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亨利贞。
案:《说卦》“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
《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
疏 案:凡加“案”者,李氏说也。《说卦》曰“乾,健也”。虞翻彼注云“精刚自胜,动行不休,故健也”。又《易纬乾坤凿度》曰“乾训健,壮健不息”,是其义也。体,形也。穹窿者,天之形。刚健者,天之用。王蕃《浑天说》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惟其运行不息,是以变化无穷,成四时而育万物,皆天之至健者为之也。则天之圣,至诚无息。不与天同其形,而与天同其用。故“法天之用”,法其健也。“不法天之体”,穹窿之形不可法也。法其用,故“名乾”。不法其体,故“不名天”。李氏云云,盖本孔颖达《正义》文也。
《子夏传》:“元,始也”,《尔雅释诂》文。《春秋·隐元年·公羊传》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易纬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易》出复初,“万物资始”,故云“元,始也。”阳息至三成泰,《序卦传》曰:“泰,通也。”以乾通坤,阴阳相交,故云“亨,通也”。许慎《说文》曰“利从刀,和然后利,从和省”,是“利”与“和”同文。坤来入乾,以成百物,“美利利天下”,故云“利,和也”。“贞,正也”,《师·彖传》文。爻当位曰“正”。二四上皆失位,变而之正,成既济定,则“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故云“贞,正也”。“天禀纯阳之性”者,《礼·乐记》曰“天禀阳”是也。惟其性禀纯阳,故能“首出庶物”,而备四者之德。文王欲人法乾而行四德,故特系于《易》首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崔憬曰:九者,老阳之数。动之所占,故称阳焉。潜,隐也。龙下隐地,潜德不彰。是以君子韬光待时,未成其行,故曰“勿用”。
《子夏传》曰:龙所以象阳也。
马融曰: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芽,犹是潜伏,故曰“潜龙”也。
沈■士曰: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潜伏,故言“勿用”。
干宝曰:位始,故称“初”。阳重,故称“九”。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也。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阳处三泉之下,圣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菱里之爻也。虽有圣明之德,未被时用,故曰“勿用”。
疏崔注:《易纬乾凿度》曰“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说文》曰“阳,九之变也”,故云“九者,老阳之数”。郑玄注云“《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是“动之所占,故称阳焉”。“潜,隐也”,即《文言》“隐而未见”之义也。初阳为复,复主伏蛰,故云“龙下隐地,潜德不彰”也。云“韬光待时,未成其行,故日勿用”者,即《文言》“行而未成”之义也。
《子夏传》:《九家易·说卦》传曰“乾为龙”。又《说卦传》曰“震为龙”。盖震得乾之一阳,故为龙。《埤雅》曰“龙八十一鳞,具九九之数。九,阳也”,故云“龙所以象阳也”。
马注:《春秋元命包》“龙之为言萌也。龙为阴中之阳”,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马君治《费易》者也。费氏无六爻上息之例。“初九建子之月”,谓乾坤十二爻周十二月,即十二月消息卦。非郑氏爻辰乾起子、坤起未,闲时而行六辰之法也。《月令》“仲冬之月水泉动”,故云“阳气始动于黄泉”也。盖谓初爻值建子之月,阳气始动,而犹潜伏,故曰“潜龙”也。
沈注:假,借也。借龙象以明爻义也。《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佻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故云“龙之为物,能飞能潜”。而“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故“借龙以比君子之德”也。惟其“潜伏”,是以“勿用”也。
干注:郑注《乾凿度》云“《易》气从下生,故位始于下”。《乾凿度》曰“阳变七之九”,故重阳为老称“九”。“阳在初九,十一月之时,自复来”者,以卦气消息言也。卦气之说,始于《易纬稽览图》,以自复至坤十二卦为十二月消息。复一阳初生,子月卦也。历临、泰、大、壮、夫,而成四月之乾。姤一阴初生,午月卦也。历遁、否、观、剥,而成十月之坤。故干氏于乾、坤十二爻皆历言之。此孟喜京房之学也。“初九甲子”者,以纳甲言也。乾纳甲壬,乾之初纳甲子也。京房《易传》“甲壬配内外二象”,陆绩彼注云“乾为天地之首,分甲壬,入乾位”。“甲子”者,支干之首,故云“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史记》:“葬始皇郦山,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师古曰:“三重之泉,言其深也。”“阳处三泉之下”,以况“圣德在愚俗之中”。唯文王足以当之。《史记·殷本纪》:“纣醢九侯,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囚西伯■里。西伯之臣闲天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周本纪》文略同。言文王有圣明之德,未被时用,当困于菱里,与此爻相合,故取以明“潜龙勿用”之义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王弼曰: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则乾乾,四则或跃,上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郑玄曰: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也。
干宝曰:阳在九二,十二月之时,自临来也。二为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阳气将施,圣人将显。此文王免于■里之日也,故曰“利见大人”。
疏王注:初为潜龙,二则出潜矣。初龙德而隐,二则离隐矣。出潜离稳,故曰“见龙”。初潜在渊,二见在田,是“处地之上”,故曰“在田”。《文言》曰“德博而化”,故云“德施周普”。二居下中,故云“居中不偏”。居下,故“非君位”。得中,故有“君人之德也”。初隐三厉。四疑上亢。二五得中,故皆“利见大人”。《乾凿度》曰:“大人者,圣明德备也。”孟喜曰:“大人者,圣人德备也。”二为在下之圣人。先儒云“若夫子教于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称大人”是也。二有君德,当升坤五,时舍于田,变正体离。《说卦》曰“离为目”,又“相见乎离”,故曰“利见大人”也。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