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按时期分为六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既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曲折发展的历程,又全面反映六十年各项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卷为全套书稿的第四卷,系统反映从1977年“文革”结束至1991年底邓小平南巡谈话前这一时期的历史。
总序 /1
第一章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1
第一节 徘徊前进中政治和解氛围的生成 /1
第二节 理论认识和思想阻力的破解 /9
第三节 “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问题的局部酝酿 /26
第四节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31
第二章 平反冤假错案和调整社会关系 /41
第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的全面展开 /41
第二节 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54
第三节 合理调整新形势下的社会关系 /71
第四节 恢复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76
第三章 加强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 /84
第一节 理论工作务虚会与四项基本原则问题的提出 /84
第二节 进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 /96
第三节 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00
第四章 新“八字方针”的提出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1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与新的冒进倾向 /110
第二节 新“八字方针”的酝酿和提出 /121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艰难展开 /130
第四节 调整工作的推进和初步完成 /138
第五章 缘自基层的“实践突破” /150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兴起 /150
第二节 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163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酝酿和启动 /176
第四节 城乡个体工商户的出现 /189
第六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201
第一节 党的组织建设的恢复和加强 /201
第二节 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起步 /208
第三节 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216
第四节 审判林彪、江青集团主犯 /232
第七章 营造改革开放良好的内外环境 /240
第一节 军事战略的调整与百万大裁军 /240
第二节 提出和平解决两岸关系的科学构想 /251
第三节 调整国际战略和外交方针 /260
第八章 改革的初步推进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277
第一节 党的十二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277
第二节 “农村一号文件”和农村新经营体制的确立 /289
第三节 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299
第九章 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307
第一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07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小城镇模式的出现 /313
第三节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20
第四节 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 /334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和“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353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353
第二节 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 /366
第三节 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374
第四节 走以制度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 /380
第十一章 价格闯关和治理整顿 /394
第一节 价格闯关的改革探索和价格“双轨制”的出现 /394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矛盾的凸显 /398
第三节 治理整顿的全面展开 /407
第四节 一系列“两手抓”方略的提出与实施 /413
第十二章 改革进程中的考验和治理整顿的完成 /428
第一节 “八九政治风波”的爆发与平息 /428
第二节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435
第三节 打破西方“制裁”的斗争 /445
第四节 进一步治理整顿目标的胜利实现 /454
结束语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