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全解(上下)》以《黄帝内经》为据,在注释翻译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古代注疏本和现有的同类著述,比较分析诸家的注释。原文基本上以王冰次注本为准,在部分词句上参考《黄帝内经太素》《甲乙经》等校订。同时,吸取了诸多同行专家的意见,对其原文及现代译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整,力求忠实于原著、忠实于作者的本意及其所处历史时代的文化氛围,力求坚持中华医道的概念、范畴、理论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特别注意了不用西医学或目前流行的错误观点来翻译古文,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文句更加流畅,且更能体现原文的主旨与学术思想,以供研究和参考。本书由常学辉编著。
为了进一步传承医学经典,使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参考了大量古籍的基础上,对《黄帝内经》一书重新进行了白话翻译。《黄帝内经全解(上下)》以《黄帝内经》为据,在注释翻译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古代注疏本和现有的同类著述,比较分析诸家的注释。对其原文及现代译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整,力求忠实于原著、忠实于作者的本意及其所处历史时代的文化氛围,力求坚持中华医道的概念、范畴、理论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特别注意了不用西医学或目前流行的错误观点来翻译古文,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文句更加流畅,且更能体现原文的主旨与学术思想,以供研究和参考。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学习原文中的思想,《黄帝内经全解(上下)》设置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栏目,在读者阅读原文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艰涩难懂的生词给出了注释,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解释原文,最后对篇中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切实帮助读者真真正正地学习《黄帝内经》中的深刻智慧。本书由常学辉编著。
黄帝问:我听说天是以六个甲子日作为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沟通的,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和天地之数相合,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但是不知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您问得真高明啊!我尽量讲明白吧!六六之节和九九之法是用来确定和校正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用来确定日月行程和快慢的标准;气数是用来表示万物生长衰亡循环周期的。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日月运行有一定的轨道,万物化生的循环也有一定的规律。太阳每昼夜行周天一度,而月亮每昼夜行十二三度多,所以有了大小月之分。大小月合在一起,三百六十五日为一年,而余气聚集,就产生了闰月。首先确定一年节气的开始,然后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变化,校正一年中的时令节气,然后再推算出余闰。这样天度就可以全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天度了,想要知道气数是怎样和天度相应的?
岐伯回答说:天是以六六之数为节度的,地是以九九之法和天相沟通的。天有十个日干,代表十天,六个十天(六十天)叫作一个周甲,六个周甲(三百六十天)成为一年,这就是一年三百六十天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所有通晓天道的人,都认为生命的本源是阴阳之气的变化。不论是地的九州和人的九窍都是和天气相通的,因此产生了五行三气。天、地、人各有三气,从而三三得九,九在地分成了九野,在人分成了九脏,也就是四个形脏,五个神脏,和天度六六之数相对应。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六六之数和九九之法是如何相互联系沟通的了,您说余气积累会形成闰月,那么什么是气呢?请启发我的蒙昧,解开我的困惑。
岐伯回答说:这是古代君王所保密珍藏的学问,而由我的老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请讲给我听吧。
岐伯说:五天为一候,三候(十五天)叫作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九十天)叫作一个季节,四个季节(三百六十天)叫作一年。一年分为四季,其中每一季都有金、木、水、火、土中的一种作为主宰之气,称为当旺之气,治病应该顺从当旺之气。五运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承接着主宰气候变化,到年终再从头开始,循环往复。每个季节又分布着节气,它们就像圆环一样没有始终,五天一候的推移也是这样。因此,如果不能推断一年中的当旺之气的加临、节气的盛衰,疾病虚实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成为医术高超的医生。
黄帝说:五运终而复始,就好像是没有始终的圆环一样,那么它太过和不及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五运之气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更迭,都有占主宰的时候,所以虚实的变化,是正常的事情。
黄帝说:平气是什么样的呢?
岐伯说: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
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么样?
岐伯说:经书中有这方面的记载。
黄帝说:什么叫作所胜?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谓五行之气按照季节相胜的情况,而人的五脏就是根据这五行之气命名的。
黄帝说:怎么知道它们的所胜呢?
岐伯说:推测藏气到来的时间,都以立春前为标准。还没有到对应的节气,藏气就提前到来,称为太过,会侵犯原来不能胜之气,欺侮原来可以胜的气,称为气淫;如果节气已到,而相应的藏气却没有来,称为不及,这样所胜之气因为没有了制约,就会任意妄为,所生之气因为缺乏给养会生病,所不胜之气也会趁机侵犯它,这称为气迫。所说的“求其至”,是说在藏气到来的时候,谨慎地观察和它相对应的节气,看藏气是否按照对应的节气而到来。如果藏气没有按照它对应的节气而到来,也不能根据五脏和四季五行的对应关系及病的时间治疗疾病,那么不正之气就会在内生成,医生也已经无计可施了。
黄帝说:五运有不承袭的情况吗?
岐伯回答说:自然界的气运,是不可能没有规律的。如果五运不承袭了,就是反常,反常就会转变为危害。
黄帝说:反常转变成了危害会怎么样呢?
岐伯回答说:转变成了危害就会让人生病,如果反常的气候能够被此时正常的时令气候抑制,那么患病就会比较轻;否则,患的病就比较重;如果同时又受到了病邪的侵袭,那么就会有死亡的危险了。因此,反常气候出现在它不能战胜的时令时,病比较轻,出现在它能战胜的时令时,病比较重。
【解读】
本段从天有六六之数,地有九九制会,人有三百六十五腧穴的角度,再次论证了人和天地是相对应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本段中古人关于天干地支纪年法推断出的一年三百六十天。和公元纪年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常接近,是古人对于天文地理知识的一种探索,合理解释了农历中闰月的由来,对于我国天文地理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段论述了气数的由来,五行之气是相承接着主宰年份和季节的,还讨论了气数和人的关系,提出在治疗疾病时,要顺应当旺之气,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之一。P53-55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被历代医家视为“圭臬”,奉为“经典”。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经络、穴位、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黄帝内经》之所以在中医文化史上占据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是因为它所包含的思想蕴藏着深刻的智慧。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是以“天人相应”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贯穿到五脏六腑、十二经脉、营卫气血、诊断、治疗等方面,同时把人体和外在环境做了统一的认识。书中所揭示的自然原理和生命原理,也就是中华医道的原理。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原书十八卷,其中九卷名《素问》,另外九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素问》与《灵枢》每部分各九九八十一篇,总计一百六十二篇。《素问》的内容侧重理论,如阴阳五行、病因、脏象、气血精液等,《灵枢》的内容侧重经络、针灸。全书内容以黄帝与臣子岐伯、伯高、少俞、雷公问答讨论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为了进一步传承医学经典,使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在参考了大量古籍的基础上,对《黄帝内经》一书重新进行了白话翻译。本书以《黄帝内经》为据,在注释翻译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古代注疏本和现有的同类著述,比较分析诸家的注释。原文基本上以王冰次注本为准,在部分词句上参考《黄帝内经太素》《甲乙经》等校订。同时,吸取了诸多同行专家的意见,对其原文及现代译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编整,力求忠实于原著、忠实于作者的本意及其所处历史时代的文化氛围,力求坚持中华医道的概念、范畴、理论的独特性和完整性,特别注意了不用西医学或目前流行的错误观点来翻译古文,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文句更加流畅,且更能体现原文的主旨与学术思想,以供研究和参考。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学习原文中的思想,本书设置了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个栏目,在读者阅读原文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艰涩难懂的生词给出了注释,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解释原文,最后对篇中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切实帮助读者真真正正地学习《黄帝内经》中的深刻智慧。
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加之错杂遗漏、多次传抄刻印,原文中文字语句缺漏讹误在所难免;且很多古文之深义难以用现今通俗语言表述清楚,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译文中的语句难免会出现不当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