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西山墓地
2010年8月13日清晨,857农场朝阳西山墓地。
经过夜雨的洗礼,朝阳场部早晨的空气显得格外清爽,沁人心脾。墓地像被洗过一样,清新翠绿,散发着一股清幽而肃穆的气息。
农场党委书记彭征江、民政局局长杨艳斌、宣传部部长沙伟、广播电视局局长小蒋、办公室主任小陈、老韩和原煤矿知青4人,还有农场电视台记者等10余人驱车来到3人新建墓地。
新墓地坐落在西山的东南角,处在新旧墓区中间线的边缘上。四周绿树环抱。墓区有环形道,墓之间有通路与草坪,布局得体有致。自然形态的三块墓碑分别矗立在亡者的墓前。墓盖用整块花岗石制成,厚实、大气、凝重。墓的底基用细沙夯实,既透水又防湿。这是由老韩精心设计并组织施工,匠心独用,一片苦心。三个大型花圈斜放在墓碑前。彭书记主持仪式。亡者的生前战友张小毛、王克超、朱慧珍和我,在他们墓前洒上整瓶北大荒白酒,点上上海带去的香烟,供上当地的瓜果,大家在每人墓前深深地鞠躬。
我在亡者的墓前,细细地诉说着,轻轻地祈祷着:
你们听见了吗?亲爱的战友,我和小毛、克超夫妇看你们来了,你们感觉到了吗?三十六年了,你们默默地承受着孤独、寂寞、沉沦和消亡,承受着凄冷、忧郁、痛苦和失望。你们终日在游荡,在飘零,在盼望,在怨恨。你们在想念父母,在想念亲人,在想念战友;你们在寻找亲人,在寻找战友,在寻找自己的灵魂。今天,你们回来了,回家了,我们又见面了,好陪着你们说说话了。不久,你们的亲人也会来看你们了。小和,你知道吗?你的亲兄弟亲姐妹你的全家马上就来看你了。
你们不应该死,你们那么年轻,那么青春,那么有力,那时你们才二十几岁呀!你们的父母眼巴巴地想着你们,你们的兄弟姐妹泪汪汪地盼着你们,你们的战友忧郁地望着你们,盼望你们回来,盼望你们回来呀!
在这个世界上,能有几个人知道,你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以怎样的姿势,走完你们人生的最后里程?又有几个人知道,那个惊心动魄痛心疾首令人撕心裂肺的惨烈时刻?
今天的阳光特别好,那么亮,那么暖,你们感觉到了吗?农场的场长书记,还有司务长的儿子小蒋他们也来看你们了。他们在读你们,因为你们是一部书,一部大书呀!
你们可曾看见农场的惊人变化?可曾听见农场发展的步伐?可曾闻到大田里稻麦的花香?可曾感到黑土地那强有力的脉搏的跳动?
你们现在长眠在北大荒的怀抱里,有农场关怀着你们,有战友来看望你们,有亲人来守望着你们。他们会把你们永远放在心房最温暖的地方。你们还冷吗?还感到离开人世的孤单吗?
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也浸满了战友和在场所有人的眼眶。大家默默地向他们告别。四周一片寂静。
“其实他们是不应该死的。”冯祖龙回忆道,“当时我打中班,我是打眼儿放炮的。快下班了,我懒得装炸药放炮,就留给下一班了。许接班后,接着放炮,就出事了。我是因懒得福,躲过一劫。”冯如实说。
“如果许海清听劝,也就躲过去了。”
“如果不急着赶任务,如果按正常的操作规程办,如果……”
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有可能发生。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在寻找故人故事,在反复寻找历史的细节中记录历史,从中我们能读到什么呢?年轻的生命毁灭了,青春被摧残了,是大自然的惩罚?还是对人性缺乏最基本的关怀和尊重?我们在寻找和记录历史的同时,能找到历史的公正吗?
死难知青新墓的落成,作为农场的重要新闻,在电视台联播了3天,并制成光盘作为资料留存,同时赠送给了当时在场的煤矿知青。煤矿知青集体赠送农场的锦旗,悬挂在农场党委办公室的墙上,上书“魂系857,感恩黑土地”。
17日,童小和的家人齐集朝阳,祭奠了寻找三十几年日思夜想的亲人的亡灵。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一家人终于在857黑土地上团聚了,尽管是阴阳聚合,这也是人性最好的和谐啊!
他们一家满怀感激之情,深深拜谢了农场,深深拜谢了黑土地。
P15-17
关于“寻找”
曾经有人问我,为何书名是“寻找亡灵”?
诚如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先生在序文中所说:“并非哗众取宠,也非故弄玄虚。”
其实,为书名,我想了很久。
之所以取这个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这本文集中一篇散文的题目,也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亡故的北大荒知青的“亡灵”,而为的是,想寻找已飘逝的年轻生命,寻找当年遗落的青春,寻找各个历史时期的灵魂,寻找那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和日益失去光辉的人性……
物质的富足和社会的浮躁,似乎削弱和降低了一代人精神的强度和高度;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变化和变化趋势的视角的狭窄和单一,制约和遮蔽了人们认识和对待“亡灵”的视野;时代的缺憾,淡去了人们应保持的那份内心的宁静;喧嚣和迷茫,恰好给思考者提供了信仰和思想的窗口。
人海茫茫,世道轮回。糊里糊涂了几十年,忽然,想要寻找这个窗口。
于是,我重返故地。
从东极的三江口、中俄两国共辖的黑瞎子岛、二抚国防公路,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大兴安岭拓跋鲜卑的嘎仙洞;从北极的漠河、黑龙江源头、淘金者的胭脂沟,到兴凯湖畔的王震纪念馆、新开流古人类遗址、莺歌岭肃慎遗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宁古塔流人流放地……
收入眼帘植入心扉的是壮阔的现代大农业、浩瀚无边的寒地水稻田、鳞次栉比的新型小城镇、荒原深处的知青墓地,乃至蜿蜒河边的挹娄古王国、阿城的金上京遗址、依兰的“坐井观天”、渤海国的石灯幢和八宝琉璃井、宁古塔的泼雪泉和大石桥、方正县的日本公墓……
一块黑土地,上下几千年。
和耕者同行,与智者共烛,跟“亡灵”叙话,同古人对酌。聆听黑土地的诉求,领略北大荒的辉煌,俯拾知青当年的印迹,检点拓荒者的碎片。
一幅幅淋漓的画面,一个个真实的细节,一段段悲壮的故事,一件件震撼心灵的遗物。朝代的兴衰浮沉,民族的潮起潮落,人性的真假善恶,灵魂的坦荡丑陋,清晰而模糊,真切而朦胧。我感受到了黑土地的沉重,看到了他的表情。
我敬畏这块土地,我感恩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怀着对他们的情感,我断断续续、深深浅浅地写下了这些文字。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一本微不足道,然而,却能表达一个思考者声音的书。
当人们仰望星空、仰望辉煌的时候,当人们得意于眼前的成就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回过头看看它的背影?看看背影的长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深处的悲悯,听到灵魂深处的声音。深水静流。因为,那是历史,那是人性,那是人类灵魂的所在。在那里,有人类的未来。
“眼前的一切,仿佛已跟我远离,消逝的一切,却又在化为现实”。(歌德语)
如果我的心和视野永远被我的过去、我的经历和我所有的一切占有,那么,我怎么能把心打开并看到全部的世界呢?因此,我要继续寻找这个窗口,不仅仅是北大荒,也不仅仅是仰视,更不是从“我”的角度。
生命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从最初的找奶,到最后的归宿。如今,从黄昏时候出发,夕阳微霞,暮年再一次盘点生命。用世界的角度,从“亡灵’’开始,寻找历史的体温,感知人性的温度,触摸灵魂的深处,尽情想象未来,从而获得文明的自信和内心的坦然。
我明白“寻找”的背后是什么。
我快乐!
作者
2013年1月14日
用良心善待历史
——序方国平文集《寻找亡灵》
赵丽宏
读方国平的《寻找亡灵》,我的心不时被书中的文字震撼。这是一本有关青春和生命的书。是一个曾在东北黑土地生活过的上海知青对青春岁月的回忆,是一个勤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反思。
流逝的岁月,不会如轻烟消散,珍惜生命,热爱人生的人,铭记着人生旅途上所有的悲欢哀乐。过去的历史,不管是何种滋味,都应该是财富,对个人是如此,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过去半个世纪的苦难和幸福,交织成我们这一代人特殊的人生版图。回头寻找曲折的屐痕,审视无数人用青春的热情和泪血浇铸成的岁月雕塑,在百感交集的同时,会领悟出很多人生的哲思,也会对现实的生活加倍珍惜。
方国平为自己的散文集命名为《寻找亡灵》,并非哗众取宠,也非故弄玄虚。《寻找亡灵》是这本文集中一篇散文的题目,方国平离开东北之后,一直怀念着长眠在黑土地上的年轻战友。很多年之后,他和一批知青重返故地,寻找战友的遗骨,并为他们立墓碑,修陵寝,这过程,曲折而感人。用他自己的说法,“我在寻找青春,寻找年轻的生命,寻找灵魂”。当年,年轻的生命如花朵坠落在冰雪之中,死神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逝者面前,那些惨痛、无奈和悲伤,曾如此深刻地在年轻的心灵中划出’带血的痕迹。时过境迁,有些人已经逐渐淡漠甚至遗忘,有些人却念念不忘。死亡的记忆,如触目的疤痕,留在继续活着的人们心头,岁月无法磨灭它们,还会在它们身上催生出新的胚芽和枝叶。方国平的文字,便是在记忆的疤痕上生长出的意味深长的枝叶。
方国平在黑土地上曾有过大难不死的经历,三次死里逃生,成为他人生旅途中难忘的记忆。他铭记那些生死的画面,在庆幸自己大难不死的同时,他无法忘记那些不幸夭折的年轻生命,他铭记那些青春年代单纯而真诚的表情。对长眠在异乡冰雪之下的战友,他不是简单的怀念,而是通过对他们的回忆和追寻,思考人世的诡谲、历史的曲折和时代的沧桑。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和远去的逝者对话,数十年的岁月似乎浓缩成一个瞬间。他说:“其实,他们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有一颗善待历史的良心。”
因为在黑龙江当过知青,方国平的人生和事业便和那片黑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本散文集中,他以更多的篇幅展现了他对黑土地历史的研究,他的目光一直追溯到千百年的古代。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东北民族曾作出杰出贡献,肃慎、鲜卑、契丹、高句丽、靺鞨、女真和满族,如百川归海,和中华大地上其他民族一起,汇合成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浩瀚大潮。读方国平研究历史的这些文章,能了解东北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关系。古代东北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古代东北民族的演变发展史,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明发展史。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现代人借鉴思考。读这些文字,可以让人长知识,对遥远的黑土地,有更深刻的认识。一个上海知青,离开东北这么多年,却依然对这片黑土地梦魂牵绕,竟然以研究这片土地的历史为己任,并研究出这么丰硕的成果,这让人感叹,也让人钦佩。
我和方国平先生是同辈人,也是“老三届”知青。虽然经历不同,但感情是相通的,他对历史的回溯和反思,使我产生不少共鸣。承蒙他信任,嘱我写序,使我有幸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先睹为快。写下这些感想,留一个纪念,也为这本书的读者做一个简短的引导吧。
2012年12月30日于四步斋
方国平编著的的《寻找亡灵》是一本有关青春和生命的书。是一个曾在东北黑土地生活过的上海知青对青春岁月的回忆,是一个勤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反思。
因为在黑龙江当过知青,方国平的人生和事业便和那片黑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寻找亡灵》这本散文集中,他以更多的篇幅展现了他对黑土地历史的研究,他的目光一直追溯到千百年的古代。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东北民族曾作出杰出贡献,肃慎、鲜卑、契丹、高句丽、靺鞨、女真和满族,如百川归海,和中华大地上其他民族一起,汇合成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浩瀚大潮。读方国平研究历史的这些文章,能了解东北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关系。古代东北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古代东北民族的演变发展史,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明发展史。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现代人借鉴思考。读这些文字,可以让人长知识,对遥远的黑土地,有更深刻的认识。
生命是一个寻找的过程,从最初的找奶,到最后的归宿。现在,从黄昏出发,夕阳微霞,暮年再一次盘点生命。从“亡灵”开始,寻找历史的体温,感知人性的温度,触摸灵魂,想象未来,从而获得文明的自信和内心的坦然。
《寻找亡灵》是作者方国平近些年随笔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