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不为己,从政路上“不堵车”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凡人都如沧海一粟那么渺小,那么平凡。但再平凡的人,也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再平凡的党员干部,也能谱就精彩华章。
一个党员干部路在何方,有时关键不在于能力,而是在于为官宗旨与理念,在于是一心为自己谋利,还是一心为百姓造福。
古人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把此作为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
而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成大事者,但凡功成名就的人,多心中少有自我,却总是志向高远,心怀天下,以造福芸芸众生为己任,并为此远大目标而孜孜不倦的追求。
利己者生,利他者强;利己者小得,利他者大得。小至乡镇领导,大至国家领导,无一不要坚守利他为官的原则。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利他就是利人,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我们党的宗旨,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事准则与终身的奋斗目标,并被很多国家领导人身体力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周恩来价值观、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的内涵。“春蚕到死丝方尽”,周恩来经常教导他身边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春蚕那样吐出最后一根丝,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就应该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周恩来总理工作繁忙,日理万机,可依然心系百姓。他曾经像普通人一样去挤北京的公交车,了解民情,以便及时解决职工乘车难问题。
在视察上海钢铁一厂时,周恩来曾到全厂最闷热的铸造工厂。当他得知工厂内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时,就一再地嘱咐厂长,要关心工人的身体健康,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周恩来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即发出《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 1976年,周恩来弥留之际,他心中想着的不是安排好家人的生活。依然是百姓、他人。他从昏迷中醒来就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去照顾其他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周恩来一生切切实实履行了“为人民服务而死”的伟大诺言,也赢得百姓的敬重。至今,六七十年代的人一提周总理,敬意依然会油然而生。
24集农村题材电视剧《永远的忠诚》,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出品。该剧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百名优秀村官”、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原型,艺术地再现了他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为该村的发展与改革而呕心沥血的事迹。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沈浩把自己的一点积蓄挨家挨户地送上门去。他走进困难户关友林家时,发现老关18岁的智障儿子还穿着单衣,就马上将爱人刚给他买的棉衣脱了下来给孩子,接着,他又从宿舍抱来棉被和几件平时没舍得穿的新衣服送给老关。
修路、建纪念馆、换新学校课桌,建农贸市场、卫生院、敬老院和文化广场……一心为他人的沈浩,为小岗村办的实事数不胜数。
最重要的是,他时刻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时刻舍弃自己的小利,为百姓的大利而奉献自己。我一个朋友不喜欢主旋律类的电视剧,总认为这类电视剧内容太假,水分太多。可她告诉我,看《永远的忠诚》时,每到动情之处,她都会潸然泪下,特别是看到主人公沈浩最终因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时。
其实,不止这个朋友,我相信,很多观众在看此剧时,都会感慨万千,并对主人公充满着敬意。因为主人公沈浩一心为民,而不是为己。
为官为民不为己的党员干部,人见人爱。这类党员干部,是党最需要的,也是老百姓喜欢的,其从政之路,将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心底无私天地宽。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存善念,一心为他人,其从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与此相反,一个自私自利的党员干部,一个欲壑难填的党员干部,在物欲的驱使与左右下,终究自甘堕落。
为官要为民做主、为民谋福。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心中装着国家,装着百姓,一心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只要抱着这样的“官念”,相信为官之路再多的坎坷与困难,都会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位党员干部在任期间,都要一心为他,对于个人的欲望,如金钱、美色、财富,要轻轻走过,不染一丝名利的风尘;对于权力,要如一朵梅花,俏也不争春,只留下一树奉献的淡淡清香。
舍得药方
利己者生,利他者强;利己者小得,利他者大得。党员干部要舍得个人利益,要一心为公,一心为他,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其心灵之处就会云淡风轻,满目翠绿。即使官场偶尔风生水起,内心也依然波澜不惊。
P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