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评析
第四节 本书的分析框架
一、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五、章节安排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点
第二章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货币政策及其效应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效果
三、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四、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模式
一、经济变量传导
二、经济主体传导
三、两种传导模式的关联
四、传导模式与研究层面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研究框架
一、效率研究中的“冲击”界定
二、研究范畴界定
三、研究系统划分
四、研究层次确定
五、衡量指标确定
六、传导效率的条件分析
第四节 中国货币政策环境对效率研究的约束
一、调控阶段的约束
二、目标选择的约束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研究基础模型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政策单变量传导效率检验
第一节 研究说明与方法设计
一、研究说明
二、检验思路及技术
第二节 变量选择与预处理
一、变量选择与样本区间决定
二、变量的统计特征描述
三、变量的预处理
第三节 单变量传导效率的一般性检验
一、内部系统传导
二、外部系统传导
三、利率工具的直接作用
第四节 单变量传导的时变效率检验
一、检验说明及思路
二、货币政策状态刻画
三、内部系统传导
四、外部系统传导及利率的直接作用
五、单变量传导的时变效率与货币政策状态的关联
第五节 单变量传导效率总体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货币政策整组变量传导效率检验
第一节 研究说明与方法设计
一、研究说明
二、检验思路及技术
第二节 同属性变量的整组压缩
一、组别划分
二、整组过程及检验
第三节 整组变量传导效率的一般性检验
一、整组变量间因果关系确认
二、整组变量长短期作用效力
三、整组变量传导时滞与时距分布
第四节 整组变量传导的时变效率检验
一、内部系统传导
二、外部系统传导
三、整组变量传导的时变效率与货币政策状态的关联
第五节 整组变量传导效率总体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互影响和多元反馈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检验
第一节 研究说明与方法设计
一、研究说明
二、检验思路及技术
第二节 交互影响和多元反馈条件下效力识别与确定
一、传导效力识别
二、传导效力检验
第三节 交互影响和多元反馈条件下传导速度确认
一、模型的设定
二、模型估计及传导速度的确定
三、交互影响和多元反馈条件下传导效率总体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实践性评析
第一节 研究说明
第二节 中央银行行为效率
一、货币政策工具层面
二、货币乘数层面
第三节 金融机构反应效率
一、信贷存量层面
二、资产负债结构层面
第四节 微观主体反应效率
一、企业行为
二、居民行为
第五节 金融市场反应效率
一、股票市场
二、房地产市场
三、外汇市场
第六节 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程度
一、中介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
第七节 货币流通速度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减损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研究说明
第二节 传导环境与效率减损
一、金融市场环境
二、经济主体环境
第三节 路径选择与效率减损
一、操作工具选择
二、中介目标选择
第四节 中央银行行为能力与效率减损
一、央行独立性程度
二、央行内部管理效率
第五节 传导中介和客体行为调整与效率减损
一、商业银行行为调整
二、企业和居民行为调整
第六节 扰动因素与效率减损
一、政策时滞干扰
二、财政政策干扰
三、外资银行干扰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说明
第二节 传导环境优化及政策配套
一、完善货币市场功能
二、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三、加强两大市场的联动性
第三节 传导路径选择及政策配套
一、操作工具选择
二、中介目标选择
三、最终目标选择
第四节 经济主体体制优化及行为引导
一、优化中央银行体制
二、重构商业银行体系
三、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
四、正确引导公众预期
第五节 加强货币政策的协调性
一、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二、与其他政策的协调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一、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理论基础层面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定位层面
三、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减损的因素和政策着力点层面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