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想无限(清华科技园创建者纪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晓霞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技园要过20岁生日,作为今天在世界科技园界享有盛誉的中国大学科技园,应该对它20年的历程进行一下梳理,以便总结和展望。于是《梦想无限(清华科技园创建者纪事)》作者张晓霞决定以梅萌这个人物为一条主线,来讲述清华科技园20年辉煌的奋斗史。告诉你清华科技园,梅萌和他的团队,20载寒暑砥砺,风雨乾坤,把一个梦想坐实为一座科技园的圣殿。

内容推荐

一份梦想,一份赤诚,!从1994到2004,20年春华秋实,足以承载一个人、一群人和一个企业的辉煌和精彩!梅萌,清华科技园的创始主任,一号员工,从人生40岁的黄金年龄开始,从无到有,创新创业,带领出清华科技园一个出色团队,这个团队把清华科技园推上了世界第一!无数精彩故事,无限思想火花,闪耀张晓霞的《梦想无限(清华科技园创建者纪事)》中。梅萌和清华科技园的20年,一部创业的史诗!

目录

引言 一种精神的生成

第一部分 园起—创业年代

 背景

 创始主任的诞生

 从零开始

 一号员工和创始团队

 创业之路

 创业之艰

 实战蓝旗营

 第一家子公司

 开辟根据地

 寻找园区定位

 激情创业园

 “孵化+投资”

 创业故事

 “知本少年”的故事

 青年领袖

 剩者为王

 点石成金

 中国第一家没有经营范围的公司

 知人善任

 被成就的人生

 发展纲要

 从零到4.8亿

 黄金搭档

 非传奇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理论创新

第二部分 园立—地标年代

 神奇的节点

 2002:巨人初长成

 《求是》文章与理论体系的滥觞

 三大战略:理论的应用与检验

 梅式理论:大学科技园的核心竞争力

 巨人的风范

 一座雕塑的故事

 独具匠心

 为什么总是你

 10年的纪念

 服务才是王道

 园立中国

 轻资产输出

 春来江水绿如蓝:昆山模式

 融入国家创新服务体系

第三部分 园梦—引领年代

 战略升级

 四聚:理论的再引领

 创新:一个特殊研究院的诞生

 新城模式

 媒之启迪

 第四代孵化器

 摇篮计划与钻石计划

 启迪之星计划

 中国式领悟:论八大关系

 梦想课堂

附录

 清华科技园创建二十周年大事记

未完的情结(后记)

试读章节

创业之路

冯仑曾说:创业是一种特别的人生。如果你要选择特别的人生,你就选择创业。

梅萌的创业是被选择,被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作为科技园的一号员工、创始主任,梅萌带领着几位“虎将”开始在一张几乎是空白的纸张上画图。

梅萌当初之所以对新的任命有所质疑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科技园毕竟是舶来品,梅萌从来没见过,完全陌生。对于能否做好,他有点担心是正常的。

既然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这不仅是学校给出的要求,也正是梅萌的性格。所以,第一件事,梅萌决定做两份规划:一份事业规划,一份空间规划。考虑到每个人的专长,事业规划由王元工负责,空间规划由庄宁负责,其他人配合。

两份规划依据的基础是清华大学在1993年左右制订的清华科技园发展规划,在那个蓝本上,梅萌他们几个人重新修订、扩展、完善,给清华科技园画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是选址。清华科技园的选址就定在清华大学今天的东门外、双清路以北学研大厦、华业大厦等几座建筑的所在地以及今天的科技园主园区,当时就明确了位置。

二是决定做科技成果转化。现在看来那两份规划可能不够严谨和规范,但是它正确地指出了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目标。在当时信息闭塞、大家都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这两份规划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梅萌他们上报学校之后,很快得到了“同意”的批复。

根据规划,清华科技园要建自己的园区,这点是明确的;同时要做科技成果转化。怎么做,梅萌的做法是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当时的校领导之所以把一个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大事业交给梅萌,就知道他是个上手很快的人。

做科技成果转化,梅萌先从清华校内老师的成果中寻找可以产业化的技术。经过挑选,梅萌选定了清华大学核研院杨景田老师的‘‘粮食辐照杀虫项目”技术,改变我们国家一直使用的化学熏蒸储备粮食也就是药物杀虫粮食储备法。这是清华科技园的首秀之作。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梅萌决定认真做好这件事。粮食储存是国家大事,涉及到很多部门,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为了使这项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梅萌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这时候,清华科技园新进了一位在俄罗斯留学和工作过的小姑娘缪纯,她给梅萌带来了新的信息——这项技术在俄罗斯、乌克兰及比利时已经比较成熟,也广泛地得到使用,如果能去考察,带回来相关的技术,会很快实现产业化。他们对比之后认为,比利时的技术成本较高,价格也贵,就选择俄罗斯和乌克兰。当时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很穷,出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好在杨教授从联合国申请了一笔资金,梅萌他们才得以出国考察这项技术。对于缪纯来说,记忆最鲜明的是两件事:一是梅总背着一大袋方便面到俄罗斯;二是不管住的旅馆条件多差,在海关怎样被刁难,梅萌总是无所谓,很开心。最让缪纯感慨的是,多年之后他们以贵宾的身份再次访问俄罗斯和乌克兰,梅萌受到很高的贵宾待遇,他也还是同样的心态。无意之举,即有效益。缪纯说,梅总的这种心态对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梅总那她儿明白快乐的真谛就是对一些事情不在乎,无所谓。

在乌克兰,他们很顺利地拿到了技术资料,当时根本没有知识产权意识的乌克兰连一分钱也没要,就毫不保留地把全部技术资料给了梅萌他们。经过努力,梅萌团队与国家相关部门协调,这项技术终于得到了应用。

这项技术还引起了朱镕基总理的关注,最后在广州的金沙港建了一条真正的电子加速器辐照粮食的生产线。梅萌、杨景田等几个人,从设计、盖房子到粮食链全程参与,终于把这项加速器灭活的粮食存贮线建好。因为种种原因,这项技术只在部分范围内使用,没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是对于梅萌来说,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创业之艰

做清华科技园,不能赖在胜因院享受幽静,清华科技园毕竟要走出校园,而且要有大的开场。虽然没钱,虽然只有几个人,但是梅萌相信“先无后有”“先有后好”的原则。他们要实实在在地创业。 走出校园,没钱到外面租办公室。当时清华校园外面只有南门外紫光新建的那座六层的小白楼,就是这样一座楼,已经是当年清华东南门外的地标建筑了。梅萌跟当时的紫光集团老总张本正商量:“你免我们房租吧。”张总不答应。梅萌说:“那你就借钱给我,我付你房租。”张本正说:“那行。”就这样,1995年,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搬出了胜因院,来到当时南门外的紫光大楼6层办公。

……

P13-15

序言

光阴似箭,清华科技园创建20年了。

20年前,方惠坚书记找我谈话,要我去建科技园,因此,我有幸成为清华科技园的1号员工。在清华科技园的这20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20年,也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20年。20年过去了,我们把清华科技园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科技园区。

建园初期,王大中校长亲自担任清华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委员会的主任,他要求我们,在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之前就要把清华科技园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这成为了我们的一个梦想。那个时候,纵览全球科技园,有一批这个行业的“大佬”和“楷模”,我们仰视着他们,观察着他们,同时也借鉴着他们。因为国情的不同,因为体制的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国际上任何成功的模式,我们惟有一路的追求和一路的探索,我们用创新的方法来搭建创新平台和创新网络,我们用创业的模式来开展创业服务和创业教育。我们一步一步地实现着我们的梦想。

终于有一天,顾秉林校长带来了一个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科技园区对我们的夸奖,而陈吉宁校长则两次转告我们,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企业家和一个在全球有崇高威望的学者对我们的赞誉。由于清华科技园对中国和世界科技园区发展做出的贡献,我作为在此奉献了20年的一名代表,世界科技园协会给我颁了一个奖牌。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对清华科技园的褒奖,是对一代又一代清华科技园创建者的鼓励。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和全球最好的科技园区业已“平视”,相互观察,相互借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今天的清华科技园已经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年前,我们以鼓励创新支持创业为己任,以培育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为目标。20年间,我们打造了一个在中国全新的行业一科技服务业。那会儿,我们甚至还不知道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技服务业。而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服务业的今天,我们却早已在这里耕耘了十多年。20年后的今天,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家科技服务业示范企业。中国要想成为创新型国家,科技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型国家。在未来,我们自己给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确定的责任就是要在科技服务业领域里成为示范、成为引领,这也是我们新的梦想。

《梦想无限》是一本写清华科技园创建者的书。我们请来了对区域经济颇有研究建树的张晓霞博士来创作。我们讲故事,她聆听,自由撰写,我们不做任何限制,完全是她以第三方的视角来看清华科技园。看了样书,我真觉得对我本人的评价实在太高,难以承受,甚至不安。而我的同仁们说,为了清华科技园更好的传播,你个人也就挨点板砖吧!唉,那就这么着吧。

我们已经实现了我们曾经的梦想!   我们还将继续实现我们新的梦想!

梦想无限!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梅萌

2014年秋

后记

未完的情结(后记)

那天是世界杯决赛的日子,也是出版社给我的最后交稿期限。在五道口清华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生公寓里,凌晨时分,伴随着世界杯决赛的激动和紧张,作为“资深”阿迷的我打开电视——调到静音——背对它——继续写最后的一节书稿——这是梅萌的“梦想课堂”。

空气有些闷热,喝口水的间隙,我转过脸瞄了一眼电视,正好看见了一个进球,然而好像是一个穿德国队服的人踢进的,我的心一沉,又怀着一丝侥幸看了一眼比分,接着就彻底关掉了电视。

平静了几分钟,回到书稿,心情就逐渐明朗起来。“梦想课堂”授牌仪式的气氛我是亲临现场感受的,那种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激情碰撞”,我的内心汹涌着想创业的冲动,几乎忘记了自己参加仪式的目的所在。直到现在,这股激情依然在胸,我会控制不住地向我认识的所有人介绍梅萌和他的“梦想课堂”。我的外甥女刚上高一,成绩不错,她向我咨询北大和清华的学校特色时,我这个北大人很坚定地怂恿她考清华,因为这样就能很方便地选修梅萌开设的创业课。

和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我的同学李凌己的引荐,作为清华科技园曾经的企划部经理,李凌己同时也是最早一批在科技园创业的“知本少年”,他对科技园有着双重的认识和感受。从心底里,他把科技园看做自己事业的“母体”,他的“紫光教育”现在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仍然“寄身”在科技园,并且积极参与梅萌的创业课,已经给几家创业团队投资。李凌己给我的感觉是,他是科技园这艘巨型航母中的一架“战斗机”,永远都会与科技园一起“战斗”。

科技园要过20岁生日,作为今天在世界科技园界享有盛誉的中国大学科技园,应该对它20年的历程进行一下梳理,以便总结和展望。李凌己找到我,希望我来完成这一任务。在此之前,清华科技园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高大上”,具体它在干什么却不甚了了。怎么写?写什么?我们找到了启迪控股常务副总裁陈鸿波,希望给一个“几项基本原则”之类,谁知陈鸿波给出的是一个大气而包容的“无原则”:“你先深入采访,对科技园全面了解之后,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感到了压力,开始历时几个月的采访。在采访中,我听到最多的不仅是对科技园这个大家庭的自豪和推崇,更多的是对梅萌这个人的赞美和崇拜。我有些困惑,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因为成就卓著而被欣赏和推崇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像梅萌这样,被所有的人从心底里认同和推崇实在有些让人匪夷所思。我们采访了科技园的高层领导、中层骨干、基层员工,采访了曾经的人园企业和今天的入园企业,采访了梅萌创业初期的“小伙伴们”和今天的领导团队,采访了清华大学的领导,也采访了校内外的合作单位,甚至采访了和梅萌没有业务关系的普通朋友。总结和梳理之后,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人格魅力”、“宽容大度”、“公心”、“无私”、“人品高贵”、“思想家”、“理论家”、“战略家”、“最崇拜的人”、“最有魅力的人”……这些词听着都让人感觉耳朵发烫,然而如果你在现场,你看到那样一张张真诚的面孑L,看到他们因为一时想不起更多更合适的词汇而没能尽情表达心意的急迫,你对这些关键词就会是另一种感受。

于是,我决定以梅萌这个人物为一条主线,来讲述清华科技园20年辉煌的奋斗史。原因如下:一是写科技园就要写人,而写人就要写主要人物。梅萌对于清华科技园,用大家公认的话说“就是华盛顿之于美国”。二是采访中大家的事业认同和情感认同都毫无二致地指向梅萌这个人,如果不以梅萌为核心,采访的内容就荒废了,也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第三点是我作为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第三方,我一开始是站在纯客观的角度来了解清华科技园的发展史,而我自认自己是理性的。但是随着采访的深人,随着对梅萌这个人物了解的深入,再加上亲临了梅萌的“梦想课堂”以及他的一些讲座,我也被梅萌这个人物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如果不写出一个大家心目中崇拜的梅萌,我就等于没有完成这项任务。

尽管力求客观,我还是带着采访后形成的心态开始了写作。说实话,写作的过程有一些压抑,一方面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的压力,一般不突出个人;二是梅萌本人的要求,这位洒脱豁达的人虽然在青少年时代汲取的主要是北大的文化精神,然而作为一个正统的清华人,他还是不希望为他个人写传,而且对采访中那些炙热的“关键词”也要求屏蔽,这给我的写作带来了一定的困境。无奈之下,我只好另寻词汇,把本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叙述地较为平实,而对梅萌的描述,也相对简单。尽管如此,他还是在看完书稿后表达了“不满”的意见,认为“过于夸奖了个人”。而我采访过的一些人,则可能是另一种不满:“怎么没写出我们心目中高大的梅萌呢?”在此,我只好一并说:抱歉了,能力确实有限,出版社催稿又急,只能仓促成稿。如有机会,下次,我还大家一个相对满意的版本。

两个月的写作周期确实是短暂的,加上有些历史资料的缺失,书稿中会存在一定的缺憾,请梅萌和科技园的诸位以及读者朋友们多多谅解。在采访的过程中,我特别感谢那些积极配合采访的各位,在此不一一列出名单了。文中提及较多的人,因为提供的资料丰富,就自然多占了一些篇幅。至此,清华科技园20年完整的历史还只展示了冰山一角,期待清华科技园30岁生日的时候,我能用更长一点的时间准备,从容一点,写出一部较为完整的历史。

感谢所有配合采访的人。感谢在写书过程中给予空间和支持的陈鸿波,没有陈鸿波的“空间”和“支持”就不可能有这部书。感谢李凌己同学的推荐让我有了这么好的机会来了解科技园和认识梅萌。感谢王文平和苏塔娜在我写书过程中给予的查找资料等诸多方面的帮助。感谢在背后提供各种帮助的好心人。感谢梅萌,您的思想开启了我在区域发展领域新的理论认识,上升了一个高度,您的观念让我领悟到另一种做事业的心态和人生的况味。以您为师,“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那就是一场比赛”,这是梅萌欣赏的德国队夺冠后在微信中安慰我的一句话。阿根廷我不会为你哭泣,包容失败是一种德性,在硅谷,在清华科技园,都是这样的氛围。

总觉得还没有写完,还有好多情结没能表达,还有好多人物因为出差等原因没有采访到,还有好多精彩被遗漏……凡此种种,请大家也包容我。谢谢!

张晓霞

2014年8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