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就是笛声,一种凄然冷锋的空灵感油然而生,伴随的画面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地,声与影,一样的萧条。笛声一直吹奏,声音愈加高扬,然后,画面跳接大街,夜,中年女子(Maia Komorowska饰)看着商店内电视的黑白画面,当中有奔跑的男孩(Woiciech Klata饰)迎着镜头展露笑脸,如此纯真可爱。镜头再一转,回归雪地,一个孤零零的忧郁男子(Artur Barcis饰),穿一身羊毛厚衣,对着镜头似笑非笑,他抹抹眼睛,像流着泪,跟前是一堆火种。
很快,观众就知道,男孩叫波威(Pawel),是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才十岁吧,却多愁善感,拥有一张讨人喜爱的率性脸蛋,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开始对生命与死亡表示好奇,开始萌生知性与感性的珍贵心灵。中年女子是他的姑姑,她有信仰,一直笃信爱人的全善上帝,人们在其全知全能下,受到庇荫。波威的父亲(Henryk Baranowski饰)信奉的却是理性与科学,大学教授,精通电脑,相信一切均可通过电脑以方程式计算。波威身旁,父亲与姑姑就像两名守护天使,在孩子身上身体力行地展示他们的信仰,只是,最终却保不了波威的一条性命。
倘若不是,何以波威父亲用电脑计算出结冰的湖水的冰层厚度,又亲自走到湖上为孩子的安全做确定,却人算不如天算,湖上的冰终于裂了,夺走了波威的性命;姑姑呢,大抵她也说不清何以慈爱的上帝会夺走好孩子的性命……那是生命的悖论,看似坚定的信仰可以不堪一击,当两种看来非此即彼的信念同时破灭时,只叫人顿感虚妄,此刻,人们无所依附。
普列斯纳的笛声在这里显得虽热还冷、虽近还远,吹奏的时候,带着颤抖抖的感觉,电影里出现两次同样的调子,却是两种编曲,可大致基调相近。一段是相对单纯的笛声,空灵感重;另一段注入了弦乐,音乐的层次厚实了,却更显悲恸。它的出现,每每在不快乐的场景:电影开场时的不祥预兆、波威在路上看见被车撞死的流浪狗一身冰冻僵硬、数次伴随雪地上男子的哀伤神情、波威父亲在闻得儿子曾在冰上玩乐及悲伤愤怒地摧毁祭坛的同时发现圣母像的脸颊上也滴着蜡泪……
那是一种恍然之音,夹杂着一种悲戚的宁静,一种无以名状的爱,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又如此软弱无力,它是宗教性的,背负灵魂,却又跟凡尘俗世显得疏离。我常想,那可能是来自上天的乐声,属于一把做评论的乐音,象征着上帝的眼睛;又或者是一种神秘而不可知论,一个意想不到的生命见证者——在我们得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或承担结果时,一双眼睛,可能早早隐藏,看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像那个在《十诫》里经常出现的旁观者(过路人)。进退维谷(《十诫》之二)
情感背叛,往往是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中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十诫》之二与之九,不约而同有所触及。然而,在背叛当中,基氏并未落下道德判断,与其说探究背叛者背后的对与错,不若说,他更着重当事人(背叛者与被背叛者)的内心变化——如何面对,怎样自处。何以选择。感情失衡的一方,背叛了爱侣,承受着莫大的矛盾煎熬,有口难言。被背叛者,在受伤、悲愤与体谅、包容路上踯躅不前,爱恨缠结,困窘莫名。背叛与诚信,看似是铜板的一体两面,干脆利落,然而,人性脆弱,情感含混,只要在生命路上出轨一步,都得承担责任,赔上代价。基耶斯洛夫斯基说:
当我做一切的妥协及错误的决定时,我都可以感觉到那条非常明确、绝不能跨越的界线。我试着不去做将会跨越那条界线的事,当然,偶尔我不能避免,但是我一直试着不要做。这和所谓对错标准毫无关系,却和你每天必须做的日常决定有关。
“丈夫是令我安全自在的那个人,至于另一个……嗯,也许人不能渴求太多,只是幻象来的。”那是《十诫》之二里女主人公桃乐塔(Dorota,Krystyna Janda饰)的一个心结,说这番话时,对象却是一名老医生(Aleksander Bardini饰)。
桃乐塔正面临一个痛苦的抉择:丈夫刚刚完成手术,生命仍然危在旦夕;另一方面,她怀了情夫的孩子,问题一触即发。三角关系的情感,两条生命,带领桃乐塔走上进退维谷的处境。桃乐塔苦无出路,决定把心结向丈夫的主诊医生一一诉说,她希望从医生口中,知道丈夫的生存机会,如果丈夫最终会死,她就把孩子留下;如果丈夫能活下去,她就打掉胎儿……那是生命的两难,关乎取舍、选择,而且,生与死,如此贴近,互为影响,一线之隔。
普列斯纳为桃乐塔特意写了一支钢琴独奏曲,如排山倒海的琴音,绵密无间,叫人喘不过气。有一个晚上,桃乐塔躲在家中开了唱机,就是放着此曲,正在聆听之时,情夫从远方来电,桃乐塔遂把唱机声浪调低,听着情夫向电话录音器诉说思念她,桃乐塔悲从中来,哭了。琴声轻了,心情依旧沉重。
P13-16
我之所以没有选中其他别的,是因为偶然的机遇、我个人受到的吸引、以为有故事可发掘的心理,驱使我选了这些来完成这本书。
——Alberto Manguel,《意象地图:阅读图像中的爱与憎》
掏空
完成了第二本的电影音乐著作,人的确有点失落。我常跟朋友说,写出来的文字,多少像掏空了自己当下的感受,然后,那些文章好像都跟我割裂出来,从此它有它自己的生命,我仿佛跟它们沾不上什么的,朋友听到我说,总以为我是说笑。其实,如果那是一个笑话,那必定是一个严谨而认真的笑话,当中绝对带有真实成分。有时候重看自己的文章与想法,委实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既近且远。
词穷
用文字书写电影与音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文字既有它的局限,自问也有词穷的时候,可以把光影与音乐写下,就不用一班电影工作者与作曲家及演奏家们等劳心劳力创作演绎了。所以,一直以来,我自觉只是赖着他们漂亮而丰硕的创作来作点研究与观察,希望跟喜爱这方面的读者一同分享与交流。我作为一个作者,其实也是一个读者,一直在学习中写作,在写作中学习。
开放
我希望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的同时,如发现好些电影不曾看过,又或者,有些电影曾经看过却已印象模糊的,不妨考虑看看与重看,肯定是,光影世界里呈现的影像与音乐一定要比我的文字精彩百倍千倍以上:至于你们的看法,也许比我的更敏感更细腻,届时,告诉我知道,你们的一点想法。解读与诠释电影是开放的,只要合情合理,未尝不是另一次创作的开端,引发更多有趣好玩的点子。也绝对欢迎读者们的指正,你们的指正,是我的得着,也警惕自己每次书写时要加倍的严谨。
幸运
我的幸运,是我找着自己钟爱的兴趣来钻研,可以由心出发。在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下,容我为此笔耕;而更大的满足是,这条路,一直有好些读者朋友主动地表示支持与鼓励,是以,我才可以一直在相对冷门的电影音乐研究领域,继续注满动力地踏步前行。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记下我对某些电影或某些导演一些看法与感受。比较上一本学术味道较浓、较理性与冷静的《电影×音乐》,这本书无疑多了抒怀与感性的书写,我得承认,这本书,某种程度也成了我的药,当中有我对生命在某时某刻(也有一直以来)的看法,与感悟。
后花园
我曾说,电影音乐研究书写是我的后花园,今天,它甚至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主旋律,我从事的教学与写作,都离不开电影。是故,我会继续给这片园地好好珍惜保护,施肥灌溉。我想起了一句不知从哪里看到的话:“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很简单的说法,却很真。
展凤
2007年6月8日
序
今天我很高兴 舒琪
声画联姻 周黎明
01 光影大师的灵魂牧歌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及其音乐里的终极关怀
流动的光影声色: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
以音乐装饰长镜头的梦:安哲罗普洛斯映画音乐史诗
醉生梦死:贝拉·塔尔的长镜头音符
明朗旋律里的灰暗人性:《野良犬》
再谈黑泽明:映画音乐对位法
02 爱情华尔兹
《断背山》的吉他
《小城之春》的无音之音
生命的旋风:《祖与占》
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主人公:《其后》
爱比死更冷:《佩特拉的苦泪》
痴男怨女的主题曲:《2046》
为了忘却的纪念:《伤逝》
《费德里奥》:《大开眼戒》里的婚姻暗示
03 生命悲歌
悲剧与歌剧的盛宴:《赛点》
关于音乐与追忆:《日出时让悲伤终结》
电影音乐结缘:《天堂电影院》
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归》的女性赞歌
回首的刹那:《间奏曲》
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诗篇:《杀死比尔》
爱恨圆舞:《老男孩》
麦兜背后的悲歌
咏叹调的故事
都是贝多芬惹的祸
尼诺·罗塔与费里尼的悲喜剧音乐——兼谈《我的记忆》
后 记
选择你们爱的 爱你们选择的
附
三大西方魔幻巨作及其内在关联
——评《尼伯龙根的指环》《魔界》《星球大战》
影评一向难写。那是因为很难用文字准确地说明影像的力量。电影音乐?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音乐本身已属抽象,“音乐+电影”这样几乎纯感官经验的东西,以文字出之,需要的已不止是文字技巧,而是一份极度敏锐的感性,还有就是修养。这正是我对展凤的电影音乐文字拜服的地方。这又解释了为什么直到现在能在这方面有超卓表现的作者里(我敢说非只局限于华文圈),亦仅她一人而已。然而,她仍锲而不舍,钻研不断,这就更值得我们学习了。首先是她的读者,继而是她的朋友,最后难得她首肯与我成为教学上的伙伴,你说,我是否十分幸福?
今天捧着她的第二本电影音乐著作,我只能说:“我很高兴!”
在钟爱的光影与声色之间,灵魂得到释放,或寻得喜乐、宁静、救赎……音乐是电影中的一部分,你可能因为一部电影而记住一段旋律,也可能因为一段旋律而记住一部电影。电影影像与音乐交织缠绵,那份浓情就化为了罗展凤笔下细腻的文字,渐渐沉淀成这本敏锐而有质感的《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电影音乐随笔)》。作者在书中将电影和音乐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重新拾起与电影初遇的心情,体味电影中那曾被忽略的因音乐而产生的更深邃的意境、更丰富的内涵。同时,本书仍保持着作者一贯的深刻与丰实。
不可否认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听音乐,但当音乐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时,却常常熟视无睹。《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电影音乐随笔)》作者罗展凤就巧妙地融合感性体验的方法和理性分析的技巧,从被动的观影习惯中解放出来,从习以为常的声画合一将音乐分离出来,但又不是绝对的分离,而是把音乐当作审视的主体,看其如何为其他元素服务。本书分为“光影大师的灵魂牧歌”、“爱情华尔兹”、“生命悲歌”三大部分,从基耶斯洛夫斯基到黑泽明,从米夏伊;维格到尼诺;罗塔,从无音之音的《小城之春》到因音乐结缘的《天堂电影院》,仿佛一位精通电影和音乐的好友带你徜徉在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