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帝制往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喻大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喻大华著的《帝制往事》从“皇权”这一皇帝制度的核心入手,层次分明的梳理了皇权的形成、流转、控制、加强与衰落的各个环节,其中也以“皇帝”本身为观察对象,介绍相关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层面的细节,最后收束于皇帝制度的终结。

本书采取了叙议结合的讲述方式,先引入话题,在相关主题下选取有代表性史实事例,阐发引申,核心仍归结于对整个制度与历史规律的观察与思考。全书文风简洁明快,是一部清晰易懂的关于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入门解读。

内容推荐

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中华帝制历两千余年。欲了解泱泱中华帝国之历史,绕不开的是皇帝,说不尽的是往事。

喻大华著的《帝制往事》从十五个方面详细梳理皇帝制度,不独对皇帝衣食住行等细节娓娓道来,更从帝制深层运行规则的方方面面反思历史兴替得失。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帝制形成与皇权的魅力

第二章 皇权旁落的危机

第三章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第四章 从内阁到军机处

第五章 帝王权术的秘密

第六章 皇帝与功臣

第七章 变法的困局

第八章 忠奸之辨的怪圈

第九章 天子重英豪

第十章 皇位传承的烦恼

第十一章 皇帝的后宫

第十二章 皇帝与太监

第十三章 皇帝的衣食住

第十四章 永生的渴盼

第十五章 帝制的终结

后记

试读章节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提起“皇帝”这个名词,心中往往会涌现出一种遥远、沧桑的时空感,个别人甚至还有“穿越”的冲动。确实,若从“起点”来说,皇帝是两千多年前的事儿了,但从“终点”来看,皇帝制度淡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不过一百年出头,那时的一些制度、观念、典故依然很容易扣动人们的心弦,可见,这是个既古老,又不遥远的话题。

(一)

提起皇帝,绝对绕不开秦始皇,因为这一制度就是他“发明创造”的。

秦始皇的姓名是赢政,作为秦国的统治者,本来被称为“秦王”。他结束了春秋以来的长达数百年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统一国家,所以,当他灭掉了最后一个诸侯国的时候,志得意满,沾沾自喜。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一天,他召集百官,发表了一通“即席演讲”,不厌其详地列举了自己的“丰功伟绩”之后,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所谓“眇眇之身”,是秦王的自谦,当不得真。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凭我这渺小的人,起兵平乱,全靠祖宗有灵,保佑我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如果不更改称号,怎么能彰显功德,传之千秋万代呢!你们商议一下我的称谓吧。

百官一下子明白了,秦王不满足现在的称谓,要换个头衔。从殷商以来,统治者大多称“王”,比如商纣王、周文王、楚庄王、赵武灵王等等,秦王既然想撇开现成的称号不用,换个什么头衔好呢?在截至当时中国的历史上,再往前追溯就是“三皇五帝”了,这是神话传说中的统治者,是否真有其人在疑似之间,因此不乏神秘感,于是,百官决定按照这个思路,给秦王拟一个称谓。

经过简短的集思广益,王绾、李斯等人代表百官献上一计,大意是说陛下的功绩太大了,当然不能跟那些乱七八糟的“这个王”、“那个王”相提并论,就拿年代稍近的“五帝”来说,也没法跟陛下匹敌,这样一来,只能上溯到年代更远的“三皇”,而“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中最伟大者当推“泰皇”,所以,建议陛下干脆叫“泰皇”算了。这番侃侃而谈,又有不少“博士”随声附和,加上秦王心情不错,按说秦王会笑纳“泰皇”这个名号。

不料秦王并不买账,他如何驳斥了王绾、李斯等人的建议史书无记载,但今天看来,这个建议也有不妥。因为“泰皇”这个称谓并非首创,而是前人用过的“二手货”,堂堂秦王,怎能拾人牙慧?最后还是秦王自己想出了个头衔,他说:“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日‘皇帝’!”

百官肃立,垂首静听,心中默念,深感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名号,不仅响亮,而且,此前中国“皇”是“皇”,“帝”是“帝”,还没有一人身兼皇帝二字,这分明在显示其“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突出地位,由此赞叹秦王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真是一代英主。

秦王面对百官,继续侃侃而论。大意说从此皇帝自称“朕”(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的意思),皇帝的命令称为“制”或“诏”,文中出现皇帝的名字必须避讳,皇帝的大印叫“玺”等等。百官点头称是,诺诺连声。

秦王最后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于是,群臣称颂,百官欢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皇帝的制度。当然,皇帝制度的完善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历朝历代不乏损益,但秦始皇确立了这一制度的基本规制。

P9-11

序言

中华民族立东方,笼统地讲,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其中,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的两千多年间是帝制时期,此间,皇帝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和山川土地的名义上的所有者,是政治舞台上的核心、灵魂性的人物,所以,要想了解这一阶段的历史,离不开“皇帝”这个话题。

1911年的辛亥革命导致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皇帝制度戛然而止,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中国人对皇帝的印象并未淡漠,直至今天,皇帝的题材依然活跃在舞台上、荧屏中。闭起眼睛,很多人的脑海里依然会浮现起几个皇帝的形象……

然而,什么是皇帝?这一制度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皇帝称谓虽然历时久远,却非自古就有,它本是秦王赢政的“发明专利”。原来,先秦时候的统治者或者称“皇”,或者称“帝”,再后来又普遍称“王”。赢政统一六国,自以为伟大绝伦,前无古人,当然不愿意跟那些败在手下的“王”们相提并论,考虑到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自娱自乐地想出了这个响亮的称号,并且自居“始皇帝”,希望子子孙孙“二世”、“三世”地千秋万代传下去。

秦始皇的宏愿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其伟业仅传二世就告终结,此后王朝更替轮回,兴衰无常,但皇帝的称谓却一直沿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皇帝越发自高自大,他们自认为是山川土地一切物产资源的拥有者和普天下全人类的统治者。当然,千百年中,中国皇帝并不知道全世界到底有多大,不过,周边邻国的统治者前来称臣纳贡,屈居“国王”的地位,接受天朝的册封,已足以支撑起其“傲视万邦”的自豪感了。

确实,就国土面积之广,统治权力之大和政治地位之高而论,中国皇帝举世罕有其匹。他们拥有锦绣的江山、亿万的臣民、壮丽的宫殿、美丽的嫔妃和生杀予夺的威风。难怪为争夺皇位,在历史上父子反目,兄弟相攻,杀得血流成河,千里烽烟了。

如此说来,皇帝的位置令人垂涎,历经千辛万苦,或者九死一生登上皇位者必然沾沾自喜,志得意满了吗?也不尽然。

《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小朝廷的天下,开创了大宋王朝的新篇章。他心安理得地接受完群臣的朝贺之后,又领着大家一窝蜂地去给刚刚晋升为太后的自己的母亲磕头。没想到的是,磕头完毕,众人发现太后表情肃穆,似乎并不十分高兴,于是纷纷劝解,希图博老人家一笑。太后叹了口气,说:“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忧也。”

这话的意思是尽管皇帝的地位崇高,但实在是不好干,如果把国家治理得好的话,当然尊荣可观;但万一干砸了,连退居老百姓的地位也不可能,这就是我不快乐的原因啊。确实,皇帝贵为天子,受万民仰视,但高处不胜寒,尤其是从唐末五代以来,王朝大多短命,更迭频繁,每一次改朝换代,就有一个华丽家族经历覆巢无完卵的灭顶之灾。总之,地位太高,风险太大,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来看的话,可谓有利有弊,不能光顾着高兴。史载宋太祖赵匡胤立即跪地磕头,向母亲表态接受教诲,将兢兢业业地治理天下。

在历史上,人们一般称呼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为“杜太后”,她的这句“为君难”千古传诵,很多帝王常常挂在嘴边,并非尽为矫情。皇帝治理天下,面临的难题太多,比如:

在国土广袤、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时代里,皇帝怎样把自己的旨意贯彻到穷乡僻壤,让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呢?

面对成千上万鞭长莫及、居心难测的各级官员,皇帝怎样让他们勤奋工作、忠心耿耿、不隐瞒欺骗呢?

对皇帝来说,任用贤臣、君子是治理好国家的关键。然而,芸芸众生,攘攘诸官,模样都差不多,人性又复杂多变,在盖棺之前大多难以定论,那么,该怎样辨出忠奸呢?

皇帝处于帝国政治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也因此成为各种野心家觊觎的目标,每天在漩涡中搏击,与各种势力斗智斗勇,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权独揽又运用自如呢?

皇帝的后宫也不太平,嫔妃争风吃醋,太监贼眉鼠眼,皇子暗中角力,尤其皇位的传承集家事国事于一体,朝野呼应,风潮不断,皇帝是怎样解决这一系列的纷扰的呢?

面对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就可见皇帝的生活并不仅仅似凡人想象的那样金堆玉砌,花团锦簇,更不似今天的人们在荧屏中看到的那样整日沉醉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的爱情生活中。平心而论,皇帝也是苦差,他们终身任职,不能歇业,不能“跳槽”,日理万机,事务巨繁,有苦无处诉,在朝堂上被臣子们敬而远之,在家庭生活中又被森严的礼法所制约,冰冷的深宫之中其实没有多少真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他们是高高在上的孤独者、是废寝忘食的“劳动模范”;如果恰逢国势衰颓,回天无力,其命运的悲惨恐怕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想象,如明思宗崇祯皇帝、清德宗光绪皇帝等。

在两千多年间,几百位皇帝中,既有暴君,也有昏君,从而留下了可憎、可恶、可笑的形象。但平心而论,多数皇帝尽管能力不一,才识各异,基本上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中国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尤其是个别雄才大略的皇帝开疆拓土,创制立法,治绩斐然,泽及后人。当然,皇帝的话题过于庞大,绝非几句话就能概括,愿这本小书为您打开一扇小窗,一窥中国皇帝历史的几个侧面吧。

感谢先贤,敬畏历史!请看:《帝制形成与皇权的魅力》。

后记

自从2009年起,我陆续出版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等晚清皇帝的系列传记作品,承蒙读者的垂青和厚爱,发行量较大,社会影响较好,我因此得到了“皇帝专业户”的称号,也因此思考了不少中国皇帝制度史上的问题,这构成了我撰写这本小书的基础和动因。

1911年10月,发生在武昌的一场带有一定偶然性的兵变引爆了辛亥年间的火药桶,清朝的皇权因此而崩解,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被号称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制取代。然而,皇帝虽然不再统摄中国人的命运,但人们对皇帝的兴趣却不减反增,历代的兴亡成败、朝章典故、宫闱秘事往往为人津津乐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话题既是隔世的陈迹,又绝非遥远而不可及,您也许能从中获得某种共鸣与启示吧。

在帝制的时代里,皇帝是国家的主人翁,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加之这一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时间跨度之大,涉及方面之多,堪称举世罕见,所以,皇帝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笔者选择十五个专题加以论说,考虑的主要是可读性、趣味性和自己的擅长,因此挂一漏万,疏失、舛误本不可免。还应指出,近几十年来,学术进步,出版繁荣,相关话题的成果不少,我从中获得了启迪和进一步深究的基础。我冒昧地僭越了众多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向读者奉献出这本小书,谨以惶恐的心情恭候读者的批评指正。

自2009年以来,我为皇帝这个话题倾注了不少心血,限于学识的有限,将以这本小书为契机,为这一话题画上一个阶段性的休止符,但这几年间的收获已成我一生难忘的记忆,并将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曾位居亚洲第一的辉煌境界,是民族文化产业的巨擘,至今依然执中国出版界的牛耳。我能成为其作者群中的一员,深感荣幸与自豪。感谢各级领导和责任编辑,他(她)们为本书的面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也纠正了我的不少缺失,其热情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和高端的专业水平让我敬佩。当然,最应感谢的是读者朋友,这些年间,来自读者的厚爱一直激励着我,我将永怀感恩之心,仰视敬爱的读者们,谢谢您!

喻大华

2014年5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