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铁仙、刘福勤著的《瞿秋白》讲述的是:他出身封建旧家,经过五四新文化洗礼,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危难之际,年仅28岁的他,挑起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重担。他胸怀坦荡,永不出卖灵魂,最终血洒罗汉岭。他是一位可敬的革命领袖,他是一位可亲的知识分子。他是瞿秋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瞿秋白/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铁仙//刘福勤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王铁仙、刘福勤著的《瞿秋白》讲述的是:他出身封建旧家,经过五四新文化洗礼,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危难之际,年仅28岁的他,挑起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重担。他胸怀坦荡,永不出卖灵魂,最终血洒罗汉岭。他是一位可敬的革命领袖,他是一位可亲的知识分子。他是瞿秋白。 内容推荐 由王铁仙、刘福勤著的《瞿秋白》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瞿秋白传》的改写本。本书以瞿秋白的政治实践活动为主线,主要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他在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多个理论和实践领域里作出的开拓性贡献以及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展现了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正气浩然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优秀品格和真诚坦率、温文尔雅、富于诗人情怀的现代知识分子的风采。其间还穿插若干章节,集中评述了他的政治理论工作和文学业绩,以便清晰呈现他的这两个重要侧面。全书共二十三章。 目录 第一章 家世与学堂 一、仕宦之家 二、家庭悲剧 第二章 人生新旅程 一、二元的人生观 二、投身五四运动 第三章 向着红光里去 一、“宁死亦当一行” 二、澎湃赤潮的洗礼 第四章 忠实的报道和心路的记录 一、忠实的新闻记者 二、《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 第五章 新时代的“活泼稚儿” 一、“世间的‘唯物主义” 二、党刊主编和编辑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一、执教上海大学 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七章 爱情与婚姻 一、“梦可——我的心” 二、“秋之白华” 第八章 促进国共合作 一、厘清理论 二、鲍罗廷的助手 第九章 进入中央局 一、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 二、中共四大前后的理论工作 三、五卅运动中的《热血日报》 第十章 力争革命领导权 一、批判戴季陶主义 二、在退让策略的争论中 第十一章 “我们党是有病” 一、广州之行 二、面对党内的右倾错误 三、《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 第十二章 武汉风云 一、中共五大前后 二、八七会议 第十三章 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一、寻找中国革命新道路 二、“左”倾盲动错误与纠正 三、中共六大 第十四章 在共产国际的岗位上 一、质疑“第三时期”理论 二、难以摆脱“左”的影响和束缚 三、“江浙同乡会”冤案 第十五章 温馨的亲情 一、温馨的三口之家 二、深切的父爱 第十六章 纠正立三冒险错误 一、回国 二、试图保护李立三 三、主持六届三中全会 第十七章 被“赶出政治局” 一、共产国际推翻原指示 二、米夫的策划与王明的宗派活动 三、在六届四中全会上 第十八章 重返文学岗位 一、“田园将芜胡不归” 二、介入“左联” 三、推动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第十九章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一、共同浇灌苏联文学翻译之花 二、知己真情 三、鲁迅研究史上的丰碑 第二十章 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 一、“革命的文艺必须向着大众去” 二、“用文艺来帮助革命” 三、“看重现实” 四、译介高尔基作品 第二十一章 再遭打击 一、政论和哲学著、译 二、“狄康”事件 第二十二章 中华苏维埃教育人民委员 一、振兴苏区教育事业 二、主编《红色中华》 三、开创群众文艺新局面 第二十三章 血洒罗汉岭 一、长汀濯田被俘 二、狱中“供词” 三、《多余的话》及狱中诗文 四、决不出卖灵魂 五、从容就义 六、百世流芳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家世与学堂 一、仕宦之家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诞生在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1912年并入武进县,今属常州市)一个世代相传的仕宦之家。 瞿秋白说自己的家族属于“士的阶级”,“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他幼小时还“靠着叔祖伯父的官俸过了好几年十足的少爷生活”。他认为“士”是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可称为封建社会中的“半治者阶级”,近代中国逐渐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后,破产的“士的阶级”处于畸形的社会地位。 瞿秋白的祖父瞿廷仪(字贞甫)、叔祖瞿廷韶(字赓甫)。瞿赓甫从同治庚午(1870年)起,历任宜昌知府、湖北按察史、布政史,曾被赏头品顶戴,入都陛见,召对三次。他辅佐湖广总督张之洞推行新政,被委办织布、矿务、缫丝、炼铁各局厂,思想比较开明,成为瞿氏家族中参与新政的显要人物。瞿秋白的祖父瞿贞甫及其后人都先后受到他的护持。瞿赓甫也为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捐了一个“浙江候补盐大使”的虚衔。瞿贞甫亡故后,瞿赓甫将贞甫全家接到武昌,供给生活所需。寄住的还有其他的瞿氏亲戚。他维持了瞿氏大家庭。1903年瞿赓甫在湖北布政史任上去世,从此家道逐渐衰落。只有瞿贞甫的长子、瞿秋白的大伯父瞿世琥还做着知县(民国后为“知事”),直到1912年。 这个家族的人,不仅代代研习经史子集,而且许多人深谙琴棋书画,多才多艺。瞿赓甫和瞿世玮都擅长绘画。三伯父瞿世璜善于篆刻。 瞿世玮字稚彬,号一禅、道号圆初,以字行。行四又行七,家里人称他为“七少爷”,外边人则尊称他为“瞿七爷”。他作为幼子,奉兄辈命在家侍奉母亲,从未外出谋事,一直没有职业,与世无争。他除了研习经史子集,还爱读老庄,信奉道教,学过剑术,懂得医道,善绘画,中华书局1929年5月出版的《中国画学全史·当代画家介绍》和1981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均载有他的条目。瞿秋白自幼看父亲作画,心领神会,也爱作国画;又从六伯父瞿世璜那里学习治印;还认真学过书法,临摹魏碑,因而他的字体一直带有魏意,舒畅而流丽。父亲虔诚地钻研道家思想,对他也有较大影响。 瞿秋白的母亲金衡玉出身江阴名门,1875年9月27日出生。外祖父金心芗原任广东盐大使,致仕回籍后,应侄子金翰如(广东按察史金国琛之孙,时任十乡总董,瞿秋白的大姑夫)之请,居江阴贤庄乐在堂。金心芗视金衡玉为掌上明珠,自幼延师教读。金衡玉熟读诗书,对诗文有相当高的鉴赏能力,还能填词,写信、作文落笔成章,并能书写一手娟秀的小楷。她为人温良贤淑,娴静自如,同情穷苦人,且又傲骨珊珊,忧闷不形于色。她主持家政,平日常教给子女易诵易记的唐宋的短诗、小令,讲《聊斋志异》中富于人情味的故事以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经典作品,使他们度过不少美好时光。瞿秋白幼时对文学的热爱,大半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在瞿秋白的父辈中,大伯父瞿世琥与瞿秋白一家关系最为密切。瞿世琥受到瞿赓甫的培植,经过科举进入仕途,历任浙江桐乡、山阴、常山、长兴、黄岩、嵊县等县知县,民国后任江苏丹阳、泰兴知事。在瞿秋白的亲伯父中,只有他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不善钻营,因而几十年未获升迁。后寄寓浙江杭州。晚年只在钱塘尹衙门做过一段时间的书办。瞿秋白的祖母庄太夫人长期由瞿世玮夫妇侍奉,因而瞿世琥按时给瞿世玮钱款,实际上也资助了瞿世玮一家。 在家族同辈中,瞿秋白属“懋”字辈,谱名懋淼,字熊伯。出生时,父母发现他的发际呈双螺旋形,于是给他取乳名“双”,叫他阿双。后来上学读书后,学名为“瞿双”,有时把“双”写成同音字“爽”、“霜”。他又自起别号瓠舟、秋白、涤梅(又作铁梅),其中“秋白”,直接从“霜”字演化而来。此后,“秋白”成了他最常用的名字。显然这个名字最能表达他自己的人格追求,像霜雪一样洁白纯净,清明晶莹,不随流俗。 瞿秋白在13岁左右,曾写过一首咏菊诗: 今岁花开盛,栽宜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这首诗里很自然地嵌入了自己的名和字:“霜”、“秋白”,寄情耐寒的菊花,表达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还隐约透露出生不逢辰、恶浊难敌的悲感。母亲看了点头称好,父亲却不然,顿觉怆然,认为诗里充满不吉利语,叹息道:“此儿恐不得善终”。 瞿赓甫诸子在其父病故后,回常州析产,原来就属于借住的瞿秋白一家离开八桂堂,搬到西门织机坊(今延陵西路)星聚堂住了一段时间,因为付不起每个月7元钱的房租,在族人歧视的眼光下,住入了城西瞿氏宗祠。 5岁的瞿秋白进入庄氏塾馆读书,塾师庄怡亭是瞿秋白的堂舅父,时为20岁的青年,却具有严师风范。瞿秋白天资很高,又活泼机敏,学习认真。他人塾馆之前,母亲已经教他识字。入学第一天,庄先生拿出四个方块字:“聪明伶俐”。瞿秋白竟然脱口念出,先生大为赞赏。 清朝末期,中国出现了西式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双轨并行。这时,常州有识之士与时俱进,创办新学堂,其中有1905年春庄苕甫创办的西门冠英小学堂。 P1-3 序言 江苏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代名人的奋斗业绩已经载人史册,动人的传奇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他们是江苏人的代表与骄傲,是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和期盼。 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六朝以来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为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天地。早在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就已这样赞许:“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到了明代,国人更是公认“苏郡为士之渊薮”,人才灿若群星。据有关统计,在我国古代、近代著名作家中,江苏籍作家占27.5%;在明清时期则高达37.5%,如清代文学家1741人中有599位是江苏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是江苏人。明清两朝状元人数、当代两院院士人数,江苏均为全国第一。 江苏历代名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学、艺术、教育、实业、宗教等各行各业卓有建树。他们中间有农家子弟、因参加秦末起义而创立了西汉王朝的刘邦,精通佛教律宗学说、“何惜生命”而东渡的文化使者鉴真,徒步跋涉考察祖国地貌地质并且写下山水风光游记的作家徐霞客,鸦片战争中视死如归抗击外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关天培,可歌可泣的抗倭、抗日军民群英谱,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教育家张謇,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留下《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的现代作家朱自清,新中国总理周恩来,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戏剧家梅兰芳、赵丹,数学家华罗庚,等等。 江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以他们的思想光芒和人格力量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榜样。充分开掘这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可以进一步激发我们建设美好江苏的热情和斗志,也可以进一步激活我们构建理想未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画书法均佳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以诗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关注百姓的真情真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同时,也以他们的智慧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刘禹锡不仅写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样相信新生事物的名句,还留下了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开掘和弘扬。江苏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较快发展,是与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密切相关的,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为江苏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坚强的智力支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成为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江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在为江苏和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身上,凝聚着许多宝贵的品质,那种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坚韧风骨,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气概,那种为民族文明进步甘于奉献的高尚人格,是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思想家顾炎武主张学术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史学家赵翼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对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进行系统整理和大力阐发,既可以满足江苏人民对文化生活的精神需求,也可以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道德风尚、精神境界。从而激励人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认同。 这套书的编写工作是从十卷本《江苏通史》出版前夕开始启动的,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江苏省文史馆及高校有关学者参加。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从书”100本的编写与出版任务。通过历史名人这个特定的视角,揭示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江苏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热爱,也让中国、让世界对江苏有更多的了解。 《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的编纂出版,从一个侧面系统整理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江苏悠久、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成就。这有益于了解与弘扬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省情,有利于提升江苏人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境界。介绍、宣传江苏历代名人,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和传统的厘清,更有展示江苏文化大省的形象,提升江苏在全国的地位、影响以及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意义。 江苏历代名人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今天,我们重温这一令人骄傲的历史记忆,将增强江苏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激励江苏人民更好地开拓进取、争先创优,更好地规划与建设家乡。先贤的辉煌属于历史,现实的奋斗还期待着我们。我们要在江苏杰出的历史人才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建设美好江苏的大业中,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顶尖人才与领军人才,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辉煌! 宋林飞 2013年5日 后记 本书是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瞿秋白传》的改写本。原书是在以沈达人同志为会长的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组织下,历时7年编写完成的。其特点是吸取了近二十年来学界瞿秋白研究的新成果,引用了大量解密不久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力图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的瞿秋白,从而表现出瞿秋白勇猛精进、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波澜起伏、曲折悲壮的政治生涯,真诚坦率、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优秀品格。全书约五十万字。本书按照《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统一的编撰体例改削而成,篇幅大为压缩,特点保持不变,而修正和补充了原传记本中的一些错误和重要脱漏。 原传记本的最初撰写者共10人(以姓氏笔画为序):丁言模、王文强、王铁仙、叶楠、朱净之、朱钧侃、刘小中、刘福勤、汪诚国、陈铁健。本书的主编仍为王铁仙和刘福勤,两人合作进行了改写,由王铁仙定稿。 2012年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