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学学者当然更加关心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李强和刘强编著的《互联网与转型中国》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对于互联网的观察,大体上从个体、社会互动、群体、文化和社会结构这几个层次,分析了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互联网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可以联系几乎所有个体,网络百万、千万倍地扩展了个体的交往范围和交往空间。过去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是有些夸张了,但今天说“网民不出门,联系天下人”,却一点也不夸张。网络给个体带来了极大的社会便利和自由行动空间。所以,对于上网者而言,个体化的社会倾向更加凸显。再加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家庭规模小型化,人们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变得更少了。由于有了网络的便利条件,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依赖于网络,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模式,于是,人们变得更加足不出户。“宅男”“宅女”成为新的流行称谓。所有这些,造成了“个体主义”盛行的局面。
李强和刘强编著的《互联网与转型中国》由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领衔主编,是清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当代中国思想研究)”(2012WHTB005)的研究成果。
本书从社会学角度对互联网进行观察。作者认为,互联网起源于西方,与西方社会的“个体主义”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传入中国后,对中围传统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的冲击是根本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结构。互联网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的限制,形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构,这种新的社会互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未来。
第一章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互联网被引入中国
第二节 互联网蔓延信息高端部门
第三节 互联网进入民众视野
第四节 互联网全面渗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
第五节 互联网影响和改变中国社会
第六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特点和不足
第二章 互联网研究综述
第一节 互联网研究的先驱
第二节 国内社会科学对互联网的研究
第三节 有关互联网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中外互联网比较研究
第一节 日本的互联网与日本社会
第二节 美国的互联网与美国社会
第四章 互联网与公民社会化
第一节 互联网与教育:中西对比的视角
第二节 互联网与大众知识信息传播
第三节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互联网与社会交往
第一节 网络社会交往与传统现实社会交往的比较
第二节 网络社会交往的现状
第三节 互联网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第四节 实现网络社会交往合理化的路径设计
第六章 互联网文化与中国文化互构
第一节 互联网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互联网文化的特性
第三节 互联网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差异
第四节 互联网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互构关系
第五节 管理和规范互联网文化环境的对策
第七章 互联网的变革与网络思想动态
第一节 互联网与自媒体: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
第二节 话语权的变革与公共性的产生
第三节 网络思想动态及其社会成因
第四节 网络思想危机与应对
第八章 互联网:舆论和利益表达的新方式
第一节 互联网:一种新的舆论和利益表达方式
第二节 互联网在舆论和利益表达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节 合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论健康发展
第九章 网络群体运动与虚拟社会管理
第一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表现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网络群体运动的发展机制
第四节 网络群体运动的类型
第五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体现时代进步
第六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隐忧
第七节 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创新
第十章 互联网新媒体事件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作为神圣与世俗的互联网
第二节 互联网新媒介与互联网新媒体事件
第三节 互联网新媒体事件研究的文化路径
第四节 案例分析
第十一章 全球化、社交媒体与社会抗争
第一节 网络时代的抗争性政治
第二节 全球抗争:阿拉伯、美国和中国
第三节 讨论:全球抗争性政治的特点
第十二章 互联网与社会结构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互联网社会结构的特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互联网与社会资源配置
第一节 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二节 配置资源的新机制——互联网
第三节 互联网平台上资源的特征
第四节 获取网络资源的途径
第五节 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功能分析
第六节 网络动员资源的未来
第十四章 网络与消费:虚拟空间的信任重构和公民自治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网络交易的信任重构
第三节 网络消费空间的公民自治
第四节 网络消费空间的未来展望
第五节 结语
附录1 互联网世界的管理:中西方网络立法比较研究
附录2 互联网研究的量化分析模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