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令家长焦虑、束手无策的子女教养问题,源头都在情绪管理。首先是家长本身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直接的影响便是孩子的负面情绪日渐高涨,亲子互动不良,亲子关系越来越糟,孩子天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伊莎贝拉·费利奥沙专著的《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这本书正可补充目前我国亲子教育教材的不足,从准爸爸准妈妈到正在陪伴孩子长大的家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自我成长教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法)伊莎贝拉·费利奥沙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多令家长焦虑、束手无策的子女教养问题,源头都在情绪管理。首先是家长本身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直接的影响便是孩子的负面情绪日渐高涨,亲子互动不良,亲子关系越来越糟,孩子天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伊莎贝拉·费利奥沙专著的《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这本书正可补充目前我国亲子教育教材的不足,从准爸爸准妈妈到正在陪伴孩子长大的家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自我成长教材。 内容推荐 父母们为了从众多不同的理念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理念而忧虑重重。很快,他们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有些提议者的观点往往暗含着某种威胁或指责,如“正是因为你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吸毒”;有时他们的提议会让你产生负罪感,如“这要看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或者“那是因为父母离婚了”等。 所以,作者伊莎贝拉·费利奥沙不会向父母们推荐任何能够提供建议的书。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比任何“专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管这个专家是名声在外的儿科医生还是精神分析师。而我们无法建立一段和谐的关系、无法得到一种真正的理解,往往是由某些障碍和误解导致的。如果说某位“专家”能帮助你们,那他就要为你们扫除这些障碍。 作者撰写《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的目的就是点亮一盏灯,让父母们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育儿之路,能够解开一些症结,越过一些障碍。作为年轻的母亲和年轻的父亲,你们需要更明确的方向标,而不是建议。他们需要学着为自己建立信心,也要尽可能地对孩子有信心。 《理解孩子的语言(孩子的笑哭泣和害怕)》有两个主导思想: 1。只要我们稍微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理解他的语言,他就会在自己发展的每个阶段,把他的任何需要都告诉我们。 2。父母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采取正确的态度回应孩子——只要他们不是机械地服从教育条例,不盲目听从专家的评判,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严格的教育框架中,不让自己一直深陷在过往所受的伤害中而无法自拔。 目录 绪 言 第一章 我们能帮助孩子提高情商吗? 1 成熟的心智 2 相信自己 第二章 七个几乎可以涵盖所有困境的问题 1 他有过什么经历? 2 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3 我想向他传达什么信息? 4 我为什么要对孩子说这些话? 5 我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有冲突吗? 6 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7 我的目标是什么? 8 七个需要牢记的问题 第三章 生命是动态的 1 我是谁?一个情绪的载体 2 “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吗?” 3 错位传达的信息 4 克制情绪的行为 5 不要打压,要接受 6 “他总是哭哭啼啼,我烦透了!” 第四章 恐惧 1 我们应该理解孩子的恐惧吗? 2 最常见的几种恐惧 3 超越恐惧 4 合理利用胆怯的心理 5 孩子胆小吗? 第五章 愤怒 1 愤怒是一种健康的生理反应 2 解密孩子的需求 3 愤怒是一种需要陪伴的生理反应 4 当父母愤怒时 5 当你想打人时 6 孩子易怒吗? 第六章 快乐 1 我们可以学着幸福地生活吗? 2 爱 3 游戏、喊叫和欢笑 4 陪着孩子一起快乐 第七章 悲伤 1 孩子的眼泪让我们心烦意乱 2 悲伤是一个修复的过程 3 在孩子悲伤时陪伴着他 第八章 消沉 1 如何分辨消沉? 2 消沉会让孩子成绩差吗? 3 孩子很消沉吗? 第九章 生活不是一条平静的河流 1 经受考验时,是否要让孩子穿上“盔甲”? 2 分离 3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4 父母之间的纠纷 5 父母离婚了 6 意外、疾病和疼痛 第十章 几点建议,让你和孩子生活得更幸福 1 保持乐观的心态 2 倾听 3 用身体、心灵、大脑和孩子交流 4 体验身为父母的快乐 结语 参考书目 附录 试读章节 我想向他传达什么信息? 要当心,不要把任何行为都当作孩子潜意识里要传达的信息!在墙上写字,在你的日程安排表上涂颜色,为了做一件婚纱而把窗帘剪成很多条,或者在卧室的新地毯上画一个足球场,这些不一定都有特定的含义,因为它们都是非常原始和自然的探索行为。有时孩子会毁坏家里的地面和父母的财物,但这不一定是他的本意。这与孩子的年龄有关。 你3岁的女儿有没有拿剪刀剪断你的项链?你8岁的女儿也这样做过吗?很显然,这两件事的意义是不一样的。3岁的孩子想试试新剪刀能剪什么东西,她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一旦发生便不可逆转,而且她觉得这样做没关系,反正“爸爸能修好”。而8岁的孩子这样做就很可能是一种惩罚性的行为。她可能是在表达自己的愤怒,这种愤怒可能指向你、你的伴侣、她的兄弟姐妹或者老师。不过,如果她剪坏了窗帘却裁出了一条长裙,那你可千万不要扼杀她那将要进发出来的天赋!她很可能是未来的时装大师!日本有位亿万富翁,她的高尔夫球是专门定制的,球的颜色是她喜欢的玫瑰色,她所有的车和她身边的所有物品都被涂成了玫瑰色。而最初开启她的时装生涯的事情就是:用家里的窗帘布为自己缝制了第一条裙子! 尤里斯在一张全新的、十分漂亮的绿色地毯上画了一个足球场,而且画得非常逼真!当时他并不知道不能这么做,因为那张地毯在他自己的卧室里。他的妈妈懂得适时地肯定他的天赋并赞美他的创造力,他的爸爸却朝他怒吼,并且要求他立刻把所有痕迹都清理干净。实际上,如果这位爸爸想买一张印着足球场的地毯,可能要花一大笔钱,可他无法忍受在地毯上画足球场图案的是他自己的儿子!对他来说,儿子的行为毁了地毯。他甚至一刻都没有想过这么做客观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面对孩子作品的反应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你想向他传达什么信息呢? “你很有创造力!你的想法非常奇特!我得帮你找一块合适的材料让你自由发挥才好。” 还是说: “你疯了!你没脑子吗?弄得到处都乱七八糟的!” 得到第一种回应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会继续寻找载体来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而得到第二种回应的孩子,要么在自我贬低的过程中变得一蹶不振,要么继续做一个疯子、一个没脑子的孩子,并且会产生报复的念头,而且报复的对象或许不只是地毯,所以你得当心储藏柜里那些珍贵的古玩和易碎的纪念品! 你希望通过你的屡次教导让孩子懂得爱惜物品?那你首先要尊重他表达自我的需要。 当我在书房墙壁上看到画笔留下的痕迹时,我本能地感到很生气,然后再次重申了不允许孩子们做的事情:“可以画画的地方是画纸,而不是墙壁!”可是孩子们的涂鸦行为还在继续。后来,我为他们提供了一块墙壁,让每个孩子为上面的一幅简笔画填色。他们都全神贯注地在各自30厘米宽的墙壁上自由发挥。渐渐地,这个角落变得色彩斑斓,而家中其他地方再也没有出现杂乱无序的涂鸦了。 对我来说,禁止他们在墙壁上画画非常困难。我的妹妹是一位画家,她就在楼梯旁边的墙壁上完成了一些华丽宏大的画作。为什么她有权利绘画,而孩子们就不可以呢?对他们来说,这太不公平了。给他们一块属于他们的小天地,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备受重视并获得满足感,他们也就不需要在墙壁上乱画了。 我们每次回应孩子时都需要考虑一下:是说“我爱你…‘你真棒”来传递爱意,还是说“你真笨”“你真是没用”而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呢? …… P27-29 序言 成熟的心智,就是懂得爱他人、理解他人,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调整情绪积极应对各种境遇。例如,在与他人发生冲突、遭遇失败、与亲人分离、亲人离世或者接受考验时,当然,也包括面对成功、重逢以及各种程度的胜利时,能够应对自如。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不任由自己被坏情绪所控制、能够感知幸福的能力,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生活、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种能力呢? 那么,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无法幸福呢?是什么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不堪一击呢?这些是由我们记忆中儿时的痛苦(往往是无意识的)以及由此衍生的恐惧造成的,如害怕被批评、被伤害、被侮辱、被拒绝或者被忽视;害怕失败——因为失败让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产生质疑;害怕被拒绝——因为遭到拒绝意味着在别人心中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位置;还有,对他人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正是恐惧、痛苦和被抑制的愤怒,而不是身体上的缺陷,才导致一个人无法呈现真实的自我,无法与他人维持正常的关系——因为恐惧或痛苦控制了他。这与大脑机能是否健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我们不伤害孩子,而让孩子满怀信心,就可以达到帮助孩子的目的。 当今社会与往日不再一样,往日的教育信条也无法适应现在的形势。 无论在当今社会,还是在将来,只有自信、自立、能自如地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能走向成功。与他人沟通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丝毫不亚于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若要在个人生活和职场中获得成功,拥有成熟的心智非常关键和重要。仅仅提高孩子的智商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注重他们的情商。别忘了,许多智力问题和学习问题的都是由情绪压抑造成的。 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孩子整日坐在电视前一动不动或和游戏机形影不离。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抵挡电视的诱惑,抵挡游戏机、录像、电脑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如何帮助他们避免受到电子游戏、光盘、广告、电影和热播电视节目(甚至某些动画片中出现的暴力画面)的误导呢? 当孩子沉溺在暴力、酒精或毒品中时,任何父母都无法泰然处之。当暴力出现在学校,当酗酒或吸毒的现象发生在越来越小的孩子身上时,如何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控力去抵制这些诱惑呢? 任何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异教教徒,不希望他们毫无主见、盲目从众。那么,如何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信、安全感和自控力,在面对诱惑时不为所动呢? 行为粗暴、依赖他人、迷恋电视、嗜赌成瘾或滥用药物,这些其实都是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表现。这些病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些人的童年时期,反映了他们的某种缺失、受到的某种伤害以及在人际交往中遭遇过的失败。 胆怯、自卑或自卑的对立面——自大——都有其根源。或许是因为感情受到伤害,或许是因为愿望没有实现,或许是因为行为被误解……这些痛苦的经历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并不少见。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情绪是独立个体中的关键部分,是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表达。懂得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情绪,便是懂得倾听并尊重一个人。在孩子复杂多变的情绪面前,父母总是一筹莫展。他们竭尽全力让孩子安静下来,不让他们叫喊、流泪,不让他们有躁动不安的表现。然而,情绪有特定的内涵,它表达了某种愿望,能起到治愈的作用。宣泄情绪,能够帮助我们从痛苦经历导致的负面影响中脱离出来。相反,就像我在《成熟的心智》一书中提到过的一样,压抑情绪是有害的,会让我们启动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让我们反复体验苦痛并让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病征。 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要学会积极地对情绪进行辨识、归类、理解、疏导和利用——这一点刻不容缓,否则我们就会沦为情绪的奴隶。 现在大家都知道,人的情商在6岁之前形成。那么,究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父母们(应该说是“有责任心的”父母们)会提出很多问题。 女性一旦怀孕,各种各样的建议便会蜂拥而至,例如怎么给孩子喂奶,怎么哄孩子睡觉,以及如何“让孩子适应环境的方式”。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执己见。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又会听到关于如何树立权威,是否要打屁股、惩罚孩子等方面的建议——“尤其不能让孩子和你们睡在一张床上”“得和他们划清界限”“孩子得多睡觉”“男孩子可不能玩毛绒娃娃”“孩子摔倒时别去安慰他,否则长大后他会变成眼泪汪汪的可怜虫”“如果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你们可能会养出个小罪犯”“得这么做,不能那么做”……而这些,仅仅只是“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冗长清单的开头。所有父母都会被铺天盖地的、非常具有指向性的建议和一些所谓的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沉重问题所淹没。 正面的建议各式各样,反面的建议也层出不穷。父母们被各种建议包围了、吞没了。尽管建议的数量众多,有效的信息却相当有限。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各执己见并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那就没有客观的信息。很多教育观点都已经遭到了猛烈的甚至是过激的抨击,尤其当某些观点并非建立在理性思考和谨慎研究的基础之上时,这类批判就更加不留情面。 父母们为了从众多不同的理念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理念而忧虑重重。很快,他们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有些提议者的观点往往暗含着某种威胁或指责,如“正是因为你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才会吸毒”;有时他们的提议会让你产生负罪感,如“这要看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或者“那是因为父母离婚了”等。 所以,我不会向父母们推荐任何能够提供建议的书。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比任何“专家”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管这个专家是名声在外的儿科医生还是精神分析师。而我们无法建立一段和谐的关系、无法得到一种真正的理解,往往是由某些障碍和误解导致的。如果说某位“专家”能帮助你们,那他就要为你们扫除这些障碍。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点亮一盏灯,让父母们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育儿之路,能够解开一些症结,越过一些障碍。作为年轻的母亲和年轻的父亲,你们需要更明确的方向标,而不是建议。他们需要学着为自己建立信心,也要尽可能地对孩子有信心。 本书有两个主导思想: 1。只要我们稍微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理解他的语言,他就会在自己发展的每个阶段,把他的任何需要都告诉我们。 2。父母有能力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采取正确的态度回应孩子——只要他们不是机械地服从教育条例,不盲目听从专家的评判,不把自己局限在自己曾经接受过的严格的教育框架中,不让自己一直深陷在过往所受的伤害中而无法自拔。 我们在谈论孩子的教育时,能够闭口不谈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吗?我们受过的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到底有多大?当孩子的状态和态度让我们火冒三丈,甚至让我们想动手时,很显然,我们需要从自身的经历中抽离出来,了解眼前的事实和形势,不把自己的过去投射到孩子身上,要采取更正确、更有效的行为和方式来对待孩子。当我们和孩子的关系非常紧张时,我们很可能受到了我们自己的情绪和经历的干扰,而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 我们能否帮助孩子提高情商?怎样才能坚信自己拥有做父母的能力?本书第一章将主要探讨这两个问题。 谈到教育,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父母想了解一些孩子的发展规律,毫无疑问,这是非常有益的,但没有什么规律“应该”去了解,没有任何方法一定能把孩子塑造成未来的“成功”人士。所谓的方法,也许这时有用,过段时间就不再生效了。与其寻找现成的答案,采用万无一失的秘方,倒不如由我们自己、也为我们自己而思考、而决策。在第二章中,我将向读者提出7个问题,请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作答。 建立自我认同感的前提是:意识到自我,感知到自己的情绪。我们将在第三章中共同探索情绪的世界:情绪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如何应对不同的情绪?我们是应该鼓励孩子为了做一个“强者”而压抑自己的情绪,还是在他们害怕、哭泣或发怒时给予关注?如何帮助孩子变得既勇敢又灵敏? 在后面4章中,我们将逐一分析恐惧、愤怒、喜悦和悲伤这几种情绪。 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被理睬,他可能会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变得郁郁寡欢。我们将在第八章中解开这些症状的症结。 孩子一生中可能经历某些悲惨的事情和痛苦的考验。在第九章中,我们将谈谈如何帮助孩子坦然面对亲人的离世或者暂时性的离开,帮助他们安然通过这些考验。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即第十章中,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增添更多的欢笑与快乐。 在开始探索情绪世界之前,我想最后提醒一次:我们的孩子其实并不期待我们完美无瑕,而只希望我们能够尊重他。人无完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不要只顾着强迫自己去做一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你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要。 本书中的某些段落可能会让你感到震惊,某些论断可能会让你感觉不习惯,不过,请花点儿时间思考一下,听听来自你内心的共鸣。已经有很多家长出于对我的信任来听我的讲座和参加我的培训班,而我所讲述的一切没有任何特别之处,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只是你可能没有从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罢了。 当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某种影响时,我往往会对他们说“你的顾虑太多了”。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困扰父母,是因为它们的答案通常都被预先设定了,并且丝毫没有考虑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谁能把任何事情都做得完美无缺?向自己提问,这是人类的本性。 你是否觉得自己做什么都笨手笨脚的?你期盼自己能学会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孩子的感受吗?不要担心,这本书会帮助你。 让我们回忆一下过去吧!从前,我们可能会鞭打孩子,或者把他们关进小黑屋好几个小时,狠心得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没有人认为威胁孩子、鞭打孩子、与孩子在感情上保持距离有任何不妥。大家认为,应该“驯服”这些小魔鬼,把他们教育成讲礼貌、懂规矩的人。任何体罚孩子的行为都是被认同的。对此,孩子不能有任何异议,因为家长这么做是“为他们好”。从前的两代人之间,孩子只有义务,权利则都被父母霸占了(初夜权、出生权甚至死亡权)。我们现在做的比我们上一代更好,而我们的孩子会比我们更优秀。这就是进化的意义。 你会因为自己对孩子态度不好而有罪恶感吗?想想你自己从何而来,想想在你自己的童年时代所受到的待遇!这样能帮助你进行比较。你的愧疚感对你的孩子没有任何好处。作为父母,更有意义的做法是让自己拥有一份责任感!当父母其实并不容易,尤其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身为父母,我们要直面自己的缺点和自己所遭遇过的还未愈合的伤口,我们的很多方面都难逃孩子的指责(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成长,来感知他们与我们的不同,来和我们顺利分离)。所以,要当好父母就更难了。 另外,当你倾向于把自己归为不称职的父母这一类时,请考虑一下,你在履行做父母的责任时获得了多少帮助和支持!你们家是不是至少有两个人在照顾这个哭泣的小天使?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比如祖父母、叔舅、姑姨、奶妈、保姆、钟点工、互惠学生、教父教母或朋友来照顾和帮助孩子?照顾婴儿需要日日夜夜守在他身旁,一个人是不可能应付得了的。当所有的责任和压力都压在父母中的某一方身上,特别是这一方性格内向时,你却期待他能满足婴儿大量的需求,这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此,不要把标准定得太高,要宽容对待自己,尤其要学会表达你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倾听孩子的心声,允许他缓解自身的压力,为他提供宣泄情绪的空间,他必定会冲破生活中的重重困难而获得成长。 我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让家庭生活更幸福的动力和源泉——这也是引领我完成本书的动力和目标。 请开启你的阅读之旅吧! 书评(媒体评论) 许多令家长焦虑、束手无策的子女教养问题,源头都在情绪管理。首先是家长本身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直接的影响便是孩子的负面情绪日渐高涨,亲子互动不良,亲子关系越来越糟,孩子天天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本书正可补充目前我国亲子教育教材的不足,从准爸爸准妈妈到正在陪伴孩子长大的家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自我成长教材。 ——亲子教育专家陈禾 做孩子的主人,不如做自己的主人。作为家长,我们无权按照自己的心意塑造孩子,却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塑造自己。我们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却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一本给家长减压的育儿书,带给家长的不是一个个偏方,而是教育的智慧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悠贝亲子阅读学院院长孙莉莉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真正有用的书,对于处理我和我儿子的关系以及和他人的关系同样有用。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为什么我会视而不见呢?这本书教会我用心去倾听、去交流,也教会我倾听自己、发现自己、深入了解自己,而不以自己的情绪为耻辱! ——一位法国妈妈 这本书中举的众多例子令我从从未考虑到的方面和正确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孩子。我了解到了情商的巨大作用:孩子如果能拥有健康的情商,就能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就能忠实于自己的价值观,就能免受肤浅冲动的控制,就能在困难的情况下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世上所有的妈妈,为了孩子的幸福,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一位韩国妈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