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经济崛起的10大秘密(读懂中国模式)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李风华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讲的是一个中国如何在世界体系中改变自身地位的故事。本书对中国发展分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要素篇、科教篇、制度篇、前景篇;又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10大秘密进行揭秘,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推荐

在社会领域,任何一个模式都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东西方都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理想模式。

然而,中国经济的崛起离不开中国模式的功劳:如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低工资、民办教师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造成的高储蓄率以及庞大的人口……

中国今后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看透美国模式,如美国传播民主自由来损人利己、用知识产权剥削穷国、用暗血的军工产业来振兴经济……

解说你不知道的中国模式的优势,揭开美国富强背后的潜规则,本书给你耳目一新的阅读快感!

目录

前言

要素篇

 资金、土地、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本篇说明建国初期的大战略怎样积累出三要素优势,从而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秘密一:农村土地制度为中国崛起立首功

  一、巴西、印度没有实现工业化,中国为什么能成功?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打破千年治乱循环

  三、中国特色:农村土地无法买卖

  四、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贫困缔造了乡镇企业

  五、征地方便是中国现代化的独门武器

  六、我们要感谢五十年代的农地集体化

 秘密二:劳动力低工资成就强工业

  一、低工资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根本

  二、印度和拉美的高工资有大问题

  三、穷国为什么能够高工资

  四、感谢1958年的工资革命与妇女革命

  五、低工资不是中国的耻辱

 秘密三:人口众多才能财大气粗

  一、美国凭什么成功?

  二、人多力量大是至理名言

  三、马尔萨斯问题仅仅属于农业社会

  四、工业国活得就是比农业国痛快

  五、工业国永远不担心人多

  六、知识经济就比谁人口多

  七、靠制度充分利用人口优势

  八、城乡户籍制度曾经是个优势

  九、中国的公共服务缺乏公共性

  十、政府应让农民工成为市民

  十一、中国需要移民进来,而不是出去

  十二、鼓励全球青年技术移民很重要

  十三、让外籍劳工在中国安居乐业

  十四、救生艇主义:自私自利的西方逻辑

  十五、李斯的智慧:不排斥移民

  十六、中国人去国外打工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十七、中国吸引移民有很大优势

 秘密四:不差钱:公有制的高储蓄率优势

  一、对中国高储蓄率的三大猜想

  二、中国式储蓄率

  三、中国的秘密: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大学扩张不是失误是成就

  五、公有制真的效率低吗?

  六、国企更敢做有风险的大投资

  七、有高储蓄才有高增长

  八、国家前途:投大钱者成大事

  九、用国企抑制经济危机

  十、中国经济体制很有国际竞争力

 秘密五:当初中国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

  一、财富永远是有限的

  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全球对立

  三、阶级对立让位于国家对立

  四、中国的失落:跟在西方后面没有出头之日

  五、社会主义对中国崛起的意义

  六、计划经济有它的优势

科教篇

 谁都知道科教兴国,但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规模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本篇将揭开谜底。

 秘密六:中国教育怎样促成中国崛起

  一、为教育部的计划经济辩护

  二、走入底层:基础教育的平民化

  三、走过独木桥:高等教育的精英化

  四、中国教育制度比印度更优越

  五、德国经验:穷人不等于廉价劳动力

  六、穷国很难普及初等教育

  七、穷国的免费教育:看上去很美

  八、1968年的中国教育奇迹

  九、人见人爱的民办教师制度

  十、中国崛起后不要忘记了民办教师

 秘密七:1958年的中国技术公有化

  一、是谁把技术这种公共的东西私有化

  二、技术拯救资本主义

  三、技术是统治世界的工具

  四、技术等级决定了国家等级

  五、美国人的玩法:技术研发援助

  六、印度的技术飞跃:撑死胆大的

  七、1958年:伟大理想的实验

  八、中国告别技术公有化

  九、发展速度才是超越的根本

  十、舍得在技术上花钱才可能超越

  十一、亚当?斯密也主张国家干预

  十二、中国最有可能挑战美国技术统治

前景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整体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那未来中国的前景如何?这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本篇对此进行了深入思索。

 秘密八:中国要积极发展军工科技

  一、美国经济模式:技术与标准

  二、“美国制造”一开始有血腥味

  三、美国经济的偏执狂倾向

  四、纳粹德国与苏联:军工带来的富强

  五、美国擅长以军工技术引领民用

  六、中国要打破技术进步靠市场的神话

  七、华尔街的繁荣,建立在其他国家的血泪之上

  八、军事工业是美国发展经济的命脉

  九、美国经验:利益集团不见得是坏事

  十、美国新经济控制全球

  十一、美国民用制造业的衰落根源也在军工

  十二、军工已经成为美国的春药

  十三、中国无法逃避,也必须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

 秘密九:全球经济危机中的中国机会

  一、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意味着国家间的洗牌

  三、不幸的是大佬早已经把牌发好了

  四、霸权国家捍卫自由贸易的玄机

  五、霸权衰落: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六、霸权国赚快钱的后果

  七、不可救药的富贵病

  八、吃了人家的终究得吐出来

  九、霸权国家不会主动退位

  十、危机终究会来,世界政府终究会实现

  十一、历史在危机中前进

 秘密十:耐心的中国终将崛起

  一、耐心的民族离胜利最近

  二、日本天皇的饭团与慈禧的颐和园

  三、谈判策略:坚持,坚持,再坚持

  四、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后记

试读章节

工业化极其重要,这是多数人都能接受的,可到具体问题,却未必了然。比如,最近都在讲破除对GDP的崇拜,这是对的,但许多人主张绿色GDP,恐怕没说到点子上。不要只把眼睛盯着GDP,而要看这个国家是否真正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且强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这些国家卖石油赚了大钱,曾经有段时间,人均国民收入排世界第一、第二,但没有人把它们当成发达国家。阿根廷在20世纪初的人均国民收入不低于美国,但谁也没把它当回事。现在呢,它远远地落在了美国的后面。所以工业化非常重要,不要只盯着钱。我们看世界史,15世纪、16世纪最强大的国家是谁?西班牙,因为它是海上的霸主,把持了整个南美大陆,将南美的白银与非洲的黄金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西班牙的普通老百姓都非常有钱,但后来为什么输给了英国?英国因为劳动力便宜,制造工业一起来,产品打遍天下无敌手。而西班牙人反正有钱,也乐得不从事生产。结果,英国以自己的强枪利炮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工业化比任何其他情况都重要。但要明白一点,工业化不是谁想。工业化就能够实现工业化的。进入20世纪直到80年代,真正可以说实现工业化的,就两个国家,一个俄罗斯,一个日本;最近还可以添上亚洲四小龙。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再怎么工业化,谈不上对世界秩序有震动意义的崛起,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太小了。在这个世界上,必须是实现工业化的大国,才可以谈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几个大国都想实现工业化,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它们是阿根廷、巴西、印度,还有中国。60年过去了,现在可以说,在这几个竞争者中,中国赢了。有人觉得,拿中国与这些国家比,太寒碜了。但是,大家不要小看这一波工业化。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谁在这一轮中拔了头筹,其他的国家就别想出头。制造业发展有一个集中的趋势,它倾向于集中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其他国家只有等到这个国家完完全全实现了工业化,再把制造业转移到你这儿来。如果这一轮工业化是轮到印度的话,中国要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可能要等100年,也就是说要落后印度100年。以前我们老说中国落后美国上百年,落后日本几十年,所以落后,不是我们不争气,而是人家挤上了独木桥,我们只好等下一趟了。现在天佑中国,总算上了这座桥,让那些还没上桥的印度人等着吧。

所以我们要承认,中国现在取得了这个成绩,是相当了不起的。为什么中国就成功了呢?其他国家与中国都很相似,人多、地大,都是农业国家,为什么偏偏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成功,当然有许多因素。我这里不会将各个因素都一一讲出,就只说中国成功最基本的一个因素。可以说,正是这个因素,才使得中国能够在阿根廷、巴西、印度、埃及这些国家中脱颖而出。这个因素就是中国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P3-4

序言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中国如何在世界体系中改变自身地位的故事。

中国本来是没有希望的了,在上个世纪中叶前,这样想的,恐怕为数不少。没曾想出了个毛泽东,在朝鲜战争跟世界霸主打出了中国威风。此后,发奋图强,搞出个像模像样的独立工业体系和告别靠天吃饭的农业体系,虽然还很粗糙,但总算不必听命于人。前辈流血流汗,打了个基业。而今,又有着无数的廉价劳动力和工厂在,在世界市场中混得像模像样。当然,钱赚得很辛苦,跟那些个先进国家不同。但势头还在,希望还有。虽然每每碰到无奈,但毕竟不同于日本,后者永世都被美国握住了把柄。吃人家的嘴软,援助的味道只有那么好。一个人,只有自己独立,才能有个成大器的指望。

中国崛起确实有自己的独门功夫。中国实现土地公有,从而摆脱数千年来在人口压力下的治乱循环,一并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基础与制度保障;50年代末的技术革命本质上是将技术公有化,从而大规模地实现了工业初等技术的传播;由农民集体供养民办教师,在义务教育的私人供给与政府供给之间走出一条举世罕有之蹊径,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进入21世纪时,当印度政府号召农村大建厕所时,而中国早在50年前就通过疾风暴雨式的运动而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了农村卫生;1978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上,中国的赤脚医生经验受到与会各国的共同赞誉并加以推广,原因就在于它开辟了一条新路;集体经济企业也许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难有大的作为,但它却恰恰为中国农村集中资源开始与西方各国不同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再到诸如美的之类的大型民营企业,中国农村工业为中国艰难上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苏东国家梦想一步跨越深渊而迈向资本主义时,这边走出了独特的改革道路并出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过去几年来,我经常上天涯国观、西西河和新浪政治学圈与人讨论政治。讨论者不乏与我的看法相左的人,但他们的看法常常给我以启迪。就中也遇到一些支持我的人,这让我对自己的信念与逻辑充满信心,也对中国道路充满信心。感谢所有与我讨论过的人,只可惜这里仅仅只能列出很小的一部分网友的网名:chinadxp、谔谔士、百年沉沦、彼岸一狼、网上行星、老农、陈国申、董良杰、忘忧轩主、李宪源、檀木书签、宋胜利、王中秋。

书中的部分文稿曾在《经济学消息报》发表。我的文章,大抵比较长,喜欢对时事说三道四,而且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应用极其粗糙。但《经济学消息报》却能慷慨地给我这样一个无名后生留出许多版面,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写本书这类通俗性的随笔。

北京大学王浦劬教授对我的影响甚深,不论是对政治的看法抑或是学术乃至人生。湖南师范大学的周作翰教授和吴家庆教授早在我的硕士生期间就非常关心我,一直到现在。让我对王老师、周老师和吴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成为你们的学生是我一生永远的福气。考虑到本书是通俗性著作,这里我不再列出那些帮助我的师友,但我对他们的谢意不能去怀。

后记

世界是无奈的,但毕竟还有希望——尤其对中国而言。

作为对现存世界体系的反应,中国道路被该世界体系所定义;但恰恰也因为这一点,中国道路也因此给我们带来希望:一种颠覆现存格局的可能性。没有理由认为,一个人当上老大,就永远是老大,或者老大的位置可以由老大指定继承。在江湖中,最终放倒老大的,永远属于那些与现存江湖秩序若即若离的高手,虽然因此而饮恨杀羽的也不在少数。 

回望世界体系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中国道路算得上挑战霸权经验的集大成者。后发现代化国家利用强政府来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有了;前苏联模式中借助党组织来整合社会和经济力量全力以赴实现设定的目标,中国也有了;而美国模式中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的做法,中国现在也有了。除此而外,更何况有几千年留下的中国式的政治智慧与庞大的人力资源。

若横向来看,中国道路所以区别于现存世界体系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有着莫大的干系。在这个江湖中,最终开山创派的,绝不可能靠单单指靠人家的技击之术,而必然有自身的绝技。一些自由主义者看到中国目下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就自觉不自觉地归咎于四项基本原则,反而对四项基本原则给中国带来的诸种好处,却选择性地失明。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谈论天下大势:“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后来居上,后来居上!只有怀抱后来居上的理想,才明白中国道路的必然性;而中国道路的未来,也就在后来居上。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江湖中持续几十年的一场争霸战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当时有学者撰文写道:历史终结了,终结于资本主义。

想当年,这话说出来时,美国的脸上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此后,美国颐指气使,指东打西,在世界范围内,将单边主义发挥得史无前例;只见得美国定义的自由、民主和人权在昂首阔步,光芒四射,脚下却是一摊摊散落于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各国的鲜血。这个世界,仍然是一个江湖,仍然会有恩怨情仇,仍然会有武林争斗。

历史将终于此种江湖吗?我坚信不会。强权虽然在执行它的正义,但它的正义,绝不是唯一的正义,更不是永恒的正义;更何况,江湖中存在着颠覆强权的力量;更何况,强权的行径在激发这种力量。

历史还在继续,因为有中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6: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