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最权威、经典、畅销的汉文读本,带你领略佛教世界的最高智慧。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是有关佛教哲学、佛经解读及藏传佛教知识最为权威、经典,最为畅销的汉文读本。由甘肃天堂寺第六世朵什活佛撰写,多识仁波切精通藏、汉语言学、传统文化以及佛教哲学等诸多学科,曾用两种文字撰写出版了多部著作,享誉海内外。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理论体系,讲解佛教经典,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是研读、学修藏传佛教的必备之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多识仁波切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藏传佛教最权威、经典、畅销的汉文读本,带你领略佛教世界的最高智慧。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是有关佛教哲学、佛经解读及藏传佛教知识最为权威、经典,最为畅销的汉文读本。由甘肃天堂寺第六世朵什活佛撰写,多识仁波切精通藏、汉语言学、传统文化以及佛教哲学等诸多学科,曾用两种文字撰写出版了多部著作,享誉海内外。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理论体系,讲解佛教经典,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是研读、学修藏传佛教的必备之书。 内容推荐 作者从藏传佛教中观派理论出发,对藏传大乘佛教作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并对《金刚经》、《般若心经》这两部代表着佛教智慧的广度和深度的经典典籍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剖析。从佛学角度针对现代人作生动活泼的阐释,并翻译解读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诗体佛学著作。 本书为当代人正确认识佛教、学习佛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让佛学的般若智慧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以大乘佛教的妙智,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困境和信仰问题。为广大研读、学修佛教哲学,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人士提供了一份最权威系统的珍贵读本。 本书读者对象:对佛教以及藏传佛教感兴趣的读者。研究、学修藏传佛教的人士。进行宗教及文化研究的学生、学者。 目录 上卷 论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几个重要特点 第一节 绪论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关系 二、研究佛教的重要性 三、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宗教、解释宗教 第二节 正论 一、佛教反对盲目的信仰,主张理信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为了死后进入天堂 三、佛教彻底否定主宰宇宙万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四、佛教的哲学观点不全是唯心主义 五、佛教并非不关心现实问题 六、佛教的道德并不是维护神权的道德 七、佛教不反对科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密义浅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文解释 附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本)【唐】玄奘 译 附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本)【唐】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 破执断惑慧宝《金刚经》妙理剖析 第一节 开篇 第二节 金刚经总义 第三节 妙理剖析:正文重点、难点解说 一、名称含义 二、说法的情况记载 三、真如发心三问 四、舍波罗密多 五、理性佛无相 六、事信与理信 七、事法与理法 八、佛母般若法 九、四果性空 十、理法无得 十一、二世间本空 十二、奉持功德 十三、理法不依言传 十四、“名”是虚名 十五、正见稀有 十六、忍波罗密多 十七、无二见慧目 十八、大机胜法 第四节 结语 附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后秦】鸠摩罗什 译 附二: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唐】义净 译 下卷 藏传佛教:人类文明园地中的一束奇葩 一、藏传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三乘教义 二、藏传佛教拥有佛陀教义中的两大精华 三、藏传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论发展的高峰 四、藏传佛教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 五、藏传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高尚的价值观念 六、藏传佛教的覆盖面遍布世界各地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 第一节 佛法总述 一、四法印——佛法的四条原则 二、众生生存环境——器世界 三、生命的流转运动——轮回 四、因果善恶报应 五、世间因果和超世因果——四谛 六、佛的四身和事业 七、三宝皈依法 第二节 佛法三根本义 第三节 《要义》正文解说 附:《佛法三根本要义》 宗喀巴大师 著 多识仁波切 译 佛教三宝原理奥义解 导论 第一节 佛法总的概念 一、知识性 二、理辩性 三、情感性 四、实践性 第二节 皈依法的重要性 第三节 信与解的重要性 一、“信”为道之本、善之源 二、智慧为生佛之母、解脱之门 第四节 三宝总述 一、“三宝”与佛教的关系 二、规定为“三救星”的原因 三、称做“三宝”的原因 四、因三宝与果三宝的区别 五、真谛和俗谛三宝之分 六、小乘派关于三宝的概念 七、大乘教和大乘三宝概说 第五节 佛宝解说 一、佛的定义 二、佛的四身 三、显密佛的异同和密佛的特点 第六节 法宝解说 一、法的概念 二、教法的定义及分类 三、法宝的定义 第七节 僧宝解说 一、僧伽的名称和概念 二、僧人的分类和层次 三、僧宝的定义和概念 四、同体三宝和异体三宝的含义 第八节 三宝皈依法 一、皈依法基本知识 二、皈依现实三宝 三、皈依法观修要义 《佛理精华缘起理赞》要义解说 第一节 难点解说 一、“缘起”的一般含义和特殊含义 二、“中观”一词的哲学含义. 三、缘起理为何被称为佛理精华? 四、几种错误观点的纠正 第二节 颂词略解 附:《佛理精华缘起理赞》 宗喀巴大师著多识仁波切译 试读章节 二、佛教信仰的目的并非为了死后进入天堂 有人说:“各种不同的宗教的所谓‘修心’、‘修身’、‘修道’等,莫不是为了死后的‘造化’。”“各种宗教对地狱和天堂的设计具体方案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人们死后的灵魂惟一的出路或者是接受神的统治而使其灵魂享受天国福音,或者是违反神的意志而使其灵魂遭受地狱之苦。” 这里所谓“各种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显然包括佛教,但这些“宗教专家”们,不知根据佛教的哪些经典、哪些资料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 对这样的胡说,佛教界感到十分惊奇。 首先,佛教追求的目标分三个层次,低级目标是人天快乐,中级目标是脱离轮回之苦,最高目标是达到大彻大悟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境界(见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 “人天快乐”的“人”指的就是地球人,“天”指的是欲界天人、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这种“天人”指的是一种高级生命,并不是抽象的“神”。“天人”也属六道众生,有生死、有苦乐、有生命,他们的特点就是生存条件好、寿命较长,处于比地球人较高的发展阶段(详见《俱舍论·世界篇》)。这个“天界”和其他宗教的所谓死后进入“天堂”的概念并不相同。 其他宗教的所谓“天堂”,完全要靠上帝的恩赐,一进入天堂大概永享快乐,除了违背上帝、神灵的旨意会遭到惩罚,再不会下堕人间和地狱。但佛教的“天界”是六道中的一个众生界,上升下降,均靠自己业力因缘,不是靠上帝的意志和神佛的安排。寿尽而亡,业尽下堕,和人没有什么区别。 在六道中人和天人(包括阿修罗)与三恶道(动物、饿鬼、地狱)比较处于相对的快乐境界,故转生人间和天界,享受人天的快乐,就成了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目标。 佛教追求人天之乐的主要方法是戒十恶、行十善。戒恶行善不仅是为了来世,也是为了今世的幸福安宁。如加强德行修养,帮助别人做好事,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爱戴和帮助;不讲道德、胡作非为、杀人放火就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行善作恶现世报应的例子。 佛教的戒律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标准,严守戒律不仅有利于后世,也有利于今世。何况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利乐众生。放弃眼前众生水深火热的苦不顾,只求自己来世的幸福,那不是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其次,佛教的地狱,不是神佛对违背神的意志的众生的惩罚,而是指一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生存状态。 佛教中的地狱有两种说法,即“地域说”和“感受说”。 “地域说”认为地狱有特定的区域,接受苦的种类分寒、热、混合三种。 “感受说”则认为地狱没有特定的区域,是一种众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压力和苦感。每个人的身上既有人天之乐,也有地狱之苦。 人天和地狱的苦乐完全是人间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世间的生存环境、贫富处境、权力地位、健康病残等自然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生理健康条件等原因,形成人世间苦乐极不均衡的状态,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佛教就是把人世间的这种苦的感受,按轻重分为六类,人天处于相对的乐境,地狱是最苦的生存状态。但佛教认为这种苦乐不是神佛的安排,完全是自己业力因缘所致,苦乐处境的改变也不是靠神佛,而是完全靠自己。 有人说宗教通过神和上帝不仅对现实世界的活人实现统治和压迫,而且对死人的灵魂也实行了严厉的统治。又说天堂和地狱的对立,目的是进一步发挥神对人的威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教中的“佛”不是统治者,不是上帝的同一概念。 “地狱”也不是神权的象征。佛教事事都讲因缘,即事物、事情的形成条件和前因后果。因此,吃苦和享乐也必然有前因后果。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也是合情合理的。 从戒恶行善的教化目的出发,这地狱不但需要,而且对预防犯罪、保障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人间法制社会的监狱、刑罚并不是为了压迫人,而是为了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若没有监狱和刑罚,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谁都能想象得到。犯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别人强迫的,犯法的人受到法律制裁是罪有应得,也不能算不合理的强制压迫。同样,地狱也是恶人应得的报应,怎能说是“神对死后灵魂的压迫”呢? 社会法制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外力约束,宗教道德戒律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内在的信仰准则,因此,它能起到许多法律起不到的作用。在社会上杀人、强奸、盗窃、抢劫、贩毒等危害极大的犯罪活动很多,信佛的民族和佛教徒犯罪比例极低,这一点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佛教彻底否定主宰字宙万物的造物主的存在 有人说“宗教所要做的就是剥夺人的权力、维护神的统治”,“把人的一切交付给宗教的万物之神,受神的统治、受神的安排,连人身也是神创造的。人惟一能做到的是听从和接受神的命令去行事。除此之外,人是无所作为的”;说什么“宗教给人们设想了一个虚幻的救世主,把人们的希望寄托在上帝和神明身上,使人们盲目地相信”;说什么“神是万能的,人是神创造的,因此,人应该服从神和崇拜神。一切宗教在神和人关系的观念上,都几乎毫无例外地(作者注:武断加无知的说法!)遵守上述神学的三段论”;说什么“人要获得善的待遇,只能请求上帝的恩赐,而且上帝有权按照善恶的标准,可以使得人们或者得福,或者遭难”;说什么“在神学观上,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世界的最高主宰者——神”等等。 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