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权利论》是“旅游理论与实践前沿丛书”之一,由张斌编著。休闲还需要权利吗?这看似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而事实上有大隐秘。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休闲活动存在于民俗活动和宗教活动中,节庆日是“天赋休闲权”的体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人们的休闲权利被资本所剥夺。工人们的休闲时间被资本家剥夺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如果工人不去主动争取休闲的权利,则无法保障他们的休闲活动以实现其身心的恢复和发展。工人们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斗争和提高工资的斗争就是争夺休闲权利的斗争。休闲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产权和发展权都存有密切关系。我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等法律和文件的出台都是保障公民休闲权利的体现。保障公民休闲权利,对建设和谐社会与人的解放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节假日调整,休闲和休闲权利的用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休闲权利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和现象学的方法对休闲权利概念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尝试为我国的休闲学及休闲权利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具体内容大致分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休闲概念思想源头进行了考察,厘清闲暇、休息、休闲、权利、休闲权利及相关概念群的关系。从现象学与生存论立场出发,对当前的主要休闲观点进行了反思和辨析,指出:现代休闲概念多是立足休闲的自由特性,从时间维度、心理维度和活动维度进行分析和描述。这种思路,容易导致休闲研究滑向自由虚无主义深渊。从唯物史观的生存论出发,提出休闲是人在满足基本社会需要后的生存状态,并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可能并对此作了心理学和现象学的分析。
第二部分,从权利的基本要素和实现形式人手,完成对“休闲权利”概念的界定,并对其实现形式作出阐释。指出,在传统社会中休闲权利更多是以道德权利和习俗权利来体现的。休闲的道德权利主要来源于宗教和哲学等文化影响,休闲的习俗权利主要体现为节庆。进一步分析了西方传统的休闲权利特色和中国传统的休闲权利特色,并对当前休闲及休闲权利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休闲权利的研究背景做了综述。
第三部分,对人类历史中的休闲、休闲思想及休闲权利做了概括性梳理。西方部分,主要分析从原始社会一直到近代社会的休闲、休闲思想和休闲权利的发展演变;中国的休闲、休闲思想和休闲权思想的概括和分析,时间范围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时期。
第四部分,对马克思的休闲和休闲权利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内容涉及如何解读马克思的休闲及休闲权利思想,提出马克思本人没有专门的阐述休闲和休闲权利的文献,但是借鉴“征候阅读法”和现象学方法,从马克思的思想构建的场域性来理解休闲及休闲权利思想,是可以完成对马克思的休闲和休闲权利思想在场的研究和解读。马克思的休闲思想的实现形式是通过对工作日的分析,呼吁工人阶级要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把自己从工作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此外,还对休闲权利实现条件的工资部分做了补充性研究,提出工资的提高并达到一定水平是工人阶级实现休闲权利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休闲权与人权的关系。提出休闲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是当代人权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休闲权、财产权和发展权都存有密切关系。最后,探讨了休闲权利对和谐社会建设、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
《休闲权利论》由张斌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