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纪事系著名作家舒云的代表作,也是客观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夕诸多历史事件及开国大典盛况的纪实作品。
《开国纪事(历史瞬间恢弘再现最新修订版)》的作者舒云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及大量的采访,娓娓道来,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激动人心的重大历史瞬间,钩沉了令人难忘的开国往事。
由舒云所著的《开国纪事(历史瞬间恢弘再现最新修订版)》以大量生动、真实的细节展现了开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感人场面,讲述了人民解放军进入北京城,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定都北京,选定国旗、国歌等诸多内情,再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还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恢弘历史场景。
毛主席也来了吧
北平举行隆重人城式的这天,中共地下党在主要街道组织了一些积极分子迎候。西直门外的市民们却躲在屋里。胆子大点儿的先扒门缝探头探脑,最后索性走上街头。看了一会儿跑回来,用一种变了调子的兴奋去喊邻居。终于,大人孩子们,甚至连很少出门的老大娘也跑到街上来了,都想看看这支和气的军队是个什么样子。老百姓中也不乏胆子大的。一位老人看见解放区来的干部张口就问:
“毛主席也来了吧?是不是在后面?”
“毛主席没有来。”解放区干部很诚实地告诉他。
老人笑着说:“我们不信呢,你不告诉我们。”
干部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笑笑。
这一来,老百姓更相信毛泽东主席在后头了。
那一天的入城式整整进行了八个小时,但是,直到队伍走完,还有一些市民守在城门口不肯散去,他们都希望第一个见到毛主席。
毛泽东是3月25,日从西柏坡来到北平的。
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也是这一天从西柏坡到北平。
北平市公安局局长谭政文遵照李克农的指示,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布置机场和沿线的警卫工作,并亲自去迎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进入北平。
中央领导人没有在前门火车站下车,也没有住进中南海,而是从清华园火车站下车,在颐和园小憩。下午2时,毛泽东乘车去西郊飞机场,由叶剑英陪同检阅了东北野战军部队。
这样,毛泽东抵达北平的消息就悄悄传开了。
据说,有人看见毛泽东的双脚一踏上北平的土地就热泪盈眶。这是毛泽东第二次踏上北平的土地。他第一次来时,还是个布衫裹身的热血青年,而如今,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搬进北平,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已成定局。进城之初毛泽东住在香山双清别墅,他主要操心两件大事:一是指挥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二是广泛联络民主人士,协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这时候,北平市民并不知道毛泽东住在香山。
一封电报提前到了叶剑英手里 齐燕铭在观看入城式的前门箭楼上,把周恩来的一封电报交给另外三个打前站的年轻人,四个人在高高的箭楼上商量起接收中南海的具体问题来。原来,他们连夜从西柏坡出发不久,周恩来一封电报赶在他们之前,送到了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叶剑英的手里。
从2月初开始,全面的接管工作就已经在北平展开,叶剑英主要负责对旧政权机构的接管,因为中南海是傅作义的军事机关,按分工是由东北野战军入城的部队接收。
周恩来要求打前站的同志先把中南海和北京饭店接收下来。这两处地方都规划好了,一处将作为政协会场,一处辟为政协代表的下榻之地。本来周恩来在交代四个年轻人任务时还没有考虑好具体的接收地点,只是让他们先期进城筹备新政协事宜,并且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迁入北平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在前门箭楼上,叶剑英把周恩来的那封电报拿给齐燕铭。
齐燕铭不是老北京,他是蒙古族,办事快刀斩乱麻,是个急性子。他没看完入城式,就拿着周恩来的电报,在箭楼上找到担负平津卫戍的程子华,请程子华派一支精干部队随他们一起开进中南海接收这已经破败的皇家宫苑。
程子华知道自己的部队接管了北海、故宫等地,却没有接到接管中南海的报告。那么,中南海一定是被北平市纠察总队接管去了。程子华说:“我们比你们早来几天,但关于中南海的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主要是负责市内的名胜古迹以及仓库、物资、公共建筑一类的守卫,至于中南海,大概是负责接收军事机关的纠察总队去接收了吧?你去找纠察总队司令员张明河,看看他知不知道。”
P20-22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是我再版和转载最多的一本书。
1987年我调到北京军区聂荣臻传记组,负责撰写聂荣臻元帅建国初期和文化大革命两章,因此有机会到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查阅档案材料,并采访了众多开国大典的参与者,由此成书。
承蒙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此书,我第一次进行了修订,增添了相当一部分的原始档案资料。
谢谢人民日报出版社,谢谢责任编辑陈红女士,谢谢刘火雄博士,谢谢读过此书的读者朋友。
本书部分资料选自1950年6月发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编辑,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