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凭借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需要好的观念、手段、方法。《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给为人父母的提供的就是好的观念、手段、方法。
作者不仅细致敏锐地抓住了儿童成长中所遇到的典型问题,也抓住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典型误区,并且对儿童和父母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得十分透彻。她书中的案例就是你我平时教育孩子的真实写照,所不同的是,当她把每天在你我家庭中上演的一幕幕父母与孩子的斗争、对抗等戏剧具体重现出来并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时,我们就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正如书中所说:“父母的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位父母都应该懂得:教育不是一件凭借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责任和希望一股儿地堆到孩子身上。教子,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是一件趣味盎然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因此,我们完全值得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把自己首先变成明明白白的好父母,那么,这件困难的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本书提供了21个切实可操作的习惯,让做父母的发现,原来应该这样教孩子。
chapter 1
“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用规则代替空洞的威吓
chapter 2
“我真的很担心你。”——掌握化干戈为玉帛的谈话技巧
chapter 3
“你不知道我是多么恨他。”——做善于倾听的“开门人”
chapter 4
“凭什么呀?”——用“无权威法”来赢得权威
chapter 5
我哭,我哭,我大哭!——应用“强化定律”矫正孩子的行为
chapter 6
“我很想要那个玩具,可是妈妈不喜欢。”——不做支配欲旺盛的父母
chapter 7
“我以为你忘记了。”——学会奖励和称赞孩子
chapter 8
“我不要打针,我怕!”——抓住挫折带来的机会
chapter 9
“你还小,让我来帮你!”——不要阻碍孩子的自我实现
chapter 10
“不是我干的!”——制止孩子撒谎的4个技巧
chapter 11
“别走!别离开!带上我!”——建立孩子的安全依恋
chapter 12
“我想留这样的发型!”——让孩子“自食其果”
chapter 13
“我只想知道怎么补救!”——取代惩罚的6个方法
chapter 14
“妈妈,我来照顾你。”——和孩子共建责任感
chapter 15
“不用你帮,我自己能穿!”
chapter 16
一颗糖果的诱惑——教孩子在等待中学习克制
chapter 17
“你有自己的钱”——发挥幽默的力量
chapter 18
“住手!”——正确对待孩子的欺负和被欺负
chapter 19
“宝贝,今天没有汤。”——尊重自己的感受
chapter 20
“看,这是什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活动
chapter 21
“这是我的!”——教孩子学会分享
chapter 1 “这是最后一次,我最后一次警告你!”——用规则代替空洞的威吓
晚上,妈妈觉得自己的头越来越沉,经过辛苦的一天,她实在太累了。但此时还有一件更辛苦的事情等着她做:得让4岁的崎崎赶快洗澡睡觉。但每一次,这件事都不那么顺利。这不,今天,崎崎正坐在地板上玩着他的玩具,他一点儿都不想去睡觉。妈妈看了看表说:“崎崎,快9点了(妈妈习惯性地多说了50分钟),你该洗澡睡觉了。”
“不嘛!我不想睡觉!我还要玩。”崎崎嘟囔了一句,头也没抬,继续玩。此时,他俩都清楚,按照惯例,这件事并不需要立刻响应。妈妈没有迫使崎崎立刻行动的意思,她只是希望开始这个过程。而崎崎知道,每次让他上床都得花去他烦恼的妈妈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大约过了10分钟,妈妈又开口了:“崎崎,越来越晚了,你明天还要上幼儿园,快把玩具收拾好,洗澡去!”但她仍然没有指望崎崎服从命令,并且崎崎也知道这一点,妈妈的真实意思是:“我们的时间又少了一些,崎崎。”
崎崎拖拖拉拉地四处晃悠,随意地收拾着一两个玩具盒子以示听到了妈妈的话,然后,他又坐下来玩上几分钟。
又过去了大约10分钟,妈妈再一次发出命令,这回她有些愤怒,威胁道:“你怎么还在玩?我警告你,再不收拾好,赶快去洗澡,我就对你不客气了。”崎崎懂得,这次是真正的命令,他必须尽快收拾好玩具。
他这样做了,然后磨磨蹭蹭地走向洗澡间。通常,这时候,如果妈妈很快地走过来催促他,他就会马上开始洗澡。但是,如果妈妈忽然因为什么亨转移了注意力,比如电话铃声奇迹般地响起来,崎崎就又可以捡到几分钟的自由了。
在紧张、辛苦、忙碌的一天之后,这样的情节就像一幕戏剧,在成千上万个家庭中反复上演着。
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和崎崎都像是老练的演员,他们谙熟于戏剧的情节,并且认真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事情正是如此。事实上,每一天,每当妈妈想让崎崎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时,都要经过这些从假生气逐渐升级到真生气的步骤,以平静的提醒开始、以恼怒的威胁结束。崎崎已经很明白,在妈妈达到爆发点之前,他都用不着行动。
难道这样的游戏不够愚蠢吗?妈妈的力量只有那些空洞的威胁,她不仅令自己一直处于烦恼的状态,还破坏了和孩子之间的积极关系。除非自己最终达到了真正的愤怒状态,她永远也别指望能让孩子立即响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坏习惯亦然。需要强调的是,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先不忙着去指责孩子,而应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有哪些做法需要改进。我自己带两个孩子的经验是,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懂得:规则就是规则,如果他们不遵守,就要承受他们所不喜欢的后果。不要以为孩子不明白,越早和他们立规矩越好,在2~3岁之间能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以后带孩子就非常顺手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以下细节:
细节一:指令明确,孩子才不会蔑视规则。
孩子对规则充耳不闻的原因,多半是父母的指令模糊。比如:贝贝,待会儿我们要出门,你只能再玩一会儿。幼儿对时间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不会知道“待会儿”是多久。当过了一会儿,妈妈说“我们该走了”,孩子会觉得很不公平。他觉得离“待会儿”还早呢!如果妈妈说“我们10分钟以后要走,给你10分钟时间收拾东西”,然后定好闹钟,等闹钟响了,告诉孩子“10分钟到了,我们该走了”。逐渐地,孩子对时间就有了概念,他可能知道,10分钟等于玩具火车跑两趟。等火车跑了两趟之后,孩子心里已经做好要走的准备了。这时妈妈叫他,他觉得很理所当然。 对于更小一些的孩子,因为他们需要通过父母的行为反馈而不光是语言来认识或矫正自己的行为,所以父母还必须用行动来明确指令。我有一个朋友常常抱怨她8个月大的儿子不好好睡觉,几乎每晚半夜都要起来让妈妈陪他玩,有时要玩一个多小时才肯再去睡。这位朋友被搞得精疲力竭,却无计可施:“我一遍一遍地说,乔,现在该睡了。可他就是不听!”是呀,妈妈一遍一遍地说,但结果呢,她还在继续陪孩子玩,不是吗?这样的行为无疑给了孩子一个信息:规则?没有啊,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给孩子明确的指令,是教孩子遵守规则的第一步。
P2-5
从儿童心理学博士到妈妈
6年前,《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出版了,那时候我自己还没有孩子。
6年后的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尽管我自己在儿童心理这个领域学习、研究、工作超过10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还是体会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在我自己当妈妈的3年多时间里,我重新阅读了一些育儿书籍,包括《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一些现象、方法及效果重新进行思考,从而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回国探亲,机缘巧合,有幸认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李文华编辑。在她的推动下,才有了重新修订出版《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的机会。在这个最新的版本中,我做了非常大的修改,有一些章节被删去,有一些章节被合并,有更多的章节则干脆重新撰写。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我新近的心得和体会。
我先讲一件发生在我家的事,来说明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有着多大的影响。
今年我们带两个孩子回国探亲,那时小宝刚好19个月。在刚回去的时候,他每次吃饭都好好地坐在高椅上,正儿八经吃好饭才下去玩。他21个月的时候,我去北京看望老师和朋友,因为挂念两个孩子,只待了6天。但等我回去了以后,却发现小宝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到吃饭时间就要外公抱他出去边吃边玩。短短不到一个星期时间,由于外公让孩子“自由”,他良好的吃饭习惯被改变了。我想给他纠正过来,但他有外公这个“靠山”,我的数次干预都得不到落实。因为我们是短期探亲,在国内我就没有坚持。憋着一股劲,等回了美国,第一顿饭我就要求他坐在高椅上。等我们时差倒好了,他吃饭的好习惯终于又重新建立了。又过了几个星期,他的一些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的行为也逐渐消失了。大概他认识到对付外公有效的方法,在爸爸妈妈这里,讨不到什么便宜。
孩子还是这个孩子,在父母、祖父母不同的教养习惯下,有着如此巨大的不同,真是发人深省。我有个师姐,以前是做儿科牙医的,她说从孩子在治疗室里的表现,往往能推断出他们的父母是怎么教养他们的。孩子的表现实际上带着家庭深深的烙印。
所以,我建议每个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在你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先不要责备孩子,而要先问一问自己:“我是不是真正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自己的处理方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时候,只要父母改变一点点,孩子就能改变许多。
这本书尽量运用来自生活的大量例子来介绍高效能父母的教子之道,但这些例子所使用的方法,拿回家对你的孩子可能正好适用,也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也许你觉得事情一模一样,但是,事情背后的原因有可能不同,而且你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态度都可能会影响你和孩子的沟通。所以,父母需要做的是理解、消化例子背后孩子的发展规律和育儿理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家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而且,父母不要期待这些方法是魔法,一用就会使孩子“刷”地变了一个人。有时候,需要父母和孩子拼体力、拼耐心,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契机。但是,当你发现孩子的进步后,你会有极大的成就感。
我觉得养育孩子恐怕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个工作了。孩子本身各不相同,孩子所处的环境也千差万别,父母自身的人生经验、性格修养、教育背景等都对孩子有影响。我们有了孩子以后,就自动变成了父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自动变成”好的父母”。我常常想:通常我们上岗工作都会有一个上岗培训,可当父母这么困难且重要的工作,怎么没有上岗培训呢?我建议每个父母都阅读一些普通儿童心理学,了解孩子发展的规律;阅读一些教养孩子的书籍,形成适合自家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如果本书能够成为你们“上岗培训”的一部分,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成为父母不会让我们从普通人突然变成圣人。教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己的过程。不要苛求孩子,也不要苛求自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谨将此书与父母们共勉。
陈忻博士的专著《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从生动的案例出发,引入专业的分析与解说,最终给家长呈现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是学术性与科普性良好融合的一本好书。她的专业素养与育儿实践使得本书的文风朴实,但又不乏亲切,少了某些国内育儿书籍的脂粉气与浮夸感,让人感觉焕然一新。相信广大家长朋友在阅读之后,不仅能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还能获得深入了解孩子的洞察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李甦博士
几年前,北美的一个育儿网站推荐作者的《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我找来看了,非常喜欢。因为作者将实例和理论结合起来,浅显实用的语言让我们这些没有心理学背景的父母也学到很多儿童发展的规律。后来又看到作者在网上的多篇早教文章,她总是能敏锐地抓住父母最困惑的问题,然后提供很具体的解答,就像面对面给我做咨询一样。现在《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的修订版马上要出版了,我有幸先看到几个样章,发现作者做了精心的修改,内容更加科学、更加丰满,特别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子实践验证了这些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我对借助此书来进一步修炼自己的教子习惯非常有信心。
——网友:xing
作者的儿子大宝是我们这些网上妈妈眼中的“小神童”,比如3岁就可以自己读书,能够区分英语和汉语拼音……我们羡慕之余不由追问“秘诀”,才知道这是她因为孩子说话晚而给他读故事书的副产品。可见妈妈的耐心、爱心和正确的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多么重要。后来我又知道,原来她就是那本大名鼎鼎的《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的作者。这次的修订版增加了她的育儿实战经验,并替换了6章新的内容,比旧版的更实用了。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在养孩子这段磨练耐心考验智慧的过程中,我会常常翻翻这本书,参考怎样做对孩子最好!
——未名空间(海外华人第一门户)学龄儿童俱乐部妈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