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修行菩萨道,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到了太冷的地方,没有电炉、暖气,不好打坐;太热的地方,没有冷气也不能打坐。这里风水不好,那里湿气太重,又怕冷,又怕热,没有头陀行的坚忍不拔的心理不能修定。如果说要环境好才来修定,把释迦牟尼佛那个座位让给你好不好?你真到了那里,恐怕也坐不住,你定不了的。电灯开亮一点,嫌灯光太强;关暗时,嫌不够亮。反正人都有种种毛病,就是不能堪忍之过失。
“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虽然没有这种错误,但有我慢,懦慢。恚是脾气特别大,不是嗔心;嗔心是真动气就杀人,那是真嗔心。你们哪里有嗔心?比你们脾气大的就把你们吓住了,你只是恚心,气大,毛病大,看不惯气就来了。实际上是肝病,肝火旺。因为有慢心、恚心,不能接受别人好的教诲,故而不能得定。
“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维过失。”思想不清明,对教理搞不清楚,解释不对,颠倒思维。同样地看佛经、学佛学,认为他讲的不对,自己有新的思想叫做新潮派,跟着时代潮流走,就被冲得迷失自己了。所以我一生从不跟着时代潮流走,结果现在我的旧东西反而变成最吃香了。何以能如此呢?因为我不肯跟着潮流走,潮流滚来滚去,我站在这里不动,它又滚回来了。所以信而好古,老老实实去修行。
“十三虽无此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听了就忘掉了,这有什么用啊?这是“忘念过失”,有则要改。你说脑袋是父母给我的,本来就不太好呀!老实说吧,没有什么脑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与不肯用心之故。你把我这句话仔细研究,聪明的人一听就会,就记住了,我笨,我多念一百遍,也成功了。所以“勤能补拙”这四个字要记住。
“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像我们这个楼上一样,在家、出家住在一起,有时候想想,自己的头发剃了实在可惜,看别人留了头发蛮漂亮的。这是“在家出家杂住”的过失,实际上还不是形相上的,而是心的原故,这个过失最严重。
“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这是说,嫌打坐垫子不好,棉花不够厚,枕头睡得不舒服,被子不好,这衣服穿来打坐不方便等这些毛病,是与卧具有关的五种过失。这里先不讲,将来讲到声闻地中有关出家人、真正修行的人时,我再讲。
“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虽然没有这些过失,但应该与世间隔离,应该远远地放下世间那些事情,结果没有真正放下。“不守护诸根”,六根没有守戒,喜欢看电视,眼睛贪图世间色相;耳根没有守护,喜欢听音乐,喜欢听笑话,心里一面念佛,一面想黄色的杂念,这时你头上的光就变黑了。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这都是不守护根门,尤其意根之根门,因为妄想烦恼太多。
“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贪吃、而且乱吃,或肚子饿了的时候又不吃,熬出胃病来了,也是犯戒的。看到素菜新鲜好吃,香菇多,多夹两口吃,结果肠胃吃坏了,妨碍了修定,所以饮食调节第一难。吃坏了,饮食不平等,“身沉重”,打起坐来不舒服,这里发酸,那里发胀发麻,因为肠胃里不干净,种种毛病就来了。再不然上打嗝下放屁,肠胃不通的打嗝与气脉打通的声音是不同的。
“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贪睡,爱昏沉,睡多了容易起随烦恼。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懦,无惭,无愧,掉举,散乱,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譬如睡多了容易漏丹,容易做梦,种种毛病都来了。多睡伤气,气不容易通;坐久了容易伤肉,不是指打坐,是椅子上坐久了;走路走久了不休息,容易伤筋。我们这个四大的身体太难弄了,要四大调和了才能得定。你以为学佛成道这个学问是简单的吗?光是跑到庙子三皈依,你就皈依了吗?哪有那么简单!要研究学理才知道,这些学问《瑜伽师地论》里都有了。
“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虽没有这些过失,但先不好好打坐修定,没有得止,内心的心念都不能止,不能系心一缘,所以内心不能清净寂灭,内心不能得止,对于打坐修定不喜欢,看书还喜欢。为什么?因为你的业习果报,是由于无始以来散乱心重,爱看书是散乱心重。有些人看书看不进去,一看就昏头,那是昏沉习气重。如果看书也不讨厌,也不喜欢,不过看书时不是昏沉就是呆呆的,一天没事做,坐在那里发呆,这是多生累劫无记业重,所以堕在无记果报里。问他在想什么呢?他说没有想,他是真的没有想。没想是入定吗?没有,昏昏呆呆的,落在无记业里。要注意的是,无记业久了,他生来世的果报变猪差不多。P12-14
第一讲
关于这本书○瑜伽师心瑜珈五乘道○无道伴无明师心散乱○只会听喜供养不知足○不如意又懒惰闲事多
○爱挑剔不受教种种毛病○无善巧方便加行慢又错○什么是声闻地○种性是什么
第二讲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正出家该如何做○饮食是个大问题○醒梦一如的人
○修行人最须注意的事○你出家的动机是什么○四种静虑八种解脱○定慧等持
第三讲
圣人的定境界○等引地——入定需领引○初静虑——先消除五种心理○什么是入魔
○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清净欢喜安乐轻安○修定的初步○修定与解脱的先后
第四讲
五盖的严重性○检查自己的贪欲心○你也有瞋恚心吗○谁不烦恼不昏沉○睡眠昏沉烦恼○掉举恶作
第五讲
多疑多惑的人○不正的思惟女性的魅力○如何去除贪欲○五徧行的潜力○作意有很多种
○有分别影像的修法——观○为什么观不起来白骨○无分别影像的修法——止○以止为主修以观为主修
第六讲
修习影像作意的关键○你得了轻安吗○除盖除结顺清净而得解脱○以苦为师般舟三昧
○声闻众的多种作意独觉及菩萨的作意○修行也要资本○如何对付修定的毛病
第七讲
身心内外染污了○依色身作意作意影响色身○修行是什么睡眠烦恼随
○良药——贤善定相○入定住定出定○什么是增减什么是黑白
第八讲
作意与所缘○得定的四种力○四种心理不同的修定人○钝根的修法中根的修法
○如何修无漏果位的定境○工夫有进退方法有决择
第九讲
先圆满清白再进步修定○熏修得了定解脱未得果○未了还须偿宿债○爱味下堕乐有差别解脱有八
○八解脱之第一○八解脱之二至八○工夫到达时的能力○什么是证到空
第十讲
心力多么大○也是不动心○无愿无相的修法○见了道证了果习气未断
○再说空、无相、无愿、寻伺○比丘声闻道必修课
第十一讲
等持等至名句文身○住定出定的行状相○为什么出定○修行地方五条件
○修定要有威仪○身心都舍才能修行○念念纯善流注
第十二讲
九种心住○拴住你的心令心内住等住○真正的无记业可怕的无记果○安住近住更要调顺
○寂静再寂静○什么是失念○专注等持任运○六种力达到心住○四个方法修九住心的定○四种方法修观○什么是正思择
第十三讲
修观的三纲要○三纲中的六件事○义、事、相、品、时、理○善知识说法听者语义觉
○再说白骨观不净观○如何修慈悲喜舍○什么是缘起什么是性空
第十四讲
异熟果与果报相同吗○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你为什么那样愚痴
○界合相界差别○如何修数息观○掌握呼吸之间的息
第十五讲
修定修慧修加行○个性不同修法不同○修行为何不可拖延○止相止时观相观时
○如何举何时舍○头脑清醒的老年○清除障碍的加行○贪心重应修不净观
第十六讲
不净观的窍门白骨烧化吹散○四大的转化○先修风大观○修气修神通○修风修呼吸躲过了死亡
○修定引发的身体反应○气充满心喜乐作意成功○得色界定后的身心变化○需要入世修的四种人○修行人为何生入异类中
第十七讲
四大分散的过程○死亡时的特殊现象○中阴身的时光○再投胎为人○人为什么要修道
○要离开欲先了解欲○欲的各种现象○修初禅的有寻有伺境界
第十八讲
世间定的重要○静虑与定的不同之处○七日七夜为什么○无寻无伺入二禅○三禅以上的舍和乐
○禅定与三灾八难○什么是真正的虚空○有心定与无心定无想定与灭尽定○得神通了
第十九讲
修神通的开头两步○空界想身心符顺○得了神足通○宿命通的境界○天耳通和天眼通的修法
○修成了他心通○得道人的神通外道的神通○什么人会生天界○初步了解意地
第二十讲
三界六道的苦与乐○修禅定的苦与乐○转苦为乐○圣人境界之乐○段食思食识食
○三界男女之欲与生育○神通的变化修道的变化○结语
南怀瑾先生是多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认识,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回到故国,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学佛修持首要必读典籍《瑜伽师地论》的文稿。作为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瑜伽师地论》分一百卷、十七地,从五趣杂居地到天人之际,再到声闻地、缘觉地,直到十位菩萨地的五乘道,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无上的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是佛学要典。但因玄奘大师翻译时采用印度文直译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距离,故而令人感觉艰涩难懂,更引起诸多歧义和误读。真正能讲解该经的人,不仅应通晓佛法的真实义理,修法有证量、有果位,而且也应具备古文的学养基础和上师教化的能力。可惜后世解经者多无此等见地与修证,讲解该经时仅限于解释其中文字。因缘机遇之下,南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讲解该经,重点讲述声闻地部分,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弓I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三十多年后,经弟子友人整理,南师再度斟酌审定,这部众人期待已久的著作终得与读者见面。今经南先生独家授权,由我社以全一册的形式,首次出版横排简体字本,以飨广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本书由南先生亲自定名为《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二十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四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他强调,学佛修持的道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不论是修哪一种宗教哪一门派,都应先通晓教理,理解其中真义,但又不能仅把教理当做知识学术去研究,而是应注重真修实证,随时随地用功勤修观行,通过修定做工夫将所学佛理证到实际理地。他指出,《瑜伽师地论》非常注重因明(逻辑),告诫修行者在学习时要运用逻辑思维加以分析归纳。他在具体讲述时尤其注意旁征博引,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事例来说明深奥的佛理。例如说慈悲心,他认为爱掉眼泪并不代表慈悲心重,这有可能是泪腺有毛病、爱哭而已,真正的慈悲是要使一切众生得安乐。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就在本书进入制作的最后阶段之际,南师仙逝。我们在最初的悲痛和忙乱过后,更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南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今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先生所说,南师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点亮自己这盏灯,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谨以此作为对大师的致敬!
东方出版社
二○一二年十一月
《瑜伽师地论》是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历来被公认为学佛修持首要必读的典籍。但因玄奘大师翻译时采用印度文直译的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距离,故而令人感觉艰涩难懂。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精)》是南怀瑾先生关于《瑜伽师地论》声闻地部分的讲录,偏重于修持做工夫修定方面,尤其偏重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共法方面,以人我的实际经历加以说明,并配合义理讲解,目的在于领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
他开篇即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修行者20种不能得定的原因和修定中的4种障碍,启发学人警惕,以避免修持路上误入歧途。他强调,不论是修哪一种宗教哪一门派,都应先通晓教理,理解其中真义,但又不能仅把教理当做知识学术去研究,而是应注重真修实证,随时随地用功勤修观行,通过修定做工夫将所学佛理证到实际理地;学佛修持的道理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精)》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学佛修持首要必读典籍《瑜伽师地论》的文稿。作为印度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瑜伽师地论》分一百卷、十七地,从五趣杂居地到天人之际,再到声闻地、缘觉地,直到十位菩萨地的五乘道,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无上的道,包括了从开始学佛修行直到成佛的全部过程和修持方法,是佛学要典。
本书由南先生亲自定名。注重声闻乘出家众的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