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话道德经(译注与诠释)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老子
出版社 时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种顺应自然的最高哲学

全球公认最智慧最古老的学问

西方政坛视其为“总统之师”

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各方面,

老子所著《白话道德经(译注与诠释)》阐释万物之源、治国之术、为政之道、为人之本、立世之则。用道理去印证现实生活,让其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导师。

内容推荐

老子所著《白话道德经(译注与诠释)》既重自然和天道,也重人生与人事。它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模式来表现出对人生、人事的强烈关注,形成了以“自然无为、厚生自爱、知足知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功遂身退”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传统。

《道德经》通过“注释”、“译文”和“诠释”等几个板块对《道德经》进行深度解读,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其微言大义,和其在日常生活、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的借鉴指导意义。

目录

第一章 非常道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虚其心,实其腹

第四章 万物之宗

第五章 多言数穷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 以知古始

第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十六章 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第二十章 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道不弃人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圣人不持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第三十二章 万物自宾

第三十三章 自胜者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第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有德无德

第三十九章 贵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道之反复

第四十一章 下士闻道

第四十二章 益之而损

第四十三章 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四章 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 大巧若拙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见而明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

第五十章 不入死地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见小曰明

第五十三章 大道甚夷

第五十四章 善抱者不脱

第五十五章 赤子德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奇用兵

第五十八章 福祸无凭

第五十九章 根深固柢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美行可以加人

第六十三章 由小及大

第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五章 以智治国,国之贼

第六十六章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善战不怒

第六十九章 用兵为客

第七十章 被褐而怀玉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有余者损

第七十八章 柔弱胜刚强

第七十九章 天道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利而不害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非常道

原典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④。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⑤,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意为本原、根源。这里引申为真理、规律等。

②道:此“道”为解说或阐明的意思。

③母:本意为母亲,这里指万事的根源。

④徼:玄妙,深奥。

⑤玄:深奥难以理解。

译文

能用语言阐明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用文字说明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不能用语言说明的事物,是宇宙的源头。可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事物,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源头。因此,常以虚无缥缈的状态处,来考察事物的真相。妙和徼的来源相同,但名字却不同。二者都是玄妙而不可理解事物。玄妙中的玄妙,是宇宙中所有奥妙的来源之门。

解析

在老子的思想里,“道”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在第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什么是“道”,即“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能够表述出来的就不是道了。因为“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永恒运动的。当我们用言语把“道”表述出来时,“道”就已经变化了。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语言传递。语言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例如表达颜色的词汇只有百十个而已,而眼睛能分辨的颜色却有上千万种,用如此粗略的语言怎么能表述清楚眼睛看到的颜色呢?语言最可贵的地方是传递事物的意义,但是意义指向之处却不是语言所能完美阐述的。常人都非常注重语言,还把“有意义”的语言记录下来写成书,这些书确实记录了前人的思想,但是不能盲目地相信书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的感知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庄子曾经写过一个故事,用来说明“道”不可被表述的道理。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正在大堂上读书,大堂之外是一个优秀的工匠轮扁,他正在制造车轮。轮扁放下了干活的工具,走到大堂上问齐桓公:“您读的什么书呀?”齐桓公见他只是一个做轮子的工匠,颇有些轻视,道:“我读的是圣人之书。”轮扁不依不饶地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觉得这个人非常狂妄,便道:“圣人已经去世了。”

写书的圣人已经去世了,留下的书籍就成了人人都需奉行的经典,轮扁不这么认为,他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到这话大怒道:“我读的是圣贤之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有什么资格评论呢?如果你能说出道理来还能饶过你,说不出道理就是口出妄言,就要处死你。”

轮扁并没有害怕,缓缓地说:“我是从做车轮中看出来的。造车轮的时候,慢慢做我很轻松,但是这样造出的车轮不坚固。抓紧时间做,造出的车轮不容易安装上。只有不紧不慢,才能造出最好的车轮。我心里明白怎么造出最好的车轮,但是不知道怎么说出来。我把这个道理告诉了也在造车轮的儿子,但是他不能明白我的意思。所以我今年七十了还在造车轮。”

轮扁已经明白造车轮的“道”了,但是不能将之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这说明“道”可以被感知,却很难被表述。在生活中,总希望别人传授给我们一些“经验”,有些经验确实可以传授,但是有些“经验”却是需要经过自身的体会才能明白的。

“道”之所以能够被体验,是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道”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无”和“有”。万事万物都从“无”中产生,在“有”中成长,“无”和“有”不是孤立存在的。首先要说的是,这里的“无”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蕴含着无限的“有”的。

战国时代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年轻时穷困潦倒,甚至被人污蔑为小偷,还被暴打了一顿,可谓彻底的一“无”所有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什么都没有的人,后来在秦国大搞“连横”对抗诸国,整个天下简直成了他和苏秦的棋盘,你来我往,好不快活。“无中生有”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无”里面包含“有”。张仪并非都没有,他还有一条“舌头”,还拥有智慧和卓越的眼光。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可以白手起家,只要他拥有智慧和才华。如果张仪是一个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穷光蛋,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了,这样的人注定无所作为,那才是实实在在的一无所有。

“无”不能从“零”创造万事万物,而是“无”中本身就隐藏着“有”。“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守护万物成长的母亲。在“恒无”中蕴含着无穷的奥妙,在“恒有”中蕴含着世界的根源。“无”和“有”同出于“道”,他们是合二为一的同一的整体。“无”不断地转化为“有”,“有”不断地隐藏于“无”,它们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转化和变化当中。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透过纷乱的表象看破变化的规律,从而顺心如意,从无到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周瑜合作对抗曹操,但是周瑜一心想找个理由除掉诸葛亮,要他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而且要工人不给工人,要材料不给材料。周瑜不相信诸葛亮能够完成任务,诸葛亮却说:“十天太长,只要三日即可。”并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三日之内交不出十万支箭,愿受军法处置。  按照正常的逻辑,即便是材料充足、工人足够也不可能在十天内造出十万之箭,何况周瑜还处处掣肘。这也是周瑜认为诸葛亮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原因。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自己虽然一支都没造,却从曹操处“借”来了十万支箭。

细想之下,诸葛亮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吗?诸葛亮知道曹操军队的战斗规律,还掌握了天气、地理等因素。正因为把握住了“无”中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有”,诸葛亮才能做到“无中生有”。

P1-P4

序言

人道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殊不知所谓的“百家”却有一个共同的偶像——老子,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被后世读书人奉为偶像两千多年的孔子。

老子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周王室为官,官职并不大,大约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在当时,书还是一种极其稀罕的东西,老子的官职为他日后成为圣贤创造了条件。在图书馆中,老子遍览天下典籍,并将这些知识吸收融合为自己的学说。年近80岁时,他辞去官职,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国都洛阳缓缓西行。函谷关的关令尹喜非常崇敬老子,当老子来到函谷关时,尹喜便恳求他为世人留下一点东西。老子在函谷关逗留了三个多月,然后继续西行。后来,老子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他出关时所骑的青牛便也成了太上老君的坐骑,在《西游t己=》里,作者吴承恩还曾经让这头青牛下界来为难过取经的师徒四人。

离开函谷关之后,老子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迹,而世界上却从此多出了一本名叫《道德经》的奇书,这便是老子在函谷关逗留三个多月的工作成果。至于为何称《道德经》为“奇书”,这从它的历史地位就可见一斑。

首先,《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与此同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中,《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像这样一部在古今中外同受敬仰的著作,难道还称不上是奇书吗?

《道德经》是由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组成的,共分为81章,暗合九九归一之数。《道德经》虽只有5000多字,但其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书中包含哲学、逻辑、宗教、文学、医学、气象、环境、天文、地理、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揭示了老子本人的深邃思想,开创了道家学派的先河。

现代人很难想象5000字的篇幅中可以包含如此大的信息量,但很显然,《道德经》做到了。然而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道德经》的语言实在太过精奥晦涩,现代人很难读懂《道德经》的原文。这正是本书得以出版的原因。本书通过“注释”、“译文”和“解析”三个部分对《道德经》的原文进行深度解读,用优美、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其中的微言大义阐释清楚,并且用这些道理去印证现实生活,让它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导师。

最后,愿每位读者都能在老子思想的指引下成其大道,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和强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