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锣鼓巷史话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李铁生//张恩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经元明清三代,穿越八百载凤雨,她是盛元大都同龄人,她是古城民居见证者,她是城市历史活档案。

南锣鼓巷以保存完好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闻名于世。在这里,你不仅能融入老北京的历史风情,而且还可以享受时尚现代的文化服务。徜徉于这片具有浓郁北京“原生态”气息的古老街巷中,你能切身感受到近八百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穿越条条胡同,你仿佛触摸到元明以来的悠悠历史。近年来汇集的多家酒吧、特色店、艺术工作室又是你休闲娱乐的绝佳选择。古老与现代的和谐统一,是南锣鼓巷最大的魅力……

内容推荐

城市是一部石头写就的历史,同时也是恢宏历史画卷的忠实载体。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东方传统文化。无论生活在北京,还是到北京观光,人们都会被北京威严壮观的故宫、气势磅礴的长城、静穆的天坛、秀美的颐和园……所倾倒。北京城以其特有的豪放之气和博大胸襟而与众不同,这些特色首先要归功于历史文脉的源远流长。

南锣鼓巷作为与元大都同期建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脉的延续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组织编写的这都《南锣鼓巷史话》,以历史文献及论著记述的形式,从建置沿革、街巷胡同、宅邸故居、衙署机构、宗教建筑、字号商铺、文教机构、旧事传说等八个方面,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南锣鼓巷史话》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传统历史文化,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变迁,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建置沿革

 一、行政区划

1.元代属昭回坊

2.明代属昭回坊、靖恭坊

3.清代属镶黃旗满洲三参领之十八佐领驻地

4.清末民国时期属内左三区、内五区

5.当代属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

 二、地理特色

1.蜈蚣街

2.玉河

第二章 街巷胡同

 一、元、明时期的胡同

1.南锣鼓巷

2.方砖厂胡同

3.前鼓楼苑胡同

4.黑芝麻胡同

5.沙井胡同

6.景阳胡同

7.菊儿胡同

8.寿比胡同

9.前圓恩寺胡同

10.秦老胡同

11.北兵马司胡同

12.东不压桥胡同

13.雨儿胡同

14.蓑衣胡同

15.福祥胡同

16.东棉花胡同

17.炒豆胡同

18.安乐堂胡同

19.鼓楼东大街

20.交道口南大街

21.地安门东大街

 二、清及民国时期的胡同

1.辛安里

2.帽儿胡同

3.后鼓楼苑胡同

4.南下洼子胡同

5.后圆恩寺胡同

6.拐棒胡同

7.板厂胡同

8.小厂胡同

9.豆角胡同

10.岔子胡同

 三、南锣鼓巷的现代规划——以菊儿胡同为例

第三章 宅邸故居

 一、明清时期宅邸

1.洪承畴故居

2.清内务府总管索家及“绮园”

3.荣禄故居

4.僧格林沁王府及祠堂

5.奎俊宅邸和顾孟余

6.婉容故居

7.文煜故居和可园

8.清末将军凤山故居及其拱门砖雕

9.三六桥故居

10.花沙纳与徐世章

 二、近现代风云人物故宅

1.民国代理总理靳云鹏故居

2.铁路设计师詹天佑故居

3.蒋介石行辕

4.茅盾故居

5.齐白石故居

 三、当代名家居所

1.罗荣桓元帅、粟裕将军故居

2.王树常故居

3.朱家溍故居

4.启功旧居

5.裴文中故居

6.木雁斋——书画大师张珩故居

7.溥任——末代皇弟的居所

第四章 衙署机构

 一、明清以来的衙署

1.孤老养济院

2.明兵仗局外厂

3.北兵马司

4.安乐堂

5.值年旗衙门

6.清步军统领衙门

7.清太医院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机构

第五章 宗教建筑

 一、南锣鼓巷地区宗教建筑总说

 二、宗教建筑

1.福祥寺

2.梓潼文昌庙

3.通明寺

4.显佑官

5.黄瓦财神庙

6.广慈寺

7.吉祥寺

8.延寿院

9.宏德禅林

10.圆通寺

11.圆恩寺

12.玉河庵

13.大悲寺

14.二圣庵

15.龙王庙

16.土地庙

第六章 字号商铺

 一、明清以来的经济生活

1.尘封的历史——万庆当铺

2.银钱店——三聚号

3.蜜供王家——德丰斋

4.北城棚行——“永泰”棚郑家

5.冥衣铺——广合斋、奇巧斋

 二、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休闲街

1.“文字奶酪”

2.“过客”

3.“创可贴8”穿出京味

第七章 文化教育机构

 一、北京古代教育发展阶段中的南锣鼓巷

1.官学——镶黄旗官学

2.私学——诚正义学

 二、北京近现代教育发展阶段中的南锣鼓巷

1.私立中法大学

2.河北北京师范专科学校(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学院)

3.华北大学一部、二部

4.中央戏剧学院

5.私立求实中学

6.私立进德中学

7.私立惠中女子初级中学

8.私立两吉女子中学

9.今是中学

10.温泉初级中学

11.私立育青女子高级职业学校

12.黑芝麻胡同小学

13.前圆恩寺小学

14.私立崇实小学

15.中国国家话剧院

16.中央实验话剧院

17.青艺小剧场

18.逸夫剧场

19.七色光儿童剧场

第八章 旧事传说

 一、民国大案——枪毙京兆尹王洽馨

 二、麻景贤刺杀日本军官

 三、豆角胡同惊现“北平潜伏台”大案

 四、梅梢月的传说

 五、黄瓦财神庙的传说

附录: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2.明代属昭回坊、靖恭坊

明代初年,不但把元大都改称北平府,而且对大都城也进行了改造,主要是在大都北城墙以南约5里处又新筑了一道城墙,这样就使得明初的北京城北部向南内缩了5里,而城里的坊巷也随之有所调整。根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在明成祖朱棣未建都北京之前,北平府城里分为三十三个坊,其中包括了昭回坊和靖恭坊。“靖恭”之名也源于《诗经》,《诗》云:“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以“靖恭”作为坊名其实并不始于明代,唐朝长安城里就设置有靖恭坊,北京城的靖恭坊之名当借鉴于此。

到了嘉靖年间,在北京做官的张爵撰写了《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对昭回坊、靖恭坊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昭回、靖恭坊,共十四铺,皇墙东北角。”在下文中还记下了炒豆胡同(今名同)、秦家胡同(今秦老胡同)、棉花胡同(今东棉花胡同)、圆恩寺胡同(今前圆恩寺胡同)、局儿胡同(今菊儿胡同)、福祥寺街(今福祥胡同)、臭皮胡同(今寿比胡同)、裟衣寺胡同(今蓑衣胡同)、宣家井胡同(今景阳胡同)、沙家胡同(今沙井胡同)、雨笼胡同(今雨儿胡同)、何纸马胡同(今黑芝麻胡同)、醋胡同(今鼓楼东大街)、罗锅巷(今南锣鼓巷)等名称。考察这些胡同的位置都分布在今南锣鼓巷的东、西两侧,以此巷为界,其东为昭回坊,其西为靖恭坊。

还需要再澄清一点的是,现在通常的观点认为,明代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锣锅巷”。这一说法显然是误解了张爵的文意,而究其原因应该是与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标点错误有关。如上所引,张书原文应标为“昭回、靖恭坊,共十四铺”。而标点本却标成“昭回靖恭坊,共十四铺”。之所以不能标为“昭回靖恭坊”,理由有三点:一是《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前原有一幅地图,其中明确标示出了“昭回坊”、“靖功坊”的名称和位置。尽管图中将“恭”写作“功”,但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是可以通用的。二是《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在记述各坊划分多少铺时,都是直接作“某某铺”,如“教忠坊,十铺”、“崇教坊,十四铺”,等等,唯独昭回、靖恭坊写作“共十四铺”。“共”显然是“共有”之意,这恰恰说明昭回、靖恭是两个坊,而张爵为什么单单把这两个坊合在一起记述,估计可能是两坊中有些铺划分的管辖区域有交叉所致。三是明人沈榜于万历年间写成的《宛署杂记》、明末清初人孙承泽所写的《春明梦余录》中都明确记载了昭回坊和靖恭坊。由此可证,“昭回靖恭坊”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3.清代属镶黄旗满洲三参领之十八佐领驻地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后,将明代的坊大量合并。据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内外城一共分成十个坊,而南锣鼓巷地区却分属于中西、灵中二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两个坊以兵马司胡同至地安门桥东西一线作为分界,正好把南锣鼓巷及其两侧的胡同一分为二。不过由于清代坊的建置已基本形同虚设,这种人为的割裂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带来大的影响。

清朝的北京城实行的是兵民分居政策,八旗官兵及其家属居内城,汉族居民住外城。居住北京内城的八旗官兵环绕皇城分为里外两层,外层为八旗前锋参领、侍卫前锋校、前锋等,里层为八旗满洲五参领、蒙古二参领下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等。每一旗驻防区内,最靠近城市中心的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次之,最外层为汉军八旗。据《八旗通志》等书的记载,八旗是依“五行相克”说在内城布防的,两黄旗属土,土能克水,所以驻防在北方。其中镶黄旗驻地西至地安门大街、旧鼓楼大街一线,东至东城垣,北至北城垣,南至宽街、府学胡同、东直门大街,总之是在北京内城的东北隅,而南锣鼓巷地区正好位于这一区域的西南角,这里紧邻皇城,当然该由镶黄旗满洲官兵驻防。据《日下旧闻考》卷三七记载:镶黄满洲官兵“自南锣鼓巷北口至南口,南锣鼓巷两边之鼓楼院、方砖厂、真武庙、鱼儿胡同、福祥寺、帽儿胡同、炒豆胡同、棉花胡同、兵马司、前圆恩寺、后圆恩寺、局儿胡同,为三参领之十八佐领居址”。也就是说,当时住在南锣鼓巷及其两侧胡同里的人都是镶黄旗满洲第三参领所辖十八个佐领的官兵及家属。

清朝八旗的建制分为旗、参领、佐领三级,早期的规定是每旗下辖五参领,每参领下辖五佐领,每佐领有300人,故每旗有7500人。以后旗、参领数不变,佐领数增加,每佐领的人数有所减少,康熙时有130~140人,嘉庆时则以150人为定数。由此推算,当年住在南锣鼓巷地区的镶黄旗满洲人在2500人左右。不过到了清朝后期内城逐渐允许汉民居住,光绪末年更是取消了内城八旗驻地的建置。P4-7

序言

城市是一部石头写就的历史,同时也是恢宏历史画卷的忠实载体。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东方传统文化。无论生活在北京,还是到北京观光,人们都会被北京威严壮观的故宫、气势磅礴的长城、静穆的天坛、秀美的颐和园……所倾倒。北京城以其特有的豪放之气和博大胸襟而与众不同,这些特色首先要归功于历史文脉的源远流长。

南锣鼓巷作为与元大都同期建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脉的延续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组织编写的这都《南锣鼓巷史话》,以历史文献及论著记述的形式,从建置沿革、街巷胡同、宅邸故居、衙署机构、宗教建筑、字号商铺、文教机构、旧事传说等八个方面,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南锣鼓巷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南锣鼓巷史话》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传统历史文化,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变迁,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锣鼓巷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古都北京胡同肌理保存最完好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我曾参加过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研究和划定工作,也曾多次到南锣鼓巷调研、考察,深深地被这里的胡同风貌景观和文化所吸引。

南锣鼓巷历史深厚,是人文荟萃之地。元、明、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每一个院落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的北京,历史上元大都里坊构造、胡同肌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现今已基本面目全非,但南锣鼓巷地区却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胡同的历史遗存,它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城市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如果仅仅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城市的文化价值,必将极大地影响“文化城市”的生存,属于“文化城市”重要载体的文化遗产就无疑会受到威胁,传统文化和特色的消失也就势在必然了。

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南锣鼓巷史话》的出版,正是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也必将提升这一地区的文化价值,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位哲人说过,“了解过去的一千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今后的五百年”。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失去记忆的城市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我们理想中的城市。保存我们的城市记忆、历史延续,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南锣鼓巷是北京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南锣鼓巷史话》则重现了这一地区的城市历史记忆。

在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南锣鼓巷独特的历史文化将体现出更加重要的价值。

有感而发,权且为序。

2009年1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6: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