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给自己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喜欢我,也有些人不喜欢我,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我呢?这个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那么,那些坏人生来就是坏人吗?再看看婴儿,哪个婴儿都是那么可爱、那么单纯,可他们长大以后为什么会变成坏人呢?还有,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天天都在教育我们长大要做善良的人,可为什么还是有人没有按老师和父母说的去做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多,可我们谁都没有得到像样的答案。是啊,对这些问题能够做出完美回答的人确实不多。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探索,并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我们将要听到的,就是小朋友们为寻找这一答案而不断探索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守仁姑娘,这个与中国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同名的女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阐释了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说起王守仁,没有专门念过哲学和历史的人也许感到陌生,可他却是给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带来很大影响的学者。他的思想中的有些内容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本书中的故事从守仁姑娘失去母亲以后,跟随爸爸从首尔转学到乡下的一个小学展开。
第一章“王守仁VS王守仁”:通过转学到乡下小学的主人公与小伙伴们的接触,简单介绍儒学的意义和王守仁的阳明学理论。
第二章“不速之客”:与中国哲学家王守仁一样,主人公守仁姑娘也因继母的出现在心理上承受了非常大的痛苦,并与继母发生了一系列的摩擦。
第三章“良知让我甘愿受罚”:通过与继母一系列的摩擦,主人公感悟阳明学内容之一“良知”的过程。
第四章“知行合一”:还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让主人公最终理解到“知行合一”的概念。
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主人公在思想上很快成熟,不仅改善了与乡下朋友之间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而且因舍不得离开这些乡下的朋友,断然放弃重回首尔念书的机会。
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要想知道她的变化过程,请同学们翻开这本书,一篇一篇慢慢地读下去吧。
这是一座旧式的房子,卫生问在外边,地板也都掉漆了,一点儿现代化的气息都没有。奶奶说的那位哥哥就寄宿在这家的厢房。
“你好!我是从首尔转学来的王守仁。我有个作业不明白,奶奶就让我来向你请教。”
我边向哥哥行礼边说明我的来意。哥哥脸上露出微笑,抚摸着我的头说:“你就是从首尔来的小姑娘呀,长得真水灵。”
我仔细端详了哥哥。哇!他长得可真像我朋友俊秀啊。温柔的微笑,炯炯有神的眼睛,乌黑整齐的头发,高高的个头,好像比俊秀还要帅气。我想俊秀听了我这句话,肯定会吃醋的。嘻嘻嘻。
“是什么作业呀?”
“老师让我们解释一下‘阳明学’,可是我从来没听说过。要是在首尔就不用这么烦恼了,在电脑上一查马上就能查出来了。”
我哭丧着脸说。
“呵呵,那可不行。在网上抄下来的作业不可能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你说呢?”
“是的,过后就忘了。”
“作业要自己动脑筋做,这样留下的印象才会深刻,记忆也能持久。你刚才是问‘阳明学’吧?”
“对,是‘阳明学’。”
哥哥有些不相信,看着我说:“老师留的作业真的是‘阳明学’吗?”
“是呀。是我们班同学告诉我的,豆芽,土豆,大酱,还有蒲公英他们。”
哥哥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我明白了。现在哥哥给你讲吧,你要听好了。”
“是!”
“这事也巧啊,‘阳明学’的主人也叫王守仁,跟你是同名同姓啊。”
哇!世上还有这么巧的事!我一直讨厌我的名字,总是怪爸爸妈妈起得不好。虽然我还不清楚“阳明学”是什么意思,但是完善“阳明学”的人是“王守仁”,跟我的名字一字不差,真是让我感到既新奇,又兴奋。
“哥哥,你详细给我讲讲王守仁好吗?”
“呵呵,你是不是着急了?其实,我要说的‘王守仁’可不是像你这样漂亮的小姑娘,他是个男的,他的一生可真是波澜壮阔呀。他参加战争的时间,比在书桌上读书的时问还要长。因为他的号是‘阳明’,所以他的学说叫做‘阳明学’。”
“‘号’是什么意思呀?”
“你刚才不是把你们班的同学叫‘豆芽’‘土豆’‘大酱’‘蒲公英’了吗?那不是他们原来的名字,别人这样称呼他们,时间长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的外号,这就叫‘号’。王守仁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辞掉官职回到了故乡绍兴。他住在有个叫阳明洞的地方,人们就称他是‘阳明先生’。”
我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哥哥说话慢条斯理,我觉得很好笑,差点儿笑出声来了。但是我知道这个时候不能笑,应该严肃认真一点。
“那么,‘阳明学’是什么呀?”
“‘阳明学’是儒学的一个流派。”
哈!叔叔说的这个词语,我是知道的。我要说给哥哥听,让他知道我可不是只知道一二三四的小学生。
“哥哥,我知道。留学是到别的国家去读书的意思。我爸爸也说了,等我初中毕业以后,送我到美国去读书。现在是世界化的时代,英语是必须要掌握的。”
在说“世界化”的时候,我还特别加重了语气。哥哥听了哈哈大笑。是不是我说得太好了,哥哥要表扬我啊?
P16-19
孩子和大师之间的桥梁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这样,才会懂得如何做人,从而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优秀的人。也唯有这样,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种价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从而真正获得和感受到幸福。
哲学对于人生有这么大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走近它、得到它呢?我一向认为,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直接阅读大哲学家的原著,最好的哲学都汇聚在大师们的作品中。不错,大师们观点各异,因此我们不可能从中得到一个标准答案,然而,这正是读原著的乐趣和收获之所在。一个人怎样才算是入了哲学的门?是在教科书中读到了一些教条和结论吗?当然不是。唯一的标准是看你是否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那么,看一看哲学史上诸多伟大头脑在想一些什么重大问题,又是如何进行独立思考的,正可以给你最好的榜样和启示。
常常有父母问:让孩子在什么年龄接触哲学书籍最合适?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早比晚好。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孩子若没有兴趣,勉强只会导致反感。早比晚好,则要靠正确的引导了,方法之一便是提供足以引发孩子兴趣的适宜读物。当然,孩子不可能直接去读原著,但是,我相信,通过某种方式让他们了解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使他们对哲学真正有所领悟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这一想法,我乐于推荐黄山书社出版的《哲学家讲的哲学故事》系列丛书。这套丛书选择了东西方哲学史上50位大哲学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为主题,一人一册,用讲故事做诱饵,一步步把小读者们引到相关的主题中去。我的评价是,题材的选择颇具眼力,50位哲学家几乎囊括了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精神导师。故事的编撰,故事与思想的衔接,思想的表述,大致都不错,水平当然有参差。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韩国的儿童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极其认真地做了这件事,在孩子和大师之间筑了一座桥梁。对比之下,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应该感到惭愧,但愿不久后我们也有原创的、高水平的类似书籍问世。
周国平
2010年2月24日
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而这二者都离不开智慧。——周国平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周国平
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哲学就是发现真理;哲学就是印证价值。——傅佩荣
要先于其他知识学会哲学,从而培养写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批旁思考能力。——美国哲学学会秘书长David E. Schrader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
哲学是一切艺术之母。——西塞罗
哲学是科学中的科学。——柯尔律治
从哲学中,我至少学会了要做好准备去迎接各种命运。——第欧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