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国学名著是其中最能显示中国人的智慧精华、最具特色的经典之一。它们哺育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以说,我们无论如何发展,都始终摆脱不了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无不受之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本书从经营实践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经典进行了系统解读,内容涵盖周易、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本书读懂国学 |
分类 | |
作者 | 周文志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国学名著是其中最能显示中国人的智慧精华、最具特色的经典之一。它们哺育浸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以说,我们无论如何发展,都始终摆脱不了它们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无不受之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本书从经营实践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经典进行了系统解读,内容涵盖周易、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作品。 内容推荐 品读传统国学经典,聆听先哲智慧叮咛。 本书从经营实践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经典进行了系统解读,内容涵盖周易、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作品。 目录 第一部分 《周易》的奥秘 第一章 《周易》的源流 第二章 《周易》的构成 第三章 《周易》的原理 第四章 理学对《周易》思想的引申 第五章 关于《周易》预测 第二部分 《道德经》的教导 第一章 《道德经》和老子 第二章 道 第三章 物极必反 第四章 无知之知 第五章 无为 第六章 圣人 第七章 老子的后学 第三部分 《论语》的精神 第一章 如何读《论语》 第二章 孔子小传 第三章 《论语》中的“仁” 第四章 《论语》中的“礼” 第五章 倾听天命 第六章 “中庸”与“和” 第七章 为政 第八章 人的精神境界 第四部分 《墨子》的理想 第一章 墨子其人其书 第二章 兼爱非攻 第三章 天志明鬼和非命 第四章 尚贤尚同 第五章 节用和非乐 第六章 《墨子》和古代的科学 第五部分 《孙子兵法》的谋略 第一章 兵家概说 第二章 兵家的源流 第三章 兵圣孙武和《孙子兵法》 第四章 《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 第五章 《孙子兵法各谋略之全胜 第六章 《孙子兵法》谋略之为将与治兵 第七章 《孙子兵法》谋略之奇战 第六部分 《韩非子》的实用政治哲学 第一章 法家概说 第二章 法家思想的先驱 第三章 《韩非子》的人性论 第四章 《韩非子》论“法”、“势”、“术” 第五章 法家思想的衰落 第六章 法家余韵 第七部分 《史记》的气概 第一章 《史记》之气魄 第二章 《史记》之理 第三章 霸气——项羽 第四章 圆通——刘邦 第五章 隐忍——勾践 第六章 洒脱——张良 第七章 侠义——游侠 第八章 气度——孟尝君 第九章 刚烈——刺客 第十章 高洁——伯夷叔齐 第八部分 《世说新语》的隐逸趣味 第一章 混乱的时代——魏晋时期的中国 第二章 魏晋名士的困境 第三章 《世说新语夕中的名士风范 第四章 隐逸文化 第九部分 《六祖坛经》的解脱智慧 第一章 佛教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 慧能和禅宗 第三章 《六祖坛经》的解脱智慧 试读章节 宋朝有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冯友兰先生解释这句诗说: 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是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 这样的说法的意思就是:孔子的哲学解释了人类生活的意义。正如一个孩子也有他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自觉意识”——认识到自我的主体性,认识自己的生活意义。只有在成年之后,具有一种自我意识,才是真正精神生活的开始。人类也是如此。 按照儒家的理解,在孔子之前,人类从来没有对“自我意识”有一种正确表达。只有在孔子之后,才第一次正确地表达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工作是突破性的,他将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阐述,以及对经典中所描述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阐述,阐述了其中的意义,阐述了人类的道德。冯友兰先生说: 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这就是说,儒的精神就是将人类的日常生活哲学化。它解释了人类生活的深刻意义,解释了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意义。这是我们在认识孔子思想的时候应该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只有当你知道人生意义的时候,生活才会有方向。这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根本注意点,也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宋儒说: 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礼仪。古人所养处多,若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脉。今人都无,只有个义理之养。人又不知求。 儒家并不是空洞地鼓吹道德修养,而是极端重视诗书礼乐——生活的具体形式,孔子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他以一人之力把他以前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经典和他自己的生命智慧,以及他日常生活的所见闻融为一炉,追本溯源,一以贯之。孔子的宗旨是将伟大的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 理解这个前提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论语》的精神。 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它是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汉朝以前,《论语》有过《鲁论》、《齐论》、《古论》等不同名称的版本,但除了个别篇目不同外,各种版本内容大体一致。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有趣的是,正因为《论语》是语录体的文献,缺乏一种系统性,所以对孔子的思想,众说纷纭。有的以“仁”为中心说,有的以“礼”为中心说,有的以“中庸”为中心说,有的以“仁义”为中心说,有的以“仁义礼的统一”为核心说等等。其中特别流行的是仁核心说和礼核心说。 对于这种表达思想的方式,西方学者大有微词。最典型的就是黑格尔。黑格尔眼中的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算不得一个哲学家,他说:“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由于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东方学者对于黑格尔的看法很不以为然,认为他只是凭少许不严谨的译本,而且只看到了那零散的道德教训,而没有触及孔子思想的整体结构,不能从整体的角度深化对细节的把握。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即使黑格尔看到完整的论语,可能还是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论语》的确是一本关于世间智慧的书,孔子的思想当然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只是东方人表达思想的方式和西方人不同。东方人喜欢从具体的事情上发表一种具体的议论,希望听众从这些具体的事例中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即使是老子这个被西方学者成为最具有思辨精神的人,他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也是用很多比喻去阐释。这其实包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中国哲人的思考中,一种思想是通过感性的知识体会到的,它的深刻意义不是通过思辨的理性“推理”出来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都表达了思辨理性对“终极之道”不可探究的意思。 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使我们对古代哲人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误解。因为,如果我们不按照古代哲人为我们提供的理解方式去理解,最后只能导致误解。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中国现代人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趋同于西方的思想方式,结果更加无法理解中国人自己的古老思想了。 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否认西方思维方式的优点,对于描述现象界的事物,这种思维方式无疑是最有力量的,自然科学的巨大功用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是,一旦我们将这种思考方式运用于现象界以外的对象时,就会导致巨大的问题。 P56-5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