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在微山湖畔的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它,尘封了近半个世纪,无人问津。
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作者以他深沉凝练的文笔、质朴畅达的语言,跌宕感人的情节,深情地回望了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在部队农场艰苦的劳动和紧张的部队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对当时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索,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微山湖畔》卢成金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微山湖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卢成金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革”期间,一群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在微山湖畔的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它,尘封了近半个世纪,无人问津。 作为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作者以他深沉凝练的文笔、质朴畅达的语言,跌宕感人的情节,深情地回望了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在部队农场艰苦的劳动和紧张的部队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对当时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索,对理想信念的执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微山湖畔》卢成金著。 内容推荐 《微山湖畔》是一部描写“文革”期间大学毕业生在部队“接受再教育”的小说。作者以冷峻的文笔深情地回望了当年艰苦的劳动和紧张的部队生活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那一代人的困惑和思考,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爱情生活,描绘了他们和部队基层干部的深情厚谊。 《微山湖畔》卢成金著。 试读章节 列车缓缓地停靠在站台旁,甩下几节车厢,又长呜一声,像一头疲惫的老牛,呼哧呼哧地喘息着驶向前方。 这是津浦路上一个极其普通的小站,一般不在这里上下车的旅客不会知道它的名字。几间候车室属于铁路上千篇一律的标准式建筑,红色的屋顶已经被蒸汽机车喷出的黑烟熏得灰暗,黄色的墙壁被风雨侵蚀得斑驳脱落,唯有正门上方那刚刚油漆过的铁路路徽显得鲜亮醒目。候车室的对面是一幅巨大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宣传画。画面上的伟大领袖容光焕发,深邃慈祥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一只巨手有力地挥起,周围是一片红旗的海洋和红卫兵欢呼雀跃的景象。画像的下方,是模仿林彪手笔书写的“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寿无疆”。两幅由五合板制成的巨型标语间隔相宜地分列在画像的两侧。一幅写着“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另一幅写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车站里稀稀疏疏地走着一群刚下车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脸色抑郁,目光呆滞,有的扛着行李,有的提着用网兜装着的锅碗瓢盆和日常用品,机械地跟着其他旅客走向出站口;几个年幼的孩子拉扯着大人的衣襟,瞪着惊恐的眼睛,边走边啃着干硬的干粮。从他们的表情和所带的行李可以看出,他们是省城清理阶级队伍时被新生的“红色政权”遣返回乡的“五类分子”及其家人。 一群青年男女鱼贯地跳下车厢。这是来自省城一所有名的高校的毕业生,要到济南军区通讯兵所属的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农场位于距这里一百多公里外的微山湖畔,他们要在这里换乘汽车前往。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场政治风暴正席卷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1968年8月的一个下午。 赵宇飞随着人流走下车来。他是一个身躯伟岸、肩膀宽阔、眉清目秀的年轻人。他浓黑的头发半掩着宽大的额头,浓密的剑眉下有一双饱含热情的深沉的眼睛,鼻梁简洁笔直,紧闭着的嘴巴显出刚毅和决断,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气。不论从形体还是从气质上来看,他都是一个阳刚气十足的人。他伸展了一下双臂,缓慢地扭动着腰肢,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漫长的旅途使他受伤的腰部隐隐作痛,他用双拳轻轻地捶打着。骄阳似火,阳光刺目。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湛蓝色的天空,几缕淡淡的马尾云白绫般地挂在天际,一只苍鹰在蓝天下盘旋。 一路上,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各种感情在胸中交织。他们这批人,原本该是去年夏天毕业的,可是铺天盖地的革命风暴已经冲垮了各级党委和政权机构,新生的“红色政权”正忙于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处理各种火烧眉毛的事情,根本没有人来顾及他们的分配问题。就这样,他们在学校整整待分配了一年的时间。学校完全处于一种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大好的年华浪费在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对青年人,特别是他们这种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来说是不幸的。在漫长的期待中,他们终于等来了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的消息。 黎明时分,残月疏星,东方刚刚露出微红色的晨曦,他和同学们就背着行李列队向车站出发了。淡淡的曙色勾勒出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教学楼的轮廓,中西合璧式的图书馆隐隐约约地显露出它的倩影,白杨林笼罩着一片朦胧的雾气,静静的荷池边烟柳疏疏,荷风送香。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平日里不以为然,可一夜之间却变得那样亲切,牵动着他的情思,唤起他美好的记忆。临出校门,他停住了脚步,深情地注视着挂在大门壁上的校牌,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留恋和酸楚。这里毕竟是他生活和学习了六年的地方。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攫取知识,播下希望,磨砺意志。六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正是在这个校牌和“热烈欢迎新同学”的横幅标语下,他背着行李走进了这座播撒知识的殿堂,学校像慈祥的母亲伸出宽厚的双臂热烈地拥抱着他们。而今,就要离开了,再也不能回到那明净宽敞的教室和阅览室,他的眼睛有些湿润。P1-2 序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有几届大学生毕业后分别被安排到部队农场、国有林场、工厂或分散在农村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这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类似知青的群体。 “文革”后,反映知青的文艺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力作。但是,反映这一部分人当时生活的作品几乎没有。在几次的同学聚会中每每谈到这个问题,大家都甚为遗憾,并互相鼓励着,觉得应该有人把它写出来。因为当时工作繁忙,自己动笔的念头只是玩笑般地在脑中一闪而过。当时我曾想,在这些人中有才华的肯定不少,应该像知青中涌现出的那许多优秀的作家一样,会有人真实地再现那段生活的。所以,就一直在期待着。 时隔多年,2010年的夏天,在一次偶然的同学聚会上又谈到这个问题,大家仍然为这个似乎被社会遗忘的事情感到惋惜。当时我已退休多年,时间上可以得到保障,便萌生了动笔的念头,但深知这并非易事。经过几天的思考,终于做出了一个自不量力的决定:我有责任把它写出来,让亲身经历者有所寄托和回忆,让没经历者有所了解和启迪!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同是接受过再教育的老伴的鼓励和支持。于是,经过半年多的构思和资料准备,在2011年的春天开始动笔。 “事非经过不知难。”整个的创作过程是艰辛的。在此之前,我没有创作过一篇短篇小说,加之年近七旬,身体多病,要驾驭这么一个长篇,实感力不从心。从谋篇布局,到细节的构思和安排,都是颇费心机。唯一的有利条件是我有过亲身的体验,对那段生活记忆犹新。这段时间,我除了去医院,都是晚上构思,白天伏案写作。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看着近一尺厚的书稿,不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且不管它的命运怎样,对于我来说,总算是得偿夙愿吧! 作品中所描写的劳动场面和部队生活大都是真实的,所塑造的人物却是没有一个有固定原型的。这期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微山湖畔的农场,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生活,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写到动情处,泪水滴在稿纸上,我不得不停下笔来到庭院漫步,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 写作中,我力图从文学的角度真实地再现那段充满激情和忧伤的火热生活,真实地再现那一代人的理想、信仰和追求,真实地再现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困惑,以及对其间国家所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思考。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面对我认为有些神圣的文学,不敢奢谈什么技巧、艺术性和艺术效果。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社会和历史,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遗忘他们! 感谢我的老伴,在写作期间帮助我回忆了不少细节,并对作品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 感谢我的同学张岩和卜惠卿,他们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并提供了一些素材。 真诚地期待着我们那一代在不同地方“接受再教育”的大学生战友和广大的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2012年8月23日于烟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