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懂贾平凹
分类
作者 胡功胜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贾平凹是近二三是年来国内关注度极高的作家,他以一系列的作品,以及他在其他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才华,一次又一次地吸引了无数的眼球。然而,你真的读懂了他的每一部引起轰动的作品吗?你真正地理解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所体现出的思想吗?胡功胜所著《读懂贾平凹》对贾平凹的作品进行了全新而深入的解读,阅读本书,你能真正深入贾平凹的神秘而浩大的世界中去

内容推荐

贾平凹是近几十年来受到极度关注的作家。可以说,乡土情结是贯穿贾平凹全部小说创作最为重要的精神线索,从80年代初的商州系列,历经《废都》、《高老庄》、《怀念狼》、《秦腔》、《高兴》,到近作《古炉》,其小说创作审美追求和文化观念的嬗变,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中国乡土小说思潮的基本走向,是一部非常个人化的中国新时期乡土小说史。贾平凹对三秦大地的执著书写和西北民间文化的生动描摹,对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有效传承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的创造性借鉴,使他的小说有可能继莫言之后,再次代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胡功胜所著《读懂贾平凹》对贾平凹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它能使你真的读懂贾平凹,读懂他的作品。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阅读

 一、早期乡土题材创作

 二、说不尽的《废都》

 三、《白夜》《土门》:所谓的都市小说

 四、《高老庄》:无奈的精神还乡

 五、《怀念狼》:人类生存的哲学寓言

 六、《秦腔》:乡土家园的彻底破败

 七、《高兴》:无根的漂泊

 八、《古炉》:另起炉灶或者最后的补课

第二部分 风格分析

 一、聊天体

 二、意象化

第三部分 卖点分析

 一、神秘感

 二、性描写

第四部分 定位

 一、一个人的乡土小说史

 二、属于世界的贾平凹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贾平凹自己说,《秦腔》之后,他着手准备着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写作(也就是《古炉》,笔者注),但当他遇见一些在西安拾荒的商州乡党后,极其冲动想给他们写点东西。于是,他放下了关于“文化大革命”内容的那本书的准备工作,着手写出了《高兴》。小说在《当代》2007年第5期发表后很快就出了单行本。

作家在《后记》中自述:“《高兴》是冲动之作,也是郁愤之作,写完后发觉它和《秦腔》可以互补,使我的心情也坦然了许多。”如何“互补”,用贾平凹自己的话说:“《秦腔》我写了咱这儿的农民怎样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现在《高兴》又写了他们走出土地后的城市生活。”

小说以刘高兴和五富为中心,还重点写了同是拾破烂的杏胡、黄八,以及与这些人关联密切的保姆翠花、发廊妓女孟夷纯、乞丐石热闹等,对生活在大都市西安底层的“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情感状态和人生理想,进行了真实记录和全方位的书写。为了写好这种生活,贾平凹下了很大的功夫。贾平凹从来没有关注过,甚至想也没有想过要去关注拾破烂这个行业,他只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了刘高兴的人物原型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但作家充分意识到“仅仅了解刘高兴而并不了解拾破烂的整个群体,纯是萝卜难以做出一桌菜的。我得稳住,我得先到那些拾破烂的群体中去”,去深入了解拾破烂群体的工作状况、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如果以一种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眼光去俯视这群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农民工,所写出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实,如何走近这个群体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正如作家所说:“咱们虽然是为了更丰富写作素材去了解他们的,但去了就不要再想着写他们,也不要表现出在可怜他们同情他们甚至要拯救他们的意思,咱们完全是串门。”只有摆正了作者与农民工二者的位置,才能有机会真切感知这一群体的所思所想,切身体会这一群体的真实生存状况。为此,贾平凹放下了一个著名作家的架子,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走进拾破烂人住的村巷,坐在他们的屋里与他们一起胡谝,一同用大海碗吃他们没菜、没醋、没辣子的包谷掺稀饭,也尽可能帮他们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如帮他们要回被市容队没收的架子车,帮助他们联系公安部门解救出被拐卖的女儿。他甚至形成了一种下意识,在大街上碰到拾破烂的人都要停下来拉呱几句。

正是这种以心换心的行为,贾平凹成了拾破烂人的朋友,他们信任他、感激他,乐于向他倾诉各自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这就使得贾平凹对这个不为外界所知的特殊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生活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解体,城乡分隔政策日趋松动,大批农民拖家带口走出家门在城市中安营扎寨,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城市与乡村,“农民工”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身份称谓也应运而生。敏锐的作家们及时捕捉到这个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深情的笔触对准这个群体,创作出了大量农民工题材的作品,如孙惠芬的《民工》、张抗抗的《北京的金山上》、刘庆邦的《麦子》、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等等,给中国当下文坛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客观说来,这些小说的价值立场和对农民工精神状态的把握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甚至有可能扭曲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底层经验。贾平凹在与那个拾破烂群体的深入接触中,触摸到了他们的精神脉搏,理解了他们价值原则和生活追求;作家不但抛弃了自己一度坚守的仇视城市文明的狭隘心理,也同样发现农民工并非都对城市深恶痛绝,相反表现出对城市物质生活的迷恋和对城市精神文明的认同,把成为城里人作为自己梦寐以求的目标。正如《高兴》后记中那位年轻人所说:“我出来就在村口的碾盘前发了血誓,再也不回去了。”贾平凹显然把握到了农民工的另一种精神内蕴,使他最终得以真实地呈现城市拾破烂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正是在这一点上,长篇小说《高兴》,以其独特的发现、切身的体验,超越了以往的农民工小说,给这个题材的小说创作带来一种新的经验和别样的风景。

P86-P87

序言

与贾平凹相遇,纯粹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相知。

同是农裔出身,同样经历了城乡身份的蜕变,我理解贾平凹作品中那种乡土身份的认同,那种“归去来兮”的家园情结,这是我对贾平凹的第一层相知。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深处,直到初中快毕业时,从县城通往家乡的公路才开通到距离乡政府七八里地的山头上,学校集体劳动时,到那里抬水泥,我才第一次见到汽车,是辆蓝色的大卡车,载重量应该是五吨。我和同学们围着那神秘的大家伙转了一圈又一圈,忍不住伸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司机高傲地抽着香烟,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的手,生怕我们摸到了不该摸的地方。到县城中考时,我才第一次看到楼房,在进城的北门十字路口分不清东西南北,带队老师反复叮嘱不要随便走出旅馆的大门,要不然迷路就麻烦了,其实那时的县城也就短短的几条小街。

大学报到时,见到迎接新生的学长,我张口说出了第一句家乡味道很浓的普通话。大学期间我本来学的是哲学,却不务正业,与同学一起办文学社,还担任《校园文学报》的副总编。工作后,虽然单位还不错,但蛰伏在内心的文学情结一直让我不得安生,在社会上折腾几年后还是成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后来一直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梦是圆了,但一直憋不出一个像样的作品来,直到现在都还想放下理论研究,重温年轻时的旧梦。与贾平凹相比,我虽同样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头,但还是晚不成大器,贾平凹注定是一些文学从业者的精神标高。

多少年中,我非常忌讳我的农民出身,在大学时我微薄的稿费收入大多用在穿戴上,举手投足都要表现出一个城里人的身份。其实我的大学生活是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与贫困有关的故事至今都令人回味无穷。一次,一个老乡请客吃茶叶蛋,大概是花钱心痛了,他质问小摊老太:“为什么把破鸡蛋卖给我们?”这位老乡现在人在美国,不知道他在曼哈顿的街头可会想起此事。迎接另一个老乡入学,“接风宴”上我在第二食堂破费请他吃了一勺五毛钱的花生米,他为此感动了好几年。这位老弟后来在省政府工作,天天大餐,但为这勺花生米我们不知喝了多少酒。其实当年我就是喜欢拿出城里人的派头接人待物,直到人到中年,我才敢像后来的贾平凹那样,大胆地宣称“我是农民”!

也是在大学期间,我从《废都》中开始认识了贾平凹,老实说,这时的我并不懂多少文学,贾平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流氓”作家。崇高的文学殿堂中怎么能摆放那么多“口口”呢?后来我才从海量的高深批评中知道了那些浮艳的文字下面居然还埋藏了那么高深的思想。于是乎,贾平凹的作品我一篇接一篇读了下来。直到后来从事专业的文学研究,尤其是近几年的文学消费研究,我才知道贾平凹为什么要那么写,也才知道别的作家没有才气那么写。贾平凹就是贾平凹,欣赏也好,忌妒也罢,贾平凹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存在。硕士学位论文,我写的就是贾平凹,认为他是最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作家。有了比较扎实的作品阅读,有了十几年的理论学习,在文学精神上,我便对贾平凹有了第二层相知。

我非常偏爱《废都》写作前的贾平凹,同是人到中年,精心经营的一切都稀里哗啦地打碎了,好在文学可以张扬人的想象,现实的残缺可以在作品中获得想象性的满足。于是,我一边阅读着贾平凹,一边与同行交流着阅读感受,一边敲下我并不成熟的认识,时光就如此飞速地流逝,不知不觉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写作是快乐的,这是我对贾平凹的第三层相知。

有了这三层相知,我欣然接受了安徽人民出版社的约稿。在此得感谢丁怀超总编,他曾鼓励我大胆地写,灵活地写;也感谢本书责编,他们非常尊重我的观点,使拙作能够完整、快捷地与读者见面。可惜时间仓促,学力不逮,不足之处也请读者批评指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