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现代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城市;上海是西学东渐的窗口,是海派文化的中心;上海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改革开放,浦东开发,给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上海正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目标迈进……这就是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话说上海》丛书计十九卷,以每个区县为一卷,旨在利用地方志资源,挖掘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引领读者徜徉于历史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传统与时尚,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魅力上海;让生活在其中,或是来到其中的人们,在享受城市所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能充分领略和感悟其开放又自成一体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本书为长宁卷,主要介绍了长宁区的有关概况。
《话说上海》丛书以每个区县为一册,旨在利用地方志资源,挖掘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徜徉于上海,历史与现代,本上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你可以流连于卜-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细细辨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铭文,又可以置身上海美术馆,亲临当代艺术的盛会上海双年展;你可以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全国最大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志丹苑,想像着任仁发疏浚吴淞江的气势,也可以走进上海科技馆,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夕阳中,你可以怀揣着对老上海的记忆,走过老城厢,温醇的市民生活就会展现在眼前,抑或徘徊于上海的地标之一外滩,那些形成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她会诠释给你当时世界建筑审美、设计和施工的一流水准;在上海博物馆,你可以全方位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还可以在不远处的上海大剧院,欣赏通俗音乐剧《猫》、《剧院魅影》,聆听租宾·梅塔携以色列爱乐乐团的演奏……
本书为长宁卷,主要介绍了长宁区的有关概况,包括《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路易·艾黎故居、王伯群住宅、孙科住宅、新华路外国弄堂、沙逊别墅、兴国宾馆优秀建筑群、古北新区建筑群、驰名中外的上海动物园等。
话说长宁
长宁区因长宁路横贯区境东西而得名。民众期盼长治久安、宁靖安乐的美好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欣欣向荣,社会稳定和谐,百姓生活蒸蒸日上,才变成了现实。
长宁区位于上海市区西部,东与静安区、南与徐汇区、西与闵行区接壤,北傍苏州河与普陀区、嘉定区隔河相望。区人民政府设在长宁路599号,辖华阳路、江苏路、周家桥、仙霞新村、天山路、新华路、虹桥、程家桥、北新泾9个街道及新泾镇。区域面积37.19平方公里,居民21.26万户、61.37万人。
长宁区像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苏州河南岸。被誉为“远东乡土植物园”的中山公园,占地21公顷。园中布置既有中国名园的幽雅,又有日本名园的韵味,还颇具西方情趣。历经百年,仍青春焕发。宋庆龄陵园,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墓地,墓前有宋庆龄汉白玉雕像和邓小平题字的纪念碑;另有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陵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动物园(原西郊公园),是大型综合性动物园,面积73.26公顷,其中草坪10公顷,有各种树木5万多株,自然生态,树木葱郁,展出动物370多种,其中有国内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大象、扬子鳄等,还有从国外引进的黑猩猩、长颈鹿、海狮、斑马、袋鼠等,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余万人次。
长宁区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历史博物馆,积淀了苏州河南岸的经济兴衰、社会沧桑。形成于明代中叶的法华镇,街长三里,清吴淞巡检司迁此设府,为长宁区最早建置。20世纪初,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黄楚九,在这里经营中医药房,研制出“龙虎”牌人丹,与日货抗衡,创立了中国的民族品牌。沿苏州河而行的万航渡路上有一座历经135年风雨的湖丝栈,这里加工生产的湖丝(丝绸),远销欧洲。在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上,湖丝获得金奖,为中国争得荣誉,也使上海与世博结下不解之缘。1927—1932年,中共中央机关报《布尔什维克》在长宁区愚园路亨昌里418号编辑出版,这里现已成为长宁区革命历史文物陈列馆。宋庆龄、沈钧儒、史良、傅雷、路易。艾黎等著名的革命志士、社会贤达的旧居分布在境内,瞻仰者络绎不绝。
长宁区有近百处市级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建筑艺术风格多样,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设计大师,在这里大显身手。王伯群住宅、孙科住宅、沙逊别墅,新华路上的“外国弄堂”建筑群以及兴国路78号大院内的l号、2号、6号楼,均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996年,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又有一批现代化的欧陆风情建筑在古北新区亮相,令人刮目相看。
长宁区是一个培育人才的摇篮,多少名师巨匠、才子精英从这里扬帆起航。如今这里有5所大学,94所中小学校、中专、职校和幼儿园。学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升学率96.7%,应届高中生高考上线率97.7%。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前身为圣玛丽亚女书院和中西女塾,有120多年的历史。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先后在此求学。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女士称赞市三女中是“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英语水平”。上海市盲童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盲校之一。中国第一块残奥会金牌获得者赵继红是该校的学生。被誉为“东方哈佛”的圣约翰大学,是上海市第一所高等学府,荣毅仁、陶行知、宋子文、林语堂、贝聿铭、张爱玲、邹韬奋、严家淦等著名人物,都是该校的学生。长宁区还拥有舞蹈家的摇篮——上海市舞蹈学校,这里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批舞蹈家,排演了著名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
长宁区是一个科研基地、文化长廊、艺术宝库。区内有中国科学院信息与微系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上海生物研究所等一批中央和部属科研单位。有上海儿童博物馆、上海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影城、上海广播大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上海歌舞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和虹桥国际图书馆暨“中国之窗”上海阅览中心等十余家市级文化机构。刘海粟美术馆,是现代化的国家美术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集展示交流、创作孵化、雕塑储备、艺术教育为一体,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和许多著名艺术家。上海影城是中国首个从事电影学术、理论研究和观摩交流的场所,有5座放映厅、2110个座位,2座镭射录像放映厅。上海广播大厦中的播控系统,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提供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采制、传输、转播中央台、上海台、东方台和浦江台的节目。
长宁区是一个以涉外经贸与商务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区。区内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唯一以涉外经贸为特征和唯一辟有领事馆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古北新区是涉外高标准住宅综合区,已成为上海最大的境外人士集聚区。而其荣华居委会是全国第一个涉外居委会,有“小小联合国”之称。长宁区正在建设的三大经济组团——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和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区现有各类企业一万多家,主要涉及电子、服装、轻工、仪器仪表、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一批世界500强的外商投资企业纷纷入驻区内。
长宁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虹桥国际机场坐落在区境西部;外环线与沪宁、沪杭、沪嘉高速公路和318国道相连,成为上海的“西大门”;轨道交通2号线横贯区境,将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中山公园商业中心、人民广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浦东、虹桥两个机场连为一线;在建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京沪高铁、沪宁城铁、沪杭磁悬浮、高速公路和城市轨交及航空港等交通功能综合设置、集中换乘,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为长宁发展、服务长三角、服务全中国注入新的活力。2009年5月,上海规划建设的“虹桥商务区”正式浮出水面,这是将上海打造成为继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之后的第三个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有力举措。届时,上海东有“大浦东”,西有“大虹桥”,长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长宁是一首歌,一首奋斗、攀登、前进的歌。昨天,她跌宕起伏,仍硕果累累;今天,她生机勃勃,更是充满活力;明天,她沿着改革开放大道,跨上与时俱进的骏马,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P1-8
综观上海城市的发展历史,唐天宝十载(751年)立华亭县,南宋末期上海镇成为“华亭县东北的巨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立上海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筑城墙,上海从东海之隅的小镇,到清乾隆年间已发展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标志着上海城市地位和功能开始确立。
近代上海,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也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城市。19世纪中后期,上海逐步成为中国的航运中心、贸易巾心、金融中心。1844年,上海正式开港,成为进出口商品中转的枢纽。1864年,上海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59.8%。1847年,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之后法国、德国、日本、俄国也相继在上海开设外资银行。上海也是民族工业的诞生地,是民族资本最为集中的地方,1933年,民族工业资本占全国的40%。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中心。
上海是西学东渐的窗口,19世纪中后期,西方的文化、西方的制度源源不断传播到上海,在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西方的市政建设和管理、司法制度等先进的理念在上海得以实施。上海是海派文化的中心。上海是产业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在历次的政治活动中上海都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浦东开发开放,给上海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今上海正努力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新局面。
这就是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2010年,世界博览盛会将在上海举行。从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之始,世博会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确立“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上题,此后历届世博会均针对当时世界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选定主题。1996年,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世博会奉献给全世界的一个崭新理念和最佳实践目标。所谓美好的城市生活,就是要让生活在其中,或是来到其中的人们,在享受城市所带来的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能充分感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一座城市,一段历史,和一段被历史积淀与熏陶的文化。
我们组织编纂的这套世博会丛书,以每个区县为一册,旨在利用地方志资源,挖掘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徜徉于上海,历史与现代,本上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你可以流连于卜-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唐经幢,细细辨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铭文,又可以置身上海美术馆,亲临当代艺术的盛会上海双年展;你可以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全国最大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志丹苑,想像着任仁发疏浚吴淞江的气势,也可以走进上海科技馆,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夕阳中,你可以怀揣着对老上海的记忆,走过老城厢,温醇的市民生活就会展现在眼前,抑或徘徊于上海的地标之一外滩,那些形成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她会诠释给你当时世界建筑审美、设计和施工的一流水准;在上海博物馆,你可以全方位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还可以在不远处的上海大剧院,欣赏通俗音乐剧《猫》、《剧院魅影》,聆听租宾·梅塔携以色列爱乐乐团的演奏……
这就是上海给我们留下的美好城市生活的体验。
《话说上海》丛书是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召开,组织各区县地方志办公室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而编纂的系列作品。
本丛书自2007年年初启动以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沙似鹏(主持工作),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敏彦和办党组书记、主任李丽先后主持本丛书编纂工作,原办副主任姚金祥、沈锦生也为本丛书编纂做了大量工作。裘晓燕撰写前言。颜小忠、吴韵、李彦涛协调联络各区县卷编纂工作。市地方志办公室业务人员黄晓明、杨军益、李洪珍、沈思睿、郭万隆分别参加各卷审读工作。
区县地方志办公室积极组织编写,精心研究纲目,仔细修改统稿,并落实出版经费。本丛书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也为本丛书做过策划、编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09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