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邪恶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卢正华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天生的无意识部分,遵循追求快乐原则;

(2)自我,则是人格结构中较实际、理性的成分,随着在现实社会中成长而发展,可协助人类管理其本我的欲求;

(3)超我,则属人格结构中良心的部分,反映出社会的道德标准,是由个人在成长中与其父母及其他重要关系人互动所产生的道德规范结构。

自我惩罚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感觉应该做好却没有做好的事情,甚至是给别人带来伤害和麻烦的事情的一种深深内疚,这种内疚实际上是超我对自我的一种惩罚。这种状况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根本的改善,投射向外,就会非常渴望外部的惩罚。犯罪妄想的本身,就是一种对外部惩罚的期待。

电影里约翰在他弟弟死亡的问题上,感到深深自责,自责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让他无法自拔,会让他产生很强的自罪感,这种自罪感继续发展,就会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犯罪妄想。

这种妄想就会造成他看到或者听到任何人犯罪的时候都会感觉那个犯罪的人是他自己。而莫奇森医生是深深知道这个道理的,又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用他的手段让约翰坚信实际上犯罪的就是约翰自己。

这是在电影情节中诠释的犯罪妄想,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往往没有这么戏剧性。我多年前的一个咨询者,当时是以强迫性思维的症状来求助的。

当时他的主要症状是,非常害怕看到电视上杀人、放火,甚至集体杀人的那种新闻和电视剧情节,看到之后他就非常害怕自己也去这样做。而他又不由自主地在电视里和电脑中挑选关于这些情节的新闻去看,越看越害怕,越害怕越想找这类东西去看,惶惶不可终日。

他坐在我面前的时候告诉我,他其实并不害怕他自己真去做这样的事情,他知道他不会,但是他害怕自己会发疯、会失控。如果失控状态去做这样的事情,他感觉他承担不起这么做的严重后果。

我就问他:“那你究竟是害怕失控还是害怕杀人呢?”他回答得更有趣:“我害怕失控之后会杀人。”

我告诉他:“如果真是在失控状态下去杀人,那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那怕什么?”

听了我的话,他不但没有轻松,反而露出了满目的惊恐: “那怎么行,如果杀的是我的亲人,那可怎么是好?”我听他话里有内容,笑着看着他,并没有往下问。

他又接着说:“如果杀的是我最亲近的人,那我可要后悔一辈子的。”他直直地望着我,紧张状态溢于言表。

“那你肯定知道你心里想杀的人是谁了?”我就直接问他。

他脸上冒出了冷汗,嘴里嘟囔出来几个字:“也许是我的父母。”

其实对父母有仇恨的子女并不少见,而这么直接表现于思维和意识层面的,并不多见。

精神分析的有些观点会认为,其实父母从心理层面是恨孩子的,而不是爱孩子的。他们非常憎恨孩子的年轻、蓬勃的生机,而自己确是一步一步走向衰老,要退卅历史的舞台,所以作为恨孩子的父母,他们潜意识里对孩子不是支持和帮助,其实会是一种杀戮和打击。这就造成一些父母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让他们没有办法从自己手里夺取权力。

孩子一旦读懂父母这种行为背后的用意,当然一样会以恨为回报,而这种恨又是超我所不允许的,又是违背人的伦理纲常的,是不能以以牙还牙的方式表现的。这种情况下,被压抑的恨,就会变成种种匪夷所思的心理症状表现出来。

经过我的深入了解,果然如此。这个孩子从小在父母的苛责中长大,而父母又非常自我,在冠冕堂皇的各种“为你好”名目之下对孩子进行个性和天性的种种扼杀。

孩子想喊喊不出,想跑跑不掉,他的潜意识愤怒和他过强的超我之间,每一天都在演绎这样一出出失控弑母的妄想,让他无法发展他的社会功能。

这种弑母弑父的情结,就是我们内心由恨的传递而产生的那些小邪恶。我们的潜意识有时候会阻挡我们以暴制暴的想法,甚至会不允许我们在意识中对我们的父母有意见、愤怒。

儒家会教育孩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既然父母没有错误,那么错误的肯定是孩子了。而孩子那些被压抑的个性和无法发泄的愤怒,没有办法生长出来的那些内心对成长的渴望,也会凝结为恨,变成一种怨毒,这种怨毒朝向自己,变成的就是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

在整个恨的传递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尝试挣脱这种捆绑,每一次都是一种灵与肉的挣扎。挣扎过后,也许是腐烂,也许是成长。P6-7

目录

序:我们到底信什么

第一章 看透内心那点儿小邪恶——从心理层面认识人性

 内心邪恶的白日梦——犯罪妄想

 对亲人的邪恶——丢失的人性

 以正义的名义——从个性的消失到人性的消失

 面对自己的“图谋不轨”——性的自然属性

 神性和魔性的较量——厚黑学的心理动机

第二章 从心底那点邪恶到犯罪到底有多远

 真有人是天生邪恶的吗

 犯罪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笨贼一箩筐——每个贼其实都是笨贼

 为什么说犯罪者都有心理缺陷——综合动因论

第三章 正常人干不出这种事儿

 正当防卫和防卫不能——强迫性神经症

 我会杀人吗——神经症的心理冲突

 刑事责任能力的丧失——精神分裂症

 提防身边的“心境异常”——持续性心境障碍

 小心被“鬼”盯住——偏执型人格障碍

 电影是用来吓人的——变态杀人狂

第四章 邪恶的外在行为表达——特定的人格结构

 不受约束的疯狂——反社会型人格

 什么样的人容易吸毒成瘾——药物滥用

 酗酒者的灾难——病态酩酊

 为什么会产生职业“第三者”—— 卖笑与买笑的心理动机

 为什么有人会贪得无厌——心灵的黑洞

第五章 你会成为哪类被害人

 你容易被盯上吗——几种容易被伤害的特质

 人能够被驯养吗——斯德哥尔摩效应

 按住了你心里哪根弦——邪教的心理控制

 谁上了传销的当——看得见的贪欲

 你容易被洗脑吗——了解自己性格的弱点

 特殊的受伤害者——家暴案件中受虐的成因

第六章 颠覆世界的邪恶——了解恐怖主义

 疯狂的舒拔大叔——反人类的本质

 特殊材料做成的人——恐怖主义者特殊的内心结构

 恐怖主义群体的心理特点——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

第七章 真实的犯罪现场调查——测谎和精神鉴定

 审问中的心理博弈——囚徒困境

 心理描绘和测谎仪——特殊的心理学应用

 你说你是精神病你就精神病了吗——司法鉴定

 侥幸和狡辩——被告人心理特点

 别以为我真服你的管——服刑人的心理适应过程

结语:养“狼”日记——人的邪恶是如何养成的

序言

写这本书,跟我10年的检察官生涯有关。

站在公诉席上的那些日子,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接近10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又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解读了更多的爱恨情仇。而这些都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相联系,也和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紧密相关,把这两处经验放在一起,就会成为我们观察社会、观察我们个人行为的一个特殊的视角。相对于其他,这个视角更独特,更令人警醒。

经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好好的检察官不做,而选择去做心理咨询师,我会告诉他们:“我做了10年的检察官,把成百上千的人送进了监狱,我并没有什么成就感。我感到罪犯和被害人一样有妻儿老小,都一样可怜,惩罚只是对他们曾经做过的行为的总结,那他们的将来会怎样呢,会走好剩下的人生吗?而心理咨询师则不同,他改变的是人内心的结构、人的思想。也许我相伴他一段人生的泥泞之后,他走的是一段更加幸福、快乐轻松的路。”

弹指一挥间,又一个10年。做了近10年的临床心理咨询师的我,对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让我更加明白原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存在那么一点儿小邪恶,有很多是和犯罪与否无关,和人性有关。

在这本书里,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我所选用的多是极端的犯罪案例,或许多数人不会“邪恶”到这么严重,产生极端行为,但人和人的心理现象是相类似的。我们多数人不大可能会实施犯罪行为,但充满恶意的话语、攻击性情绪、谣言、使绊等诸多日常行为背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邪恶心理在驱使。

我们内心的那点儿小邪恶让我们更像一个“人”而区别于神,让生活更多彩,让世界更可爱。在这本书中我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认识,让我们更有办法去理解自己,去接纳人生。

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在心理学的不同流派中都有不同的解读。就像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法家和儒家一样。

法家更像精神分析,充斥了人性本恶的思想。精神分析会说,父母对孩子其实是充满仇恨的,需要认识到这些仇恨,才能够真正达到人心的和解。而儒家更像人本主义,说“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都有向上的力量,每个人只要不被自己的思想所束缚,都会向上而发展。

正因如此,在针对一些违规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法家主张的严刑酷法“以刑去刑”;儒家则坚决反对“不教而诛”,更主张以“人治”来管理人的行为。各抒己见,各领风骚,无法定论。但无论从任何角度,都逃不过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那么人性是什么呢?管子其实更接近于法家的思想,他后来也承认“仓廪实而知礼节”,充分说明了人的文明行为是和物质条件好坏相联系的;而儒家则更强调精神世界的重要,所以有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说法,强调的是就算物质条件没有得到满足,也要保持高贵的道德情操。

老庄之言相对于前两者更为另类,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乍听起来,这完全是站在“无为”的角度,往前混日子罢了。所以,人性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信什么,是我们人类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我本人是相信人性本善的,人作恶都是有原因的。无论从心理治疗角度,还是从犯罪预防角度,我们认识人性、了解自己、改变人的内心结构,都是让我们的社会走向和谐,人生走向光明的一个办法。

我相信犯罪的综合动因论。每一种“邪恶”行为都不能单独用一种单纯的方法去解释,比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他是一个坏人”。

有时候,我们是把一个人定义成一个“坏人”之后他才做坏事的,还是他做了坏事之后才会被定义为“坏人”的呢?“好人” 会变坏吗?“坏人”会变好吗?在我们分析一起犯罪的主客观要件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把一个人分析成“坏人”才肯罢休呢?

对于服刑到底是对一个人的惩罚还是对一个人的改造,也存在争论。无论是哪个流派,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罪犯的心理结构和内心冲突,是异于常人的。但是如何把握和测量,又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难题。

心理学在刑侦过程中的应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对于人格方面,特别是人格改造、心理治疗在犯罪心理矫正中的应用,在各国都是刚刚开始认识和起步。对于我国来说,更是一个盲点。我希望在以后的日子,有更多的犯罪学和心理学的同仁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我们认识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的关系,有更确切的依据,也对我们认识自己更有帮助。

作为一个曾经的刑事检察官、现在是临床心理咨询师的我,愿意站在我自己的独特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知识,让我们从一个新奇的角度,对人性有一个不同的认识。也更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这本小书,改变一些以往对“坏人”的刻板印象,把这些都看成人类行为的一部分,去了解、去接纳,能通过了解犯罪、认识人性,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

在这里,我对曾经在检察战线上给我提供过无私帮助的领导、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对那些依旧战斗在一线的检察官战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也就此向我难忘的检察官生涯做一个正式的告别!

也非常感谢我现在的咨询师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理解,为我这本书的成书提供了非常好的意见!

也感谢我的家人,给我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让我有空完成这本小书。

内容推荐

把人性看明白了,一切就都明白了:心理学对人性的终极探索,看透每个人心底潜藏的那点坏,告诉你为什么善良的人也会做坏事。

揭穿最为人困惑的人性本质!为什么媳妇很漂亮还要出去嫖娼——买笑者的心理动机分析;为什么人忍不了毒瘾——药物滥用的心理分析;为什么我们都想做好人但难免做坏事——人人都有的心理缺陷……

卢正华创作的《邪恶心理学》解读邪恶者的选择规则: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洗脑,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抢,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被人盯上的受害人?

编辑推荐

反社会型人格到底有多危险?

为什么有些人毫无道德感?

为什么有的人你越对他好他越仇视你?

什么样的人容易产生仇恨,又如何转化为疯狂?

为什么你没做错什么却有人会故意针对你?

为什么会有人损人不利己?

为什么一半以上的伤人事件发生在熟人之间?

为什么有人会“不作死就不会死”?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洗脑?

哪些人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

司法中的“精神病”鉴定到底如何进行?

卢正华创作的《邪恶心理学》:厚黑学、洗脑术、人性丧失、家庭暴力、人格缺陷、心境异常、精神分裂、药物成瘾、犯罪妄想、恐怖主义……揭开人类欲望最阴暗面的心理秘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