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遵生编著的《东方吴昌硕》采取的皆是很传统的传记式的创作方法,虽然目的是为了施加影响与现实,但内容并不与现实发生直接的关照。而此书却采取了一种让历史人物的雕像“复活”,是与参观者——当代青年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历史人物的命运叙述,表明历史人物的人生观、艺术观的方法。而那既是吴昌硕的人生观、艺术观,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方吴昌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遵生 |
出版社 |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遵生编著的《东方吴昌硕》采取的皆是很传统的传记式的创作方法,虽然目的是为了施加影响与现实,但内容并不与现实发生直接的关照。而此书却采取了一种让历史人物的雕像“复活”,是与参观者——当代青年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历史人物的命运叙述,表明历史人物的人生观、艺术观的方法。而那既是吴昌硕的人生观、艺术观,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 内容推荐 吴昌硕以书、画、篆刻闻名于世,其影响既深且远,但他的一生充满坎坷、痛苦与矛盾。赵遵生编著的《东方吴昌硕》以详实的史料,追踪历史的时空,展现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东方吴昌硕》将吴昌硕放在历史变迁和江南地域文化环境中,展现吴昌硕作为近代重要文化人物而非单纯艺术家的一面,同时又从他的艺术中理解他的文化精神。 目录 咬定青山为哪般(代序) 梁晓声 引子 第一篇 挥笔从戎——沐浴甲午战争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二篇 死神——再度擦身而过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三篇 梅知己——诀别仕途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四篇 梅知己——在梅缘中崛起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五篇 帅西泠救国宝——绝艺撼动四海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六篇 帅西泠救国宝——不见硝烟的战争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七篇 战乱里的天问——何日享太平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后记 附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直到迁居城南升吉里,已近天命之年的吴昌硕在上海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寓所,较之在浦东,画室显见宽敞。可谓安居乐业,他自然也定心了不少。你看眼下,他就很有点舒畅地把笔绘制着硕大的寿桃。画已初具轮廓,非常规的篆书笔法,也一目可观,笔笔道劲而古朴,颇有石鼓文遗韵。 施酒夫人牵着小东迈快步进门。 吴昌硕目不离画,似有第三只眼睛,欣欣然问:“妈和阿花接来了?” 施酒头一摆,掩不住诧异地告知:“来了一位日本老先生!” “日本?!”吴昌硕也好生诧异!他怀着疑问,匆步下到堂前,一面打量素昧平生的海外来客,一面接过对方递来的引见函,“请坐。噢,呵呵,还是伯年兄介绍来的。日下部鸣鹤先生?!幸会。” 叫日下部鸣鹤的人,不过五十四岁,却是须髯飘飘,犹如得道高僧一般。他自剖道:“我远涉重洋,特来拜师。”日下部鸣鹤,号鸣鹤。草书大家。以劲健峻拔的六朝书风成为日本碑学始祖。 “拜师?好呀!伯年兄算得是画坛海派的领袖。” “不不,我主攻书法,以中国碑体为师。” “好。好。”吴昌硕不无欣赏地点点头。 “千古东吴有‘笔精’。今此渡海,是要礼拜‘笔精’——你吴昌硕先生为师!”日下部鸣鹤以中国礼仪,拱手施拜,被吴昌硕连连止住: “岂敢?岂敢?你可是日本碑学始祖。”吴昌硕一晃任伯年的引见函,“昌硕不过是苦学中的一介‘学士’而已。” “蒲华先生来日本时,我辈既见识到他的竹,也见识了先生的印蜕;在任伯年先生府上更观赏到先生的篆体大书,连同‘画奴’、‘人仙’几枚宝印,真是大开眼界!……” 吴昌硕不能不被远道日本客的诚心所动,于是抬手劝止道:“难得先生万里求学问道,可感可佩。彼此就以‘先生’相称如何?” “老学生岂敢?” “那我年轻你六载的一介贫寒学士就更不敢了。” 相与开颜。 吴昌硕携着日本同仁来到自己的二楼画室。日下部鸣鹤进得门,一眼瞄住画案上不大寻常的硕大寿桃,如遇喜事一般问:“好了得的寿桃!先生是为谁贺寿?” “杨岘大学士七十五岁寿辰。” 曰下部鸣鹤顿时欣悦不禁道:“巧巧巧,我也正想去苏州拜访这位书、诗、经学的大家!” 吴昌硕暗下诧异道:“呜鹤先生身在日本,对我中国的文人墨客也如此熟识?有心,有心!” “哪里?我辈学人,总不能划地为牢,不识天外之天;何况我日本这般的海中岛国。” 施酒夫人送上茶水,招呼着:“先生请用。” 日下部鸣鹤躬身回礼道:“有劳师母。” 吴昌硕目光从画中收回,笑着纠正:“哎,不是师母,是施酒夫人。” “施夫人。” “客气。”施酒回了礼,退身而出。 “请稍侯。”吴昌硕思绪又沉入画中,说着,即以挥写大篆的笔法,将寿桃儿润了色,又浓墨直点,借带绿墨水的渗势,扫出一簇绿叶。 日下部鸣鹤长须一捋,禁不住冲口而出:“久闻先生能扫梅,你这一扫,又将金石篆书融入画中,这寿桃可远不是一般的寿桃;若拿到日本去,天价不敢说,半天价当可无疑!” “鸣鹤先生过奖。”吴昌硕呵呵一笑。旋即一脸恭谨,“杨大学士既是我的兄长,又是恩师,送上一般的寿桃就俗而不敬了。” 日下部鸣鹤大是赏叹! 吴昌硕着即挥笔题上—— 寿桃图 “砰一啪”! 苏州葑溪南园,杨岘府邸大门外,一响爆竹平地而起,在半天里响开,一些个家人、路人与祝寿人好一阵雀跃。两位家丁又要去点爆竹、燃鞭炮,被赶出门来的中年女管家连连喝止: “谁让你们又惊天、又动地的?快停下!” 扫兴的家丁嘀咕着:“‘寿’字大旗做好了不挂,这热闹热闹也?!……” 女管家怪嗔着:“老先生就是要跟平常一个样,不要弄得兴师动众的。听好了,凡送礼来的,你们是头一关,先卡住;杨府不收礼。听清了!”交代了,又忙火火地转身回院。 “人家祝寿,就愁不惊天动地呐!” “嗳,我们这位老先生什么都好,就是脾气——臭!” 围观人哄笑了。有人赞叹,也有人摇头。就是苦了送礼客,其中分明有官场中人,进不是,退不得。 家丁无奈地瞟一眼送礼人,嘟噜道:“听见了,对不住,请回。” “我们是胡县令大人让送的……” 没待来人话说完,家丁也很无奈地告知:“县令的上峰都来了不下三五个,礼品也进不了门。” 沈石友与蒲华结伴而至,两袖清风,无礼无品。 “唷,沈先生、蒲先生,快里面请。” 沈石友打着趣:“不要‘搜身’?” “沈先生说笑了。请请一” 女管家亲自掌管着第二道关卡——寓庸斋。她见到沈石友与蒲华,迎身而上,俯身施礼道:“老先生正等着你们呐。” 沈石友依旧打着趣:“好壁垒森严呀!” 蒲华从心底里感佩道:“不愧是杨大学士,敢逆袭如今行贿、送礼、走人情的‘时尚之风’!” 女管家听了受用,兴叹着:“不愧是老先生的知友。” “昌硕仁兄?……”沈石友记挂着,话还未问了,女管家就告知: “早你们一步来了,还带来位日本客人。” 沈石友和蒲华相顾一怔: “日本客人?”P8-11 序言 读罢这部即将付印的书稿,郑板桥的两句诗在头脑中久久挥之不去,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大约是咏叹古松生命力之坚韧的。除了松,别的一概植物种子,虽也有能在岩石裂缝间扎下根须,长成株棵的,但居然能长成挺拔虬苍的大树,而且数百年不倒的,似乎只有松。松的根须是那么的有力,其顽强生长的前提是必得将岩石撕裂,使土壤和水份饱合于岩石的裂缝之间。 于是眼前就出现黄山的松客松了。 吴昌硕如同近代书画印三界的迎客松,是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众所周知,书画印三界密不可分,界中人士每精一而通三。但能在三方面都达到极高艺术境地的人士,委实又不是很多。 吴昌硕在书、画、印三方面都自成一家,风格卓越,对界中后代人们影响深远,当然备受尊崇。 我觉得他的命运,接近米开朗基罗、贝多芬,都曾生活于乱世,时代之疼都曾危害过他们的人生和艺术道路。然而,他们似乎又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都具有为艺术的高境界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说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我几乎是情不自禁地要说说本书的作者赵遵生了。 他是我的复旦校友,与我都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的毕业生,高我两届。 在我记忆中,他那一届有十二三人。他们毕业后,半数左右的人并没从事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职业,另半数人当了出版社的编辑。如今,所有他们那一届当年的同学,都已先后退休。真正从毕业后一直孜孜不倦从事创作的人,唯遵生而已。 从本书字里行间所体现的创作激隋可以断定,他是会继续孜孜不倦地写下去的。 于是我忽然对他的名字产生了一种具有宿命意味的领悟~难道他也是一个遵文学创作之命而生的人吗? 此前我对他的名字并没有产生过以上领悟。是看了这一部书稿,特别是看了《后记》,油然地便产生了。 他的《后记》令我感动。 在《后记》中,他坦率承认,支持他写这一部书的人是不太多的,善意地泼冷水的朋友倒是不少。 如果他预先征求我的意见,我也将是后者们中的一分子。 原因他在《后记》中已写到,不赘述。 他却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创作。我读这部付印前的书稿,时时能感受到他澎湃的激情,那激情源于他对吴昌硕的敬仰。进言之,源于他对中国历史上一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物的敬仰。那激情,不仅促使他完成了此书,还促使他完成过《苏东坡》、《天下知音——欧阳修》、《水火吟》(苏东坡与王安石系列小说)、《无悔的狂澜——张澜传》等一系列作品。 赵遵生是有人文情怀的作家,是有文化自觉意识的作家。 而这一部书的创作,与他以上几部书的创作,风格截然不同。以上几部书,采取的皆是很传统的传记式的创作方法,虽然目的是为了施加影响与现实,但内容并不与现实发生直接的关照。而此书却采取了一种让历史人物的雕像“复活”,是与参观者——当代青年的直接对话,在对话中进行历史人物的命运叙述,表明历史人物的人生观、艺术观的方法。而那既是吴昌硕的人生观、艺术观,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 为中国当代青年写吴昌硕,希望吴昌硕成为中国当代青年人生和事业两方面的良师益友;赵遵生的这一种创作意图极为明确。而此点足可证明,他对中国当代青年也是多么的关爱! 正如我是我们那一届复旦大学中文系创作专业唯一创作至今的毕业生,赵遵生是他那一届创作专业毕业生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者。他我二人,每每互相劬励。 现在,他的此部书即将出版了。他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又迈出了无怨无悔的一步,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我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心生出一种敬意来。 因为我觉得,他还通过此书证明,他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迈出了极为年轻的一步。 他所采取的创作方法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 他的文字每每激情四射,没有年轻的创作心态,断不会写出那等年轻的文字。 而他这一部书,也几乎可以说是为了献给中国当代青年们而创作的,他希望当代青年喜欢这一部书的创作初衷那么执着,那么显然。 不再年轻,而又能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迈出极为年轻的一步,这是可喜可贺的。我衷心地祝遵生兄心想事成! 2012年12月15日 于北京 后记 自西冷印社朋友提议我写写该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先生,已经有年头了,一直念念于心。提醒、甚而反对与看好者并重。一则是不太好写,二则是不讨好,写书画界——尤其是近、现代的大师、高人,为读者、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确不多见。影视圈中人,更是多半反对,认为这种主旋律,除了政府支持,一般公司都不乐意接手;一个可以理解的担心:卖不出手,亏本。回看文化大家的影视剧,乃至文学作品,亦大略如此。何以‘‘如此”?我琢磨,写书画中人,倘若能超越书画,着眼于人生轨迹的跌宕起伏,生死浮沉;着眼于他的爱与恨、他的悲与欢、他的灵与肉,或许能从书画中别开出生面? 作为长篇小说,可以试试? 起步,始于去上海拜会吴昌硕后人吴超、吴越、吴有雯、吴有斐等几位,后来又拜谒了当时已九十高龄的吴昌硕孙子吴长邺老先生(前面几位的父亲);在安吉采访时,又约谈了吴昌硕的曾孙吴民先。得助于亲属后裔的热忱勉励,我得以一心沉入浩繁的各类史料,跋涉、寻觅、求索…… 写故人——一代诗书印画的文化宗师,除了纪念,乃是为了今天的国家、今天的社会、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朋友们。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书画第一人,“绝艺飞行全世界”(于右任语),甚而被东南亚,尤其是日本誉为书画圣人。 若还原吴昌硕的“原生态”,走下神坛,看看这位圣人的人生轨迹,相信今天的青年朋友定会有大的共鸣!大的惊奇!大的启迪! 他出身于浙江安吉县鄣吴村,一个闭塞而贫困的山乡。虽有昔Et家属为官的荣耀,到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务农、举债,吴昌硕只是一个寻常不过的卑贱者,无钱、无财、无势,一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青少年,跟当今的弱势群体——打工者、求学者、打拼者并无二致。 要命的是他偏偏还性格内向,且懦弱,村里人戏称他为“乡阿姐”,实在有点糟糕!受委屈了,遇挫折了,哭鼻子,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生闷气,抑或干脆一个人溜进山坞里发泄、嚎啕一番! 他能成才?能出息?似乎没有什么人看好。 然而,谁人不察中,兴许是“遗传因子”的作用,他喜欢一个人悄悄啃读史书,尤其是在身为秀才父亲的点拨之下,他渐渐爱上习书、刻章,而且心中有了唐朝大呼狂走出草书的“张颠”(张旭)、酒后狂草驰名的怀素和尚,及至北宋“石痴”米芾……生性懦弱的“乡阿姐”,在与心理、性格矛盾的撞击下,潜移默化中萌发出朦胧的“剑侯”之气——当然是这位“乡阿姐”埋藏在心底的、不为人知的,大略只有父亲、初恋的聘妻与后来的爱妻知晓一二。 ——这是不可小觑的心火,后来的燃烧、进发,就源于此间。 要说吴昌硕人生真正跨出的第一步——他自己也并不知晓这极不寻常的启程:游学,而且是新婚燕尔之际!由于走出山乡,接触了现实的冷暖世道,他吃了苦、遭了罪,触碰到种种小人;然而也更让他结交了他这一生实在不可或缺的好人、友人、贵人。沈石友的诗情与“先知”、任伯年的画感与灵动、蒲华的生世与画品、杨岘的功力与傲骨……凡此,无不深深陶冶、影响、塑造了他的性情与人格、书风与画品。 ——那心底的“剑侯”之气于不觉中,已在未必为人知晓地默默燃烧。 进发,是在五十天命之期——挥笔从军,投身中国近代史中留下悲壮一幕的甲午战争。中国的文人墨客,亲自投身如此酷烈的殊死大战的,能有几人?狂猛的炮火虽震伤了他的双耳,而大战的惨败,却震碎了他曾寄予希望的心,也震醒了他久久追逐仕途的大梦:晚清是没救了!无心的“一月安东令”之后,他从此就诀别仕途,一心探入从不曾离分的诗书印画;于是,走出了如“张颠”(张旭)、如怀素、如“米痴”(米芾)们一意攀登“绝艺”巅峰的吴昌硕。 这是吴昌硕从一个青年迷茫者的挣扎,到东方吴昌硕崛起的蜕变,从潜移默化的量到质的飞跃;不如此,造就不出近代书画“第一人”的吴昌硕,“绝艺飞行全世界”的一代宗师。 吴昌硕能从一个寻常不过的卑贱者,崛起为让东方引为骄傲的艺坛人杰,我们今天求索、打拼中的年轻朋友,又有什么不能的呢?不甘沉沦,相信自己,就是希望,就能奋起,就会有所作为——既为自己和家庭,也为自己的国家和社会。 吴昌硕生于晚清战乱,殁于民国战乱,一生几乎就在魔咒般的大战争、大动荡、大逃亡里浮沉,他挣扎——崛起的一生,有一个与“剑侯”之气相共存的强烈渴望—— “老眼只盼天下平”! 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老人深深、深深的渴望。我想,这也是21世纪崛起中国和动荡世界相共的渴望。这也是长篇历史小说《东方吴昌硕》的题旨所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