的书,却精通《三国演义》《封神榜》;为了一家的生活,他常年奔波于外;买一斤旱烟回家,先分一半给他继父;20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个吃螃蟹,在家乡承包一个煤矿,最后因各种复杂原因破产,家里的财产大多贱卖还账。从父亲那里我学会了男人要有担当,要有自强心,要有事业心。母亲叫龙国英,到我家仅仅9岁,是一个童养媳。她出生于灰溪龙家一个殷实家庭,但是个人命运不济,一生劳累,什么体力活都要做。我高考失败后,想放弃学业,母亲要我去学校复读。我去复读了,这样才有机会考上大学。我从小就随母亲斫叶子,养家糊口,学会了吃苦耐劳。 我读初中理化好,读高中语文好。初中是校长张攸林教理化,他对我好,关心我的学习,爱护我的成长,教课深入浅出,说理通俗易懂。没有他的指引,恐怕我至今还在挖煤。高中刘凡老师不苟言笑,不言而严,不怒而威,上过他课的人,都说受益匪浅。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常挨他赳。见到赳,我就反省,为何被赳?找到原因后,独自追赶,每天模仿范文写两篇,终于脱颖而出。没有刘老师的严苛,我想我这辈子写不好文章,更莫说以此谋生了。 一个男人要做成点事,有一个好妻子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所谓贤妻,于我妻子简青是很恰当的。她不仅全力支持我的研究创作,而且关键时刻还给我出主意。像《秒杀》一书就是她提醒我,才写出来的。研究左宗棠,她又是陪我买书,又是安排好我的生活,使得我能够安心地做我喜欢的事情。 我的创作需要感谢刘诚龙。 古之所谓益友者,刘诚龙之谓也!《秒杀》出版前,我请他写个序言,他左右推辞,搞得我好烦。这家伙和我一个地方,从小没有一起玩泥巴,但却在一个地方“共事”,给领导捉笔。领导换了,我们也就一如既往地如辜鸿铭。于是操自己的刀,磨一磨,还光。他每年要发表三四十万字,哪里有时间给我写序!但我还是扮蛮要他写了。写完之后,这家伙很不满意,说书写得很好,但不是路子,要我继续写湘军,写左宗棠、写胡林翼。真想把我累死。于是我又继续买了不少书籍,开始研究左宗棠。没有他的主意,我真的只怕是东一榔头西一斧头啊! 研究左宗棠之前,书名一时难以确定,我二十年前的老友,现在央视供职的周新科建议取名“绝活”。左宗棠一生行事,往往出人意表,且非同时代人可以企及,其建功绝域,可以“照古人,启来者”。因此以“绝活”称之,亦属恰当。这是书的由来,新科兄又欣然题写书名,真是两全其美了。 这本书,原来预计在2013年4月完稿,然而自2012年10月,我被抽调到一个指挥部任职,每天有不少事情要做,写作的事情就此搁浅。期间虽然也在断断续续地写,但是进展速度太慢,几个月才完成一章。2013年2月,指挥部被撤销,我回到原单位干原来的活,这样我又有时间和精力来继续中断的写作。终于到2013年8月8日,我的稿子最后润色完毕。 我本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乐此不疲。为了读书研究,我和刘伟顺等人还创立了一个魏源文化艺术研究院,请深圳邵阳商会刘长江担任会长,这样学习研究就有了集体的力量。从2009年以后,我读书的时间和读书的数量愈多,没有统计,但起码也有数千万字。我喜欢集中读某一个类型的书,大学时候,我读文学批评方面的书,基本上将图书馆里这类书读完。研究领导艺术和湘军后,我购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一头扎下去,猛读一番,做到粗识其略,有点心得后,就开始写文章。这几年,大约有100万字的文稿脱手。文章则发表,书则刊出,尚有未刊出的存于电脑。读书、写作,我不求名利,但得自乐而已。倘若能够由自乐而乐人,也是功劳一件吧。 或曰,我以写作取富。深以此言为汗。曹雪芹曾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写的并非荒唐言,然而其中三味,也只有以痴言之。至于求富,曹雪芹也有诗为证:朝扣富儿门,富儿犹不足。我身在公门,操文字业,字则有百万,财则月入三千,生存而已。母亲七十又四,犹操耒耜;妻随我二十多年,尚居陋室;儿子大学毕业,漂泊异乡,自我谋生。所喜,母亲虽老,却依然健康;妻虽有怨,却依然顶我;儿虽漂泊,却能自立。 左文襄说:不为儿孙留田产,但留一片心田。 所谓心田,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我用一首诗来表达:我想请你喝一杯酒,酒杯置于鹊桥之巅;我想请你唱一首歌,歌声扬于九霄之殿;我想请你共一个梦,梦境置于玄牡之宫;我想请你赴一个会,会场设于太阳之核。我要与你一同燃烧,我要与你一同涅架,我要与你一同放光,我要与你一同再生。生与死相随,白与昼同时,天与地同高,心与心相悦。 书的出版得到隆利新先生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很多人关心我、支持我、爱护我,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