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公司战略脱节
也许你早就听说过“要想有创意,必须跳出思维定式去考虑问题”的说法。如果对这句话理解不全面,对做创新就可能产生误解。有些人由此开始以为产生创意不需要遵循规则,没有边界和限制。这种想法对高效创意反而不利,因为那些毫无目标的新奇想法会像炸开的爆米花一样,到处乱跳乱蹦,以致时间、精力、财力搭进去后,无法产生对公司发展有益的具体创意来。
这类“创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非常不经济。更有效的方法是聚焦和构建那些能与公司各项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创意群。与此同时,取舍这些创意需要采取一个平衡策略,那就是在选择创意时首先看其是否属于公司的核心竞争策略范围,与此同时,也要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员工能够在和创意相关的领域内进行详细调研。
创意缺乏通盘考量
任何时候总有各种创意以“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改革建言”、“创新项目提案”等形式送到企业或机构领导面前。但要找到那些真正有商业、技术和管理价值的创意,即给企业或机构发展带来突破性进步的创意,则需要通过一个复杂的流程。这包括考量企业内部(不同的思维方式、经验、观点和专业知识)和外部的各种因素,比如客户和用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人口构成变化、市场变化趋势、经济、法规、环境甚至是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
如果一个创新忽视了这些考量,而只是起源于企业内部的头脑风暴会议,或更糟——某个领导的非理性主观意见或个人喜好,大部分这类创新努力最后都以失败而收场。
创新风险监控不善
大家都知道,无风险,不创新。所有创新对企业和机构而言都是一种冒险,而很多创新就失败在对各种风险的监控上。大多数时候,创新项目都是由一个跨部门的员工组成并负责执行。企业政策、管理和文化是否容忍和鼓励创新团队和创新项目大胆试错,创新项目对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可能反应是否及时有效,企业投资(包括人力、时间和财力)是否经得起投资回报的压力等。这些风险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创新项目的成败。当忽略了这些风险里的一个或几个因素;或对其监控不力导致创新项目无法进行;或推向市场后,无人买单或未达到预期目标,创新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创新缺乏衡量标准
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和流程中,永远不缺各种创意,即使很多创意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除非企业有一个机制来筛选、排序、优化和测量这些创意,在创意无限和无序的状况下,很可能会导致创意泛滥,无法执行,无法衡量其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及早建立和制定创意指南、衡量、指标和标准,并以一个专门的机制加以保证,就可以做到理性评估和测量各种创意,以防止陷入某个或某些不切实的创意而不能自拔。
企业文化不支持创新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去各种游乐场玩的经验。有些游乐场你特别喜欢,有些一般,有些感觉一点也不好玩。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你特别喜欢的游乐场一定是可以让你尽兴地玩、设施选择多或是当时有好友一起玩等。
企业文化就像是创新的游乐场,除非一个企业激励和支持各种与众不同的创意,并对员工冒险和试错的行为持宽容态度,企业创新的努力往往还没开始就被扼杀在摇篮里。这种企业文化就属于很不好玩的那种游乐园。企业或社会文化就像是人的免疫系统,其功能就是在消灭、隔离那些与既定企业价值、信念和员工利益相抵触、领导不喜欢的各种“创意杂音”,即那些听上去不顺耳,看上去不顺眼的带有叛逆性质的建议、想法以及行为等,有时甚至是个人,即我们常说的“怪人”。企业文化可以改变,但在大多数时候这种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除了以上原因,其他创新失败还要归咎于创意项目选择错误,项目管理不善,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出时间不合适:要么太早,市场没有培育、准备好,暂时无法接受创意;要么太迟,竞争对手已经跑在前面,市场已有突破型创新替代品而且极具价格优势,创新努力遭遇企业外部环境突变而无法继续等。
P6-8
作者选择了高效创新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通过案例和相关数据,展示了如何运用金融投资组合这一传统方法来实现高效创新的尝试和努力。
——奥利弗·威廉姆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政府对推动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如透过法规鼓励大学、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进行开放式合作,激励各种社会创业模式等。创新不是国家投资的游戏,而多数由国家支持的创新就因违反这些规则而导致低效创新,作者对此提出了有益见解。
——迈克尔·斯宾塞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中国创新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而基于社会个人需要和选择为驱动的创新模式才更持续和高效,作者为此做了有益尝试。
——鲍勃·维斯 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
运用金融投资组合方法以实现企业和机构高效创新是一种全新、大胆的创举。本书使用这种创造性方法,对企业创新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做了系统性改进,从而在整体上为成就高效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建立创新长效机制及培育创新人力资源方面,作者也有独特见解。在今天中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中,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创新,相信这本书都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丹尼斯·卢梭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管理学教授、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全球管理学最高荣誉“乔治·泰瑞图书奖”得主
推荐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第1章 企业高效创新的困境
企业创新十大杀手
【案例】 即刻搜索为什么创新即刻失败
企业创新低效八项注意
【案例】 微软的Windows 8 创新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
第2章 企业高效创新的出路
企业创新成功六个秘诀
【案例】 华为的成功创新故事
企业高效创新的出路
第二部分
第3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一:准确把握企业创新时机
金融投资之时机原则
企业应该何时做创新
【案例】 美国红十字会这样创新走出丑闻危机
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到了创新的关键时刻
【案例】 百年老店柯达公司破产之谜
如何在关键时刻把握好企业的创新
【案例】 IBM这样起死回生
第4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二:构建获利最大的创新组合
金融投资之组合原则
企业构建创新组合之必然
【案例】 苹果公司创新投资组合结构
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创新组合
【案例】 谷歌这样选择其创新组合
企业如何从合理的创新组合获利最大
【案例】 BX药业公司这样走出困境
第5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三:组织合理资源实施创新
金融投资之经理人选原则
企业如何选择高效创新团队
【案例】 韩国三星是这样构建创新团队的
企业如何在创新团队间分配创新组合
【案例】 RealNetworks的创新故事
企业如何高效管理创新团队
【案例】 海尔管理创新团队的诀窍
第6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四:成功监管创新组合项目
金融投资之监管原则
企业创新监管之必要
【案例】 余额宝创新事件全景分析
企业创新组合监管实战经验
【案例】 英国时尚运动和休闲装分销商这样做大
避免企业创新监管陷阱
【案例】 苹果手机问题不断的启示
第7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五:有效控制创新组合风险
金融投资之风险控制原则
企业创新组合风险控制原则
【案例】 英国石油创新风险管理失败之教训
创新组合风险控制实战总结
【案例】 壳牌石油创新风险管理借鉴
企业如何掌控创新风险并提高效率
【案例】 大数据创造汽车历史报告的故事
第8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六:准确测量创新质量
金融投资之成效测量原则
测量企业创新成效的原则与方法
企业创新衡量成效实战介绍
【案例】 美国第一资本银行金融创新实战
如何通过衡量企业创新组合提高其效率
【案例】 美国大电视台这样淘汰其创新热门节目
第9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七:实现创新价值回报最大化
金融投资之退出机制原则
企业创新组合收益最大化原则
【案例】 创新工场这样管理其创新项目
企业何时退出其创新组合
【案例】 美国第一资本银行退出其金融创新启示录
一般企业如何退出其创新组合
创投企业的退出策略
【案例】 喜羊羊这样退出其创新组合
第10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八:建立企业长效创新机制
创新推力——善用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
创新拉力——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
丰富企业的创新大脑
保持创新沟通畅通无阻
积极协作确保创新高效有序
建立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
综合评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构建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
【案例】 世界第二硅谷以色列企业的创新故事
第11章 企业选拔培养创新人才
寻找“乔布斯”——怎样寻找创新人才
【案例】 从联想集团全球招聘特征谈起
选拔“乔布斯”——如何选拔创新人才
培养“乔布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案例】 美国教育系统这样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第三部分
第12章 成就企业创新七大方法总结
制造创新的思维模板
单项技术突破及其案例——方法之一
多项技术整合及其案例——方法之二
技术/产品/服务改进及其案例——方法之三
创造全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及其案例——方法之四
老技术新应用及其案例——方法之五
技术引进和商业模式移植及其案例——方法之六
创造新流程/改进旧流程及其案例——方法之七
第13章 初创企业如何运用8+1法则
成功经验介绍
初创企业创新成功的投资组合管理
【案例】 美国中式汉堡的故事
管理创新谁主沉浮
初创企业如何控制创新风险
初创企业如何测量创新
初创企业如何退出创新
第14章 全球最具创新能力企业九大特征总结
高效的创新团队+合理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
【案例】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高效获利的创新组合管理
【案例】 亚马逊电子商务企业
有效创新组合风险控制+准确创新质量测量
【案例】 宝洁
有效创新组合风险控制
【案例】 IBM
长效创新机制管理
【案例】 迪士尼企业
准确创新时机+长效创新机制
【案例】 腾讯
最佳创新时机+获利最大创新组合+长效创新机制
【案例】 阿里巴巴
构建获利最大创新组合+实现创新价值回报最大化
【案例】 韩国三星
长效创新机制+合理创新资源管理+最大化创新价值回报
【案例】 苹果公司
附录 2013全美风投最关注创新公司介绍
在当代社会,无论创新的方式、内容、应用领域如何,其实质就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通过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投资未来,进而实现其愿景的行为。
据世界银行2012年统计,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已占GDP的13.7%,仅次于美国(29%)。中国也开始出现自己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如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然而,哈佛大学商学院2013年11月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跟世界其他创新型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整体水平和效率还较低。2014年3月《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研究报告甚至给出这样的标题——“为什么中国不能创新?”仅拿发明专利为例,2012年源于中国的发明专利在美国仅有1.8%被批准,在欧洲只有1.2%被核准。而与此同时,对应于邻国日本,这两个数字则分别为20%和19.6%。2013最新世界创新排行榜(Global Innovation Index)上,中国总体名列第35位,低于邻国印度、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东欧小国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等。
对政府而言,创新低效意味着其对各种旨在鼓励创新的公共事务的投资,无论是科技文教、各种产业园,还是推出的各种公共服务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很长时间内无法达到其预期效果,短期内造成资源浪费,滋生腐败,长期看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家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对企业而言,创新低效意味着企业对其创新项目的投资成果或者半途而废,或者无法迅速推向市场,或者得不到市场普遍认可。从而在消耗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极大影响企业的竞争、成长甚至是生存能力。
对创业者而言,创新低效意味着企业家在开始自己的事业时,其推出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服务项目与竞争对手无显著差异,从而导致盈利能力低下,用户数量有限,直接危及初创企业的生存。
那么如何挑选最好的创新组合才能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创业家对其创新的投资回报达到最大值?如何组织最好的创新团队才高效?如何在创新过程中将负面风险影响降至最低?如何做创新才能遵从企业各项制度和政府监管条例,从而使创新在推向市场后不被叫停或遭遇政府监管滑铁卢?如何在创新成功后全身而退?如何做才能提高中国企业和机构的整体创新效率?如何做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中国式的乔布斯,从而造就出中国自己的全球创新领导企业?这些都是本书所要关心和回答的问题。
时下市场上有关国内外创新类的书籍五花八门,这些大作涵盖了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到差异化创新、行业创新等诸多方面。而把创新作为一项企业和政府投资管理成果而进行研究和提供实战经验,如何应对创新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从而最大程度获得创新投资回报,使创新更有效的书籍,目前还鲜有见到。2013年4月我应邀回母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中美创新创业大赛评委。大赛期间,就中美高效创新议题,我与IDG资本合伙人李丰、智慧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徐德清博士、康奈尔大学副校长鲍绍琦和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邓文中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此为本书缘起。
利用自己在金融企业和信息产业做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从业经历,我在书中从华尔街投行的角度,提出运用金融投资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来管理和激励创新行为,并将此方法系统地运用到政府、企业和创业家日常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在管理各项风险的同时,以期提高创新的投入产出效果,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创新绩效之目的。而这个创意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2013年才开始兴起的“创新投资组合管理” 研究趋势不谋而合,也是美国创新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潮流。
国内对金融投资和理财的认识与理解普遍比较简单,以为投资金融、理财就是利用投资股票、基金等金融服务产品来赚钱。而从华尔街百年实践看,投资金融、理财是个人和机构,在分析自身优劣势、投资机会和掌控各种风险的前提下,根据需求和喜好,设立投资目标,构建、调整并择机退出投资组合(各种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特有资产等),以获得最大投资回报的管理艺术和投资方法。
基于这个认识,本书在结构上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以国内著名的“即刻搜索”创新失败的案例,分析企业为什么会陷入低效创新的困境,进而在第2章顺势引入华尔街最常见的金融投资方法作为走出困境的高效创新管理实战方法。第二部分从第3章到第11章,以通俗易懂的简单形式,在介绍投资组合管理的各项基本原则与方法的同时,将其一一应用到所对应的创新管理实践中,从而揭示了世界著名企业创新成功的8+1秘诀,即准确把握企业创新时机、构建获利最大的创新组合、组织合理资源实施创新、成功监管创新组合项目、有效控制创新组合风险、准确测量创新质量、实现创新价值回报最大化和建立企业长效创新机制,以及那个额外的超级大乐透秘诀——企业如何招聘、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因为一切高效创新必然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就,这也是突破中国低效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第三部分的第12章总结了全球企业成就创新的普遍做法,第13章分享了初创中小企业如何做创新的实战技巧,第14章在刻画全球最具创新能力企业九大特征的同时,分析了8+1秘诀在这些企业创新成功过程中的运用。
通过自身做创新的体验和中外创新成功企业的大小40多个案例分析,涵盖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数字多媒体、电商等新兴产业,和传统的金融、能源、电信、纺织、化工、医药、制造业、传媒与娱乐、教育、食品等行业,本书还对企业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做了全新演绎。在这些生动精彩的案例故事里,还首次透露了很多不同创新成功鲜为人知的秘密,包括俄罗斯的“科研特种部队”如何帮助韩国三星成就其全球研发创新,IBM如何在全球建立其独树一帜的长效创新机制,美国红十字会在“9·11”恐怖袭击后如何通过管理创新走出其捐款分配丑闻,联想集团如何在全球招聘创新人才,海尔集团管理创新团队的绝招,美国第一资本银行如何通过持续创新、仅用十几年时间就从一个小信用卡公司成为全美第8大商业银行,正在极大影响中国的余额宝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遵从的猫捉老鼠游戏,以色列政府、企业如何联手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特拉维夫硅谷创新奇迹等。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娃娃抓起。美国企业中源源不断涌现出的大量、高效创新型人才如乔布斯、比尔·盖茨,一个主要秘密是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秘密培养早期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成果。本书对此也做了专门介绍,以期回答“钱学森之问”,破除中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专门著书强调,创新是企业家创业成功的利器。由于初创企业在中美两国都贡献了其全社会70%左右的就业机会,创新又对初创企业的安身立命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书还特别单立一章,从实战可操作的角度,运用8+1秘诀,专述如何帮助创业家通过创新创业成功,同时也分享了创新型初创企业拿到天使投资的一些诀窍。在本书最后,我还专门介绍了2013年全美最值得关注的30家高科技初创企业,并把他们所有的网址做了链接,以便读者做进一步研究和参考。这些公司全部获得风险投资青睐,代表各行各业,相信其创新模式和做法对国内高科技企业、正在寻找创新创业项目和进行创新创业的读者会有极大启发作用。
创新型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人皆能创新,人人都可成为创新人物。本书的实用对象不仅包括各行业企业和机构的各级决策管理层,还包括所有从事企业日常工作的普通员工,因为归根到底,他们才是所有领域中成就创新的最终实践和执行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往往事关企业生死存亡。创新绝不仅是领导的事,更关系到普通员工的职业生涯,有时甚至是饭碗。如何高效管理国内各高科技开发区、创业园,从而使辖区内各种企业和创新项目组合收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本书里也有现成的答案。对于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的各级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借鉴西方教育体系的成熟有效经验,进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为中国社会和企业造就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劳动力,本书对此也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体系。对于立志白手起家,成为成功企业家的众多读者而言,你也可以从书里找到通过创新造就创业成功的秘诀和启示。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太太在百忙之中的大力支持,使我终能顺利完成书稿。女儿在美国接受早期创新教育的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你们小小年纪就表现出的创造力对我也是最好的鞭策。我的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留学归来,以先进的创新技术,为江苏省制造业所做的杰出贡献永远是我的榜样。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节约型创意常常带给我惊喜。感谢我的多年挚友,中国多所顶尖大学商学院EMBA创新课程教授,畅销书《半面创新》、《跨界引爆创新》作者周宏桥先生在完成此书过程中对我的激励。特别鸣谢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和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在此书写作过程中的独特建议和激励。我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导师、美国企业变革与循证管理大师——丹尼斯·卢梭女士,在我从学校毕业之际就鼓励我把美国所学应用到中国实践中。这些激励一直鞭策着我。借本书出版之际,再次表达弟子的感恩之情。
成就高效持续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才能完成。如果本书能在这个过程中,使读者感到有开卷有益之效,起到激励创新之功,做到促进创新之能,那么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江晓东编著的《像金融投资一样做创新:世界企业高效创新的8+1秘诀》以华尔街最常见的金融投资实践作为创新管理方法,通过自身经历和中外各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对企业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全新诠释,继而带着读者从如何选择创新项目的时机开始,一步步执行创新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寻找合理的创新组合,组织企业资源实施创新,成功监管创新,控制创新组合风险,测量创新质量及最终实现创新组合价值最大化。本书还通过作者中美职场17年生涯里参与和主持的各种企业创新项目和经验,从全新角度对市场流行的创新议题(如怎样建立企业长效创新机制和培养选拔企业创新人才等)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总结了中外成功企业创新的方法。
不管小米、余额宝还是微信创新,只要做出创新就是好创新?非也。首次独家披露世界成功企业鲜为人知的创新投资收益最大化秘诀,揭示世界企业长久持续成功创新的路线图。将促进企业家创业成功,保障企业长效创新,高效招聘、管理创新人才的实战方法一网打尽。
江晓东编著的《像金融投资一样做创新:世界企业高效创新的8+1秘诀》汲取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的具体建议,首次将金融投资组合方法运用于中国企业、政府创新管理全过程。方法体系简明易记、操作性强,配以40多个精彩案例故事,用以实现企业创新投资收益最大化和长效持久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面对企业创新的困惑,本书将为您解答:世界成功企业如何在冒险的同时最大化投资收益?在转型时期,不创新和低效创新是导致企业破产、职工丢掉饭碗的直接原因,如何在转型时期高效创新?如何保证中国企业持续创新?如何培养中国的乔布斯?如何使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企业的创新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