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掬艺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戴明贤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来的读书人,向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雄心和梦想,适斋戴明贤先生却是个例外,他倦于行却乐于读,尝沾沾自谓“卧游”,隐然有以读代行之意。及幼及长,自青年而老年,读书之于他就像“吃饭穿衣”,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这本新出版的《掬艺录》,正是他好读、嗜读的真实写照。拜读之后,脑海里涌出的是六个字:耽于读,游于艺。

内容推荐

这本新出版的《掬艺录》,是戴明贤先生好读、嗜读的真实写照。拜读之后,脑海里涌出的是六个字:耽于读,游于艺。前者出自先生惠赠手泽:耽读至乐。书艺精妙,词意尤佳,显系有感而发,书以自况耳。后者出自《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借以表达自书中窥见的先生之生活情态。先生兴趣广泛,爱好多多,每日于读书、习字、写作之外,还喜欢听听音乐,看看戏曲(戏碟),或者读诗、品画外加赏石……倘遇合意的朋友来访,则清茗飨客,对谈半日而不倦。可谓优哉游哉,整日沉浸在一个用“艺眼”、“艺心”构筑的世界里,陶然自得,乐之不疲。谓之生活的艺术化或艺术的生活化,当不为过。古语云:境由心造,正此之谓也。

目录

自序

书法:艺术世界的独行客

才华·学养-玄鉴

雄深苍浑女书豪

序黄源《书法讲座》

书展自叙

手拓齐白石印谱

无轨而有道

加林的笔墨

序《良静书印》

《黔山书韵》出清新

一份珍贵的印藏

大师的启示

神韵独绝

谌宏微的乌蒙高原

张润生的贵州山水

序《秦元魁画集》

美术万花筒

一序一跋

序《陈恒安诗词集》

先生余事作诗人

序《微波楼诗词集》

槿花楼头梅竹双清

莺语泉流随四弦

序《白水红岩集》

诗中贵阳城

嵌崎风骨浩气诗

读袁随想

炊人说酒

情·魂·人

国风遗珠

戏台小人生

丰子恺与梅兰芳

看别人演自己

荒谬·逃离·虚妄

山花也自及春开

听竹琴记

几首毕业歌

歌之缘

如听仙乐耳暂明

邂逅时尚

音乐金字塔

读书日说读书

“文革”十年读的书

书店漫忆

负重涉流的巨人

一部传记文学力作

旧梦蕴奇珍

精彩的小城故事

序《贝壳寓言》

贫乏而又丰饶的童年

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序《黔境印象》

《走进云里去》序跋

自序《采蕨集》

一勺录

鬼话人解

酒话

贵州茶事

石事

文庙吃茶

卢冀野喝茅台

闲话书签

山水际遇

甲秀楼诗文

玩物须尚志

丝线浮雕

民间玩具

八音盒

屯堡巡礼

后记

试读章节

去年,听说萧娴先生再次入医院做手术,心想这对于一位耄耋老人,会是一道多么凶险的关隘,于是暗祷老人家能化险为夷。但天地不仁,噩耗终于传来。

一颗辉耀中国书坛的贵州大星陨落了。

我从少年时代就听说过许多“黔南女子萧娴”的传奇:幼年如何偶临父字,而显露超常天分;十三岁如何在广州大新公司当众挥毫,在地上边走边写“壮观”两个擘窠大字,倾动四座;康有为大师如何诧为异才,赠诗收徒;在宋庆龄主持的护法军劳军书画义卖会上,民国元老双清如何以大洋百元买下十六岁的萧娴的作品;二十年代,名士于右任等多人如何为“大书家萧娴女士”订润格,等等,令人无限神往。也亲见过王舂渠编印的《现代名人书林》中萧娴写的《散氏盘》,书中作者除她以外,都是年龄很大的男性名家。

说起这些轶事的,是父执寿彭先生。我问起后来的情况,寿老说,几十年没听见消息,恐怕已不在世了。直到“文革”中期,才从陈恒安先生处听说斯人健在,定居南京。当时我听了好似神话变成了事实,但仍未料想十年后萧娴先生会有还乡之行,而且我还参加了接待工作,亲炙了这位“卫管重来”的书法大家。一九八三年秋,萧老带着她的个人书展,回到了阔别七十余年的故乡贵阳。我于是看到了她大气磅礴的法书,并从萧老身边的同志那里听到她后来在抗战中、解放后、运动里的种种经历。有一天,萧老缓缓地行走在花溪河边的梧桐夹道里,白发与金叶相辉映,看去美极,超尘脱俗。这画面,后来成为萧老专题片《大笔豪情》的片头。那几天,天天看到萧老挥毫写字,她的书艺令我倾倒,但更让我神往的是萧老身上无时无处不流露出来的那一派宠辱不惊、淡泊宁静的安详,那一颗清明莹彻的平常心。再隆重的场面,再疲累的日程,她总是一个样,恬然寂然。参加接待工作的同志异口同声:这位老太太太可爱了!这样一副瘦小的身躯,竟实现了至难至善的“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境界。那年我女儿才八岁,也学写字。她看到萧老书展的大广告,觉得萧娴这个姓名美不可言,一定要去看展览。在萧老游红枫湖时,我又带上她以增添一点亲情气氛。回来后,她说:奶奶的人同她的名字是一样的,后来还写了一篇作文。萧老的魅力,竟能照亮一个孩子的眼睛。家乡给予萧老的接待是隆重而兼亲切,贴合她既是贵客来访又是远嫁久别的女儿回娘家的双重身份。后来,萧老以耄耋之年,再次三次来筑,足证乡谊亲情对老人的感染力。首次回黔,市委夏页文书记邀请省里的黔籍老领导与萧老欢聚;第二次,吴志刚副市长专赴南京接萧老返筑;第三次,刘也强市长亲问萧老逐日的食、住、游览。在萧老慨然表示要将平生书作百余件赠送故乡时,市委李万禄书记在隆重仪式上向萧老回赠了答谢书,提出要做三件事:开辟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出版《萧娴先生书法集》、编写《萧娴传》。前两件事,萧老都亲见完成了。第三件事,由与萧老交往最深的作家俞律先生完成,贵阳市多购该书,流播黔中。萧老书法陈列馆辟于贵阳山城最重要的名胜甲秀楼侧翠微园中的古建筑翠微阁内。园馆开放时,鼓乐喧天的节日气氛,使三返金筑的萧老十分开心和感动,她观望着狮舞杂技,喃喃自语:“要回南京去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对桑梓的眷恋溢于言表。听说萧老曾流露过还乡终老的愿望,虽不现实,却可以窥见老人的感情。萧老的师兄刘海粟大师的贵州之行,就是听了萧老对贵州的介绍后决定的。

康有为赋赠青年萧娴的诗是一首七绝:“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合,卫管重来主坫坛。”康南海毕竟是巨眼卓识,当时萧娴还是个少女,而几十年间的事实,却证实了他没有看错,没有说错。萧娴果然成了当世的首席女书家,如撇开其他因素,单论书法艺术的成就,实已超迈卫、管。其气魄、格调,令须眉敛手;尤其是行楷,当世无两,无论性别。萧娴先生的书风,正是“雄深苍浑”,纯乎名将风度,元气淋漓。她的字笔力扛鼎,刚柔相济,寓险于平,浑厚质重,将“折钗股”与“屋漏痕”的笔法融冶无间。萧老在其书法集的自序中说:“或问笔法,即作人之法,一真字而已,不忸怩是也。”这确是夫子自道,萧老的人和字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又是对后学者的遗训。但在躁动浮嚣的商业社会中,又有几人具备守一真字而不忸怩的定力和耐力呢?萧老的一些精品,置诸古今第一流法书之列而无愧色。我每到翠微园,都要久久驻足,观赏萧老写的“拱南阁”三个字,平易下的精严微妙,令人玩味不尽,真臻“神游太虚,若无其事”的化境,钻之弥深,百看不倦。萧老在贵州的许多名胜地如黄果树、龙宫、儛阳河等处,都留有她的擘窠大书,皆应觅高手制成摩崖石刻,以为黔中山水生色,永留黔南奇女子萧娴对故乡的一片爱心。

遥望东南,作别萧老,眼前又浮现出她老人家言谈应对时如朴讷村妪,一旦提大笔对素纸立刻豪情干云、英气逼人的鲜活印象。书豪萧娴,必与她的超群书艺共不死!P8-10

序言

这本谈文说艺的小书,是长期书斋生活结出的一束青涩果子。

先父自幼孤贫,少年出外学徒,后来经商成功。先母当姑娘时跟着外祖母绣花,靠十指为生。到了我,却退化为无一种资生技艺,喜爱的全是“当不得饭吃”的东西,文学、书画、戏曲、音乐之类。而且只是优游其中,像王国维说的,“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不能有自己的创造和建树。就是一只寄生虫,用别人的果实营养自己。老来回首,只有愧悔。

郑子尹说他“老非对卷不成欢”,我却从小到老都如此。小时候只是觉得书里的世界有趣,久而久之,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好像吃饭穿衣,无道理可说。一九七三年春,从父执涂月僧先生借得《吴宓诗集》一巨册,读到其中一联,大为惬心:“造人时势原无据,慰我生涯幸有书。”一个“慰”字、一个“幸”字引我憬悟书给了我莫大的恩惠。我从走上社会开始,就置身于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之中,没完没了地,岌岌不可终日;“文革”开始,更是翻云覆雨,人人自危。真正是生存惟艰,只有在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时间空间里偷偷沉浸在书的天地里,才得到一点精神的心灵的慰藉。于是先后求两位前辈书家把这副对句写出来,悬之素壁。一位是萧之亮先生,一位是萧娴老人。

本来读书是好事,开卷必有益,但我这种读书法却有大害。首先目的不明确,为读书而读书,做无用工。记得叶圣陶老人说过,世上百事,凡弄成“为XX而XX”,过程变成了目的,大约就不对了。我不幸在读书这一大事上犯下这种大错。其次是耽于浏览,不求甚解,耗神损目,所得不多。其三是无系统无规划,好似山洪野水,汹涌而来,散乱而去,留不下多少痕迹。其他错误还多,总之读书之大忌被我占全了。而且察而不改,顽抗到底,终于误了此生。老来回顾,弥补无从。只好自我解嘲:几十年天天吃文化美食,总没吃了亏罢!

我这种读书法结不出好果子,难免生些歪梨瘪枣。有自己想写的,有应人之嘱写的。时间长了,若是搜拢来,字数怕能进入七位数,质量则不成比例,因此一直任其自生自灭。去岁被崔健先生说动,试着从尚能找到的长短文字中选出一些,编成这个集子。如无他的热心督促,不会有这本小书。感谢他的盛意!

艺海茫茫,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我像顽童踞岸捧水,漏多留少。以《掬艺录》为书名,取其相似。非敢拟“弱水三千,止饮一瓢”之义,不是不想多饮几瓢,其奈掌小缝多,掬不到几滴也。

一切探索都是无穷尽的。对“美”的追求更无止境。某年在烟台海滨拣石子儿,有些感触,写短文《美石》表达这种苦恼。在出版散文小说集时,曾把它作为代序。现在这本《掬艺录》,似乎也适用。干脆再录一次,再申此感。

和所有的初来者一样,他首先去看海。海是浅灰色,微微凸起,起皱。

后来开始捡石子。这是他的宿愿。先到者都已各自捡了许多,堆在窗台上,五颜六色。海滩一股淡淡腥味,闻着牙根微痒。在沙砾上踱过去踱回来,深埋头,使劲盯着脚下。像熊,像拿破仑在他的孤岛上想复辟。五色石子遍地皆是,转眼就是一把。捡到一粒好的,扔掉一粒差的。不断淘汰,手中总是一把。回来指缝发痒,是海水腌的。跟别人窗台上的比一比,废然扔进窗下花台,一颗不留。

后来听人指点,不再乱踱。蹲下来,扒拉着审查。后来又知道,要在近潮的湿润地带捡。湿石子容易分辨好坏,且多在表面,易于发现。又观察出取舍各有标准:有人挑颜色,要五彩具备;有人挑形状,要粒粒椭圆;有人挑造型,要各具各性;有人挑莹澈;有入挑花纹……他还自想出鉴定的方法:放在雪白的洗脸池里,漫一层水,便五色纷呈,晶莹欲滴,妍媸自辨。

如是反复,不断汰选,直到离去之日。皮鞋和裤脚结了薄薄一层白霜,刷洗都不易褪,像是狎近潮头留下的纪念。看着海不停地变化,有时蓝,有时绿,有时青,有时灰,只没见过黄;有时明亮,有时晦涩;有时像缎,有时像绸,有时像金丝绒,有时像难以形容的毛玻璃。人说这是一片顶温柔的海。但他也吃过一股当头风,踉跄退了几步,差点背过气去。曾经坐在上面拍照的礁石,激起丈多高的瀑布,浇了他一身。他猜想是海因他的苛求而发了一回脾气。

带着这把精选的石子,在归途列车上受到了众口一词的赞扬。有人爱不释手,艳羡形之于色。他于是很自豪。中夜醒来,世界一片阒寂。列车不知停在了什么站上。他捧出那把石子,就着淡淡的灯光谛视,摩挲。远处仿佛传过来海涛声。他便想起了沙滩、礁石、微腥的风、无边的起皱的蓝色,牙根和指缝微微痒起来。

在一阵冲动中,他把拳头伸出车窗,松开,让石子一粒粒溜下去。他觉得没有一粒值得收藏。他绝望地相思起那无垠的海滩来。他知道那里面藏着完美的但他永远捡不到的石子。

我看书喜买不喜借,也懒于跑图书馆。几十年乱买乱读,回首向来萧瑟处,始终给我以容忍和支持的,是妻子龚兴群。涸辙沫濡,不是易事。在此学一回洋花样,就把这本乱读胡写而成的小书献给她罢。

二○○九年七月二十三日,从电视直播观

世纪日全食之次晨草于适斋

后记

我多年来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短文,数量不少。有些朋友说报刊文章不容易看到,更不能看全,多次劝我编成集子,我都畏难不敢当真。去秋崔健先生郑重其事地提出相同建议,感于他的盛意,答应了下来。但一旦付诸实行,繁难之至。很多旧文找不着了。有的甚至连题目也记不准确。能找到的则十分庞杂,无从下手。崔兄又几次敦促,于是让儿子相帮着,经几次汰选,粗略地大致归类,编成现在的模样;打字工序则由儿媳承担,连同淘汰下来的,打了总有五十万字左右罢;更有出版社编辑部的有关朋友为之耗神。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致谢。

二○○九年盛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