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呼吸一样顺畅或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的东西,往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忽视它们,漠视它们,最后只会是疾病重生。心理效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类,其带来的效果有好有坏,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及内在原理将会或多或少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从一种纯学术的角度来探讨这些复杂的心理机制,人们感受更多的可能是枯燥,从而错失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一次机会。作者通过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行为现象,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轻松质朴的语言对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和成因给予了解释,并提出了借鉴与规避的策略。书中所提到的众多经典案例绝对可以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受。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后果,却忽视了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因才是让他们走入陷阱中的主要驱动力。为了避免读者陷入抽象的理论思维束缚中,笔者通过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故事,以及历史上经典的人物、故事剧情等生动地对每一种心理效应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述。由故事引出效应,分析效应的背后动因和深陷效应中的人们的行为,并提出借鉴与规避的策略,这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为什么商品越贵,人们越倾向于购买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公众的关注和私人财富、身份地位的充分展示)。由于某些商品对别人具有炫耀性的效果,如购买高级轿车显示地位的高贵,收集名画显示雅致的爱好等,所以这类商品的价格定得越高,需求者反而越愿意购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价商品能显示出购买者的富有和地位,拥有该商品就能获得受人尊敬、让人羡慕的满足感。鉴于此,消费者都会不遗余力、毫不犹豫地购买那些能够引起别人尊敬和羡慕的昂贵的商品。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炫耀的体现。
所谓“炫耀”是就人际关系而言的,也就是对别人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在我国农村,一些农民平时省吃俭用,生活拮据,但每逢婚嫁喜事,照样会广邀朋友,铺张设宴,出手阔绰。前不久,北京清平县一煤老板不惜花费200万元为其兄长举办奢侈豪华婚礼,并宴请著名演艺界人士为其造势,还请著名主持人担任司仪,这种夸张的手法让众人大跌眼镜。从心理学上讲,炫耀的人,无非是想得到人家的赞扬、歌颂和羡慕,以求得心理的自我满足感;其深层次则是一种暴发户排场的心理状态。当然,具有这类心理的人,大多是贫穷够了,压抑久了,一旦口袋里鼓起来,就要求发泄一下长期在贫穷和压抑下受到的煎熬,这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任何人的炫耀都不一样,有人炫耀权势,有人炫耀地位,有人炫耀才学,有人炫耀金钱。在我国,炫耀的现象好像特别突出。西方曾笑言:中国人正在买走全世界最贵的地皮,虽然只是一句戏言,但却赤裸裸地暴露了人民显财、露财的虚荣本质。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人很多。据说在国外一些大型商店都能听到商家们对前来购物的中国人的啧啧惊叹声:中国人,真阔!这种消费随着社会发展有增长的趋势。
凡勃伦对我们这种看似理性实则挥霍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他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消费是模仿他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与他人的巨大差异而感到窘迫,声势浩大的媒体宣传改变了我们的消费行为,我们常常模仿名人的消费,如果麦当娜吃白面包,能够支付得起的人也吃白面包,即使白面包营养很低。1500元的玉镯肯定要比500元的质量要好;我们买到的二两茶叶是皇帝亲封的“御茶”;购买日本的进口大米,尽管价格比国内大米价格高20倍,但向别人炫耀自己内心的虚荣而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种行为在本质上是受他人引导的活动,其背后的潜在动机是模仿和争胜,处在较低阶层的人模仿高阶层的人的消费样式。
在炫富过后,我们是否能够冷静思考这种消费模式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美国人曾经说“亚洲人的财富都挂在身上”。劳力士、奔驰、宝马等已屡见不鲜。“挂在身上”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挂在身上还流露出炫耀的气势,这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这样的炫耀性生活方式常常招致的祸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此外,这些奢侈品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抗风险能力比较低,贬值比较大。而且,人的欲望是不断膨胀的,满足了一时,就会追求更多,炫耀性的消费往往会导致个人财务危机,入不敷出、信贷危机等层出不穷。
孔子曾言,“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李嘉诚是当今华人世界首富,但他对财富的珍惜也被传为美谈,不少家长都用其弯腰拾硬币的故事来教育孩童。在所得税高达50%的西方发达国家,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并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自我实现的感觉。我个人认为西方国家在对待勤俭问题上做得很好,他们认为:人的财富积累不过是换取一张直通天堂的单程机票,财富多的也许能坐头等舱,如此而已。为何这种勤俭之习在我们一直倡导节约的国人身上却难以展现呢?难道是因为我们被贫穷压抑太久的原因所致吗?贫穷的时候,大家都能团结一心倡导节俭,为何富了之后就不能继续坚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商品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商品或服务的品位和格调。追求品味和格调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前提条件是看自己的现状能否满足这种超前的欲望。即使能够满足,任何事情也要讲求一个度字,即我们是否做到了适度。
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否适合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即使我们有能力追求这种奢侈的生活,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纯粹是为了炫耀,还是对自我追求的一种体现。深思将会促使我们改变。
另一方面,利用凡勃伦效应,商企也可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价格越贵,人们越疯狂购买;价格便宜,反倒销售不出去。在服装店里,标价太低或许会挂很久,但若在价钱上的数字后面加个零,或许转眼就能卖掉。而且,商企也可以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实际上,这种感性消费在国内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只要消费者有能力进行这种感性购买,商企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市场销售份额。
了解了凡勃伦效应,在消费时,不管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有趣的是,凡勃伦这位怪诞的经济学家的诡异行为也引发了一串凡勃伦效应。他的衣服就好像是别人丢弃的一样,总是很宽大陈旧;他好像从不洗澡,浑身臭气,烟不离口,肮脏邋遢;他非常喜欢用别针,手表总是用别针别在背心上。不过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使用的这种衣领别针却成了休闲阶层的时尚装束,人们纷纷佩戴用14K黄金打造的别针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
P10-12
为什么商品越贵我们越想买?为什么我们会一见钟情?为什么我们拥有的越多反而幸福感越少?为什么我们会盲目地成为从众?人的心理很难理解,同时又瞬息万变,但是在这些行为和心理的背后,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人们的认知行为模式、学习和生活习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人格特质,再到人际交往、态度偏向、消费理念,以及团体组织的管理策略等,无不折射出人心理复杂奇妙的涟漪效应,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更能将人带入不能自拔的心理陷阱之中。
生活中的心理陷阱有很多,但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中涉及的仅为一百多种,其中不乏一些被人广为流传的经典效应,其影响深远,如蝴蝶效应、皮革玛丽翁效应、狄德罗效应等;有一些心理技巧已经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论证,并广泛应用于企业和政府的日常管理中,使其绩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霍桑效应;还有一些颇为形象化的,启发意义颇大的,如酸葡萄效应、柠檬效应等;还有一些寓意颇为深刻的、令人醒悟的,如马蝇法则、登门槛效应等。
心理学的各种效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在人们不觉察的情况下渗透进其心理行为活动中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思想理念等都在不断改变,或许自己影响着他人,或许自己受着他人的影响,或许有时候人们是在自知的情况下接受,或许更多时候是人们无意识所为。由心理所产生的行为效应,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语言上的感触,更重要的还是这些效应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撞击。
心理效应各有各的特点,在不同的领域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神奇的魅力。虽说心理效应司空见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正能从生活中的小事看透其背后隐藏的心理真相。更多时候,人们把生活中发生的不大不小的事情看得如呼吸一样顺畅,往往不会去剖析背后的为什么,于是导致错误不断发生,误解不断加强,最后陷入自己构建的心理陷阱之中。例如,谁都知道吃不到葡萄还硬说葡萄是酸的倔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酸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巨大的嫉妒,这就是酸葡萄效应。
生活中如呼吸一样顺畅或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的东西,往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忽视它们,漠视它们,最后只会是疾病重生。心理效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很多类,其带来的效果有好有坏,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及内在原理将会或多或少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如果从一种纯学术的角度来探讨这些复杂的心理机制,人们感受更多的可能是枯燥,从而错失了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的一次机会。作者通过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行为现象,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以轻松质朴的语言对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和成因给予了解释,并提出了借鉴与规避的策略。书中所提到的众多经典案例绝对可以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受。
很多时候人们的烦恼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无法打开心结就无法拥有健康的心态。本书的内容不但具有哲理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你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细细品味,一定会受益匪浅。希望本书在为你的个人生活带来无穷乐趣的同时,也可以让你远离心理陷阱的困扰。
本书是作者通过阅读大量书籍,认真细致地收集生活中的点滴精彩所做出来的成果。由于作者自身知识的限制,瑕疵之处敬请谅解。
本书主要由程秋平编著,其他参与编著的人员有王楠、黄宇梅、邓杨慧、张鹏鹏、庄树坤、杨飞、王海波、陈昀、曾苗苗、王倩等。在此对所有参与编著的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