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席足球评论员、畅销书作者李承鹏最新杂文作品。
其作品《中国足球内幕》连续三个月稳居当当榜畅销书榜前五名,作者人气急剧上升。互联网、主流平面媒体重磅传播即刻全面启动。
一部最具李承鹏语言风格的作品!
一部最完整、最诙谐的中国足球回忆录!
一部比《中国足球内幕》更能让你全面了解中国足球江湖与历史的书!
一部能从中国足球直通最真实的中国社会的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左一刀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承鹏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首席足球评论员、畅销书作者李承鹏最新杂文作品。 其作品《中国足球内幕》连续三个月稳居当当榜畅销书榜前五名,作者人气急剧上升。互联网、主流平面媒体重磅传播即刻全面启动。 一部最具李承鹏语言风格的作品! 一部最完整、最诙谐的中国足球回忆录! 一部比《中国足球内幕》更能让你全面了解中国足球江湖与历史的书! 一部能从中国足球直通最真实的中国社会的书! 内容推荐 你可以不喜欢中国足球,但是你不能忽视李承鹏的文章。 没人不相信,因为李承鹏,中国的足球多了一份传奇色彩! 他以“武侠秘史”的写作方式再现了中国足球的成长过程。 每一个文字都凝聚着中国球迷发自内心的焦虑、感慨甚至愤怒! 字字如飞刀,刀刀见证中国足球最隐秘的江湖。 欣赏李承鹏的文字,必看这本书!了解中国足球的真正内幕,必读这本书!洞察中国社会,必翻阅这本书! 目录 序 可惜了这杆好笔(黄健翔) 自序 非典之甲A十年 对历史致以绝望的崇敬 甲A十年祭 十年生死两茫茫 拓荒祭——第一日 甲A十年结 心有千千结 国仇——此结可待成追忆 私怨 甲A十年殇 十年殇——到底有多少伤 天殇——有种殇,是上天为你准备的 甲A十年欢 幸福就像一道闪电 过把瘾 甲A十年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友情 甲A十年谜 有些谜永远不必说 断 后记1 后记2十年梦想鸡毛般飞过 倒计时,四十四年伤心经典 五里河,人生能不能两次踏入这条河? 仰天长叹,是否最后的心伤 中国足球SOS 黑色三分钟 是男人,就得踢球 年轻的代价 破碎的默片 为了纪念的忘却 一人一江湖 李玮峰漂泊如雨中的鸟 “钢钉钢板”与“森林大海”的奇怪组合 好人范志毅 一条忧郁的鱼 上海是片什么海? 一枚硬币疯狂旋转 你喜欢妖精吗? 出来混,该还的已经还了 董方卓:向最好的郝海东奋起直追 96!李金羽的英雄谷还是鬼门关? 小人物孙祥搭上泰坦尼克号大船 向苦主李铁致敬,请中国足协开恩 高洪波,一个牵着绳子跑的笨学生 幽默致死 大腕的葬礼 痒痒病和“蚤药” 好一朵茉莉花 要美女不要白毛女 死于言情作品 饼才 隔壁家老王死了 关于“来点情调” 西门庆和西门吹雪行吗 家住龙须沟 篮球和足球究竟谁是中国第一大运动? “恐韩”就是一头自作多情的恐龙 中国队为什么十年问赢不了日本,请学会哼哼 中国队不如去护圣火 新拼音和新战术 球霸复仇记 3比0是中国足球版《阿凡达》 枪火 当民主变成丢手绢 墓志铭:我把青春毁给你! 生于20世纪80年代 从进山打猎到自取其辱 我叫“不紧张” “白毛女”当不了战斗英雄 不破不立 粘撮雄狮牌胸毛 革命就像“中国式离婚” 深圳,你被谁抛弃? 真相已被呼叫转移 别把尾巴缩回去 需要胜利,不需要是非 四川,今夜请将我遗忘 “打平就出线”是不是“打死不出线”? 中国职业足球15年无个性档案 中国队防震须知 对“双腿制”的一些疑问 足协选帅是在装 中超裁判小报告 放弃亚冠的中超冠军不值得尊重 头文字E 突破生命中那条线 当黄金一代成黄昏一代 和你“牙”死磕 战争好没诗意 有种杀法专克优雅 欧洲杯不能承受之疯 神话是这样制造的 革命或者堕落 只要巨星闪亮一次 一曲挽歌送君行,齐达内引发路易式宫廷政变 从此门前无动物 钢铁侠剿灭妖人组合德国人要进决赛了 秒杀! 活得好不如活得老,希丁克来中国 两根老油条,一种大智慧 全世界都停电,但土耳其来电 三种足球方式 为什么马拉多纳诡异地变了? 跋非典型成都人——李承鹏(刘建宏) 试读章节 国仇——此结可待成追忆 “你能告诉我1996年3月21日那天在吉隆坡发生了什么吗?”球员张恩华怔了一怔,恍若隔世……1996年3月21日,美国科学家首次承认在月球上发现“人造结构”,而且“多利”羊开始出现明显衰老;同一天,年轻的葛菲、顾俊在吉隆坡首次搭档冲击世锦赛女双冠军,而格罗贝拉则在家乡的小镇上挥舞着拳头要状告欧足联。这些事,都刊登在3月21日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显著位置。 张恩华一向不太记事的脑子却清晰地记得那些往事:一早就开始下雨,大雨砸得地面溅起大片白雾,雨水让大家很高兴,因为沙特人不擅雨战;后来大雨又让中国队不高兴,因为沙特人要换场地,中国队就被换到一个长满大叶草,黏糊糊的场地上去,钉鞋踏上去就提起一脚泥。“哈哈,你们看,咱脚上像不像踩了一坨屎。”张恩华开的玩笑让随队官员很不高兴:“你这农民,注意国际影响,乌鸦嘴!” “国内飞来了好几百球迷,在酒店门口嚷着‘中国加油’,这让酒店门口的‘红头阿三’有些紧张。戚指导走到门口朝他们挥了挥手,他们就一起大叫‘好’!”有个湖北球迷穿着仿制的中国队队服企图混上大巴,但被及时摁住了,趴在地上他还大叫:“都是中国人哪!都是中国人哪!” “正式比赛时我们都困得打呼噜了,因为已是晚上10点了,正是国内专业队熄灯的时候。到现在我也不明白,这么重大的比赛却可以临时换场地、改时间——本来晚上7点半开赛,我们出去热身了半小时,却被告知推迟了;8点多又出去热身了半小时,被告知又推迟了,到比赛时连我这么棒的身体都没力气了。奇怪的是,在我们两次热身时,沙特人却坐在板凳上没动,原来他们早就知道比赛推迟到晚上10点了,看着我们在场上狂耗体力,他们一定在想,一帮中国农民被人家耍了。操,那时候我们可真傻!”张恩华总结1996年3月21日发生的事。 黑色三分钟,或黑色九分钟,甚至黑色N分钟,那天晚上是这一拨球员心灵的转折点,李传琪后来总结:“他们是最有才华的一代,但最后成为最没有成就的一代,而且这种转折只用了一夜。”那天晚上他们看上去像一帮初次学坏的不良少年,他们呼啸着跑到附近超市去,买了啤酒,买了海鲜,买了鸡蛋,还买了“热得快”,用热得快一杯又一杯煮海鲜,对着瓶子一瓶又一瓶喝着啤酒,鸡蛋壳扔得满桌子都是,有人点了烟,因为不熟练而剧烈地咳嗽起来。张恩华是中国队有史以来最能喝的,“吹喇叭”最快纪录是8秒,但那晚他“吹”了一瓶便醉了——楼下涌来几百国内球迷在大声叫骂:“国奥,走回去吧!”房间的电视上正播放着葛菲、顾俊当晚首夺女双冠军的画面,她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有刘越、姚夏、小李明、庄毅、孙刚,还有好多人,大家都在骂娘,骂了什么不太清楚,我醉倒的时候听见庄毅说‘不想干了’,大家都说‘不想干了’。”后来庄毅真的就不干了,他开了公司,然而到现在他一直有个疑问:“球迷让我们‘走回中国’,但马来西亚与中国隔着海,怎么走回去呀?” 戚务生突然闯进房间,他恨恨地骂着球员:“足球还得踢下去,赶紧把你们的臭衣服洗了挂起来,明天训练——你们真是一帮农民,还不如回家种地。”“把臭衣服挂起来”和“回家种地去”成为大戚的名言,分不清是励志还是咒骂。 仇恨可以传染,到了1999年某一天,在越南,李玮峰突然和李东国打起来了。“登喜路杯”是霍顿很重要的一次热身赛,直拳和勾拳让英国人有些惊慌,他不明白中、韩情结如此之重,看着红牌像把刀,左一刀、右一刀,把中国“李”和韩国“李”砍了下去。 “其实我只有两件韩国球员的球衣,都是和李东国交换的。”李玮峰是在范志毅、张恩华之后的第三代抗韩代表人物——“范志毅VS金铸城,大黑Vs崔龙洙,大头Vs李东国”,李玮峰认为这就是所谓的“传承”。 许多年后,李明见到阿里·代伊的时候有种东西还在喉头郁积,大连金州一定是最能记录中国足球“国仇”的地方,从2比0到2比4只有36分钟,但李明却认为足足有一个世纪,“不是我们输了,而是这么一个国家的足球运动输了”,代伊是中国队的终结者。那天比赛结束后球迷们在“东方”酒店门口点起了鞭炮,但李明听上去怎么都像在为中国队报丧。7年后,他和代伊在北京昆仑饭店“春天酒廊”不期而遇,但春天并没有完全到来,李明用手在代伊脖子上一抹,“我要杀了你”。代伊显得莫名其妙,李明苦笑着说:“这一耽搁,就是7年啊,我的女儿都两岁了。” 到了2000年底,时代已经属于米卢,在的黎波里(黎巴嫩北部一个濒临地中海的小城),李玮峰开始“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步”。“米卢向我走来,拍着我的头说,‘上去换张恩华,随便踢,想怎么踢就怎么踢’。”最后是2比2,中韩对决很少见的战绩。李玮峰现在说起那一天还很激动:“李玮峰上去,随便踢,你就随便踢。” 从范志毅到张恩华到李玮峰,“中韩情结”的压力不止由中国队3代中后卫承担,还有郝海东,曼谷亚运那个闷热浮躁的下午,郝海东吊着三角眼对金永洙吐了一口口水;走出场地时,与霍顿交换了一个意义深远的眼神,他又吐了一口口水,挂在塑胶跑道的围栏上,亮晶晶的像一枚硬币。然后他被禁赛一年,郁闷难当。5年后,33岁高龄的他扭着腰身,像老妖精一样,在A3中打进“城南一和”4个球。 中国队的“结”到了世界杯上还是解不开,反而堵在喉咙像一口浓痰。这时候范志毅与郝海东已经和好,看着巴西队狂屠中国队,两个老大站在休息室门口有一次对白。 小范:“老吊(对海东最新的昵称),这球还能踢吗?” 海东:“小子们站着都能踢,我们为什么不能踢?我还得踢。” 小范:“老吊,我看像这样踢球我能干到2004。” 海东:“我能踢到2006。” 第一次的世界杯经历,像第一次的男人经历,慌张而不成功。有一次,我把“270分钟不射”的段子讲给小范听,他说:“与韩国拼了这么多年都干不过人家,其实没有韩国队就没有这十年的中国足球,他们影响到我们中国队员每个人的人生。算了吧,真没意思,我从此不问江湖,到海边晒太阳去了。” 世界杯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大部分只能被当事人烂在肚皮里。不过最后一场比赛前,队里确实发生了争吵,有人和老米拍了桌子,有人扬言要和某人“单挑”,还有人在“华克山庄”通宵豪赌只剩底裤,而范志毅被人指证与赌博公司联手打了假球。离开韩国的那天早晨,范志毅在酒店大堂吧很痛苦地请我们吃饭,全队因此晚出发10分钟,他离去的背影简直和他爹一模一样,很苍老。P10-12 序言 说实话,写这篇东西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因为在大眼提出要求的时候,我刚刚在20天的时间里,在工作、生活都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下,写了15万字的一本书,用来纪念自己过去五六年的生命历程。这种挤时间、“挤”文字的工作、生活方式,几乎使我失去了写字的能力和欲望。我像一件冬衣那样瘫倒在那里,要晒了;像一口被开采光了的油井一样,枯干了;又像过年时暴饮暴食后患上了厌食症,已经腻了。 可是,就在此之前,这个家伙却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给我的新书写好了序,而且还“擅自”从我要求的800-1000字增加到了3000多字,搞得我十分被动。看来,不写是肯定不行的了。因为我不愿意欠这份人情债。 在这个“墙头草”行业里,他敢于把自己的文字整理成合订本,就能说明,大眼虽然长得像明星,虽然是一个感情细腻、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但又是一个有骨气、有良知的记者。当然,和其他有良知的记者不同,他有太多书生式的憨劲,所以至今只是一个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当不了领导。 本书比李承鹏的上一本书《手起刀不落》更有趣。不过,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入错行的人写的一本浪费才情的书。因为以中国足球的水平和那点儿破事来说,实在担不起用这样诗意的语言去记述和感慨。如果抛开内容不看,单仔细地品味书中的文字,这会是一本很好看的、有相当文学价值的书。可是,就因为作者一不小心混进了足球这个圈子,终日所思、所想、所闻、所见都跳不出这个怪圈,于是连他的文艺创作也不幸受到牵连,变成了只关心足球的人才会注意到的铅字。我想,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珍爱新书的下册,那些妙极了的文艺评论或者房产评论,看起来比中国足球赛场上的进球要爽得多。 其实,以李承鹏的投枪匕首、鬼斧神工般摆弄文字的本领,如果早先去做了文艺评论,比如影评人、书评人或者音乐评论人,也许早就成了圈里的巨腕了,笔下乾坤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左右别人前途,而他自己也早就不必像今天这么辛苦——都四十出头了还要经常奔波于一线采访,对着那些看着自己的文字长大、可是到今天也未必都看得懂的新一代,还要一本正经、毕恭毕敬、面对面地端坐而谈。用自己的才情为他们平淡的球员生活平添了那么多的五颜六色,套用一句话来说,如果有极少数记者是足球场上的一把盐,那李承鹏一定是其中之一,他在难以自弃才情的同时,让中国足球的江湖也传奇了许多。 当然,大眼在号称“八千”的全国足球记者队伍里,早已是当仁不让的翘楚。这不仅因为他的文字漂亮,也因为他的观点足够犀利。而因为鲜明的观点和尖锐的语言,他的身边从来不缺少争议。如果说,在“说话的”足球记者里我是顶着最多的议论的,那么在“写字的”里面,大眼引发的争论就应该是数一数二的。聊以自慰的是,在这号称“八千”的圈子里,这几年风气渐变,有人骂、敢挨骂的人才是真正的大腕,这一点竟然跟娱乐圈越来越像了。 现在,在仔细地读完他的新书之后,却只有一个感觉——惋惜。因为有了下册的对比,所以有些惋惜。 为了中国足球,可惜了这杆好笔。 后记 老实说,我已经记不得是怎么认识李承鹏的了。1996年的时候,他已经是蜀中“名记”,而我刚刚加盟《足球之夜》,大家的“焦点”重合,相逢、相识看来是早晚的事。仔细想来,那个时候,他好像已经很有了些派头,说不清是哪年的哪个时刻,有一个画面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已经是《成都商报》体育部主任的他,在当地记者的前呼后拥中,步入厅堂,个头虽然不高,却也气宇轩昂,俨然一袍哥。 通常说来,有了这样的印象,我们很难再成为朋友。在我的个性里,其实极度排斥那种不可一世的人物。 但,我们竟然成了朋友。可是,如何成为朋友的,又是一个我回答不了的问题。我甚至说不清我们到底算什么样的朋友。 相识10多年,两个人单独在一起喝酒吃饭的次数还是个位数,所以我们不应该是“酒肉朋友”。交往10多年,我始终没有见过他的家人,所以我们也不是“密友”。我们之间的电话也不算多,只有遇到了很特殊的事情,彼此才会联络,所以我们可能也不是“好友”。但,我们肯定是朋友。因为那些“特殊的事情”决定了这种交往的性质。 当年,他决定离开成都,投奔《足球》报的时候,非常郑重地征求过我的意见。后来,为创立《21世纪体育》报重回成都的时候,也和我认真地探讨过利弊。再以后,《21世纪体育》报夭折,他面临是继续留守成都还是返回《足球》报的难题,我的电话再度成为参谋热线。及至后来,他被《体坛周报》挖角,在广州(《足球》报总部)和长沙(那时候《体坛周报》的总部还在那里)之间徘徊、极度困惑的时候,我们在一次新闻发布会的会场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有了这些经历,谁还能怀疑我们之间的友谊呢。姑且不论是什么样的交情,有这样一个朋友,还是我这辈子比较得意的事情。 作为一个读者,我得说李承鹏是中国足球文字评论领域的一杆独特的笔。你可以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你也可以不必非常欣赏他的文字,但他的文章,你却无法忽视。这么多年了,他辛苦耕耘,下笔百万言。纵使中国足球千疮百孔,也不能叫他稍有停歇。我曾经阴暗地想过,他那么华丽的文字实在叫中国足球更加寒碜。如果去写点情趣文章,一定会更有建树,偏偏他有如着魔一般和中国足球形影不离。 作为一个足球记者,我得说李承鹏并不是一个玩弄小聪明的写手,他的文字和他的努力密切相关。2005年年底,我们一同报道中国队在西班牙的拉练比赛,由于南北奔波,温差悬殊,我俩先后病倒。在加迪斯的酒店里,他有气无力地拨通了我的电话,希望把我没吃完的退烧药支援一点给他。当我推开他的房门时,高烧不退的他蜷缩在床上,萎靡萧索,好不可怜。然而吃下了药,定了定神,他居然站了起来,坚持要去敲“被采访对象”的房门。仅此一例,你就可以想见,他的那些文字是如何锻造出来的。 不过,作为一个苛刻的朋友,我还得说李承鹏的文字也会有卖弄之嫌。他的文章不乏引经据典、天南海北、说古论今、大开大阖的精品,却也常有故意作秀、曲意逢迎、刻意时尚的问题。有时候,他勃发的才情还会压制了关于足球的思考,使人感觉他不是在写足球,而是在把玩自己的文字。 看他的文字,你会发现他身上混合着南北不同的气质,也夹杂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尤其是随着交往渐深,我了解了他的一些身世,更使我相信自己的这种判断。 黑格尔的《地理哲学》论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同生存状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生活在中国,我们也都无法回避生存环境对我们后天性格、气质、习惯和心理的潜移默化。 一般说来,“成都人”这个概念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最好说明:安逸、闲适、考究、慵懒、聪明、好奇、游移、浮动。我不知道这样形容成都人是不是真的很准确,会不会招致他们的怒斥,但这确实是这些年来,成都人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茶馆里麻将声声,阳光下府南河畔人来人往,大饭店小饭馆不断翻新的菜式,不同阶层永远不变的美味追求,加上这些年幻化无常的城市时尚,从足球到超女,一再强化人们的某种认识,成都确实是一个最“适合生活”的城市。作为成都人的李承鹏又怎么能脱离得了这座城市的特色呢? 其实不然。 童年时代的李承鹏并没有生活在天府之国。他出生在新疆,直到8岁的时候才随家人迁徙到成都。 不能因为那不过是人生蒙昧时期的8年,就轻视了它的价值。作为人生的基石,我们以后的道路其实已经有了方向,进而可能有了行走的方式和最终的目标。 所以,我们才可以从李承鹏的文字里隐隐感到大漠的冷风和骄阳,感到土地撕裂般的干涸和洪水猛兽一样的爆发。我猜想那应该是新疆的千里黄沙留给他最难以磨灭的影响,也让他的文字有了一股野性的力量,这是绵软精巧的成都文化培养不出来的一种特质。 当然,李承鹏至少是半个成都人,毕竟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了30多年,毕竟是在这里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开始了人生的旅程,在这里结婚、生子,在这里筑巢、安居。这个城市从另外一个侧面塑造了他。生活里的李承鹏也有着成都人普遍的情趣,穿着永远不会随便,头发很少蓬乱无章,文字更是渗透着一种优越和得意。 我力图告诉大家一个我所认识的真实的李承鹏,写到这里,我以为仍然未能如愿。真正的他,不是新疆人,也不完全是成都人。那个混合的、矛盾的、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暴躁冲动的李承鹏才是最真实的李承鹏。 譬如,他离不开成都,在外面漂泊久了,就一定要回到这个舒适的港湾放松调整。这时他和朋友们出入酒吧,和儿子玩耍嬉戏。成都的稳定感和熟悉感会让他感到安全和享受。 但是,这样的生活一定不会维持太久。久了,某种体内的野蛮激素就开始蠢蠢欲动。他又得启程。他要去外面呼吸凛冽的空气,他要到外面感受超强的刺激。因为没有了这些碰撞,他就好像没有了灵感。 所以,许多次他都和我表示,自己决计不会再回到成都发展。他害怕那种蕴涵着某种阴谋的安详,害怕自己在这样的安详中被温柔地融化。 李承鹏和我同岁,属猴,都是处女座。但我们之间的个性好像有天壤之别,我向往的宁静、专注的生活状态似乎和他无缘。他依然在矛盾中煎熬着自-己,依然把成都看做是风筝的起点,却固执地要在天上飞翔。我不知道他还会过上多久这样的生活。我只知道,他的最终志向并不是做一个足球记者,他想写点自己的文字。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了足球的束缚,他一定可以写得更激扬、更恣肆。 最后我用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结束这篇文字: 李承鹏,里程鹏,一只在成都上空飞着的大鸟。他想飞,却飞不走;他想留,却留不住。这难道是一个非典型成都人的命中注定? 书评(媒体评论) 著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评价本书说 其实,以李承鹏的投枪匕首、鬼斧神工般摆弄文字的本领,如果早先去做了文艺评论,比如影评人、书评人或者音乐评论人,也许早就成了圈里的巨腕了,笔下乾坤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左右别人前途,而他自己也早就不必像今天这么辛苦——都四十出头了还要经常奔波于一线采访,用自己的才情为他人平淡的球员生活平添了那么多的五颜六色,套用一句话来说,如果有极少数记者是足球场上的一把盐,那李承鹏一定是其中之一,他在难以自弃才瞳的同时,让中国足球的江湖也传奇了许多。 著名足球评论员刘建宏评价本书说 作为一个读者,我得说李承鹏是中国足球文字评论领域的一杆独特的笔。你可以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你也可以不必非常欣赏他的文字,但他的文章,你却无法忽视。这么多年了,他辛苦耕耘,下笔百万言。纵使中国足球千疮百孔,也不能叫他稍有停歇。我曾经阴暗地想过,他那么华丽的文字实在叫中国足球更加寒碜。如果去写点情趣文章,一定会更有建树,偏偏他有如着魔一般和中国足球形影不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