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缅甸诗人的回忆录(1998中国的朋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缅)吴梭纽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梭纽先生是缅甸著名诗人、前文化部副部长,长期热心于中缅友好事业,生前曾多次访华。曾在军队中长期服役的梭纽先生于1990年代末以文化工作者、作家、诗人的多重身份访问过北京、上海、贵阳、昆明、丽江,亲身感受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间与他的中国同行们坦诚相见、探讨文化管理异同、交流艺术创作经验,取长补短、亲密无间。

本书内容取自他1998年的访华纪录,讲述的是一个友谊使者的故事。详尽记录了他12天的访华经历,还配发了多首诗作,既朴实可信又生动活泼,“胞波”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是中缅友好的又一重要见证。

内容推荐

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友好交流活跃,本书再现了缅甸前文化部副部长吴梭纽先生于1998年友好文化交流活动期间访问中国北京、上海、贵阳、昆明、丽江的情况。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共分为12章,讲述了从1998年8月29日到9月9日作者在中国的友好行程:作者对所到之处由衷赞叹,以散文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并创作部分诗歌,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的友好情感。

目录

序 叶大波

前言 苗温

第一章 1998年8月29日

第二章 1998年8月30日

第三章 1998年8月31日

第四章 1998年9月1日

第五章 1998年9月2日

第六章 1998年9月3日

第七章 1998年9月4日

第八章 1998年9月5日

第九章 1998年9月6日

第十章 1998年9月7日

第十一章 1998年9月8日

第十二章 1998年9月9日

关于作者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几个世纪以来,灵光寺已成为北京的一个重要名胜古迹。1900年,当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北京城里遭到掠夺,火光冲天。那时,坐落在京郊的灵光寺被炮弹击中,招仙塔也被摧毁。战争结束时,僧人们开始清理碎砖烂瓦,他们吃惊地发现了一个埋藏在瓦砾中的石函,函中还有沉香木匣,木匣上有“释迦牟尼佛灵牙合利天会七年四月廿三日记善慧书”题记。天会是五代时北汉王朝年号,天会七年是963年,木匣上“善慧书”的题记是五代时期的高僧善慧所题,这一点在明河所著《补续高僧传》里有述。

该佛牙在1071年被供奉后,到1900年重见天日,这时,它已在佛塔中被供奉和朝拜了830年。在佛牙被发现的那个世纪的中期,由于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僧众不能在佛教仪式上敬拜佛牙。新中国成立之后,1955年,在北京佛教徒的要求和人民政府的力荐下,佛牙被请往广济寺供奉。因供奉了7件合利,广济寺成为国内外佛教徒虔心向往和膜拜之所。当佛牙合利应邀到缅甸和斯里兰卡供奉时,当地的佛教信众终于获得千载难逢的机会来表达对圣牙的虔敬。

195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监督下,按照佛教仪式,为了长期安奉佛牙合利,在灵光寺进行了重建佛塔的工作。从1958年夏至1964年夏,修建了一个庄严的新合利塔和附属殿堂。佛塔高51米,八角型、13层密檐,承以22米见方,高出地面2.7米的宽大拜台,供敬佛者坐拜。该建筑采用现代施工技术,但其设计却仿照古代佛塔以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塔身外用的是唐宋时期北方流行的单层密檐形式,配以碧瓦,塔顶安有鎏金宝瓶,金光闪闪、美丽非凡。它的绮窗复拱,简朴、秀丽、高贵。塔身内部分作七层殿堂。底层为一静思室,四周墙嵌镶石刻碑记和经文。沿着室外螺旋石梯,可上达佛牙合利堂。堂中饰有一幅雷神因陀罗的彩绘像和彩绘屏风。佛牙和另外七件宝物一起被供奉和膜拜。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是藻井:一面彩镜周围盘卧一条金龙。整个合利堂显出庄严肃穆、恬静和平之气。其上六层,分别供养着汉、藏、蒙各族佛众敬献的珍贵经象和法物。

1964年6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为该合利塔举行落成仪式,来者如云。应邀来访的有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尼、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和越南的佛教代表团。许多外交官和大使馆人员也参加了仪式。各代表团成员对仪式的壮观赞不绝口,并被这种前所未有的场景所打动。他们衷心祝愿圣牙塔恒久永存。最后,来者为世界和平和人民的健康进行祈祷和祝愿。

按照日程安排,在参拜完合利塔后,友好代表团一行又去拜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有自己的办公楼、餐厅、客房和会议厅,其建设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协会秘书长和几名工作人员前来迎接代表团,他们脸上带着喜悦的微笑。客人们为东道主热烈的欢迎所打动。中缅两国毕竟是好亲戚,不是吗?

秘书长开场即说:“我们欢迎副部长阁下和全体代表团成员,难得在我们自己的办公楼招待各位,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副部长答道:“非常感谢贵协会给我们到此拜访的机会。每次我到中国,通常会找个时间拜访你们作协。我喜欢近距离地与你们的作家和记者讨论。我们都很好,我们也希望协会主席巴金先生身体健康。”

秘书长继续说道:“我们协会主席的身体不是很好,他住进了上海总医院。他患了肺病,现在他说不了话了。我们昨天特地派代表去看望了他。近10年来,中缅两国的作家和记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我们的作家每次访缅回来都汇报说,缅甸朋友非常热情好客。现在我们也非常高兴能见到你们。”

副部长说道:“10年来,我们有多次的友好互访。我曾是报刊协会的主席,现在已在文化部副部长的位置上干了4年,当时的报刊协会秘书长已被提拔成了协会的主席。我们从1991年开始,就不断促成两国的互访。每次到访北京,我都会拜访贵国的作家记者协会。”

秘书长强调:“我非常感谢吴梭纽先生为中缅友好做出的努力。在我们的作家写的报道中,我们高兴地读到了他们的缅甸纪行。他们每次访缅归来,都会提到贵国美丽的自然风光,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这种做法都成了习惯了。我们有位已去世的著名诗人曾创作和发表了一系列赞颂缅甸之美的诗歌。”

听到这话,副部长心情沉重,他说道:“听到他不在了真让人感到震惊,我们之前没听说此事,我向他的家人致敬。很遗憾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

一名中国的女作家插话道:“对了,我曾到过缅甸的许多地方,还在中国的报纸上发表过一篇关于掸邦的茵莱湖美丽景色的文章。此外,我还撰写了关于古城蒲甘美不胜收的黄昏美景的文章,文章有8000多字。”

秘书长介绍说:“她是中国著名的专栏作家……”

副部长回道:“你随中国记者团访问仰光之时,我因忙于其他部门的工作而没能见到你。不管怎样,现在我们终于相见,这源于我们深厚的友谊。”

秘书长说道:“我们有位作家写过一部八卷的书,书名是《万里长城》,他70岁开始写,80岁完稿,据说该书还涉及了中日战争。”

副部长询问道:“那么,前文化部部长、作家王蒙先生怎么样了?他在任期间我拜访过他,好像是在1987年……”

秘书长说:“他很好。现在他是作协的副主席。目前他在东北出差,正如阁下您所说,他曾任文化部部长。”

秘书长接着说:“我们的作家和记者撰写和发表的小说反映了我国56个民族的生活风貌。1919年之后被看作是文学的新时代,现在我们也处于这个新时代,并做了关于新文学的研究。我们思想开放,通联世界,积极培养和提携青年作家和记者。从全国选拔出来的作家和记者还被送到作协的鲁迅文学院进行培训,实际上,现在有许多活跃在文坛的作家来自鲁迅文学院。目前正有22名优秀作家在接受培训:有三位部级干部负责讲解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的思想;央行的行长也受邀对世界金融危机做了讲演;来自企业和高科技部门的专家也参与了培训;同时,还邀请了外交部的高级官员,重点对世界政治形势作了分析报告。我们现任记者协会主席强调世界各国进行直接的交流联络。此外,作家学员们还要讨论新小说和现代小说创作的主题问题;知识产权也是讨论主题之一。使学员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开阔他们的眼界,是重要的学习培训目的。有些学员来自农村,阅历不足,他们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实际上,本培训课程就是为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而设计的,我们必须得让他们了解当今世界时事,特别是高科技。学员反映,培训非常实用,给他们带来颇多助益。”

副部长回应道:“我非常欣赏这一点。我相信这种培训能使你们的学员预见到文学创作中的各种因素:文学的、科学的、金融的、经济的。作家们会提高思考、写作和正确地看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有两种文学:一种是美学的,要满足美学欣赏的要求;一种是信息性或教育性的,就是要予人知识。时事写作等范畴属于信息性的文学,而小说诗歌等反映人的创造力和个人趣味。各种文学形式都尝试的作家,在经过培训之后很可能做出自己选择。在写作实践中,他们中有的人可能选择做新闻;那些创新能力、感知能力强的,可能选择美学文学创作的道路。进行美学文学创作的是纯作家、纯诗人。世界文学界也是这样界定的。文学和艺术是精神生产活动,其创作过程与众不同,没人能够重复或模仿,走这种文学道路的人只靠自己。新闻、经济、政治领域对一个国家的贡献巨大,而作家的创作也不例外。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的角色就犹如用自己胸膛的温度去孵蛋的母鸡,而多少蛋会变成小鸡,多少会变成小鸭,颇有悬念,这很有意思、很令人期待。”  听到这话,秘书长说道:“其实,他们不是写作新手。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他们进行的是进一步的培训。”

副部长补充说道:“这样的培训肯定会对文学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我们现在还做不了这样的培训。许多缅甸的文学作家都改行做新闻记者了。”

秘书长说:“在中国,情况正好相反,许多记者渐渐变成了作家。”

副部长解释道:“开始一些作家写小说。比如沙瓦那在战前是成功的小说家。战后,他步人了新闻领域。著名作者瑞乌东以前写小说、做翻译、写传记,但后来他成为报纸的编辑。”

在场的那位女作家对此很有兴趣,问道:“在缅甸,作家是由于经济原因改做新闻工作的吗?”

副部长答道:“杜玛玛莱既是作家,又是记者。兑格都妙都开始是诗人,后来做了记者。可以看出他们的志趣就在于当记者。我期望更多地了解两国作家之间的差异。”

女作家应道:“两国情况差不多吧……”

副部长说:“人们认为,诗人理当令人骄傲。德钦哥都迈曾是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也当过记者,他被授予了苏联斯大林文学奖。”

秘书长说:“中国也有三个人得到了斯大林文学奖,其中有一位叫丁玲的女士。请问,缅甸有许多作家写佛教方面的作品吗?”

副部长回应道:“不只写佛教方面的作品,还描写生活和爱。缅甸有13种国家级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教育、科普、文学、戏剧和政治等奖项。如果作品有损国家利益,那么就不会得奖。自1984年开始,就一直坚持评奖活动。诗歌和小说处于奖项的最高端,也有翻译作品奖。文学奖每年颁发……”

秘书长说:“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副部长说:“在我国,一个项奖十万缅元。但愿随着贵国的发展,中国的作家能靠写作为生;而在缅甸,作家还是为生活所困。目前,我们的政府为上了年纪的作家提供盖房子的土地,不收取任何费用。其他的作家也能得到这样的建房用地,但要付一定的费用。”

秘书长询问道:“缅甸的作家靠稿费能生活吗?”

副部长说:“在缅甸,靠稿费能生活的和不能生活的都有。诗人和作家收入不高。我们每年在建军节举行文学和艺术比赛,内容有歌、诗、小说、散文和作曲。比赛也在学生中举办。”

秘书长说:“您可否说说在缅甸稿费是怎么付的吗?”

副部长说:“有些出版商提前支付,费用从十万到几十万缅元不等……”

秘书长说:“是以字数付费还是以印数付费?”

副部长说:“大多时候是以印数为准。我们还有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奖项,比如,有个奖是以巴科库吴翁佩命名的。开始的基金只有760万缅元,用该笔基金银行的利息支付每年的奖金。”

秘书长又问道:“十万缅元能够花多久呢?”

副部长答道:“看怎么花了,一般来讲,能花一年。但是,大多数作家不只靠写作维生,他们只把它看作一种副业,还有其他职业,比如,做一些编辑出版方面的活,有些人还有自己的杂志和出版社。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秘书长继续说道:“在中国,作品翻译日盛,出版了许多书,有各种各样的翻译作品。有些小说被翻译成了外文,如《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范本。”

副部长说:“在缅甸,这部小说也广为人知,是妙丹宁翻译的。1950年后,通过翻译,苏联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为我国读者所熟知,同时,能够反映中国意识形态的作品,如: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鲁迅作品,艾青的诗,也被介绍到我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鲁都杜阿玛还通过自己的出版社出版了关于中国的翻译作品。作家觉昂写了一个关于一位外国医生为中国革命作贡献的故事,故事中这位医生被赞誉为心地善良之士,该故事流传很广。我还读到过著名作家鲁迅的格言,大意是:虽千万道路不相同,但文学之路却相通。中国著名作家老合的小说《骆驼祥子》,由我们同样杰出的作家台图翻译成缅文。”

秘书长说:“鲁迅是在翻译了许多作品之后,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的。此外,在中国,人们既写韵体诗、又写自由体诗。过去,中国人喜欢写韵体诗,毛泽东和鲁迅就大量使用韵体进行诗歌创作。实际上,自由体诗很晚才有,是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自由体诗很容易表达思想。郭沫若和艾青写的就是自由体诗。”

副部长说:“说到自由体诗,因为它像散文,有的诗歌诵读时很难理解,常有读者反映这方面的问题,有很多人批评难懂的自由体诗。”

秘书长说:“在中国自由体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小说创作上的问题是:有些诗人和作家不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考察,但是我们鼓励描写现实。”

副部长说:“缅甸重视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文学创作。我们设有国家级文学奖,不鼓励创作缺乏民族关怀的作品,包括自由体诗,这些都广受批评。”

秘书长说:“中国也一样,文学必须与国家利益一致。”

副部长说:“我们别无选择。如果我们忽视或不忠实于国家利益,会再次被奴役。”

秘书长说:“您说的太对了。”

副部长说:“当然,我们需要有文学和文化的自由,但我们必须分清西方文化表达的内容。东南亚正面临金融衰退。我们被诸如索罗斯那样的金融大鳄所迷惑和欺骗。中缅是真正的朋友,我们同舟共济,需互相帮助,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真正的现实问题。”

秘书长说:“阁下,您可以继续跟上海作协的朋友交流这些话题。我们一定会进一步深化中缅友谊,加强两国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今天我们就先到这里吧。”

随后,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及其同事以晚宴款待缅甸朋友,东道主慷慨宴客,热情友好,为能在作协自己的餐厅宴请远方宾客而感到格外高兴。

缅甸记者协会以前也有自己的办公场所,但在1984至1985年间,宣传部的报刊协会对此进行翻修后,就在此长期办公。现在,缅甸作家与记者协会没有自己的办公楼,而电影与音乐协会有独立的办公场所。

晚宴结束后,缅甸友好代表团感谢了东道主,回到了宾馆。此时已是晚上8点,一天下来已非常疲惫,他们早早上床歇息。

P58-80

序言

梭纽先生是缅甸著名诗人、前文化部副部长,长期热心于中缅友好事业,生前曾多次访华。他的两部歌颂中缅友谊的诗集《伊江扬子友谊颂》和《中缅友谊颂歌》先后于2000年、2007年在中国翻译出版发行。2009年梭纽先生已是77岁高龄,在其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缅甸诗人的回忆录》的出版,希望再次为增进中缅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自己的贡献。

曾在军队中长期服役的梭纽先生于1990年代末以文化工作者、作家、诗人的多重身份访问过北京、上海、贵阳、昆明、丽江,亲身感受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间与他的中国同行们坦诚相见、探讨文化管理异同、交流艺术创作经验,取长补短、亲密无间。这部作品根据梭纽先生此次访华的记录整理而成,详尽记录了他12天的访华经历,还配发了多首诗作,既朴实可信又生动活泼,“胞波”之情跃然纸上,反映了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是中缅友好的又一重要见证。

梭纽先生回忆录的译文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的风格,文字清新流畅,使原著的神韵和文采得以重现。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浇灌了友谊之树。在中缅建交60周年的日子里翻译出版缅甸友人的回忆录,是对梭纽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对中缅友谊锦上添花。

中国驻缅甸联邦特命全权大使

叶大波

2010年2月于仰光

后记

缅甸前文化部副部长吴梭纽先生于1998年访华,至今已经十余年过去了。我们真诚地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传达出他对中国的深厚情感,并再现中缅人民友好往来的珍贵场景。然而,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虽由多方专家对其中的人名、地名、事件等进行详尽核对,并进行必要的编辑加工,但仍恐有讹误与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指正。一并致谢!

编译者

2010年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