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间书道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启航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吃喝大包圆儿

印象里,北京没有什么自己的饮食文化,尤其没有谱系,不像人家鲁菜、川菜、粤菜、本帮菜那样,既有特点又全乎。北京的饮食文化是海纳百川式的,谁的都敢拿。能上席面的菜也就是个北京烤鸭,除此外,全是特色小吃,难登大雅,有时登了,也只是做个陪衬和点缀。所以有外地朋友来北京想吃特色,只能领着去找小吃。喜欢喝两口儿的,吃爆肚、灌肠、炸咯吱、麻豆腐、芥末堆儿;喜欢甜的,吃卷果、艾窝窝、驴打滚、杏仁豆腐、奶酪、面茶;喜欢下水的,吃卤煮火烧、炒肝;喜欢汤汤水水的,吃炸豆腐、豆面儿丸子、涮羊肉;喜欢馅儿的,吃门丁肉饼、褡裢火烧;喜欢面食的,吃糊塌子、糊饼、炸酱面;嘴杂不吝的喝豆汁吃焦圈。

饮食变变变

有时喜欢看看介绍老北京饮食文化的书,希望能从里面找到一些新鲜的吃食,不过看来看去,还是那些。意外收获是,发现有些作者把这些吃食写得很有趣,比如唐鲁孙和老盖仙,二位先生都是生长在北京落脚在台湾的,遥望祖国大陆,距离产生美,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吃食自然会倾注很多感情,因此笔下传神。那之外,我最喜欢看的得数这本《当代北京餐饮史话》了,它的特色在于,不但写了老北京的饮食历史,还写了新北京的饮食变化,落笔不在每样吃食,而在历史发展,所以尽管是本不到200页的书,气度却不小。

关于老北京的饮食历史,书里提到了堂、居、楼,老北京的餐饮习俗,早期的餐馆创办者,清真菜和民间传统小吃等;关于新北京的饮食变化,则从建国后老字号餐馆的抢救和保护,大跃进时怎么吃,“文革”时候怎么吃,说到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个体餐馆开张,外国快餐进中国,老字号的变身,90年代饮食现象,三里屯酒吧街,21世纪的个性化餐饮,等等。将新老北京饮食的历史与现状一网打尽。

饭馆隐语

带外地朋友去老北京的馆子,一进门,伙计会热情地上来招呼:您几位,里边儿请。意思虽然是那意思,但听口音,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北京本地人自恃在天子脚下,有些事不屑去做,觉得丢份儿,要做也行,人工贵。所以饭馆里用的伙计、服务员很多是农村的。可口音这东西,稍微变一点儿,味儿就跟着变了,就好像一不留神,豆汁儿跟豆浆掺一块儿了,那味儿可就杂了。

按书里的说法,解放以前,在老北京的馆子里,伙计的技术含量比现在高。比如顾客说了:给我来一碗面,二两酒。伙计那边就招呼了:来碗牛头马,打上二两六七八。什么意思呢?牛头马面,把“面”字给隐去了,六七八九,把“九”字给隐去了,“九”和“酒”谐音。这叫“借词点尾”,是比较有特色的饭馆隐语。书里还提到,老北京的饭馆用鸡蛋做菜忌讳用“蛋”字,所以煎鸡蛋叫摊黄菜,炒鸡蛋叫熘黄菜,鸡蛋汤叫木樨汤。这也都属于饭馆隐语的一种。说到这儿,想起梨园行儿的隐语和土匪的黑话。现在土匪没了,黑话当然没人用,不过在文艺作品里经常出现,大众看了,有人会学着玩儿;梨园行儿仍存在,隐语也还有人用,一直没丢,听起来挺新鲜,也算一种行业文化;饭馆的隐语要是不丢,应该也是一种挺有意思的东西,可不知怎么就没了,有点儿可惜!

礼品券的祖宗

近两年,逢年过节的时候,不流行提着大包小包四处去拜了,很多人开始送礼品卡、礼品券。一是为拿着轻巧、干净,二是为送着方便。这些卡、券上一般都标着里面包含什么东西。比如春节的时候,卡、券里水果、蔬菜、年菜多一些;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的时候,色拉油、葡萄酒等常用的东西多一些;中秋节,螃蟹、黄酒多一些。刚开始看见这些卡、券,感慨商人真是厉害,什么办法都想得出。等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敢情这事清朝就有人干过,还是个大买卖干的。

清朝末年,社会上送礼,时兴送烤鸭、烤乳猪。可这东西油哧麻花,又不像现在有包装,拿着很不方便。这时候,全聚德的掌柜想出了个主意,什么呢?卖鸭票和猪票。就说鸭票吧,是用木板印刷在红色宣纸上,听着都喜庆,上面有字,写着“全聚德老炉铺烤鸭”和“取大烤鸭两只,已付银多少多少”,还盖着全聚德的印章。这么做,不单是为了方便顾客,也使全聚德扩大了生意,让资金尽快回笼。据说,当年全聚德盖楼就凭卖这种票来筹措资金,它受大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这种形式从光绪、宣统一直到1923年才结束。

开国第一宴

一般人看东西大都看表面,很少会想表面下的东西,就好像男人看美女,满脑袋想得都是漂亮脸蛋儿、冰肌玉肤,很少有人会想,再漂亮的姑娘也得上厕所,尽管那是事实。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让我们又一次看到熟悉的开国大典场景,但我相信,多数人看到的都是领导人在天安门上的伟岸身姿,很少有人会想那背后发生的事,比如:城楼上的民主人士是怎样请来的?天安门城楼上的装饰是谁布置的?开国大典结束以后大家去哪儿吃饭?等等。对于前两个问题,电影《建国大业》和《天安门》已经解答了;关于吃饭的问题,这本书里有答案。

P2-4

书评(媒体评论)

启航有着把任何主题、任何类型的书读出趣味来的犀利本事,就像他天天吃罕油少盐的素,也照样吃得红光满面、兴味盎然。

——李潘 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制作人、主持人

读书人启航不仅擅“说”书,更擅“解”书,其独特的读书视角如庖丁解牛,道出书中精髓。

——傅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品味书香”主持人

启航这本书,非学术书评,少见地轻松自然有趣,一不功利,二不虚张声势,三不炫耀,可得普通读者与超级书虫多方喜爱,故推荐给所有爱书人!

——黄平 中国图书网CEO

我们这些个开独立书店的人,真真应了那首《无间道》:“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我们都在梦中解脱,清醒地哭,流浪在灯火阑珊处。”然而,合上启航的《无间书道》,忽然云淡风轻了,这么多好书等着我去读,等着我推荐给我的客人去读,哭什么啊,笑还来不及!

——丁南 读易洞书房主人

有种写作风格在美国被叫做“刚佐”(Gonzo)。什么意思呢?就是评论者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客观角度去评论一个作品,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去描述,文体可能不是评论,而是散文、随笔或者回忆,不拘一格。我觉得启航也有点这种风格。

——王小峰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后记

把我在网上做的读书节目的案头结集出书,这是第二本。第—本《读家秘籍》,来源于“夏邦说书”,介绍的是:2007年到2008年读过的一些书;这一本《无间书道》,与SOHU读书频道上的节目同名,介绍了2009年到2010年读过的一些书。编辑说,《读家秘籍》还算受欢迎,让我备受鼓舞。所以没有特别的事,节目还会继续做,书也还会继续出,每年—本,把我读过的有趣的书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按规矩,下面要感谢一些老师和朋友。需要声明的是,为响应低碳,上一本《读家秘籍》中感谢过的,本书中不再一一感谢。

感谢解玺璋老师,我敬重的书界前辈,请他为这本书做序,是我最初不敢想的,但竟然实现,让我喜出望外。说到这,还要感谢好友孙小宁,她为上一本书做序,还让我认识了解老师。

感谢李潘老师,我的偶像和榜样,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看她的读书节目,给过我不少鼓励。由“读书时间”到“子午书简”,她背负的压力外人很难想象,向她致敬。

给晓蕾的《数字商业时代》杂志写读书专栏已经两年多,是我迄今为止写过最长时间的专栏,感谢她的宽容与理解,希望能一直写下去。

宏玖兄弟年轻,但敢为天下先,没有他,我们两人在北京电台“读书俱乐部”主持的介绍读书、书店、作家等电影的“书影暗香”节目不会存在。

感谢刘颖、陈妍、张伟、刘伟、宿艺一众兄弟姐妹,“无间书道”能在SOHU存身,你们功劳最大。

有幸与朱侠老师、冯威、周翼双、子木、明宇组成的优秀团队合作,是我参与《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榜评工作最大的理由。

傅淳老师,在“品味书香”中展露的技艺给我很大启发,还经常介绍好书给我,所以“傅老”这个称呼会一直叫下去。

文坛在新浪读书频道主持的“文坛开卷”,让我见识到美女也可以很有才,当然,最主要还是人好。

黄光武、李颖琪、小麦、小梁、璐璐、伍捷、林洁等组成的广西电视台“读书时分”制作团队,是目前我见过的最有创新意识的电视团队之一,希望能与他们一起为读书多做些事。

感谢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于华刚先生、总编马建农先生,谢谢你们给予我很大的腾挪空间。

感谢王小峰大哥,总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无私伸手。

感谢新结识的好朋友徐卫东、刘俊来、李黎明、李向晨、王芳、王嘉给我的肯定与鼓励。

感谢柴哥和东丽嫂子,儿子健康成长,是我拿出更多精力做事的基础。

感谢传授我杨式太极拳的松绪金老师,和引见我去的朱华师兄,让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

感谢我的岳父母、父母、妻子薛宁和儿子仔仔。仔仔越来越棒,可以把《无间书道》的开场词说得分毫不差,耶!

启航

2010年4月

目录

历史

 吃饭的历史

 历史有多长

 比“艳照门”影响还大

 福尔摩斯解密秦始皇

 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学生作文里的60年

 同性恋者的功劳

 口述十年中国史

 我的将军我的军

传记

 “丁丁”是怎么诞生的

 真正喜欢这本书

 神话的背后

 最该追随的偶像

散文

 村上春树的“回忆录”

 动物园园长发言

 马未都的人生感悟

 制造恐怖的人

 胡同儿语言加古典语文

小说

 特工老伍的巨型武器

 王金龙的砖头

 久违的古典爱情

 当所有人失明

 替天行道的外国大夫

 答郭德纲定场诗

 奇怪的故事

 推翻上帝视角

 共产主义实现了!

 与《围城》同样下场

 活在想象中的动物

 军人的荣誉

 孤独的人是幽默的

 像陈佩斯一样

社科

 穿衣服的学问

 骗子的行骗宝典?

 《王凤仪讲人生》

 不一样的成功奥秘

 难以抵达的真相

 关于如何赚钱的对话

 学佛与跳脱衣舞

其他

 初恋梁羽生

 一粒盛下世界的沙

 杨利伟吃什么

 不让马未都

 那些美丽的书店

 真不容易

 《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推荐

回味

后记

序言

启航君是个爱书之人,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知道他对很多书有极精彩的见解.最近他有一部书要出版,也是谈书的,取名《无间书道》,显然是戏用了电影《无间道》的片名。不过,细想起来,也不能说完全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人们常用“浩如烟海”一词形容书的品种之多。如今,每年出版的新书就有二十余万种,要从这么多的书中找到有价值、品质、趣味,且适合自己的一本书,真不太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望书兴叹,做无可奈何状。启航君却有一种知难而进的勇气,他把自己想象为打入“书”的内部的“卧底”,为广大的读书人去搜寻那些值得一读的书,把它们挑拣出来,推介给大家。这不同于根据经典书目给学生开一张必读书的书单,经典书目是确定的、社会有共识的、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淘汰的;而他所面对的,却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不经一番披沙拣金的辛苦,是很难有所收获的。至少他要翻看很多无聊的书、无趣的书,忍受它们的折磨,才能从大量良莠不齐的出版物中剔除其糟粕,发现其精华,其繁难的程度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体味。

诸位可能已经猜到了,《无间书道》正是启航君所作新书推介文章的选编。他经营此道既久,此类文章作得也很多,这里所选当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已经可以看出其用心是多么地平实和朴素,他的文章看上去和我们平日所谓书评很不一样,他似乎更注重介绍书的内容,很少直接下一断语,说一本书是好是坏;也不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而是老老实实地介绍书中的内容,这样,他总能发现一本书中有趣的地方,经过一番“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工夫,使其显现出来。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我常常看到有人感叹书评之难,以为书评之不易得,没有像样的书评云云,其实是把书评理想化了,忽略了书评的实际功能。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启航君这种从具体内容出发的介绍,也许少了一点评说和判断,但却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书中有哪些内容值得注意,全都一目了然。这种实用性应该也是书评的基本属性之一吧。

我也是常常要作一些新书评介的,深知其中的甘苦。一部书总有几十万字,至少也有十几万字,先不说辛苦不辛苦,值得不值得(常听到有人抱怨其辛苦,认为读了一本厚厚的书,只写千字短文,太不值),单说内容或简约,或庞杂,要用千把字或几千字把它概括地介绍出来,也难免挂一漏万。我倒是觉得,不必把书评搞得很玄,非要什么学术和专业。书评是一种大众文体,不是象牙塔里的东西,总要先把书里的内容说清楚,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告诉读者,使读者读了你的文章,能对某一本书有大致的了解,就很不错了。虽然有人或讥之为“说明书”式,我看也没什么,它毕竟发挥了引领读者登堂入室的作用,就像立在路口的一块指路牌,能把人引到目的地,其作用就算实现了。我们总是抱怨书评的影响力不够大,却又固守一种自我欣赏、自命清高的方式,把自己和广大读者隔绝开来,读一读启航君的这本《无间书道》,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无间书道》就要出版了,启航君嘱我作序,我固知自己没有这种资格,但也很高兴能借此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与诸位能有一点点交流,所愿足矣。拉拉杂杂写下这些,聊以为序。

解玺璋

庚寅初春于望京

内容推荐

《读家秘籍》续写……解玺璋,李潘,傅淳,黄平,丁南倾情推荐,互联网首个华语视频读书节日《无间书道》,开播两年,独树一帜。

《无间书道》是启航所作新书推介文章的选编。他的文章看上去和我们平日所谓书评很不一样,他似乎更注重介绍书的内容,很少直接下一断语,说一本书是好是坏;也不借题发挥,由此及彼,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而是老老实实地介绍书中的内容,这样,他总能发现一本书中有趣的地方,经过一番“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的工夫,使其显现出来。

编辑推荐

读书人启航,一个人从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做起,用了近两年时间,成为一名同时跨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五大媒体的图书推广人,并将自己在网络视频读书节目“夏邦说书”的内容集结成“特色书评集”《读家秘籍》。《无间书道》继续《读家秘籍》的成功传统,将高雅化通俗,将深奥变故事”,满足大众猎奇心理,供给大众丰富的谈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6: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