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漩涡中的周恩来与蒋介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尹家民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这三个人的历史。这三个人中,我认识蒋介石的时间最长。但是,赢得中国大陆战争胜利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周恩来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就像公园里乘从滑车一样,时起时落……

内容推荐

周恩来与蒋介石之间亦友亦敌、忽离忽合的奇特关系被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本书全面展示他们从握手到分手乃至兵戎相见的历史漩涡和内心波澜,不少情节鲜为人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一次握手

1.蒋介石迫切需要一个合格的政治部主任

2.周恩来告别恋人

3.广州的一切令周恩来新奇

4.蒋介石正式任用周恩来

5.送走了孙中山,也送走了平静

6.蒋介石夸周恩来:“真是个导演人才!”

7.国共合作迎来最初的胜利

第二章 蒋介石没有出席周恩来的婚礼

1.孙中山去世,东征军暂不发丧

2.周恩来的婚礼在广州一楼上举行

3.周恩来追查杀廖的凶手

4.蒋介石乘醉要名单,他的生活里多了个宋美龄

5.历史让中山舰成为传奇的舞台一

第三章 蒋介石悬赏缉捕周恩来

1.蒋介石有求于“三大亨”和“三小妹”

2.蒋介石将有碍的陈洁如送出国

3.周恩来在蒋介石与陈独秀之间奔波,几临险境

4.蒋介石自觉心与“曾剃头”相通

5.周恩来化装后逃出上海

第四章 谋杀之网

1.蒋介石算命雪窦寺,周恩来败走香港

2.周恩来与邓颖超赴莫斯科途中遇险

3.婚姻权力都在向蒋介石微笑

4.顾顺章叛变,陈赓除奸

5.向忠发被捕,周恩来在上海东躲西藏

6.暗杀大王庐山刺蒋

7.周恩来被“伍豪事件”恶意中伤

第五章 兵戎相见的时刻

1.苏区,毛泽东遭打击

2.一方是蒋介石,另一方是周恩来与朱德

3.陈诚的发明:喊到“领袖”时立正

4.“太上皇”李德“两个拳头打人”

5.蒋介石派戴笠收拾同情共产党的“穷酸”们

6.周恩来感激地望着陈赓:你救过蒋介石,又救了我

7.蒋介石再遭刺杀,再度逃脱

8.共产党总算有了一块“绿洲”

第六章 魂惊华清池

1.为御外寇,国共间已在寻找合作

2.周恩来与张学良一见如故

3.蒋介石认为和谈是因为共产党已经“山穷水尽”

4.延安欢呼:“蒋介石也有今日!”

5.新城大楼里尴尬的会见

6.毛泽东担心放蒋。少壮派围攻周恩来

7.蒋介石将愤慨泄进回忆录

8.复仇之剑落到了张、杨的头上

第七章 庐山谈判秘情

1.周恩来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谈判生涯

2.杨虎城走了,把斗败蒋介石的希望寄予周恩来

3.周恩来劳山遇匪

4.蒋介石、周恩来再会庐山

5.蒋介石挠头:“恩来的脾气还是这么大”

第八章 同在抗战屋檐下

1.蒋介石暗中请德国人调停

2.周恩来屈居国民政府军委会副部长

3.周恩来苦劝郭沫若:“我们受的委屈,难道比这小吗?”

4.张国焘投入蒋介石怀抱

5.周恩来让白崇禧带“建议”给李宗仁

6.谣言说“周恩来将成为张国焘第二”

7.长沙大火,蒋介石政策的替罪羊

8.炸弹在蒋介石、周恩来不远的地方爆炸

9.接触最多的阶段也是争论最多的阶段

10.下棋轶事,周恩来回乡

11.蒋、周同游南岳。周恩来不幸受伤

第九章 蒙冤的,岂止是军人

1.周恩来分析,蒋介石正当大事之时

2.世人焦灼地企望弄清皖南发生的事

3.置于中间人地位的张冲急得要下跪

4.周恩来设法见到被囚的叶挺

第十章 他能搬近蒋介石、毛泽东两座“山”吗?

1.周恩来、林彪面见蒋介石

2.赫尔利一厢情愿要当国共谈判牵线人

3.周恩来将自己的盔式帽摘给毛泽东。相隔多年的握手

4.周恩来客观处置李少石血案

第十一章 周恩来的胜利与蒋介石的危急之秋

1.连美国人也开始骂蒋介石无能政府腐败

2.周恩来与蒋介石的最后一次见面

3.蒋介石把愤怒的炸弹撒向延安,周恩来代号“胡必成”

4.蒋介石寄希望于大陆上残存的几十万军队

5.捉蒋计划和替身之谜

第十二章 隔着台湾海峡的较量

1.朝鲜战火又给蒋介石带来一线曙光

2.美国没让蒋介石出兵

3.暗杀的阴影在追踪着周恩来

4.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争取蒋介石

5.蒋介石想乘“文革”之乱“反攻大陆”

6.死是一样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也是“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日后主宰中国命运的风云人物,都在此刻陆续登场。

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日子并不逍遥。经费的拮据,军阀的嘲弄,学生之间的磨擦,都让他窘迫不安。每天早晨他都要离开妻子陈洁如,匆匆赶到操场,监督学生出操。然后赶到办公室,哗啦哗啦地翻看昨天的日志,生怕再发生措手不及的事情。

眼下的事就够令他心烦的了

他看着出操的学生,整日穿的是那一套开学就发的灰布军服、快磨通了的草鞋,有的干脆打着赤脚。30枝真枪连站岗放哨都不够,遇到操课只好肩上扛根木棍作样子。

再看看学生住的芦席棚,连个蚊帐也没有,盛夏之时实在难熬。天气惭渐凉了,御寒的日子更难过。近来连伙食费都快开支不了了。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隐形巨人”在幕后掐军校的脖子。

说他是巨人,是因为他的权势之大,能让广州市面商行说开就开,说关就关,行情被他玩乎股掌之间。其实这是个典型的南方猥琐小人,微微驼曲的肩背,伸凸着的脖子和粗笨的肢体,总保留着一个站柜台的姿势。他就是广州商团头目陈廉伯。

陈廉伯以港英政府为靠山,串通国民党内部的右派,想把刚刚复苏的广州革命政府包括黄埔军校扼杀在摇篮之中。为准备武装叛乱,他向香港南利洋行定购了长短枪9840枝、子弹337.42万发,由悬挂挪威国旗的丹麦商船哈佛号偷运到广州。1924年8月10日,被广州革命政府查获。孙中山命令蒋介石派永丰、江固号两艘军舰将哈佛号商船监押于黄埔军校门外,所有枪支弹药由军校看管。

陈廉伯一听气炸了,他把帽沿拉到眉毛上,反背着双手,嘴上叼着一支英国产的烟卷,在关着的门前踱来踱去。他突然拉开大门,向部下宣布:“去!去找孙大炮算账!”

他把烟头丢得远远的,像发射出去的一颗子弹。

不知是有意对抗,还是无意巧合,他派出的首席代表、联防总部副部长的名字只跟蒋介石差了一个姓,叫邓介石。按蒋介石的说法:介石者,坚如磐石也。

当时不独有这两块“介石”。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汉口代表就叫彭介石。

为何取“介石”二字为名呢?

据笔者多年查证,发现《周易·豫卦》中有“介石”二字。豫卦的“六二”爻辞日:“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意思是说,夹在石头缝中,未曾预料,好在不到一天即得救,还算吉利。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都是因为六二居中得正。另据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菜根谭》有道:“君子严如介石”,是说堂堂正正的人就像一块耿直独特的石头,不像小人滑如脂膏。《菜根谭》在清代多次刻印,但流传不广。1915年,浙江奉化的孙锵在日本京都购得日本学者竹子恭所诠释的《菜根谭》,原文用汉字排印,解释则用日文。孙锵在国内从未见过此书,误以为国内已经失传,遂带回国来,刻印之后赠送朋友。此年由日本回国的蒋介石很可能得到此书的馈赠。1917年以前,在正式场合,蒋都是用蒋志清这个名字。“介石”这个字,是蒋在1915年前后,在日本办《军声》杂志时最早用过的笔名。蒋中正这个名字是1918年蒋到广东投奔孙中山之后才起用的,受“中山”二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是否参照《周易》便不得而知了。到了晚年,蒋介石特别喜读王阳明的书。王阳明弟子所撰记师生论学答问的《传习录》中有这样的句子:“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蒋介石自己在讲述中庸之道时,也曾提到:“‘中也者天下之正道’,因之更可了解这中庸之‘中’,乃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不摇’之谓,亦即‘主敬所谓立极’,所谓‘择善固执’,所谓‘允执厥中’之意。”所以蒋介石死后,专门修建了“中正纪念堂”,在纪念堂前修了个牌楼,牌楼正中匾题嵌了“大中至正”四个大字。看来这是对他名字的最好注释。

再说邓介石果然硬得像块石头。

而孙中山一辈子吃亏在于对敌手太仁慈。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不能把话说得太硬:“如经政府查明之后,你们运来的这些武器确实不是用来攻打政府的,我一定发还你们。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政府为了自卫,便不能发还你们枪支。”

邓介石双手一摊:“这有什么好查的!我们是商团组织,枪不用来联防自卫,还会干什么?听到我们那句口号吗?——叫械存与存,械亡与亡!”

孙中山感到十分恼火:“你不要拿这种口号来蛊惑人心,政府并不是有意与商团作对,而是确有困难需要帮助。”

与此同时,英国海关也派人到黄埔军校,向蒋介石施加压力。

海关税务司副司长史密斯走进军校校长办公室。办公室简朴、宽敞,和所有的军校办公室一样,这里隐隐约约有一种威严神秘的气氛。史密斯带着英国腔大声说话:“将军,你知不知道,这批军械持有大英帝国发给的护照,你的行为侵犯了我国的权力!”

蒋介石感到自己受到了鄙视,顿时火冒三丈:“本人是军人,扣押这批枪械是总理的命令,我无权处置!”

“我们的大炮你总该知道吧,告诉你,用不了五分钟,我们可以把你这个弹丸之地化为焦土!”

P1-3

序言

有记者自远方来,问起我正在写的书。谈至半酣,记者突然发出职业性的激动:“把我俩谈的发于报端吧!”

“且慢!”我急忙制止。“书刚开头就大呼小叫,何异于老王卖瓜?我只是跟你谈谈一些打算和想法。”

“你不知道现在最时兴这种预告效应,好比唱戏前先敲锣打鼓,打仗前的狂轰滥炸……”

“别别。人各有性格。我还是喜欢读者与我一如品茶,读后再论高低。等我完稿,再发不迟。”

于是,两下握手言定。

稿毕,心想记者所问许是读者所关心的,遂将旧日交谈翻出,权作前言。

记者:怎么想起写这本书的?

作者:由来已久。五年前我在一本书里就引过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谈论中国领袖时的一句话: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这三个人的历史。我很赞同这个说法,但也想到另一点,就是国共两党高层交往,最深最长的莫过于蒋介石与周恩来。按理说,共方最高统帅是毛泽东,但毛泽东与蒋介石是两个“老冤家”,打了多少年,可直接打交道并不多。所以,国共之间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通过蒋与周多次会谈后决定的。可以说,蒋与周的交往史,实际上反映了半个世纪两党的合作史与斗争史。随着他俩的握手与分手,两党间出现了合作与对峙的状态,反过来也一样。他俩的交住,既错综复杂,又惊心动魄,中间充满了历史的迷雾、悬念和疑案,这个选题有这样大的魅力,要是写出来岂不吸引读者?

记者:这样的书没人写过吗?

作者:我还没有看到。片片断断的有,全过程的不多。

记者:这个选题难度很大。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写好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的历史。

作者:可我们总不能成为等待的一代吧。是的,我们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可任何局限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这个说法有点玄。我的意思是说,正因为我们离这个时代近,离这些人物近,有可能为历史保留一些“蛛丝马迹”,为后人提供一些真实线索。不然后人要像我们一样去扒“马王堆”,或像我们一样去任意编派“慈禧”和“乾隆”……使本来不是“谜”的东西成了谜。我们无法穷尽“真实”,但可以接近“真实”。

记者:看来你对写好这本书很有信心。

作者:在这之前,我写过有关蒋介石和他的将领的书,已经不下90万字;写与周恩来有关的内容,也有三四本书了。这几年,我有机会接触了不少与周恩来工作过战斗过的将军、外交家、秘书、卫士、医生等等,积累了较多的直接和间接材料,自认为“有资格”写了。

记者:冒昧问一句:既然你都写过了,那这本书是不是重复……

作者:我最不喜欢的是重复。不喜欢重复别人,更不喜欢重复自己。所以我在创作一本新书时,尽可能避免重复自己,因历史事实不能编造,为叙述同一件事,个别交叉重叠可能有。

记者:那这本书与你以前写的书有什么不同?

作者:简单地说,因为是从黄埔军校一直写到蒋、周二人相隔一年去世,将近半个世纪,为压缩篇幅,结构更紧凑一点,笔触更简洁一点。

记者:你主要是写他们俩人之间的关系?

作者:是的。他俩的关系,尼克松有一段很形象的描绘:“周恩来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就像公园里乘坐滑车一样,时起时落。二十年代初期,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工作时,是蒋的下属。据说当时蒋介石曾称赞周恩来是一位‘明智的共产党员’。几年之后,蒋介石又悬赏八万美元搜捕周恩来。但总的说来,使我吃惊的是,我又发现周恩来和其他几位官员在提到蒋介石时,他们对蒋的态度显然是相当复杂和自相矛盾的。作为共产党人,他们恨蒋介石;作为中国人,他们又尊敬甚至钦佩蒋介石。在我与蒋介石的所有谈话中,他却从来没有表示过对共产党人有何尊重可言。”

我认为从宏观来说,尼克松的看法是准确的。但是从微观来说,他毕竟是个外国人,对中国漫长的革命和独特的国风,对周与蒋关系的来龙去脉,不可能知之甚详。他第一次见蒋介石,已经是1953年,蒋已是一个“失败的孤岛守望者”;他见周恩来已是七十年代,周恩来辉煌外交的顶蜂,仅此一时一地,印象难免有偏差。

记者:就是说,你要写全过程,写他们时起时落的微妙关系?

作者:是的。我以蒋介石与周恩来的恩恩怨怨为主线,涉及家庭生活、主要政治演变、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关系与心态活动,力求文史并重,文以载史,以较多的生活细节和内幕轶闻来演示大的历史背景,试图收到一叶知秋的效果。不能再说了,再说又成了“卖瓜”的,总之,由于资料和学识的限制,一定还有不妥之处,还请读者阅后评判。

后记

一、感谢多年来接受采访、提供种种帮助的老将军、老外交家和黄埔军校旧友及其亲人,尤其是自重庆时期就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老同志,和建国后在周总理身边担任秘书、卫士、保健医生、摄影师的同志,没有他们的回忆,很难对书中的人物有比较直接的感受,尽管我在此书中还没有全部道出真情。

二、写作此书时,参阅了大量党史资料、传记、回忆录,查阅过当年的期刊、报纸,也参阅了一些海外的文章和译作,我希望多接近原始材料,更接近真实,尽管这样做困难不少。参考的主要书目,我多已列在黄埔纪实系列丛书末尾,还须提及以下一些:《怀念周恩来》(人民)、《周恩来纪念集》、(香港)、《周恩来与他的世纪》(韩素音)、《忆邓大姐》(文献)、《周恩来历险纪实》(成元功等著)、《中共党史风云录》(人民)、《中共外交秘闻录》(香港文汇)、《陈布雷外史》(王泰栋著)、《红病历》(曹卫东著)、《忆往谈旧录》(梁漱溟著)、《南方局党史资料》(重庆)、《张学良在一九三六》(光明日报)、《蒋介石密档及其他》(群众)、《陈洁如回忆录》、《蒋介石私生活》(台湾风云)、《领袖精神万古常新》(台湾)等,以及《文摘旬刊》、《作家文摘》、《报刊文摘》中的部分文章。谨向有关的编者、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尹家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