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思想的樊篱
中国教育是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沉淀而来的,既有其民族文化精髓的一面,又有其历史文化糟粕的一面,这是一个永恒的定律,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扬弃的观点,科学地取舍,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否则,我们在思想的樊篱中就不能自拔。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讲过:“基础教育资源不均等、教育理念功利化使竞争前移,应摒弃世俗成才观的束缚,实现教育思想的解放。”我们要翻越思想的樊篱,努力做现代教育的实践者。从粗暴教育到文明教育
中国农耕文化催生出来的教育思想,多少留存下了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是与西方教育思想存在一定差距的。所以,我们打开国门走出去,不仅仅促进了经济与世界的互动,而且教育思想也实现了与世界的互动,因此我们才有机会学到欧美国家文明的教育理念,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幼儿园到象牙塔,从女孩子到男孩子……每一个领域和元素,都在实现着惊人的革新。例如,我们已响亮地提出禁止体罚的教育思想,并把它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来,使“黄荆条下出好人”的旧观念从制度层面成为历史,这标志着中国教育正朝着文明大步迈进。
为什么还不能直接给我们的教育下一个美丽的结论:文明教育?因为一种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是20世纪70年代的青年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拿我来说吧,起初很是秉持这一思想,愚以为体罚可以让孩子长记性,减少行为重复错误的几率。事实上,体罚不仅不能产生正能量,反而还给孩子传递了管制思想,必然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因为民主思想要从小启蒙,尤其要从生活中行为上去实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否则,这种言行不一的教育方法,绝不可能培养出适应市民社会的新青年。
或许正是自己将民主和教育的结合,使我慢慢地成为了示范教育的先行者。当然,这不是立竿见影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深刻的革命,因为文化濡染的结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改变的。前不久,在阅读一本教育书籍时了解到,一位美籍华人在美国一所名牌大学当教授,其妻是一位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律师,当他们了解到孩子在校调皮时,竟然就在停放于公路边的小车里,狠狠地给了孩子一记响亮的耳光。体罚就这样发生在一对高知的身上,而且还是发生在不能容忍体罚的国度里。尽管他们体罚孩子的行为是我们文化基因里的一种遗存,但他们受到了美国人的强烈谴责。并且,当地美国人立即向警方报了案。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当晚被送到了指定的寄养家庭,其父母在交了一笔不菲罚金后才得以离开警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对夫妇在经过多方艰苦努力后,才保住了孩子监护人的权利。
教授教子的故事,使我第一次从心底深处明白了这样的事理,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想到孩子的成长问题,还要学会用不同的观点思考教育,真正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这样才能为文明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事实上也是如此,教育不仅仅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仅仅关系到家庭的和谐,而且还是培育合格公民、强大国家的宏伟工程,因此我们培育出来的公共产品必须是合格的,才能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提供坚不可摧的基石。
正是教授教子的故事,使我转变了教育观,因为我在教育孩子初期,常常会出现性急的现象,一急就爱动用粗暴的方式,当认真拜读了这则故事后,才发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文明。用这种不文明的方式教育孩子,必然难以教育出文明的人才。或许正是这一观念的转变,我主动向孩子保证,将不再使用体罚教育了,更多的是沟通引导。自我承诺以来,自己再没有体罚过孩子,即使孩子出现了状况,比如调皮、玩耍缺乏时间观等等,我最多不过是严肃且认真地当面指出,待到条件成熟后再和他一起平等交流,有时候还会走走温情路线,目的是想使孩子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犯相同的错。
我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这是家庭治理中软权力与硬权力运用的结果。具体而言,硬权力体现为命令、威胁、收买。软权力则与此相反,是以说服、信任、价值取向以及兴趣吸引发挥作用,通过控制目标、改变偏好来实现。因此,能不能很好地运用软硬权力,也是亲职教育中最为宝贵的经验。从精英教育到价值教育
精英教育有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和土壤。在世界数千年的教育史上,不仅仅只有泱泱中华民族如斯,就是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等帝国,其教育思想中无不浸润着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不仅在人们的眼里,就是在现实的社会制度中,无不强调精英治国的思想。因此,想要实现人生的抱负和理想,那就意味着必须成为社会精英。
P2-4
金勺理论是作者对亲职教育实践高度凝练的结晶,作者把亲职教育形象地比喻为金勺,即父母是掌勺的人,孩子是盛水的勺,方法则是金勺的柄。勺盛水多少,取决于掌勺者举勺之策。所以,亲职教育效果如何,不仅需要父母的用心,也需要孩子的努力,尤其需要科学的方法作保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程文浩
hold住精彩,hold住成长,hold住人生,务必重视亲职教育,因为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家庭的教育又是提升个体素养的重要环节。总之,在我的视野里,亲职教育既是社会单元建设的必修课,也是强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工程。因此亲职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我对亲职教育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缘由。
有人问过我,什么叫亲职教育,我说通俗地讲,就是亲子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为找到亲职教育的规律,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通过9年时间对众多家长教育活动的认真观察、深入调研和科学梳理,形成育儿随笔300余篇,有的被报刊选载,有的得到读者认同,如《登上山顶去》一文,发表在新华网阅读点击量达两万多人。于是从中遴选了134篇,形成了《年轻父母育儿的西点法则——亲职教育九条》一书,以此奉献给广大年轻的父母们。
书稿成型后,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才真正领略到创作的真谛,感觉写书就像艺术家捏泥人一样,你不仅要去知识的海洋里,努力找寻自己想要的“泥”,而且还要根据大脑里所想的形象去塑造。而这个过程,既是艰辛的,又是充满智慧的,否则就不可能开花结果,正如专家所言,用功不到位,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年轻父母育儿的西点法则——亲职教育九条》一书,像一尊熔炉,又似一部大典,更是一套方法,绝非一般书的育儿经验,更不是在讲述一个孩子的成功故事,它既有众多父母教育实践的做法,更多的是作者理性思考的光芒,因为育儿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没有成功的模式可鉴,只是教育方法可以共享,这需要父母用心去学习与消化,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你付出多少才能收获多少。同时不必在个体上去深究,重要的是掌握育儿思想,这是阅读本书的要领所在。因此,我寄希望父母们抽出时间,多读点育儿书籍,对教育孩子是无一害而有百利的,而且要坚信:好孩子一定是从科学的教育中走出来!
从认识上讲,父母们想要让孩子智慧起来,成为众人认同的好孩子,一定要克服功利主义的心态,真正认识到好孩子不是乖乖娃,而是身体健康、敢于创新、追求正义的人。当然,那种既能读名校又能服务社会的孩子,自然是优秀中的优秀、精品中的精品。总而言之,所谓的好孩子,不仅有较强的创新思想和生存能力,而且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现代品质,他们无一例外地秉持公民意识,是一代有理想、重行动、护正义的青年。客观上讲,好孩子是社会化评判标准,且只要乐于付出和努力,人人都能成为好孩子,而考高分、读名校是精英化评价体系,因为他们无不受人为因素和客观条件制约,所以我们不能用高标准来扭曲“好孩子”,使教育偏离正常轨道!
还有,要真诚地感谢桂建梅主席的关心和帮助,为我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同时,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纪委郭宏义、北京大学周小龙、天津市南开区政协主席许景胜、四川人民出版社石云等学界亲友的支持,尤其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书林恩师,于百忙之中亲自为我的书稿作序,并给予我热情的鼓励和关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和诚挚地敬意!
最后,由于时间仓促,加之业务不精,难免存在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4年秋书于蓉城
把目光转向亲职教育
国家教育部德育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书林
教育好孩子是一门科学。启动父母的力量来教育好孩子,无疑是现代教育深化的一种趋势。人所共知,无论干什么事,只有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产生高度的效率。而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心是最充分的。但是只有责任心还不够,还得掌握教育孩子的规律以及孩子接受教育的规律。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在关注学校和社会其他要素基础上,已经探寻到挖掘父母教育孩子的潜能。在对孩子实施社会齐动员的“全员教育”格局中,把孩子父母引进其中,是必然的。父母进入对孩子的教育新格局,就出现了一门教育学的分支——亲职教育。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加深,借鉴和研究西方亲职教育的经验是有益处的。
亲职教育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当时的意思就是家长教育、双亲教育。亲职教育在西方已积累了不少著作,如前不久炒得火爆的“虎妈”,就是一例。在我国,亲职教育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作者立志研究亲职教育,值得赞赏。他的这本书稿共分九章,从“教育我主张”“父母常犯的错误在哪里”到“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每个部分都写得很精彩,尤其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解析,生动地诠释了亲职教育这一概念,让你在悉心体悟、真情写意、分析说理中,熟悉并感知“亲职教育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使亲职教育的概念进入你的脑海,并开始消化吸收亲职教育的思想、内涵及路径。
书稿不仅架构科学,而且内容特别丰富、感悟独到。作者能大胆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行细致入微地解剖,把一个原本枯燥的理论问题,通过故事化的解读,变得极为亲近而生动,既丰富了理论,又推动了实践。比如在教育主张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价值教育、思想教育、共享教育、亲职教育以及文明的教育,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他在书中否定了那种简单生硬的、口号式的、精英的、功利的教育偏向,这是我所支持赞同的,因为在我国还流行着一些非科学教育思潮,干扰和阻挠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倘若从亲职教育的角度打开一个生面,引起对这一主要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为了孩子,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这种探索应该鼓励。
书稿还散发着一种清新的文风。作者没有按照过去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方式进行,而是以轻松的随笔的形式去给读者讲述自己的真实的认识感悟和研究所得。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他不是做从理论到理论的概念罗列,也不是说些除了自己谁也不感兴趣的废话,而是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生动的社会现实,开展行动研究,运用跟踪观察,进行对照对比,提出家庭反思,引发儿童交流,汇聚各方的解析,从国际视野、个体视角、微观视界,深刻地揭示了亲职教育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纵观亲职教育国际大势,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特别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背景下,走家庭教育职业化的路线,推进亲职教育朝纵深发展,更有助于加强社会管理。作者的书稿,坚持从实践角度解读核心要义,从现实语境探讨未来发展,既有对争议问题的思考,又有对前瞻性理念的认定。可以说,这种在亲职教育方面的最初的观照和探讨,带有原始的青涩,也带有幸福的体味。它将会为年轻父母们提供现代科学的育儿方法,也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备受欢迎的参考,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推广价值。这本书能够带来科学育儿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值得鼓励。同时,我希望他在社会科学的原野上,开辟一块清新的、具有勃勃生机的绿地。
马年秋书于北京
郭子久、郭子其所著的《年轻父母育儿的西点法则--亲职教育九条》共分九章,从“教育我主张”“父母常犯的错误在哪里”到“神童是可以打造出来的”,每个部分都写得很精彩,尤其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解析,生动地诠释了亲职教育这一概念,让你在悉心体悟、真情写意、分析说理中,熟悉并感知“亲职教育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使亲职教育的概念进入你的脑海,并开始消化吸收亲职教育的思想、内涵及路径。
郭子久、郭子其所著的《年轻父母育儿的西点法则--亲职教育九条》一书,像一尊熔炉,又似一部大典,更是一套方法,绝非一般书的育儿经验,更不是在讲述一个孩子的成功故事,它既有众多父母教育实践的做法,更多的是作者理性思考的光芒,因为育儿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没有成功的模式可鉴,只是教育方法可以共享,这需要父母用心去学习与消化,或许这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你付出多少才能收获多少。同时不必在个体上去深究,重要的是掌握育儿思想,这是阅读本书的要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