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悠悠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此起彼伏。岁月荏苒,如过眼云烟,说什么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有宋元明清,亦是皆然。黄河沾雨露,江山不改旧规模,一梦未醒,千年已矣。世上寻无干岁草,山中叵觅万年丹。年年燕子衔春,夜夜杜鹃啼月。长江水后浪赶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任汝汉祖唐高,成吉思汉一代天骄,洪武至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个个英雄气短,魄散而魂销,仅留青史照今朝。
话说大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后,从洪武元年(1368)至崇祯十七年(1664)灭亡,历时276年,前后在位皇帝十六名(不包含南明诸帝)。在位十六人中,除去明太祖朱元璋及成祖朱棣之外,其他的皇帝都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由于皇帝的昏庸无能,造成了官场的腐败,官仗权势,侵夺广大百姓的田地,房屋和牲畜。官商勾结,牟取暴利。官逼民反,自古以来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率,多少次的陈胜、吴广藏在草莽之中,有的火星没有燃起便被扑灭,但也有星火可燎原。崇祯登基时,明朝的官场已经是一支贪腐透顶的官僚队伍。官卖官,已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加上明末土地兼并厉害,在全国的区域内,土地撂荒,征收的土地赋税加重,使这个农业大国,种田的农民负担加重,宁愿当流民不愿呆在土地上耕耘。农民活不下去,只有铤而走险,组织起义。明末最早见于史载的是王二起义,后来形成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
从《明季北略》的记载可看出,饥民、流民只是起义的基本队伍,真正起骨干的是朝廷的小吏或下级军官。他们经过战火的磨练,有的已经成为军事家,象李白成、张献忠。
至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李白成的五十万大军已经轻轻松松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在短短二个月内,山西全省落人李手。又分一支偏师由河南北上,向保定进发,自己和刘宗敏等大将亲率大军北攻大同、宣化。大同、宣化地处九边,是明朝两大军事重镇,也是首都北京西北屏障,谁知两镇的兵将徒有虚名,不堪一击,崇祯十七年三月一日,大同降。三月八日,宣化陷落,随后大军过居庸关长城。三月十六日昌平陷落,十七日李自成的部队已经出现在德胜门下,紧接着将都城围得滴水不泄,明朝大臣纷纷投降。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至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于1644年自缢煤山,276年的封建王朝已经画上句号。李白成虽然推翻大明王朝,但他的大顺政权在紫禁城的日子仅仅四十天而已。他派刘宗敏往山海关招安总兵吴三桂,实际上,吴三桂也曾想真心为大明皇朝效命,因山海关重地,属中原咽喉,关外便是虎视眈眈的满清政权爱新觉罗氏。在带兵勤王的途中,忽家人报说北京沦陷,崇祯自缢,父吴襄被杀,爱妾陈圆圆被占,一怒之下回师山海关。失去理智后,接受满清多尔衮的联盟,并挥师南下,追击李闯王的起义军。李白成亦以自刎告终,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就这样失败了。明王朝和李自成起义军之争,按中国古代一句成语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得利的渔翁,正是爱新觉罗氏。其实满清想吃大明的鹿肉,是垂涎已久。结盟吴三桂,这正是爱新觉罗氏推翻大明朝的一步棋,达到以汉人治汉的统治中国的策略。实际上,明皇朝的腐败,特别是太监魏忠贤的擅政。已经造成内乱和外患。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在大员湾外侧的小沙丘上营建热兰遮城(即台湾城)。翌年,又在台南建筑普罗文查城(即赤嵌城)。而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风起云涌,已经彻底动摇了大明的汀山。满清(后金)已存崇祯九年改国号为“清”。因为当时疆域已经很广,治下已经有相当多的汉民,他们善于利用汉人治汉,如其军师范文程,经略洪承畴,明将祖大寿、姜琅、唐通等尽是汉人。
诸位读者,满清入主中原的这场战争到底是属于什么性质的战争?是外寇人侵或者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东北的满族是否是中华民族的一成员?既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谁有能力,谁能使国家统一,谁能使人民安居乐业,谁就是政权的主人?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更何妨说,大清皇朝初期的几代皇帝,从顺治、康熙至乾隆,皆是圣明,他们实行了一系列的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减赋政策,开拓了清朝一百三十多年的盛世和中华广袤的疆土。
P1-3
《威略将军传》于2009年11月成书,在灵源山泰伯庙初次印行。及2010年3月8日,在旅菲延陵宗亲总会三大庆典时,当作礼品向全世界吴氏各国宗亲代表馈赠。引起一片轰动,那段尘封了三百多年的英雄业迹,终于问世了。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对吴英文化研究的热潮,也拉开了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广泛参与吴英文化研究与文物保护活动的序幕。由于大家对吴英文化的热爱和追求,故三十二回版的《威略将军传》在菲律宾发行时,便告罄。作者必须借此次重刊之机,向全体读者表示歉意,因初版时资料短缺、时间紧迫和经验不足,故无法全面地写出吴英的一生经历。同时也存在片面性和衔接不当等诸多缺陷。但编者何敢大胆出版,是仅将前书作为抛砖引玉而已。
2010年下半年,作者承蒙广大读者和海内外侨胞的要求,希望能再版,使本书能更全面、更系统、更翔实地反映吴英将军的爱国爱民的崇高精神,使演义小说更具可读性和艺术性。但反过来说,要完成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必须最少具备70%以上的史实,再加30%的塑造润饰方能成篇。而这些史实要从什么地方去查觅呢?必须从志书、传略、民间史话、历史文献、档案、族谱……但志书、传略皆太简,难以编成章回小说。为了取得这些历史资料,余走尽晋江、厦门、莆田、台湾、浙江各地查询资料,后按吴英将军生前著的《行间纪遇》和《清威略将军吴英事略》二书内容,首先编成吴英年谱后,才按战场先后次序编排。经近二年的日夜奋斗,绞尽脑汁,终成六十回初坯。后按回内容配诗,加插图说明,年谱、传奇、附录,前后修改至少一百余次。经反复推敲,方在近日告竣。后面这些附录,是为了让广大读者对吴英生平历史,尤其是对台海战役能有更深人的,解。
本书承蒙原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吴伯雄先生为《威略将军传》题写书名,原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正厅级巡视员庄晏成为本书写前言兼贺诗,莆田民革市委副主委林玉霖先生写序言。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总会、莆田吴氏宗亲会吴永坤、原成都军区少将司令员吴剑云、参谋部正师职军官王永远、孔子第七十五代孙孔畴、中国著名女书法家兼书画院副院长邹子鹃、原晋江县县长吴彦南、石狮市政协主席吴清含、晋江市原副市长吴松茂、厦门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吴温暖、全国劳动模范吴助仁、石狮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吴清水、泰伯庙负责人吴为兴、吴燕辉为本书赞词,谨在此几言致谢。
《威略将军传》前后版能顺利问世,及大浯塘吴英故居的重建,有赖于旅菲延陵吴氏宗亲总会及创会会长吴长榆、吴英后裔吴建民、吴耀旭(台湾)的创始和资助。更有赖于泉南吴氏企业家吴健康、吴新民、吴金哲、吴建国、吴尚金、吴瑞彪、吴金煌、吴天赐、吴远康、吴远北、吴远场、吴玲玲(女)、吴秀冬(女)、吴火炉、吴新疆、吴清勇、吴国卿、吴建泰、吴金钻、吴友丁、吴孝小、吴健康(磁灶)、吴联苔、吴超群、吴广勇、吴长晓、吴清涵、吴长盾、吴贻炫、吴铅锡、吴国荣、吴良连等先生的鼎力赞助,还有热心吴英文化研究和吴英故居重建的吴氏志士吴燕辉、吴金鹏、吴乔生、吴端芬、吴天发(厦门)、吴国祯、吴金龙、吴谋强、吴金宝、吴荣旭、吴荣臭、吴华成、吴文棋、吴家谋、吴资友、吴清水(大坑园)、吴昭狮、吴昭育、吴新民(大坑园)、吴启昌、吴清泉、吴劲标、吴传快、吴清苏、吴惠民、吴志柏、吴天启、吴振霖、吴英伟、吴裕慈、吴松柏(钱山)、吴天恩、吴荣智、吴建星、吴连对、吴连涵、吴丽色、吴为汉、吴瑜、吴为兴、吴剑峰(莆田)、吴永坤、吴楠、吴长谋、吴清港、吴德政、吴金旋、吴仲义、吴亮顺、吴翼郎、吴再造、吴文坛、(浦边)吴建居、吴天转、吴我省、吴荣灿、吴裕拱、吴我展、吴阿明、吴文举、吴其昌、吴明政、吴伟大、吴文坛(古盈)、吴彦蚶、吴银河、吴清暖、吴贻铅、吴明筑、吴文明、吴嘉声、吴伟忠、吴建霖、吴水龙、吴宇宙、(安溪)吴连炮、吴家栋、吴荣团、吴声坂、吴文希、吴阿时、吴文设、吴解围等先生,及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黄良、晋江市科协主席蔡育树、晋江市灵源街道办党委书记陈传芳、主任蔡少卿、宣委庄燕燕等领导,大浯塘两委会、浯塘全体村民的支持,海内外社会各界仁人志士,晋江方志办主任黄尤敏、副主任林莉莉女士,晋江历史文化研究总会会长王云传、厦门大学教授陈育伦、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支平、施琅学术研究会秘书长施能忠、大浯塘蔡氏名贤蔡国富、印尼东爪哇三教庙宁联合会主席吴式建等先生的支持,比干学术研究会会长林荣登先生提供《清代林贤总兵与台海战役研究》一书,及著名画家许耀进为吴英将军画神像,在此一并郑重地鸣谢!
本书中因为连贯、全面性和史实的需要,个别地方摘录和引用其他专家学者的相关书报大作,敬请各位名家恕谅。另本书中多数图片是作者走南跑北及有关吴英活动过的地方拍照,一但也有一部分取材于旧连环画,作者与吴树林合编的《闽南四句精品集》和《一代贤相》之插图。还有几图取之龙湖镇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编的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故事集》,另“紫帽山”和“龙湖”二图取之于施清凉拍摄的《形象晋江》摄影集,“金门古渡头战场”和“后浦古屋”取于好友金门著名画家吴鼎仁的《金门风情画》画册。凡引用以上单位或个人之大作,余均在此表示感谢。
这次编著此书,多按《行间纪遇》和《清威略将军吴英事略》吴英二本自传为依据,溢美之辞可能难免。但这正如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支平教授在《清代林贤总兵与台海战役研究》一书之序言中所说的:“对于林贤总兵及其功绩的描述,不能排除有某些溢美之辞。这也正如吴英的《行间纪遇》和施琅的《靖海纪事》中都有存在某些自我溢美之辞一样,不足为奇。也许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的文献记载,我们才得以相互对照、相互映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来观察当时历史真相。”从陈教授的这段话中,说明台海战役最主要三个主角之千秋功过,由于他们各自在自传中的不同写法,留给热心台海战役研究的专家学者更多研究的价值。而作者编著此书,亦如吴英将军自传两书一样,功过留与后人评。而为撰此书,作者已尽力而为,奈因时空跨度大、涉及面广,虽多方征集、考索,但也有挂一失百,拾零遗珠之误。且由于素养、精力、文化水平及种种原因,故疏错在所难免,希冀方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指点迷津,俾今后更为臻其善美。
第一回:李闯起义陷京城,三桂无奈引清兵
第二回:晋江钟灵毓俊秀,浯塘吉穴出精英
第三回:丙山边振泉天葬,浯塘里山家述因
第四回:得天书夫人夜梦,降凡尘紫微投胎
第五回:居宅室神人扇蚊,投姑家神灯引路
第六回:仙殴采药治毒疮,祖师示禳医足疾
第七回:负惜儿大士扶危,浯塘山雏龙忍辱
第八回:露本色神奇除病,缔良缘蔡公识贤
第九回:溺白沙神佛救难,移鹭岛佩辉归天
第十回:石佛化身救吴英,赖妈善心收孤儿
第十一回:应天意母逝浯塘,尽孝心柩葬高浦
第十二回:趁孝娶为高完婚,守薄业英蚤受苦
第十三回:掠海岛陈霸授艺,浯塘乡贤母教子
第十四回:莅泉州壮士归诚,平金厦职授都司
第十五回:清兵惜败陈吾显,良驹助主斩敌酋
第十六回:返故乡补办婚宴,起大厝答谢蔡亲
第十七回:移亲骸葬资福寺,迁曾祖出水莲花
第十八回:土地巧赐十圣签,浙江奇遇塞白理
第十九回:首战立功赖布鞋,荣春率众降清兵
第二十回:毛头洋先锋奇袭,三门港飞熊伤命
第廿一回:舌战存活宁海兵,乔装追斩双门贼
第廿二回:驾单船急救四船,修毛坪暗取凉坪
第廿三回:攻凉坪败走邦仁,破绿帐箭伤奇保
第廿四回:复青田登云败阵,战羊山先锋用兵
第廿五回:吴英单骑追养性,贝子万兵复温州
第廿六回:移宁波计除方俊,破石门收复象山
第廿七回:松阳城公辅投降,杨梅滩唯仁败走
第廿八回:吴英绘图献妙策,三路进兵改泉围
第廿九回:欧溪破敌杀贼众,窑头伏兵救黎民
第三十回:失海澄应举尽忠,复漳寨林贤协力
第卅一回:挥师合力攻金厦,沿海诸岛慨廓清
第卅二回:开禁界恩泽百姓,奉圣旨建第定庄
第卅三回:为后嗣英蚤提亲,返故乡将军示范
第卅四回:蔡夫人恩封诰命,施将军本荐副帅
第卅五回:蓄谋进兵争方向,澎湖海战拉序幕
第卅六回:施琅誓师戒三事,吴英单船救七船
第卅七回:吴英献计梅花阵,林贤血战娘妈宫
第卅八回:惨烈海战挫郑师,凯歌高奏赞清军
第卅九回:各沃俱平定乾坤,施琅飞报大捷疏
第四十回:郑军败战遁台湾,海峡硝烟方散尽
第四十一回:施琅上疏留宝岛,康熙准奏圆金瓯
第四十二回:重温古今台湾史,再荐贤将抚黎民
第四十三回:布新政台民怀德,斩机功谋略巧施
第四十四回:祭海魂风平浪静,蒙宠恩骑马入宫
第四十五回:奉圣旨舟山赴任,平浙江洪焕归降
第四十六回:震军威镇守蜀地,斩杨善智复长寿
第四十七回:平九经解围巨县,捉德苑攻破旱山
第四十八回:招民垦荒保新政,祭孔题匾铭忠心
第四十九回:莅泉州抚贼安民,代水师厦门除逆
第五十回:迁剑石瑞云恩雨,卜蔡岭别一洞天
第五十一回:建石佛吴英还愿,应佳期六郎诞生
第五十二回:圣祖御赐万人敌,蔡妈逝葬一洞天
第五十三回:赐世锦皇恩浩荡,加威略将军美名
第五十四回:兴化赈灾救百姓,荐子随标报皇恩
第五十五回:省军费改造战船,发令牌招徕远商
第五十六回:宿界乡延匠建第,造玉屏聘请元飞
第五十七回:吴英梦游浯塘山,仙姑引路归星座
第五十八回:巨星殒落将军祠,李绂奉旨承祭奠
第五十九回:恤英贤魂归定庄,追元勋光地撰铭
第六十回:七言律诗褒贤将,一代英名贯古今
七言古诗赞吴英
《福建列传》卷三十五有关吴英的记载
民间流传的吴英传奇故事
吴英将军年谱
李光地《行问纪遇》序一
陈迁鹤《行间纪遇》序二
黄谔《行间纪遇》序三
吴英将军自序
《行间纪遇》中有关台海战役记载原文
吴英元孙儒珍《行间纪遇》编后序
吴英将军为姻家林贤撰祭文(哀章)
施琅与吴英对台湾海峡的影响
台海战役主要人物简介
菲律宾延陵吴氏宗亲总会为保护厦门将军祠致菲大使馆、
台湾吴伯雄、吴敦义、厦门市政府的三张公开函
大浯塘的地理传说和吴英武术精华的延伸
《西山杂志》有关东石郑成功之抗清《倒桥之战》记载
参考文献书籍
再版编后语
真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在民间,那些源自草根阶层的口头故事,在特定的环境与民风、民俗一样,它蕴藏著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样都是闽南文化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得到大家重视,应该发掘和整理,使之流传后代,不要任其埋没和湮沉。这是编著《威略将军传》的意义和目的。
吴英(字为高,号愧能),明崇祯十年丁丑(1637)诞生在晋江大浯塘一个没落宦家,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七月二十四日逝世厦门任所,享寿76岁。天子轸悼,赠太子少保,赐祭葬。吴英为清朝一统江山,忠心矢志,戎马倥偬六十多春秋,受康熙帝敕封“威略将军”,御赐“作万人敌”匾额,并七律诗褒赞之,眷待与施琅同。
吴英将军的一生,是驰骋沙场的一生,为华夏的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吴英将军的事迹,《福建通志》、《莆田县志》、《泉州府志》、台湾地方志、《晋江县志》、《厦门志》等有记载,诸志均大同小异,仅论述战斗功绩:而未出仕前的经历和传奇故事皆乏见志,《威略将军传》初版恰是弥补上述诸志之不足,能更好地让读者及民众进而深透了解吴英将军的为人处世和崇尚的爱国爱民精神。愿吴英将军及一切为祖国统一而浴血奋斗的将士,同与郑成功将军、施琅将军的英名一样存徽流芳,这也是编写此书的莫大愿望。
六十回的《威略将军传》的再版,是为满足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强烈需求,和进一步让各级政府、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文艺新闻界的朋友们来共同关心吴英将军在晋江大浯塘的衙第,在莆田定庄钦赐的“世锦堂”一百二十间府第,在厦门将军祠路的水陆提督将军祠,使这些府第能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保护,此便是编著本书最大的欣慰。它的问世,海内外热心人士可借此梦游,并为后来学子保存一份珍贵遗产。使湮没者得以重视,失传者得以延续,无闻者得以关注,让人启迪情思、升华理念,这亦是编印此书的初衷。
他有柔情似水的愛情傳奇故事。又有金戈鐵馬、叱诧風雲的鐵血篇章;他被稱為江南第一巨人。既是戰將,又是福將;他身經百戰,總不带傷。受康熙帝封為威略將軍,賜匾“作萬人敵”;他集忠、孝、仁、義、智于一身……这就是吴绵普编著的《威略将军传》为你们描述的,继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名将施琅之后的第三位爱国将领——平台副帅——福建水陆提督——晋江大浯塘人吴英。
清威略将军吴英(1637-1712),字为高,号愧能,福建晋江人。任兴化总兵,福建水师提督等。是清初协助施琅将军出征澎湖、台湾的副将,为清政府统一台湾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吴绵普编著的《威略将军传》是依据吴英主要历史事迹编写的历史传记,分60回。附录吴英将军年谱、吴英墓志铭、《行间纪遇》等历史文献,对于吴英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体裁虽为历史小说,但不能纯粹以文学作品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