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多年来,与婴幼儿相关的一切事物都表现日趋上升的重要性。育儿杂志和电视育儿节目层出不穷,父母们对其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讨论育儿的沙龙也开始问世……透过这种狂热,人们看到了巨大的潜在商机。从学术观点看,我们已经进入了婴幼儿学时期,即从各个形态和各个阶段来全面研究婴儿的一门学科。而那个婴幼儿心理学家被戏称为培育室心理学家的时代已经远去。归根结底,宝宝们之所以魅力难挡,是因为研究他们有助于了解人类的起源。他不仅再现了我们唏嘘感叹的孩提时代,而且还承载着我们的未来。不言而喻,一个宝宝至上的时代到来了。《婴儿的心理世界》作者米兰妮·于宾-盖特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和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以简洁的方式和科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人们对于婴幼儿养育的一些普遍看法。
《婴儿的心理世界》一书作者米兰妮·于宾-盖特是法国儿童心理学家,长期在产科医院从事研究工作。《婴儿的心理世界》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和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以简洁的方式和科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人们对于婴幼儿养育的一些普遍看法,如喂养方式、睡觉姿势、环境的影响、安抚奶嘴的利弊等,为新手父母解除了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宝宝知道妈妈的感受”
人们一直强调,对于宝宝的感受,
妈妈有敏锐的感受力。
然而他们是否知道,
宝宝感受妈妈心情的程度呢?
婴儿刚出生后,妈妈对宝宝说的主要都是表述爱意的话语。随着婴儿逐渐长大,话语主要用来传递信息,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亲子交流主要还是情感交流。当妈妈对宝宝讲话时,所建立起的交流模式距离语言本身甚远。在这种被称为“次语言” 的交流模式下,相对话语交流而言,母子间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交流。
然而,对于胎儿洞察母亲情绪的能力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是空白。有一些在怀孕期间受过刺激的母亲认为,她们的宝宝在当时感受到了妈妈的情绪,担心这可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我们今天仍无法证实这个猜测,但是注意到这种想法不约而同的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例如,印度的传统医学就认为孕妇的情绪、行为和思想会对胚胎产生影响。
达尔文是最早对婴儿情绪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强调,自我表达能力和识别情感能力具有普遍性。初生婴儿具有喜悦、难过、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这六种“天生”的情绪反应,他身边的人可以识别到,婴儿自己也能从别人身上识别出来。婴幼儿通过姿势和身体的曲张来表达情绪,抱着他的人能很快察觉出来。同样,婴儿对母亲通过姿势、运动和抱孩子的方式所表达出的情绪也很敏感。一个情绪紧张的母亲怀抱宝宝的方式不会与心态平静的母亲一样,她当时的情绪状态也随之传递给了孩子。
对他人情绪反应的敏感性和反应力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演变。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凭借与生俱来的心理机制,婴儿可以近乎本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反应。七到九月龄时,婴儿有意识地分享与各种事件和物体相关的经验,分享身边人的情绪反应。这种变化可以说是婴儿能将自己与母亲相区别的结果。此时,在婴儿心理上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他察觉出和别人也可以拥有或者创造出与自己一样的心理状态。至此,对婴儿而言,与他人分享一种感言,一种情况成为了可能之事。
从这一年龄阶段起,可以辨明婴儿通过哪些方法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所有这些方法中,情感协调这种实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经验不是简单的模仿别人的情绪状态,而是用另外一种形式传递出来。举例而言:一个九月龄的婴儿坐在妈妈对面,手持玩具由高至低摇晃,显得比较有兴趣和开心。他妈妈观察到之后,开始跟随着宝宝运动的节奏,从上至下摇晃脑袋。
在婴儿六个月之前,母亲往往有大量的模仿行为,几乎都采用了和婴儿一样的运动模式。通过模仿行为,宝宝发现妈妈理解了他的行为,但是此时并不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让宝宝能够分享情感,父母必须学会从宝宝行为中读懂他的情绪状态,然后行为表现出和宝宝一致,而不一味的去模仿,进而让宝宝明白父母的行为与自己最初的情绪有一定关联。
情感协调并不仅仅只是他人对婴儿内心状态的一种“反射”,它更能说明他人感受并且分享了这种状态。
将近一周岁时,婴儿开始寻找身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当遇到判断不准的情景时,他非常积极地参照成人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参照”。例如,在实验中给婴儿看一个不常见的刺激物,比如,一个嘟嘟作响的闪光机器人玩具向孩子靠近,后者看着妈妈。如果妈妈对着机器人微笑,孩子则也一样。更常见的例子,当小孩摔倒在地,他首先看周围人的反应,并没有开始大哭。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他发现没有人注意到他摔跤,他就安静地接着玩。
当母亲和婴儿之间情感交流重要性被发现之际,情感互动这个概念就诞生了。妈妈发觉自己表达感情有困难时(如患有抑郁症的妈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无表情的面孔”(英文是:still face,法文是:visage impassible)这项实验突出了情感互动的重要性:三个月大的婴儿,放松的坐在妈妈对面。妈妈开始与宝宝在游戏,随后停止游戏,面无表情三分钟。在婴儿身上我们观察到了什么?他在试图用眼神、微笑和手势重新建立起交流。如果妈妈置之不理,他就退出互动,满脸忧虑地大哭起来。如果妈妈继续游戏,宝宝稍事停顿之后,重新开始与妈妈互动交流。
心理学家推测,“无表情的面孔”中的情景再现了抑郁症母亲的真实经历。可见,对母亲们情绪上出现的问题做好预防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P43-47
从婴儿学到育婴常识
近三十多年来,与婴幼儿相关的一切事物都表现出日趋上升的重要性。育儿杂志和电视育儿节目层出不穷,父母们对其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讨论育儿的沙龙也开始问世……透过这种狂热,人们看到了巨大的潜在商机。从学术观点看,我们已经进入了婴幼儿学时期,即从各个形态和各个阶段来全面研究婴幼儿的一门学科。而那个婴幼儿心理学家被戏称为培育室心理学家的时代已经远去。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接触到育儿知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媒体传播的肤浅的,简化的,有时甚至是轰动效应式的资讯,另一种是科研杂志上专家们晦涩难懂的论著,他们致力于研究该领域中的尖端问题,常常偏离了父母所关注的日常问题。
按说这些新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婴幼儿,然而并非总是如此。这两类知识是一切关于婴幼儿和母婴关系偏见的来源,常常使父母们陷人迷茫之中,被过量的信息所轰炸,为不实信息所侵害,以致他们常有一种犯罪感。
面对宝宝,一个“好妈妈”不能仅仅满足于“能胜任角色”。我们正在远离只关注婴幼儿营养的时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婴幼儿不仅仅表现出“人”的特征,还显示出种种“超智商”能力,母亲们的育婴能力必须达到相应的水平。正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们忧心忡忡、紧张不已。
归根结底,宝宝们之所以魅力难挡,是因为研究他们有助于了解人类的起源。他不仅再现了我们唏嘘感叹的孩提时代,而且还承载着我们的未来。不言而喻,一个宝宝至上的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