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刘宗迪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山海经》果真是一个不解之谜吗?古人为什么要留下这样一部著作?是像希腊神话中的那个故意盘踞在人们必经之路上的司芬克斯一样,故意留下这本书考验后人的智慧吗?在《山海经》那异彩闪烁的表象下面究竟是否隐藏着什么秘而不宣的奥秘?书中那些灵怪潜藏、神物出没的山川方国是否果真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或者那只是古人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无稽传说?书中那些缪悠荒怪的故事,究竟是蕴涵着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真理?或者那仅仅是一些荒诞无稽、浅薄无聊的故事?本书凭借缜密分析,澄清关于《山海经》其书的本来面目——一本曾经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

内容推荐

《山海经》自古被称为奇书,学者或据以考地理,或籍之以考神话,世人所津津乐道者则无非充斥其中的四海神奇、远方怪物。本书凭借缜密分析,澄清关于《山海经》其书的本来面目——一本曾经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

目录

导言《山海经》:一个未解之谜

上篇 岁月图画:《山海经》中的时间观

 第一章 仰观俯察:《大荒经》与原始天文学

第一节 前人对《大荒经》与天文历法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 《大荒经》与华夏上古历法诸环节

 第二章 四时晷影:《海外经》与上古历法制度

第一节 《海外经》四方神与《月令》四时神

第二节 《海外经》四方神木与四时测影之表

 第三章 儒家经典与“小说之祖”:《尧典》和《海经》历法制度之对比

第一节 羲和“历象日月星辰”与四时之神

第二节 舜“巡守四岳”与“日月出入之山

第三节 “璇玑玉衡”、盖天说与《大荒经》

 第四章 飞龙在天:《海经》中的龙星纪时

第一节 上古天文学中的龙星纪时

第二节 《海经》中的“烛龙”与龙星纪时

第三节 华夏龙崇拜与龙星纪时

第四节 伏羲、女娲、共工神话与龙星纪时

 第五章 天书遗篇: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历法图

第一节 《管子·幼官篇》所述之古代月令图

第二节 子弹库战国楚《帛书》

 第六章 天书之海:《海经》作者对月令古图的误解

第一节 异域的起源:对月令古图的“地理学误解

第二节 怪物的来历:对月令古图的“神话学误解

 第七章 图画月令:《海外经》月令考

第一节 《海经》中的物候事象

第二节 《海经》中的岁时民俗场景

下篇 天下意象:《山海经》中的空间观

 引言

 第八章 《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和年代考

第一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的地域范围

第二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与东方民族

第三节 《大荒经》和《海外经》与大汶口文化

 第九章 《大荒经》与封禅

第一节 封禅巡守与观象授时

第二节 泰山封坛与明堂

 第十章 昆仑考

第一节 《山海经》中的昆仑

第二节 昆仑与明堂

 第十一章 西王母考

第一节 西王母“西方说”的来历

第二节 西王母神话的民俗文化渊源

 第十二章 《山海经》与战国稷下学术

第一节 五行说与月令之学

第二节 《海经》与邹子“大九州”说

第三节 《山经》与《管子》的地理学

 结语

一、《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时间传统

二、《山海经》与华夏世界的地理想象

三、《山海经》与华夏上古学术史

附录:《海外经》和《大荒经》古图结构示意图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过,在一头钻进故纸堆之前,为了避免在纵横交错的文字丛林中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还是应该先对我们研究的取径略作勾勒。

迄今为止,关于《山海经》尤其是其中的《海经》部分的解释之所以一直聚讼纷纭,除了不明《海经》其书的性质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的方法。文献考据一直就是《山海经》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整体的研究视野,更由于《山海经》的缪悠荒唐本身就给研究者提供了“神游四海,精骛八极”的想象空间。因此,文献考据的方法往往流于东拉西扯、痴人说梦般的牵强附会。《山海经》是一本古老的文献,为了疏通词句,求解名物,就必多涉及文献考据,此在本书也不可避免,为免蹈牵强附会的覆辙,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考据与义理相结合。读解古书,尤其是像《山海经》这样莫测高深的古书,离不开考据,但是,考据要使人心服口服,就不仅要做到信而可征,即对字词、名物、制度的解释不仅要有文献上的例证,而且必须言之成理,即这种考据必须要能从道理上讲得通,因为字词的互训、词义的引申都不是单纯的语言学现象,其背后都是有历史的文化的逻辑的背景作为铺垫的。考证,就不应仅仅满足于文字的辗转相训,而更应该揭示出这种语言学关系背后的历史、文化和逻辑关联,惟其如此,这种考证才能站得住脚,让人心服口服。

传统经学的文献考据方法,从来就不是单纯文字语辞的勾连疏通,在其背后总有诸如儒家伦理、阴阳五行等大义作为铺垫,学术史上将文字训诂之学归于小学,而将义理之学归于大学,其实只是一种方便教学的权宜之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毫不相干,各行其是。从汉唐经师,到宋代大儒,直到清代宗师,无一不是义理与诂训兼修、小学与大学并通,清人所谓汉学与宋学之分,也主要是就其侧重点和思想倾向而言。清代乾嘉学者以实学著名,但未尝不通于义理,其考证文字,辨析文物,皆以其对儒家礼仪和义理的整体把握为基础。但清代学者因侧重训诂,遂使文字音韵之学成长为一个专门和独立的学科,从而为小学与大学、训诂与义理的明确分家奠定了基础。再加上清末以来,废除科举引进西学,学统与道统俱绝,虽然文字训诂之学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性学科被在大学中文系保留下来,但这个学科却被从其原来的知识和学术背景中剥离下来,后者被当成历史陈迹束之高阁。但是,这些知识和思想背景原本是传统文人耳濡目染的安身立命之地,也是他们阅读典籍、理解世界的基本语境,而传统的训诂学只有在这种语境中才得其所哉。现在,取代这些传统知识背景的是与中国学术传统本无干系的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训诂考证成为远离本土传统的“高空作业”,于是,在对古代文献进行解释时,单纯局限于只言片语、孤文单词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就在所难免,这一点在对《山海经》的解释中表现得尤其触目惊心。

更由于《山海经》中充斥着“怪力乱神”之言,自古不被正统学者看重,因此没有像儒家经典、先秦诸子那样得到透彻的解读阐释,古人沉默,恰便今人嚣嚣,于是,当今之世,关于《山海经》的海外奇谈,层出不穷,争奇斗胜,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竟比《山海经》还要“山海经”。诸如此类的“天方夜谭”,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颇可解颐消遁,放在市民报纸的花边新闻里也足以哗众取宠,但发布于严肃的学术著作却只能让人觉得像是荒诞的黑色幽默。此类的非常奇怪之论,不仅皆有《山海经》中的名物记载为依据,又旁证博引现代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科学成果,涂上了一层迷人的科学光彩,确实能蛊惑人心。但诸如此类的所谓研究却全然不考虑《山海经》时代人们所能够有的知识背景和地理视野,大而无当,往而不返,犹河汉而无极,其结论的可靠性也就不言自明。  神话研究者好为声训,即以音同或音近的词相互训释,此法的前提是“同音必同义”的观念。此法盛行于汉代经学,尤其是今文经学,汉代经学的集大成之作《白虎通义》即喜用声训,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序》云“学者缘声求义,辄举声近之字为释,取其明白易通,而声义皆定。流求珥贰,例启于周公;乾健坤顺,说畅于孔子。浸寻乎汉世,间见于纬书;韩婴解诗,班固辑论,率用斯体,宏阐经术。许郑高张之伦,弥广厥旨。逮刘成国之《释名》出,以声为书,遂为经说之归虚,实亦儒门之奥键。”至清人标榜音韵学,声训之法更为经学之利器。然而,实在说来,现代人因无古代经师的经学修养和家法渊源,纯凭字词的声音相通相近而辗转相训,声训之法往往流于穿凿附会,盖汉语为表意文字,因形声、假借、引申等造字和用字之法,多同音不同义之字,同音之字可能在意义上毫无关系甚至完全相反,如果考证者先存一定的偏见,先人为主,那么,经过广征博引,辗转牵扯,就完全可以用音转之法将原本完全不相干的文字和名物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荒唐悖理的结论。有鉴于此,本书在对《山海经》的字词、名物进行考证时,尽量避免使用声训的方法。

第二,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要理解《山海经》整篇文本的意蕴,首先就要理解其中各项记载的含义,而反过来,要理解文本中个别记载的含义,却又需要首先对整篇文本的意蕴有一个预先的整体把握,这就是解释学所谓的“解释循环”。因此,在对《山海经》文本进行阐释训诂时,必须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相结合。结构决定意义,要正确理解一篇文献,当务之急是揭示文本的整体结构和基本性质。只有首先明确了文献的基本性质,才能对之获得一个中肯的先见之明,在具体的阐释中才不至于误入歧途;只有首先把握了文本的整体结构,才能确定一个片断在这个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将之置于恰如其分的上下文中,从而准确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如此则庶几可以避免穿凿附会、东拉西扯的毛病。现在的大多数《山海经》研究者,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一古老文献的整体把握,在各自的先人之见和并不完善的知识背景的引导下,抓住文本中只言片语,武断定论,然后从此结论出发,对文本中的其他记载妄加曲解,恣意穿凿,从而形成了目前《山海经》研究中游谈无根、众声喧哗的纷杂局面。本文上篇就是通过对《海外经》和《大荒经》中关键记载的分析,揭示这两篇文献的基本性质和整体结构,据此推断其所依据古图的真相;下篇则由上篇的结论出发,对《山海经》一书的地域文化渊源、知识传统背景和著名的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的文化原型进行考证。P12-15

后记

本书用不少的篇幅谈天说地,其旨趣当然不在天和地,在于寄托于这天地之间的天道人文。有一首白族民歌唱道

古时候的天地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日月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山河现在还有,

古时候的人现在不见了。

《山海经》时代的人早已不见了,但《山海经》时代的山川日月还在,他们对山川日月的观照还历历在目地载于《山海经》,透过《海外经》和《大荒经》中的关于天地、日月、山川的记载,我们仍能与古时候人们的精神遥相往来,心领神会。记得刚人钟敬文先生门下时,先生开设民俗学概论课引我们这帮半路出家的学生入门,曾说,中国古代的民俗志,不少都是作者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之时对家乡旧俗、故园风物的追忆。民俗学这门讲究实证的学科,骨子里却是对家园、对那虽然已如水流逝但却依然让人们梦萦魂牵的精神家园满怀诗意和忧伤的眷恋。《山海经》的时代早成云烟,但日复一日地朝升暮落、年复一年地暑来寒往的仍是那同一轮太阳,今天的农人们也仍然和那时候的人们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样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亘古如斯的天道节律,涵养了我们的生活,也深深地塑造了我们的德性,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天地良心”,也就是康德说的星空中的自然律和人心间的道德律吧。

这种“天地良心”是本文追思的对象,希望它也能成为我进德修业的精神依托。

是为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6: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