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襄,诗人、自然观察作家。年轻时以鸟类生态为散文题材,开启台湾自然写作风气。曾出版诗集、散文、小说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著作三十余部,并获台湾诗奖、吴三连奖、台湾自然保育奖等。
在本书中,他记录了野狗的生存记录……
这是一个发生于20世纪末的故事,那时垃圾不落地政策尚未实施。
谨以此纪念一座城市尚未开始大量捕杀流浪狗以前,一群野狗的生活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野狗之丘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克襄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克襄,诗人、自然观察作家。年轻时以鸟类生态为散文题材,开启台湾自然写作风气。曾出版诗集、散文、小说和自然旅行指南等著作三十余部,并获台湾诗奖、吴三连奖、台湾自然保育奖等。 在本书中,他记录了野狗的生存记录…… 这是一个发生于20世纪末的故事,那时垃圾不落地政策尚未实施。 谨以此纪念一座城市尚未开始大量捕杀流浪狗以前,一群野狗的生活故事。 内容推荐 故事主要以小冬瓜为主{一只被遗弃的瘦小黄狗,皮肤大面的红斑。} 小冬瓜已经在小山滞留了一段时日。它的眼神充满不信任,全身紧绷,只要有人接近垃圾场,就迅速远离溜回小山上。它也和巷子野狗保持距离,仿佛有稳情,不想和其他的野狗为伍。 一只和它体型同大的母狗蛋白质,从容地出现了,蛋白质住在101巷的口的摩托车店里,日子过得优闲,平常爱随乱晃,没事还会对路过的感觉不对的车子,追吠一番,非常惹路人讨厌! 小冬瓜并未躲闪蛋白质,他们用鼻子互闻,似乎有着某种生活的共识,只有它们才能理解。那互闻也透露了许多讯息其中之一,蛋白质知道小冬瓜生小狗了。另外彼此也互闻中相互打气……… 目录 主要野狗介绍 主要野狗分布图 美好的小山生活 死亡,或者继续残存 垃圾消失的最后时光 附录 狗大便 狗咬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冬日清晨,朦胧的薄雾里,一只瘦小的黄狗,孤单地穿过森林隐密的小山,静悄地走到山脚的垃圾场。 它带着狐疑的眼神,观望了一阵,迅即接近垃圾场。垃圾场位于窄小的巷子底,旁边的小山,主要以相思树林为主。人们给巷子编了号码,101巷。垃圾场总是堆积着许多脏乱的废弃家具。 瘦小的黄狗叫小冬瓜,背脊的皮肤露出大面积的红斑。一般兽医若是诊治家狗,看到这种外表,都会善意地提出警告。他们往往如此分析:若不医治,这处溃烂的伤口将不断地蔓延,最后拓展到整个背部,乃至全身。这时它会像癞痢狗一样,全身像烫过了热水,脱了层皮,到处红肿,只剩下稀疏的体毛。然后,身体迅速地赢弱,邋遢地病死。 黄昏时,小区的居民固定把垃圾、厨余拎到这儿丢弃。夜深时,垃圾车才轰隆到来,匆匆地清理垃圾后,再仓促地离开。除此,很少有人会在这儿久留。 对许多野狗来说,这种环境食物最不虞匮乏,也是重要的觅食场。一如人们最爱集聚的传统菜市场。它们以垃圾场为生活重心,整日在这里徘徊,甚至就滞留附近,集聚成小群生活。小山便是许多野狗栖息的家园。 小冬瓜已经在小山滞留了一段时日。它的眼神充满不信任,全身紧绷,只要有人接近垃圾场,就迅速远离,溜回山上。它也和巷子里的野狗保持距离,仿佛有某种隐情,不想和其他野狗为伍。 抵达垃圾场时,恰巧有两只偶尔也出现的野狗,在垃圾堆吃东西。小冬瓜宁可站在旁边等候。等它们用完餐,离去了,再慢慢地挨近。 它用前脚迅速地翻拨食物,似乎先前就断定了,食物在哪里。找到食物,便迅速地吞咬,仿佛许久未进食般。奇怪的是,囫囵吞后,又急切地想离去。 一只和它体型同大的母狗蛋白质,从容地出现了。蛋白质住在101巷巷口的摩托车店里,日子过得悠闲,平常爱随处乱晃。没事还会对路过的,感觉不对的车辆追吠,非常惹过路人讨厌。 小冬瓜并未躲闪蛋白质。它们用鼻子互闻,似乎有着某种生活的共识,只有它们才能理解。那互闻也透露了许多讯息。其中之一,蛋白质知道小冬瓜生小狗了。 另外,彼此也在互闻中相互打气吧。 我们人类可能没有这种预知的本事,却有另一个简单的辨识方法,仔细注意母狗的肚腹就一目了然。这时,小冬瓜肚腹下方的乳头是肿胀、肉红而下垂的。蛋白质并没有吃任何东西。它似乎只是想出来游逛,找一些乐趣似的。这大概是多数家狗的特性。很像一些有钱有闲的贵妇,吃饱饭没事做,外出购物般。蛋白质在巷子里东闻西嗅,寻找新鲜、好玩的有趣事物。小冬瓜回山里时,蛋白质并未尾随,兀自神采奕奕地,继续沿着巷道溜达. 小山不高,最高点不过海拔六十米。小冬瓜暂时把它的住家安置在那儿。一处居高临下的平缓台地。一对幸存下来的小狗,就窝在那儿。一白一黑,分别叫马铃薯和小不点。 为什么只有两只呢?我们大致可从食物和疾病的角度,作一综合分析。 通常,一只野狗没有多少食物可吃,营养不良下,很难像家里的母狗,一胎八九只,甚至十来只。但少说也该有四五只吧,若剩下两只,一定是小狗群在生长过程里遇到了麻烦。 在野外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譬如,随便一个皮肤的传染病,很可能就导致危害。 气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只要来个寒流,小狗有可能受冻或挨饿,迅速死亡。又或者,初次怀胎的母狗,不懂得照顾,奶水不足,或是来不及提供充裕的奶水,都可能让小狗无法存活。 质言之,原因太多了,以至于不适合,也没有意义,朝此一方向,深入讨论小野狗的死亡问题。无论如何,这两只幸存下来,而且是在寒冷的冬天时期,那意味着,两只小狗想必是活得健壮,有着坚强的生存毅力了。 事实呢?却有一些不尽然吧。当小冬瓜接近巢位时,它们起身摇尾迎接,就清楚分出端倪。站出土坑摇尾的是马铃薯,看来精瘦结实。但瘦弱许多的小不点只是略微抬头,用前脚撑着身子,似乎连抬起后脚的力量都没有。 它们的模样不会超过两个月大,若是一般家里的小狗,这时长相肥胖,最是可爱活泼。到处乱跑乱钻,惹是生非。随便丢个球过去,都会把球当成玩伴或敌人,一下子躲闪,一下子攻击它,整天就绕着球团团转。 野外的小狗根本没有这种快乐的童年,若有也很短。多半时候,脑海浮升的恐怕都是如何填饱肚子的想像。整天都待在土坑里,保持体力,设法不让自己虚弱下去。 小冬瓜一回到土坑,马铃薯便迫不及待地凑上前,仿佛饿了好几餐,紧咬住一个乳头开始猛吸。小冬瓜似乎被咬得有些疼痛,还几乎站不住呢。那小不点也慢慢地趋近,好不容易挨着另一个乳头,仰着头,忘情地吸吮起来。P3-7 序言 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一座拥有许多高山的岛屿,位于海洋和大陆的交界,又坐落在温度适宜的纬度,这样允当的自然环境,其实并不多。 我很有福气,正好在其中的一座出生,并且平安地长大。更幸运的是,从青少年起,在双亲呵护、生活无虞下,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在岛上长期观察自然,认识各地山水,逐一见证它广泛而多样的地理风貌。 经历多趟丰收的生态旅行,我才逐渐打开视野,接触到许多动物。同时,通过当代生态保育观念、自然科学新知,以及各地狞猎风俗文化的洗礼,更深入地见识各种动物精彩而奇特的习性。 如此丰饶的生态环境,以及多样的动物内涵,作为书写题材的基础,无疑也是上苍赐予一位创作者最大的资产。我自当努力,尝试通过不同的叙述风格和书写技巧,展现各种动物的生命意义。并且自我期许,希望更多台湾动物的生命传奇,经由自己笔下的故事,展现这块土地动人的自然风貌。 提到以动物为主题的小说,相信许多读者不免直接联想到儿童文学。许多创作者,在思考这类题材的创作角度和内容时,恐怕也会假定以儿童或青少年为阅读的对象。 久而久之,因为文学潮流的趋势,影像媒体的兴盏,或者以晚近创作呈现的质量评估,这类以动物为主题的文学创作,难免被放置在一般儿童文学的位阶。现下文学学术词典、百科全书在定义时,更视为儿童文学的领域。 这种理解的趋势,似乎存在着某一种认知,把动物形象和动物小说所承载的广泛可能,局限在儿童的喜爱与领悟层面。文学风潮如是发展,个人觉得未免可惜。 过去,在叙及动物小说时,我每每想起吉卜林《丛林故事》(1894)、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1903)和奥威尔《动物农庄》(1945),等等,不同阶段经典动物小说经典的内涵,乃至晚近李查·巴哈《天地一沙鸥》(1970)、柏纳·韦伯《蚂蚁》三部曲(1991~1996)之类现代动物小说的标杆,各自有其深沉的寓意,揭橥动物故事的多样繁复。 世界各地皆有如此精彩的动物小说典范,反映作者家园的生活意识和土地情感,那么台湾的动物小说呢? 我在书写动物故事时,其实很少定位于孩童阅读的想像,毋宁是期待更多拥有纯稚心灵的成人,一起享受动物世界的奥士少,进而珍爱和尊重这个地球上不同于人类文化或者更为重要的自然文化。 在文学命定的议题里,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绝不只是反映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类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只是把这种交流赋予丰富的人性解释。我总是想办法扩充视野,尝试着使用更新形式的叙述,摸索更多尚未被人类所理解的领域,以及寻找更大的价值。 现代的动物故事,何妨越过儿童世界的层次,进入一个混沌的起跑线,重新设定更多可能的原点。它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的礼赞、哀歌,或关怀动物生存的论述;一方面更可能是人格成长的小说,心灵冒险的故事,兼而反省人类文化的发展。 进而言之,动物小说作为一个自然写作的界面,既非那么孩童似的愚骥,但也不必屡屡背负人类破坏自然的原罪。面对地球日渐暖化、雨林遭到滥垦、水资源缺乏等危机,一个写作者,除了站在第一线抗争,更大的责任是栽植梦想和希望。 尽管这课题需要长时的酝酿、培养,但每回我写出一部动物故事时,那无可言喻的喜悦和满足,仿佛成功地护守了一座森林的欣然成长。我快乐地想像着,每一位读过这些动物故事的孩童或大人,在心里也悄悄地滋生了一座森林。 将来,这座森林会逐渐蓊郁,逐渐延伸出去,最后和地球上的每座森林、每座海洋亲密地结合。 后记 一九九二年初秋,小儿子出生。为了悉心照顾,我暂时搁置了许多远方探查的旅行,就近在小区旁边的小山头,进行长期的低海拔自然观察。那时仿佛公务员般,一个星期总有四五天,走进这处紧邻的山区,观看一草一木的动静。本书野狗们生活的垃圾场就在小区旁。进入小山头,势必得路过那儿。时日久了,它们的一举一动自是熟稔。我常带着小记事本,凡特别的虫鸟花草,都逐一记录或素描。有些鸟类家族,还长期追踪,比如山里的五色鸟和黑枕蓝鹟、池塘边的翠鸟和小白鹭等。我刻意借由,长时地坐在一些固定的定点,让它们认识我、习惯我。甚至,把我当成一棵树,一个不会伤害它们的小山头成员。我则透过望远镜,安静地细腻观察。没想到,后来观察野狗们,竟也是这样的态度。最早和这野狗们产生互动,并非在垃圾场,而是在上山途中。那时,小冬瓜正好怀孕。接连好几回,清晨时,我走上山径,远远地,便看到一只小黄狗迎面而来。可是,再往前几步,它就消失于草丛,避开了我。旋即,从后头窜出,继续往山下快跑。这个动作吸引了我的好奇,进而观察到它在垃圾场和其他野狗的互动,以及喂食小狗的有趣行径。 我原本并无观察野狗的计划,只是小山头的调查,很像和尚在庙寺长年修行,自然物种变化相当单调而缓慢。更何况,小山头难有中大型哺乳类出现。甚至小型哺乳类,一些夜深时才到垃圾场活动、跑动快速的老鼠;还有秋天时经常把山路翻松,隆出一道小土堤的鼹鼠,都不容易邂逅。只有赤腹松鼠,勉强看到三四只,在林冠上层觅食、筑巢。长时待在林子里,眼看毫无任何动静时,我便将望远镜对准野狗,无聊地观察起来。后来,一如想要长期追踪的鸟类,试着将它们纷纷取名,在记事本写下每天的活动内容。没想到,这一观察记录,竟摸索出乐趣。为了更清楚它们的生活,我还特别架起单筒望远镜,从自家五楼窗口,监看它们在空地的来去。那几年,也刻意保持低调,坚守研究者的客观角色,不和它们亲近,干扰了它们的生活。或许是通过这个角色的扮演吧,再经过持续的观察,我发现了不少野狗的有趣行为,都是过去坊间书籍,以及养狗知识所不曾谈论的。由于贴近观察,更目睹了许多家狗被残忍遗弃,以及野狗在城市被捕杀的种种暴虐行径。野狗的心里想什么,野狗的权利在哪,一个城市如何对待野狗等等问题,在我的观察过程里,不断地成为思索的重心,也是描述这十几只野狗时的论述重点。 本书采用日记体形式,自有其不得不的苦衷。原本,在书写时,并无意处理成文学创作的内涵,只是当作一次城市流浪狗的心得记录。再者,当时所观察的流浪狗数量繁多,来去复杂,甚难处理。在书写时,不免随兴撰述。未料,十来年后,竞下定心,尝试着结集成册。 这等起意,多少是有感于流浪狗的处境,始终未为人所充分理解和认知。于是,乃撷取一完整片段,去芜存菁,割合许多枝节的繁琐过程,方成今日的内容。整个故事里,部分的篇幅内容并非自己亲眼目睹,而是通过小区警卫、学校工友、商店老板、餐饮店师傅、交通警察,乃至捕狗人的叙述,才能逐一拼图完成。 每当我发现巷子里的野狗消失时,总会询问这些人士,尝试着把状况描绘得更完整。基本上,十有八九的内容,按照事实的发展铺陈。唯有一只野狗的命运,有感于过度悲凉,特别赋予了一个较为美好的结局。读者或可猜想,究竟是哪只?书中的野狗照片,都是使用105mm镜头,远距离拍摄,并未刻意喂食,让它们接近我。另有附录二篇,畅谈我对野狗的认知,以及当时在各地小学讲演流浪狗的经验。如此文图并列,当视为何种文体,自己着实不知如何拿捏。但似乎唯有透过这种呈现方式,才能把我所想要叙述的事物,说得明白。至于,它是报道?还是小说?这等烦恼,只好随着文章的转折起落,一并丢给学者专家去伤神了。末了,谨感谢内人提供建议和悉心校定。当时出生的小犬,随文凑趣的漫画,似乎也增添了故事的风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