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始末/红色经典故事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仇王军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红色经典故事系列丛书以故事的形式,散文化的语言,把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红军西征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当时在宁夏的斯诺等人)写出来,尽量简明易读;再配上精美的照片和线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陕甘宁豫海县(今同心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始末,配以适量图片,极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1936年5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打破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苏维埃政权的“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迎接正在长征中的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会师,党中央决定组建西方野战军,向甘肃、宁夏进军,进行西征战役。红军西征,解放了宁夏东南部的大片土地。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下,回汉群众翻身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回民武装,建立乡区苏维埃政权。1936年10月,在同心清真大寺召开了三百多人参加的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选举马和福为政府主席。在历史上,是回族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初次尝试,是“回民政府的第一次,是回民解放的先声”。

目录

引子

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火种

红军西征——扩大革命根据地

攻占豫海地区——回族人民得解放

制定回民政策——激发群众革命热情

建立回民自己的武装——回民独立师

团结回族上层人士——共建和谐民族关系

建立乡区苏维埃政权——打下群众基础

成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回族解放的先声

开展革命斗争——巩固新生政权

沸腾的古城——红军欢聚同心城

民族之子——革命英烈马和福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火种

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败,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和红军总司令部撤离江西瑞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长征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先后经过瑶、侗、布依、彝、土家、仫佬、白、纳西、壮、水、羌、裕固、东乡、回等少数民族地区,大量接触了少数民族,也遇到了许多民族关系问题,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提出了许多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和大凉山彝族果基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授予小叶丹“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旗帜。小叶丹派向导为红军带路,顺利走出凉山彝族地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大部队顺利过境创造了条件。

1934年,红四方面军在经过川陕地区时留下了许多标语:“红军是保护回、彝民族不当亡国奴的军队!”“彝、回民有保存自己信教、风俗、语言的自由!”“彝、藏、回、番、苗有民族自决权!”“实行民族自治,番、回族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1935年3月30日,中央军委抵达云南的寻甸县柯渡,朱德总司令会见了当地回民上层人士,向他们讲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红军在柯渡回辉村清真寺墙上留下“红军绝对拥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的标语。红四军进入川西北地区后,为了指导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在1935年5月出版的《干部必读》西北特刊第二期上专门刊登了《关于少数民族干部须知》,文章指出:回族是中华民族之一,他们具有丰富的革命力量,是我们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的民族革命战争中一个有力的支柱,将他们组织起来、领导起来参加革命战争,是我们每一个布尔什维克党员和苏维埃红军干部的主要任务之一。红军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发布纲领和口号,宣传我党的主张,尊重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

1935年8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入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当时属今甘肃静宁县)。兴隆镇一带是回民聚居区,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大汉族主义的民族歧视、兵匪的掠夺和骚扰,当地回族群众对红军的到来心存疑虑和恐惧。在进入兴隆镇之前,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他找到几个贫苦群众,和地方上的乡绅、学校教员等人一起交谈,深入了解当地回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对全体指战员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作出一些新规定。在动员大会上,吴焕先政委宣布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禁止驻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吃大荤,禁止打回民中的土豪;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注意回避回族青年妇女,注意实行公买公卖,不准在回民前说“猪”骂“猪”。部队首长派手枪团的几名回族战士到镇子上刷写标语、散发传单、粘贴布告,宣传红军对待回民的政策、宣传回汉兄弟亲密团结的重要性,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很多战士还拿起扫把,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通过一番努力宣传,打消了回族群众的恐惧和顾虑,与红军战士逐渐亲近起来。

红二十五军邀请一些有名望的回族老人和阿訇到军部做客。红军按回族的习俗和礼节,购买了新的茶具,在每个茶碗里放上冰糖,热情而真诚地接待他们。吴焕先政委亲切地对他们说:“中国工农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也是回族人民的子弟兵。我们这次进驻贵地,一不向你们派捐款,二不向你们催粮草,三不拉夫抓丁。我军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就走,请你们放心,红军绝不骚扰老百姓。”吴焕先政委坦诚的一席话,让来访的回族老人和阿訇消除了顾虑,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吴焕先接着又说:“为了表示对回族人民的敬意,我们决定明天拜访清真寺,并赠送礼品。”回族客人听了又惊又喜,老阿訇连连鞠躬道谢,一位回族老人捋着胡子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仁义之师!”

第二天早晨,街道上原来关闭的店铺全部开业。红军的医务人员走上街头,热情地为群众治病。院长钱信忠同志亲自为一位腹胀的患者扎针治疗,让回族群众赞叹和感动不已。当地两位回族妇女看到山顶上站岗的哨兵吃饭有些困难,就送去一篮子馒头和一罐汤,红军战士也付给她们几个铜板,表示酬谢。

P5-8

序言

70多年前,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在宁夏,红军到达陕北后西征的主要地区也在宁夏。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红军长征和西征,在现代战争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西征,更是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红军长征与西征的过程中,在宁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时下所说的“红色文化”或“红色文化资源”。

宁夏的红色文化,除了红军长征、西征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外,留下的文化遗产,应包括四大部分。

一是自然文化遗产,以六盘山为其代表。这是毛泽东用诗化的形式颂扬和描写过的重要山脉。一首《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走向全国,闻名世界。在六盘山身上体现着双重色彩,它既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山峦,吸引过汉唐帝王和文人墨客登临,又是数十年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红军长征最后翻越的大山。

二是建筑文化遗产,以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清真大寺的原址建筑、豫海回民自治政府所在地——同心清真大寺为代表。单家集,是一个回民聚居区。这里是70多年前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经过的地方,是非常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毛泽东当年离开单家集后,国民党的飞机向这里投下了数枚炸弹,留在清真寺北厢房门、窗户和横木上的弹洞至今仍清晰可见,成了那个特殊历史的见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所在地同心清真大寺,体现的多元文化意义,其自身就是一处建筑风格独特的文化遗存,又是1936年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时的会址。由于同心清真大寺的古老建筑样式及其久远的历史,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吉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碑,是三军会师纪念地,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豫旺堡西征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旅游文化建筑景观。

三是各类红色文物遗存。红色文物遗存主要指红军长征、西征时期在宁夏留下的各类实物遗存,诸如锦旗、匾额、宣传标语、各类书籍、照片资料、生活用具等,主要分布在西吉、盐池和同心县。

四是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军长征、西征时留下的或与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相关的遗物,包括口述史料、红军西征时期的歌谣、西征红军的故事等。

红军西征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是一座丰碑。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齐集宁夏同心,红军的不少高级将领齐集宁夏同心,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在豫旺一带作战地访问过,还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海德……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了特殊的历史故事。

以上这些文化遗存,再加上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叙写,基本上记载和反映了红军长征和西征过程中在宁夏的详细经历和故事,有助于人们了解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的那段历史。

红军长征、西征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了解和研究,而且更要保护和承传。

红色文化,是宁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历史虽然离我们不远,但人们对它的了解仍很有限。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宁夏地域文化的今天,需要大家去系统地了解70多年前发生在宁夏大地上的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2009年4月,我们提出编写一套反映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的红色之旅小丛书,这个想法得到了宁夏人民出版社民族历史编辑室主任何志明先生的认同和大力支持,认为以“农家书屋”形式出现,很有价值和意义。同时,从出版社的角度、在编辑的层面上,为撰稿人讲了丛书写作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写这套丛书的本意,就是想以故事的形式,散文化的语言,把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红军西征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当时在宁夏的斯诺等人)写出来,尽量简明易读:再配上精美的照片和线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这套小丛书是写给普通读者的。进入农家书屋,更是显示了它的普及性和可读性价值。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他的《秦腔》一书的后记里写道:“对于农村、农民和土地,我们从小接受教育,也从生存体验中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即使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善良和勤劳。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却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这种贫困除了经济上的,也有精神上的原因。这套丛书的编写与出版,作为农家书屋的内容,以农家书屋的形式配送到农村,自然就成为农民的精神食粮。对此,各位撰稿人心里都明白。现在的各类书籍很多,但像这套小而精、普及性强的地方历史文化小丛书不是很多。我们有意于避开那些“厚重”的书,从研究的视角写出最精而简的文字,旨在提高乡村和基层读者的历史文化素养,以更宽泛的视野来了解宁夏的红色历史文化。

丛书的撰写,参阅了前辈的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宁夏地方文献史料和大量报刊的研究文章,因受编写体例所限,文中未能——注出,只在书后以参考文献的形式出现。

农家书屋,是一项文化建设工程。在形式上,它是“传承中华文化、转变农民观念、培养新型农民的最基础最有效的平台”,体现的是“小平台大阵地,小图书大文化”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丛书策划者,我希望这套丛书不但能够弥补宁夏历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领域的不足,而且能为宁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乡村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推进、文化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的提升,尤其是精神文化的提升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其独具的时代意义和实用价值面向更为广泛的读者。

若此,我们就深感欣慰!

丛书付梓之际,我谨在此代表丛书撰写者贠有强、魏淑霞、仇王军,向宁夏人民出版社民族历史编辑室主任何志明先生及各位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也向宁夏社会科学院张进海院长的关心和鼓励表示由衷的感谢!

薛正昌

2009年10月26日

谨识于银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59:41